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原真菌鉴定和真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
作者 李若瑜 李东明 +3 位作者 余进 刘伟 冀朝辉 王端礼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36-539,共4页
With the increasing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fungal infection, the requirements for strict diagnostic approaches became a very urgent issue. Because of the traditional detective techniques, such as culture, gave poo... With the increasing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fungal infection, the requirements for strict diagnostic approaches became a very urgent issue. Because of the traditional detective techniques, such as culture, gave poor diagnostic outcomes, the molecular biological techniques are expected to develop the potential diagnostic approaches. During the past decades, we have carried out serial studies on the molecular properties of pathogenic fungi, and we would like to review as following. Firstly, we applied several molecular tools in class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pathogenic fungi. We performed random amplification of polymorphic DNA (RAPD),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and other techniques in studying the typing, to classify and identify the properties of Dermatophytes, Candida spp., Crypotococcus neoformans, Dematiaceous fungi, and Aspergillus spp. Interestingly, we found the same T. rubrum strain might infect different sites of the host, while a site-specificity displayed in T. mentagrophytes. This finding indicated the genetic discrepancies among the fungi. Beside, we also found that the E. dermatitis strains with different virulences possessed some discrepancies at gene level. We then developed a PCR-based molecular procedure to identify the novel species in Exaphiala spp. As the applicable strategy, we also investigated the rDNA sequence properties in several fungi. And as a result, we submitted for the first time to GenBank the complete sequence of Aspergillus fumigatus rDNA/ITSI/ITSII, which provided the basis for designing the species-specific probes and for its further clinical applications. Secondly, we have tried to develop the molecular diagnostic approaches based on our DNA sequence data which were used for identification studies previously. By analyzing the DNA sequence of Aspergillus fumigatus rDNA/ITSI/ITSII, we developed a nested PCR method to detect Aspergillus fumigatus genes. Our preliminary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is PCR-based molecular approach has great importance in the diagnosis of invasive aspergillosis. We also designed the species-specific probes and then established several in situ hybridization procedures. We found these hybridization methods could get the positive rate up to 81% (13/16), which suggests that these methods have potential diagnostic value for invasive candidiasis and aspergillosis. Based on our experiences, we would conclude that the molecular biological techniques possess great value to investigate the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pathogenic fungi,and we are looking forward to see more and more molecular tools will be used in the pathogenic mechanisms of fungal infections and antifungal activity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 真菌感染 分子生物学技术 治疗机 致病性真菌 流行病学研究 免疫缺陷 手段 水平 困难
下载PDF
白色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机制探讨 被引量:18
2
作者 曹先伟 冀朝辉 +2 位作者 李若瑜 付颖媛 王端礼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58-262,共5页
目的探讨白色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从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患者分离出白色念珠菌,采用NCCLS公布的《酵母菌液基稀释法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参考方案》(M-27方案)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分离出氟康唑(FLC)及伊曲康唑(... 目的探讨白色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从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患者分离出白色念珠菌,采用NCCLS公布的《酵母菌液基稀释法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参考方案》(M-27方案)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分离出氟康唑(FLC)及伊曲康唑(ITC)的耐药株;随机选择4株耐FLC和ITC白色念珠菌耐药株,分别用A1-A2、B1-B2、C1-C2、D1-D2、E1-E2、F1-F2 6对引物进行PCR扩增,将其产物测序,并与NCBI网站提供的白色念珠菌参考株进行比对、分析。结果4株耐FLCI、TC白色念珠菌的CYP 51基因全序列比对、分析,发现有32个碱基发生了突变,但引起氨基酸的突变只有5个,分别是:第116位遗传密码GAT变成GAA,导致该位置的天冬氨酸(D)突变为谷氨酸(E)(D116E 1株);第117位遗传密码GCT变成GGT,导致该位置的丙氨酸(A)突变为甘氨酸(G)(A117G 1株);第266位遗传密码GAA变成GAC,引起该位置的谷氨酸(E)突变为天冬氨酸(D)(E266D 2株);第488位的遗传密码GTT变成ATT,导致该位置的缬氨酸(V)突变为异亮氨酸(I)(V488I 1株);其中有1株菌分别在第266和488位同时发生了突变。结论本研究发现5个有意义的碱基突变,引起其编码的氨基酸发生了突变,其中A117G的突变目前尚未见相关报道,它在耐药机制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念珠菌 耐药机制 CYP 51
下载PDF
白色念珠菌耐药株CYP51基因突变热点探讨 被引量:11
3
作者 曹先伟 冀朝辉 +1 位作者 万喆 李若瑜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1215-1218,共4页
目的 探讨耐唑类药物白色念珠菌 CYP5 1基因突变发生热点。方法 从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RVVC)患者分离出白色念珠菌 ,采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 ( NCCL S)公布的酵母菌液基稀释法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参考方案 ( M- 2 7方... 目的 探讨耐唑类药物白色念珠菌 CYP5 1基因突变发生热点。方法 从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RVVC)患者分离出白色念珠菌 ,采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 ( NCCL S)公布的酵母菌液基稀释法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参考方案 ( M- 2 7方案 )进行体外药敏试验 ,分离出氟康唑 ( FL C)及伊曲康唑 ( ITC)的耐药株 ;根据 PCR- SSCP分析结果确定 CYP5 1突变热点是 136 4~ 1774 bp之间 ,随机选择 12株耐 FCZ( MIC≥ 6 4μg/ m l)及 ICZ ( MIC≥ 16μg/ m l)的白色念珠菌用 D1~ D2、E1~ E2 2对特异引物进行 PCR扩增 ,将其产物测序 ,并与 NCBI网站提供的白色念珠菌参考株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12株耐 FL C、ITC的白色念珠菌 ,扩增CYP5 1基因片段长度包括突变热点在内的 6 6 7对碱基 ,即从 110 8~ 1774 bp;在 12株菌当中 ,共发现 13个位点38个碱基突变 ,突变频率最高的位点是第 15 87位中腺嘌呤 ( A )被鸟嘌呤 ( G)取代 ;37个碱基突变没有引起氨基酸的改变 ,为无意义突变 ,只有 16 0 9位的鸟嘌呤 ( G)被腺嘌呤 ( A)所取代 ,导致第 4 88位的缬氨酸被异亮氨酸取代 ( V4 88I)。结论  CYP5 1基因突变是白色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耐药机制之一 ;CYP5 1基因突变热点在136 4~ 1774 bp之间 ,但 92 .3%的碱基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念珠菌 耐药机制 CYP51
下载PDF
皮炎外瓶霉的核糖体基因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李东明 李若瑜 +4 位作者 王端礼 孔繁荣 卜定方 冀朝辉 马圣清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6-270,共5页
目的 :探讨不同来源、不同致病性的皮炎外瓶霉在基因学上是否具有差异性。方法 :试验菌株包括皮炎外瓶霉 1 6株 (模式株、标准株、临床及自然分离株 ) ,甄氏外瓶霉 1株 (标准株 ) ,丛梗孢外瓶霉 1株 (临床株 )。煮沸冷冻法提取DNA ,常规... 目的 :探讨不同来源、不同致病性的皮炎外瓶霉在基因学上是否具有差异性。方法 :试验菌株包括皮炎外瓶霉 1 6株 (模式株、标准株、临床及自然分离株 ) ,甄氏外瓶霉 1株 (标准株 ) ,丛梗孢外瓶霉 1株 (临床株 )。煮沸冷冻法提取DNA ,常规PCR扩增核糖体基因及其转录间隔区 ,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DNA多序列分析方法等进行研究。结果 :皮炎外瓶霉核糖体基因及其转录间隔区较为保守 ,PCR RFLP对于该菌种的鉴定具有较大意义 ;DNA序列分析显示 ,不同来源、不同致病性的皮炎外瓶霉分属于不同的生物群落 ,提示不同群落致病性的差异存在一定的遗传学基础。结论 :皮炎外瓶霉核糖体基因及其转录间隔区序列保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外瓶霉 核糖体 基因研究 DNA
下载PDF
少见致病性毛壳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余进 赵邑 +2 位作者 杨淑霞 冀朝辉 李若瑜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04-506,共3页
目的:研究毛壳菌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性,为临床快速准确地鉴定此类真菌奠定基础。方法:对8株3种毛壳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形态、显微镜下形态和不同温度生长情况进行研究,同时对其rDNA的ITS区进行序列分析,并且根据其序列的差异设计球... 目的:研究毛壳菌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性,为临床快速准确地鉴定此类真菌奠定基础。方法:对8株3种毛壳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形态、显微镜下形态和不同温度生长情况进行研究,同时对其rDNA的ITS区进行序列分析,并且根据其序列的差异设计球毛壳菌的种特异性引物。结果:不同种毛壳菌的培养表现及显微镜下形态有其各自的特点。8株菌在燕麦培养基上28℃时生长较好,37℃时不能生长。毛壳菌种间rDNA的ITS区序列存在较大差异,根据此差异设计出的球毛壳菌种特异性引物具有较好的特异性。结论:根据培养形态、显微镜下表现以及基因序列的差异可以对毛壳菌进行准确的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壳菌 形态学 分子生物学
下载PDF
大黍无融合生殖现象的研究
6
作者 冀朝辉 王景林 《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S1期72-72,共1页
大黍无融合生殖现象的研究冀朝辉,王景林(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北京100037)大黍(Panicummaximum)是一种热带牧草。据报导,它具有无融合生殖特性。其无融合生殖类型为体细胞无孢子生殖,并且属于兼性无融合生... 大黍无融合生殖现象的研究冀朝辉,王景林(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北京100037)大黍(Panicummaximum)是一种热带牧草。据报导,它具有无融合生殖特性。其无融合生殖类型为体细胞无孢子生殖,并且属于兼性无融合生殖。我们运用石蜡切片法和整体透明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融合生殖 大黍 无孢子生殖 热带牧草 胚囊发育 四分体时期 大孢子发生 石蜡切片法 景林 孢原细胞
下载PDF
浅谈科研论文在高三实验专题复习中的应用
7
作者 冀朝辉 《理科考试研究》 2019年第9期61-63,共3页
北京高考生物试题越来越重视对'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等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考查.高三复习课上,教师用科研论文创设真实的实验探究情境,并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的研究思路和科研论文的写作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学科... 北京高考生物试题越来越重视对'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等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考查.高三复习课上,教师用科研论文创设真实的实验探究情境,并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的研究思路和科研论文的写作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论文 科学探究 高三复习
下载PDF
常见皮肤癣菌18S~28S rDNA ITS序列同源性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强 冀朝辉 +6 位作者 李厚敏 张丽娟 刘伟 万哲 王小红 王端礼 李若瑜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5-368,共4页
目的分析常见皮肤癣菌内转录间隔区(ITS,包括5.8S rDNA)序列,探讨快速、准确鉴定菌种的方法;建立种系发生进化树,了解其亲缘关系。方法用形态学方法对16株皮肤癣菌做初步鉴定,PCR扩增各菌ITS区,扩增产物纯化、DNA测序,做序列比对、分析... 目的分析常见皮肤癣菌内转录间隔区(ITS,包括5.8S rDNA)序列,探讨快速、准确鉴定菌种的方法;建立种系发生进化树,了解其亲缘关系。方法用形态学方法对16株皮肤癣菌做初步鉴定,PCR扩增各菌ITS区,扩增产物纯化、DNA测序,做序列比对、分析,建立系统发生树。结果检测了16株菌,包括未见文献报道的猪小孢子菌的ITS全序列,其中11株菌与形态学结果一致,1株菌鉴定为金孢子菌,4株菌通过这两种方法均不能确定。在基于ITS序列构建的N-J系统树中,将皮肤癣菌分成3组,这与依形态学所分的3属不同。结论ITS区序列分析法具有高度的准确性、敏感性,检测范围广泛、快速,可应用于菌种鉴定。但也有局限性,应与形态学鉴定相互补充。ITS区序列为今后更加合理地分类和命名皮肤癣菌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癣菌 内转录间隔区(ITS) 鉴定 系统发生树
原文传递
种特异性引物鉴定申克孢子丝菌 被引量:14
9
作者 王晓慧 冀朝辉 李若瑜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03-205,共3页
目 的 研 究 申 克 孢 子 丝 菌 的 分 子 鉴 定 方 法 ,为 孢 子 丝 菌 感 染 的 分 子 诊 断 奠 定 基 础 。方 法对 22 株 申 克 孢 子 丝 菌 和 12 种 12 株 暗 色 真 菌 临 床 分 离 株 的 核 糖 体 DN A (rD NA )内 转 录 ... 目 的 研 究 申 克 孢 子 丝 菌 的 分 子 鉴 定 方 法 ,为 孢 子 丝 菌 感 染 的 分 子 诊 断 奠 定 基 础 。方 法对 22 株 申 克 孢 子 丝 菌 和 12 种 12 株 暗 色 真 菌 临 床 分 离 株 的 核 糖 体 DN A (rD NA )内 转 录 间 隔 区 (ITS)进行 聚 合 酶 链 反 应 扩 增 。 对 10 株 来 源 于 中 国 不 同 地 区 及 1 株 来 源 于 美 国 的 申 克 孢 子 丝 菌 的 扩 增 产 物 测序 并 进 行 分 析 ,以 获 得 的 ITS2 区 序 列 为 靶 序 列 设 计 出 申 克 孢 子 丝 菌 的 种 特 异 性 引 物 (SSP),并 用 该 引物 扩 增 全 部 受 试 菌 株 。 结 果 序 列 分 析 显 示 ,申 克 孢 子 丝 菌 rDNA 的 ITS2 区 相 当 保 守 ,特 异 性 引 物 对22 株 申 克 孢 子 丝 菌 可 扩 增 出 一 条 300 bp 的 片 段 ,其 他 受 试 菌 株 均 为 阴 性 。结 论 应 用 设 计 出 的 种 特 异性 引 物 ,结 合 PCR 方 法 ,鉴 定 申 克 孢 子 丝 菌 特 异 、敏 感 、可 靠 ,可 用 于 临 床 诊 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特异性引物 鉴定 申克孢子丝菌 聚合酶链反应
原文传递
马尔尼菲青霉临床分离株的rDNA ITS序列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韦高 冀朝辉 李若瑜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00-202,共3页
目 的 为 设 计 马 尔 尼 菲 青 霉 种 特 异 性 引 物 ,探 讨 马 尔 尼 菲 青 霉 病 更 加 确 切 的 诊 断 方 法 。方 法 实 验 菌 株 为 北 京 大 学 真 菌 和 真 菌 病 研 究 中 心 保 存 的 4 株 马 尔 尼 菲 青 霉 , 来 源... 目 的 为 设 计 马 尔 尼 菲 青 霉 种 特 异 性 引 物 ,探 讨 马 尔 尼 菲 青 霉 病 更 加 确 切 的 诊 断 方 法 。方 法 实 验 菌 株 为 北 京 大 学 真 菌 和 真 菌 病 研 究 中 心 保 存 的 4 株 马 尔 尼 菲 青 霉 , 来 源 于 国 内 不 同 地 区 。用 真 菌 通 用 引 物 ITS1 和 ITS4 PCR 扩 增 马 尔 尼 菲 青 霉 rDNA ITS,扩 增 产 物 纯 化 后 直 接 测 序 ,测 序 结 果在 基 因 库 核 酸 序 列 数 据 库 进 行 同 源 序 列 搜 索 ,并 依 据 序 列 对 比 、分 析 。 结 果 4 株 临 床 分 离 的 马 尔 尼 菲青 霉 的 rDNA ITS 序 列 相 同 。与 国 外 来 源 于 美 国 、印 度 尼 西 亚 、法 国 、澳 大 利 亚 的 马 尔 尼 菲 青 霉 rDN A ITS序 列 基 本 一 致 。马 尔 尼 菲 青 霉 与 荚 膜 组 织 胞 浆 菌 、新 生 隐 球 菌 、念 珠 菌 的 rDNA ITS 序 列 差 异 较 大 ,青 霉和 曲 霉 属 间 rDNA ITS 的 序 列 相 似 性 较 低 ,而 青 霉 种 间 rD NA ITS 序 列 的 差 异 不 大 。 结 论 不 同 来 源 的马 尔 尼 菲 青 霉 菌 株 间 乃 至 不 同 青 霉 的 种 间 的 rDN A ITS 序 列 均 具 有 较 高 的 同 源 性 , 提 示 该 区 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青霉 临床分离 RDNA ITS 序列分析 真菌
原文传递
低氧对大鼠不同节段肺动脉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7
11
作者 杜军保 李万镇 +2 位作者 赵斌 冀朝辉 黎文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420-422,共3页
目的探讨正常状态下肺动脉结构型一氧化氮合酶(cNOS)基因表达的定位及慢性低氧对不同节段肺动脉cNOS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技术,采用cNOScRNA探针,观察低氧1周组、低氧2周组及对照组大鼠肺动脉cNO... 目的探讨正常状态下肺动脉结构型一氧化氮合酶(cNOS)基因表达的定位及慢性低氧对不同节段肺动脉cNOS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技术,采用cNOScRNA探针,观察低氧1周组、低氧2周组及对照组大鼠肺动脉cNOSmRNA的表达与分布。结果对照组大鼠与细支气管伴行的肺动脉内皮细胞cNOS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与呼吸细支气管及终末细支气管伴行的肺动脉(q=813,549;P均<001)。低氧1周及2周组大鼠与终末细支气管及细支气管伴行之肺动脉内皮细胞cNOSmRNA表达较对照组大鼠均明显降低。对照组大鼠各级肺动脉平滑肌细胞cNOSmRNA表达差异无显著意义(F=226,P>005);低氧1周及2周组大鼠与呼吸细支气管及终末细支气管伴行之肺动脉平滑肌细胞cNOSmRNA表达较对照组大鼠均明显降低。结论正常大鼠近端肺动脉内皮细胞cNOSmRNA表达强度最高;慢性缺氧主要抑制近端肺动脉内皮细胞及远端肺动脉平滑肌细胞cNOSmRNA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 肺动脉 一氧化氮 MRNA
原文传递
更新知识、探索面向21世纪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新途径 被引量:2
12
作者 贾弘褆 张家萍 +9 位作者 朱滨 刘新文 赵昕亮 张迺蘅 周爱儒 江洪 李平风 马康涛 童坦君 冀朝辉 《医学教育》 1999年第6期27-31,共5页
关键词 生物化学 分子生物学 医学教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