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西原平M_L4.7地震矩张量反演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斌 李自红 +1 位作者 宋美琴 关鹏虎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98-605,共8页
利用山西区域地震台网数字波形资料,在对地震重新定位的基础上,对2016年4月7日山西原平M L4.7地震进行了矩张量反演计算与参数的稳定性评价,获得了此次地震的最佳双力偶解;并将反演结果与不同台站垂向分量的P波极性在震源球上的分布位置... 利用山西区域地震台网数字波形资料,在对地震重新定位的基础上,对2016年4月7日山西原平M L4.7地震进行了矩张量反演计算与参数的稳定性评价,获得了此次地震的最佳双力偶解;并将反演结果与不同台站垂向分量的P波极性在震源球上的分布位置,以及利用Snoke方法和CAP方法得到的震源机制解进行对比,验证了参数的合理性与可靠性。结果显示:最佳双力偶解的节面Ⅰ参数为走向143°,倾向63°,滑动角-66°;节面Ⅱ走向278°,倾向36°,滑动角-128°;震源机制类型属于正断兼有右旋走滑分量,最佳震源深度11~14 km.主压应力P轴方位角94°,倾角64°;主张应力T轴方位角216°,倾角15°;标量地震矩M 0=2.492 64×10^15 N·m,矩震级结果为M W=4.2,与M S震级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矩张量反演 地震定位 山西地震带 山西原平
下载PDF
多方法求解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的可靠性分析——以山西地震带3次中小地震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关鹏虎 李斌 +2 位作者 李自红 宋美琴 梁向军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89-298,共10页
以近年来发生在山西地震带的3次代表性中小地震为例,基于P波初动、P波初动联合P/SV/SH振幅比、CAP波形反演与矩张量反演等多种方法,通过逐步增加参与计算的台站个数及选用不同的数据类型和数据量,全面展示了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的求解过程... 以近年来发生在山西地震带的3次代表性中小地震为例,基于P波初动、P波初动联合P/SV/SH振幅比、CAP波形反演与矩张量反演等多种方法,通过逐步增加参与计算的台站个数及选用不同的数据类型和数据量,全面展示了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的求解过程与结果,并分析验证了不同数据类型、数据量及求解方法对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可靠性与稳定性的影响与约束。结果显示:1)基于P波初动获得稳定可靠的震源机制解至少需要8个以上初动清晰、对震中包裹性较好的P波初动数据;2)对于震级较小、台站记录不足的地震,增加振幅比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结果的约束,但过多增加振幅比的同时,往往会显著增加矛盾比,而对结果的约束不明显;3)对于M;3.2这一级别的显著地震,CAP方法通常可以给出稳定且信度高的结果,但对于震级更大的中等地震,矩张量方法和CAP方法均可作为获得可靠震源机制解的理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P波初动 振幅比 CAP 矩张量反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