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触发点针刺联合下肢机器人训练对脑性瘫痪患儿腘绳肌痉挛疗效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1
作者 沈威 刘初容 +5 位作者 陈小芳 张瑞先 孙冰 郭永亮 关梓辉 袁青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5-201,共7页
目的:探讨触发点针刺联合下肢机器人训练对痉挛型双瘫的脑瘫患儿腘绳肌痉挛改善的影响。方法:将70例痉挛型双瘫的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35例,脱落3例)。两组均予康复治疗、传统针灸治疗等常规治疗,... 目的:探讨触发点针刺联合下肢机器人训练对痉挛型双瘫的脑瘫患儿腘绳肌痉挛改善的影响。方法:将70例痉挛型双瘫的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35例,脱落3例)。两组均予康复治疗、传统针灸治疗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下肢机器人训练,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触发点针刺联合下肢机器人训练,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治疗四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三维步态分析、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进行评定。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MAS评分下降,平均速度、步频提高,跨步长、步长提高,膝关节活动度提高,GMFM-D区、E区评分提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MAS评分、平均速度、步频、膝关节活动度、GMFM-D区、E区评分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触发点针刺联合下肢机器人训练有助于缓解脑瘫患儿腘绳肌痉挛,改善患儿步态及站立、步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触发点 针刺 下肢机器人 三维步态分析
下载PDF
触发点针刺对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步态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初容 沈威 +5 位作者 陈小芳 丘吉莲 关梓辉 郭永亮 林幼君 郑雪娜 《中医药导报》 2021年第11期105-108,共4页
目的:观察触发点针刺对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步态的影响,并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将纳入研究的120例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普通针刺、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治疗组患儿... 目的:观察触发点针刺对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步态的影响,并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将纳入研究的120例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普通针刺、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侧股直肌、腓肠肌、内收肌肌筋膜触发点针刺。1次/d,每周治疗5次,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第1次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进行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跨步时长、平均速度、步频、踝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儿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步长及膝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结论:针刺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双下肢股直肌、腓肠肌、内收肌肌筋膜触发点,可有效改善患儿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 触发点针刺 三维步态分析 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