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孕期增重与产后1年内体重滞留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关美云 施尧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18年第2期166-168,共3页
目的探讨孕期增重对妇女产后1年内体重滞留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取在某妇幼保健机构参加体检的产妇作为观察对象,采用四分位数法对孕期增重进行分组,在产后3个月体检时发放问卷调查,调查表为自制问卷,建立观察队列。... 目的探讨孕期增重对妇女产后1年内体重滞留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取在某妇幼保健机构参加体检的产妇作为观察对象,采用四分位数法对孕期增重进行分组,在产后3个月体检时发放问卷调查,调查表为自制问卷,建立观察队列。通过查找孕期保健手册和问卷调查获取基线资料和孕前体重。产后第3个月、第6个月、第9个月、第12个月通过体重秤测量获取产后体重。主要观察指标包括孕前体重、孕期增重和产后体重滞留。结果孕妇产后第3、6、9、12个月平均体重滞留值为(8.06±5.6)kg、(6.42±5.2)kg、(4.69±5.9)kg、(3.35±4.5)kg。孕期增重过多组产后3、6、9、12个月的体重滞留值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孕前BMI、身高、年龄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期增重过多组产后第12个月体重滞留过多的危险性增加(OR=3.08,95%CI:1.78~5.33)。结论孕期增重与产后1年内的体重滞留有正相关性,孕妇应合理摄入营养,防止孕期增重过多,减少产后体重滞留,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期增重 产后体重滞留 队列研究
下载PDF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癌患者术后恢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9
2
作者 关美云 施尧 +2 位作者 李景倩 陈梅 侯韦莲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7期705-707,723,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癌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1医院肿瘤内科住院的18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将其分为肠内营养组(n=90例)和肠外营养组(n=90例),观察...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癌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1医院肿瘤内科住院的18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将其分为肠内营养组(n=90例)和肠外营养组(n=90例),观察两组术前1 d和术后7 d的营养状况指标、免疫功能指标以及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80例患者中,男101例(56.2%),女79例(43.8%),平均年龄(59±10.5)岁,术前1 d两组患者体质量、总蛋白、白蛋白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 d肠内营养组体质量[(53.1±1.6)kg vs(50.8±1.6)kg]、总蛋白[(59.3±1.5)kg vs(56.4±1.6)kg]、白蛋白[(37.5±1.7)kg vs(35.1±1.2)kg,P<0.05]明显高于肠外营养组。肠内营养组术后7 d IgA值明显高于肠外营养组[(3.1±0.9)g/L vs(1.9±0.6)g/L,P<0.05],其他免疫功能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肠内营养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1.9±0.2)d vs(2.6±0.2)d]、首次肛门排便时间[(2.7±0.2)d vs(3.2±0.8)d]、住院时间[(12.6±1.7)d vs(15.4±1.6)d]明显早/短于肠外营养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校正χ~2=0.000,P=1.000)。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者术后的营养支持安全有效,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和改善营养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 营养支持 白蛋白 免疫因子
下载PDF
肿瘤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及营养支持现况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施尧 关美云 +1 位作者 张玉珍 侯韦莲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7期679-681,共3页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营养风险及营养支持情况,评估临床科室营养支持的合理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10月1日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1医院肿瘤内科确诊住院的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20...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营养风险及营养支持情况,评估临床科室营养支持的合理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10月1日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1医院肿瘤内科确诊住院的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2002,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并调察病人营养支持情况。结果共纳入150例新入院患者,男89例,女61例,年龄35~83岁。其中,NRS2002分值≥3分者77例,总营养风险发生率51.3%。不同肿瘤患者发生营养风险的比例为上消化道肿瘤62.9%,下消化道肿瘤48.9%,其他肿瘤36.6%。有营养风险者实施营养支持52例,营养支持率67.5%。结论肿瘤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尤其消化道肿瘤患者,营养支持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营养风险筛查 营养支持
下载PDF
后成型装饰板的研制
4
作者 关美云 刘承礼 刘建华 《木材工业》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0-24,共5页
后成型装饰板是一种具有后成型性能的纸基装饰层压板。本文论述了具有后成型性能的三聚氰胺树脂和酚醛树脂的研制、后成型装饰板生产工艺以及成型工艺。经物理性能检测结果表明,这种装饰板的后成型性能达到ISO4586/1—1981(E)的规定,弯... 后成型装饰板是一种具有后成型性能的纸基装饰层压板。本文论述了具有后成型性能的三聚氰胺树脂和酚醛树脂的研制、后成型装饰板生产工艺以及成型工艺。经物理性能检测结果表明,这种装饰板的后成型性能达到ISO4586/1—1981(E)的规定,弯曲半径在19mm以下,最小可达10倍板厚。该试产品已应用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空港托运台,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成型装饰板 三聚氰胺树脂
下载PDF
胃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护理效果分析
5
作者 关美云 施尧 《淮海医药》 CAS 2019年第6期653-654,共2页
目的:探讨胃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某院肿瘤内科收治的100例胃肿瘤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术后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联合静脉营养,观察2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和营... 目的:探讨胃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某院肿瘤内科收治的100例胃肿瘤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术后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联合静脉营养,观察2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和营养状态.结果:观察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住院时间、营养状态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肠内营养 护理
下载PDF
早产新生儿能量和蛋白质摄入与体重增长的关系 被引量:6
6
作者 关美云 张健 +3 位作者 陶兴永 方炎福 刘光辉 胡传来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161-1164,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出生体重早产新生儿早期营养对出生后两周内体重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定群研究和前瞻性观察方法对2007年10月~2008年10月入住某省立儿童医院新生儿科的早产儿能量、蛋白质摄入与体重增长情况进行评估。按照出生体重不同... 目的:探讨不同出生体重早产新生儿早期营养对出生后两周内体重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定群研究和前瞻性观察方法对2007年10月~2008年10月入住某省立儿童医院新生儿科的早产儿能量、蛋白质摄入与体重增长情况进行评估。按照出生体重不同,将符合条件的177例研究对象分为体重<2 000 g组和体重≥2 000 g组,比较两组能量-蛋白质摄入对体重增长的影响。结果:体重<2 000 g组和体重≥2 000 g组出生后第1周内平均每天每1 000 g总能量、蛋白质的摄入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第2周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571、-5.390,均P<0.05)。体重<2 000 g组恢复出生体重日龄和体重下降最大幅度明显高于体重≥2 000 g组(t分别为1.367、2.426,均P<0.05),经绘制曲线图发现,2周内,体重≥2 000 g组体重增长值均高于体重<2 000 g组。结论:两组在住院期间2周内能量和蛋白质摄入普遍不足,均未能达到理论要求。早产儿,尤其是出生体重较低者应该尽早进行合理的营养,补足能量-蛋白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出生体重 能量-蛋白质摄入 体重增长
原文传递
喂养方式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4
7
作者 罗艳 李艳超 +4 位作者 胡传来 关美云 王燕 陈亮 李李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0期4713-4716,共4页
目的:了解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以0~12月龄的婴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前4个月的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混合喂养、人工喂养3组。根据"421"体检模式,由专人负责并采用统一标准,分别在婴儿3、6、9、12月龄时对... 目的:了解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以0~12月龄的婴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前4个月的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混合喂养、人工喂养3组。根据"421"体检模式,由专人负责并采用统一标准,分别在婴儿3、6、9、12月龄时对其进行身长、体重测量,并采用自编调查问卷询问婴儿的喂养方式及其生长发育情况。结果:6月龄时三种喂养方式的婴儿体重及身长在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纯母乳喂养组与混合喂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纯母乳喂养组贫血发生率最高(P=0.012)。4月龄内不同喂养方式婴儿12月龄时适应性、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个人-社交五大能区DQ得分采用方差分析,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三组哺喂时间对婴儿适应性、语言、个人-社交存在影响。结论:不同喂养方式与婴儿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喂养方式 婴儿 生长发育
原文传递
婴儿母亲孕期增重对婴儿肥胖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何修界 关美云 +2 位作者 李李 邵子瑜 胡传来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5-248,共4页
目的研究婴儿母亲孕期增重对婴儿肥胖风险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在合肥市各医院分娩并在合肥市某区保健站参加保健体检的婴儿及其母亲作为研究对象,共785对。采用百分位数法按孕期增重进行分组:孕期增重过多组126对;... 目的研究婴儿母亲孕期增重对婴儿肥胖风险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在合肥市各医院分娩并在合肥市某区保健站参加保健体检的婴儿及其母亲作为研究对象,共785对。采用百分位数法按孕期增重进行分组:孕期增重过多组126对;孕期增重适中组542对;孕期增重过少组117对。收集婴儿母亲的一般人口统计学信息,同时在婴儿满42d及3、6、9、12个月体检时,测量其身长、体重,计算Z分值,分析比较不同组别相关z分值的差异,计算不同孕期增重对婴儿肥胖的RR值。结果在42d及3、6、9、12个月时,孕期增重过多组婴儿年龄别体重的Z分值分别为0.23±0.93、0.25±1.03、0.23±0.99、0.28±1.09、0.26±1.14,均高于相应年龄的孕期增重适中组(分别为-0.04±1.02、-0.07±0.99、-0.05±0.98、-0.06±0.97、-0.07±0.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孕期增重过多组婴儿在9个月[(18.01±0.15)kg/m2]、12个月时BMI[(17.66±0.15)kg/m2]高于适中组[分别为(17.63±0.13)、(17.22±0.15)kg/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婴儿年龄别身长的Z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孕期增重适中组,孕期增重过多组婴儿肥胖的RR(95%CI)值为1.86(1.14—3.03)。结论孕期增重过多增加婴儿肥胖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妇 体重增长 婴儿 肥胖症 随访研究
原文传递
孕前BMI和孕期增重对产后1年内体重滞留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蒋平 关美云 +3 位作者 李李 邵子瑜 王燕 胡传来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15-418,共4页
目的探索妇女孕前体重及孕期增重对产后体重滞留的影响。方法采用历史-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选择合肥市某区的产后妇女作为观察对象,于产后3个月建立观察队列,通过孕期保健档案和信息系统获取产前检查信息,于产后3、6、9和12个月连续观... 目的探索妇女孕前体重及孕期增重对产后体重滞留的影响。方法采用历史-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选择合肥市某区的产后妇女作为观察对象,于产后3个月建立观察队列,通过孕期保健档案和信息系统获取产前检查信息,于产后3、6、9和12个月连续观察。观察指标包括基线资料、孕前体重和孕期增重、产后一年内不同时间点的体重。结果产后3、6、9和12个月时BMI恢复到正常范围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1.92%、68.73%、78.18%和84.24%。孕前BMI不同的妇女孕期增重和体重滞留在3、6、9和12个月各个时间点上均存在差异,孕前BMI较高组与孕前BMI适中组、孕前BMI较低组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孕期增重和时间对产后体重的恢复均具有独立的效应,但两者之间不存在交互效应。结论孕前BMI、孕期体重增加是产后体重滞留的重要因素。根据孕前BMI指导孕期合理体重增加,能减少产后体重滞留,促进产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I 孕期增重 产后体重滞留 产后恢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