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2年河南“7·25”雷暴大风天气成因分析
1
作者 李姝霞 冀翠华 +1 位作者 朱斌 易伟霞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3年第4期49-58,共10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雷达数据和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等,对2022年7月25日河南雷暴大风的天气学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层冷空气叠加在低层暖区之上形成的强烈位势不稳定层结及较强的垂直风切变...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雷达数据和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等,对2022年7月25日河南雷暴大风的天气学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层冷空气叠加在低层暖区之上形成的强烈位势不稳定层结及较强的垂直风切变,为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700 hPa以下持续的西南气流对水汽输送和补充起到了重要作用。强对流区不稳定指数增大,对流有效位能(CAPE)、下沉对流有效位能(DCAPE)突增,且均大于河南强对流阈值,θ_(se)垂直递减率增大,为强对流提供了不稳定能量。对流层中高层有干冷空气侵入,使下沉气流蒸发加强,导致其气温急剧下降,形成地面冷池和小高压。当1 h正变压中心≥2.6 hPa,1 h变温中心下降达6℃以上,且强对流上下游的1 h变压差值≥3.2hPa时,1 h变温≤-4℃的地面冷池附近对应着国家基本气象站和气象观测站分别出现19~30 m·s^(-1)(8~11级)和25~38 m·s^(-1)(10~13级)的大风。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促使对流云团的生成发展,云团发展强盛阶段移动加快(50~70 km·h^(-1))。雷暴大风、强降水发生在云团前沿TBB等值线梯度大值区和TBB≤210 K的冷云区。造成雷暴大风的主要雷达特征为阵风锋、飑线、弓形回波、中气旋;飑线回波尺度大(200~300 km),中心强度强(60~70 dBZ),强回波顶高(7~8 km),移速快(55~70 km·h^(-1))。飑线的形成和发展是造成河南中东部发生大范围雷暴大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垂直风切变 冷池 小高压 飑线 阵风锋
下载PDF
对流层低层温度和风场结构对开封市冬季PM_(2.5)质量浓度的影响分析
2
作者 王其英 冀翠华 +2 位作者 施雨其 仝妍彦 王华飞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3年第2期76-82,共7页
采用2019年12月13日—2020年2月10日开封市空气质量监测站逐日PM_(2.5)质量浓度、郑州探空站数据及NCEP气象资料,分析了PM_(2.5)质量浓度和500 hPa以下逆温层、低层风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PM_(2.5)质量浓度静稳积累期,500 hPa东亚中... 采用2019年12月13日—2020年2月10日开封市空气质量监测站逐日PM_(2.5)质量浓度、郑州探空站数据及NCEP气象资料,分析了PM_(2.5)质量浓度和500 hPa以下逆温层、低层风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PM_(2.5)质量浓度静稳积累期,500 hPa东亚中纬度环流平直,低层(925 hPa和1000 hPa)多偏南风,近地面相对湿度逐渐增加,对流层中下层多层逆温逐渐建立,此时受本地排放积累、吸湿增长和扩散能力下降的共同作用,再加上较长的持续时间,导致PM_(2.5)质量浓度不断增长。PM_(2.5)质量浓度的快速增长可分为两类:一是高空低槽携带冷空气由华北影响河南,对流层中下层逆温被破坏,京津冀的污染物经太行山东麓向南传输所致;二是高空环流平直,PM_(2.5)颗粒向地面均压场中的辐合线或弱低压中心附近的辐合区积聚,地面高湿弱风,近地逆温层建立或增强,扩散能力下降,共同作用而致。快速清除期,通常伴随着高空低槽携带冷空气影响河南,对流层下层逆温被破坏或减弱,低层多东北风、东风和西北风。另外,850 hPa与925 hPa的垂直风切变可表征大气垂直扩散能力,与12 h后的PM_(2.5)质量浓度(空气质量监测站位于探空站东约60 km处)的Pearson相关系数最大(-0.367),可据此提前12 h预报开封市PM_(2.5)质量浓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质量浓度 逆温层 低层风切变 相关性
下载PDF
北京市创伤发病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冀翠华 王丽萍 +3 位作者 王式功 尹岭 李蓓 黎檀实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8-102,共5页
利用2008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北京市三家医院急诊就诊的创伤患者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SPSS 19.0软件对创伤急诊人数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地区6,7月份为创伤发病高峰期,2月份最低;18-55岁创伤人数最多;... 利用2008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北京市三家医院急诊就诊的创伤患者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SPSS 19.0软件对创伤急诊人数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地区6,7月份为创伤发病高峰期,2月份最低;18-55岁创伤人数最多;1-30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30岁以上男女比例相当;创伤发病人数与气温、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风速、气压呈显著负相关;多元回归建模对创伤发病人数预测效果较好,预测准确度为90.40%,按比例划分等级的预报准确率达78.60%.高温为创伤发生的主要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流行病学分析 气象因素 预测
下载PDF
广义相加模型在创伤急诊人次与气象要素时间序列相关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冀翠华 王式功 +1 位作者 尹岭 黎檀实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71-675,共5页
探讨广义相加模型在分析气温、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与医院日创伤疾病急诊人次相关性中的应用.收集北京3家综合性医院2008-2012年日创伤患者资料和同期北京市的气象和环境数据资料,根据赤池信息量准则,在控制长期趋势、短期波动、节假日... 探讨广义相加模型在分析气温、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与医院日创伤疾病急诊人次相关性中的应用.收集北京3家综合性医院2008-2012年日创伤患者资料和同期北京市的气象和环境数据资料,根据赤池信息量准则,在控制长期趋势、短期波动、节假日效应以及污染条件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构建日创伤急诊就诊人次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广义相加模型,并绘制暴露-反应关系曲线.经广义相加模型分析,医院日创伤急诊就诊人次与日均气温和气压表现出一定的线性正相关和负相关趋势,尤其是气温低于24.5℃时,气压介于1 007~1020hPa之间时,线性变化显著.与日均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表现为复杂的非线性相关,当相对湿度为50%~70%时,相对危险度最高,当日照时数达到9 h时相对危险度最低.针对创伤疾病,利用广义相加模型进行气象要素的作用分析和拟合比较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相加模型 气象因素 创伤 时间序列 气温
下载PDF
河南省一次强雨雪相态多次转换成因分析
5
作者 喻谦花 刘冬冬 冀翠华 《陕西气象》 2023年第4期18-24,共7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欧洲再分析资料(ERA5 0.25°×0.25°),对2020年1月5—7日河南省强雨雪过程中雨雪相态多次转换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高空低槽、中低层切变线、西南(东南)暖湿急流与低层...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欧洲再分析资料(ERA5 0.25°×0.25°),对2020年1月5—7日河南省强雨雪过程中雨雪相态多次转换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高空低槽、中低层切变线、西南(东南)暖湿急流与低层冷空气在强雨雪区交汇为强雨雪提供了动力、水汽条件,亦为雨雪相态转换提供了有利的温度条件。冷空气分别从东路和中路南下影响河南,导致近地层明显降温是雨转雨夹雪或雪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冷空气的强度和厚度是决定降水相态的关键因子。中层和近地面暖层厚度对降水相态至关重要。本次过程降水相态为纯雪时,冰雪层和冰水混合层厚度超过2 980 gpm,中层无暖层,近地面0℃线低于975 hPa;降水相态为雨夹雪时,有时无冰雪层,冰水混合层厚度超过1 400 gpm,中层有时有暖层,但整层暖层厚度在900~1 330 gpm;雨转雨夹雪发生在地面气温低于2.1℃时,雨夹雪出现在地面气温1.1~2.1℃时;纯雪发生在地面气温≤1.1℃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相态 冰雪层 冰水混合层 暖层 临界气温
下载PDF
2001—2012年北京市空气污染指数节气分布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被引量:25
6
作者 冀翠华 王式功 +1 位作者 王敏珍 尚可政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年第6期108-114,共7页
利用200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北京市空气污染指数资料和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对北京市API的节气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在节气尺度上的相关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2年北京市春季和冬季分别以清明和小雪节气API最高,空... 利用200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北京市空气污染指数资料和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对北京市API的节气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在节气尺度上的相关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2年北京市春季和冬季分别以清明和小雪节气API最高,空气质量最差;立秋节气API最低,空气质量最好。春分—霜降节气空气首要污染物为PM10,SO2作为首要污染物出现在立冬—大寒和立春—惊蛰节气,小寒达到最大。温度、风速和相对湿度是影响北京空气质量的主要气象因子,立春—谷雨节气空气质量主要受气压影响,立冬—大寒节气空气质量受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影响较大,立夏—霜降节气API与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显著相关,风速主要影响春秋节气的空气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指数 二十四节气 气象要素
下载PDF
1961~201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24节气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冀翠华 王式功 尚可政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0-228,共9页
24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独特创造。全面掌握“24节气”的气候变化规律,不但有利于指导农事生产,提高气象服务质量和水平,而且在为人类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也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统计分析了1961~2010年黄河中下... 24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独特创造。全面掌握“24节气”的气候变化规律,不但有利于指导农事生产,提高气象服务质量和水平,而且在为人类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也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统计分析了1961~201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24节气的气温、湿度、风速等6个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得到以下结论:黄河中下游地区随节气变换气候变化显著,大暑、小暑节气高温高湿,小寒、大寒节气寒冷干燥,清明节气寒温反复大风将至,霜降节气天气渐凉秋燥加剧等。50年内,春季型节气(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显著升高,冬季型节气最低气温升高显著。气压随节气变化特征与气温大致相反,夏、秋季节气有升压趋势。相对湿度与降水均呈减少趋势,以秋季型节气减小趋势最明显。春季风速最大,夏、秋季风速最小,所有节气风速均呈减小趋势,冬夏季节气日照时间呈缩短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4节气 气候变化 黄河中下游地区
下载PDF
开封“7·19”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极端性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冀翠华 李姝霞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1年第4期53-62,共10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资料及开封气象观测站19812016年的日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开封“7·19”大暴雨的环流背景及水汽、动力等环境因子的极端性。结果表明:副热带...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资料及开封气象观测站19812016年的日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开封“7·19”大暴雨的环流背景及水汽、动力等环境因子的极端性。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稳定加强、高空低槽东移加深,引导中低层低涡切变线加强东北移和地面倒槽发展,诱发中小尺度辐合中心及辐合线的形成与维持,从而触发了本次大暴雨天气的发生。采用百分位法定义开封夏季极端降水阈值,“7·19”大暴雨日降雨量位居近20年首位,居1981年以来第4位,超过极端降水阈值的2倍,具有明显的极端性;动力和水汽条件极端性强,700 hPa和850 hPa垂直速度极值创2000年以来暴雨过程之最,与历年暴雨个例差值分别达-6.9σ、-4.7σ,850 hPa和925 hPa的水汽通量≥25 g·cm^(-1)·hPa^(-1)·s^(-1),整层可降水量达75 mm,居2000年以来暴雨过程第一位。通过HYSPLIT-4后向轨迹模拟,“7·19”极端暴雨的水汽来源主要为南海,其次是孟加拉湾,且3000 m高度以下水汽输送贡献率达到8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极端性 水汽输送贡献 物理量阈值
下载PDF
2016年河南开封一次局地大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冀翠华 吕哲源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36期186-189,192,共5页
利用MICAPS天气图、地面加密观测资料、雷达产品以及NCEP 1°×1°6 h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7月19日河南开封出现的一次局地大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物理量特征、雷达回波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过程是在副热带高... 利用MICAPS天气图、地面加密观测资料、雷达产品以及NCEP 1°×1°6 h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7月19日河南开封出现的一次局地大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物理量特征、雷达回波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过程是在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过程中,高空槽配合低层低涡、切变线、地面倒槽共同作用下产生的;西南低空急流的加强北抬,提供了较强的热力不稳定条件;偏东和偏南超低空急流向暴雨区输送了充沛的水汽;地面中小尺度辐合系统则是主要的抬升触发机制,辐合中心的位置与局地大暴雨落区对应较好。雷达速度场上0.5°仰角逆风区的出现,为暴雨及时预警提供了有利判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大暴雨 成因分析 环流背景 物理量特征 雷达回波 开封
下载PDF
西藏气候舒适度时空分布特征及主要旅游城市避暑资源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宁文博 李春艳 +3 位作者 刘赛 赵婉露 冀翠华 王式功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2年第1期116-123,共8页
西藏被称为世界屋脊,也是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为了探究西藏的气候舒适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避暑资源优势,使用西藏地区39个站点1970—2017年逐日气象数据,根据基于"黄金分割率"的人体舒适度计算方法,对西藏地区气候舒适度进行... 西藏被称为世界屋脊,也是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为了探究西藏的气候舒适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避暑资源优势,使用西藏地区39个站点1970—2017年逐日气象数据,根据基于"黄金分割率"的人体舒适度计算方法,对西藏地区气候舒适度进行统计,并重点分析拉萨、林芝、山南、日喀则、昌都5个主要旅游城市。结果表明,西藏舒适度的空间分布呈现东南暖湿而西北严寒的特点,舒适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流域及澜沧江流域。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西藏广义舒适域日数逐年增多,偏冷域日数逐年减少,有利于当地的康养旅游业发展。西藏气候季节可划分为春秋季和冬季,呈现常年无夏季,春秋季相连的特点,避暑气候资源优势凸显;其中5—9月广义舒适日数多,占全年总日数的40%~42%,是西藏避暑旅游的最佳时间段。5个主要旅游城市中,全年舒适度以凉爽为主,其中林芝和拉萨的舒适日数最多,最佳旅游时间段为4—10月,日喀则、昌都和山南的舒适日数相对少一点,最佳旅游时间段为5—9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气候)舒适度 避暑资源 最佳旅游时段 西藏自治区
下载PDF
河南中东部强降雪物理量特征统计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其英 冀翠华 +1 位作者 刘琛 王金兰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2年第3期24-29,共6页
利用高空、地面资料以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分析2010—2019年河南中东部15个强降雪个例的热力、水汽、动力等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强降雪前0~6 h,对流层中下层的暖湿气流越厚,对应降雪量越大,且低层需要一定强度的... 利用高空、地面资料以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分析2010—2019年河南中东部15个强降雪个例的热力、水汽、动力等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强降雪前0~6 h,对流层中下层的暖湿气流越厚,对应降雪量越大,且低层需要一定强度的冷空气。大气可降水量(TPW)对于预报降雪量的大小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大雪、暴雪和大暴雪的必要水汽条件分别是TPW≥10 mm、10.5、16。400 hPa以下最大垂直上升速度的均值和降雪量级呈近似线性关系,最大垂直上升速度越强,对应降雪量越大。雨转雪时,对流层中下层温度层结可分为常规型、低层强冷型和低层直温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雪 TPW 物理量 统计特征 雨转雪
下载PDF
2020年8月黄河下游大暴雨过程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姝霞 王其英 +1 位作者 冀翠华 梁钰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5-31,37,共8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分钟和小时资料、NCEP(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1°×1°再分析资料及卫星云图资料等,对2020年8月3—4日黄河下游一次大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环境场、触发机制和中尺度系统等进行分析。结...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分钟和小时资料、NCEP(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1°×1°再分析资料及卫星云图资料等,对2020年8月3—4日黄河下游一次大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环境场、触发机制和中尺度系统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台风登陆、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加强和冷空气影响是产生大暴雨的有利环境场;β中尺度对流系统(MβCS)的形成和维持是造成强降雨的直接原因;强降雨第一阶段上升运动中心在中高层,是由云体范围大而孤立的MβCS造成的,地面辐合线、低层冷空气提供了触发机制,水汽主要来源于副热带高压边缘和东南沿海;第二阶段上升运动中心在中低层,径向垂直环流的形成使上升运动持续发展,强降雨是由多个对流云团合并而成的MβCS造成的,TBB(云顶亮温)梯度大,地面辐合线、风切变提供了触发机制,水汽主要来源于东南沿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环境条件 中尺度对流系统 触发机制 黄河下游
下载PDF
2018年影响河南的“温比亚”与“摩谒”台风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喻谦花 康暑雨 +2 位作者 姜东东 冀翠华 李姝霞 《河南科学》 2019年第5期821-828,共8页
利用常规天气实况与气象数值模式资料,对201818号台风“温比亚”和201814号台风“摩谒”的天气形势、物理量及数值模式预报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台风登陆后,在200hPa风场与副热带高压西侧气流共同引导下,“温比亚”深入河南中部... 利用常规天气实况与气象数值模式资料,对201818号台风“温比亚”和201814号台风“摩谒”的天气形势、物理量及数值模式预报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台风登陆后,在200hPa风场与副热带高压西侧气流共同引导下,“温比亚”深入河南中部,并在河南滞留近40h,造成河南大暴雨和局部特大暴雨;“摩谒”在安徽折向,中心经河南商丘进入山东,仅对河南商丘造成部分暴雨和局部大暴雨;200hPa风场风向的转变与台风低压折向时间有较好的对应,200hPa风场风力减弱,与台风移速减缓对应;“温比亚”过程湿层明显较“摩谒”深厚,低层水汽通量是“摩谒”过程的2倍;“温比亚”过程以持续稳定性降水为主,充沛的水汽由东风、东南风和南风急流持续向雨区输送;“摩谒”过程降水主要为不稳定性降水,并仅有一条东南风急流水汽输送通道;“温比亚”过程大气可降水量达到78mm,极端降水特征明显;数值模式预报检验中,EC、T639模式对“温比亚”在河南长时间滞留都做出较好的预报,其降水预报与实况较为接近;“摩谒”过程中,EC与T639模式路径预测较实况明显偏西,系统偏强,指导性较差;日本数值模式对两次台风路径预测都较实况略偏东,但相对稳定,台风中心风力与降雨强度都偏弱,在未来参考时可适当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大暴雨过程 模式检验
下载PDF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现状浅析
14
作者 李莉 张士伟 冀翠华 《新经济》 2015年第26期73-73,共1页
国家公共财政改革以来,事业单位已建立了一套比较规范、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在优化资源配置,规范单位支出行为,强化管理,提高效率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在预算编制、执行、考核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现结合工作实际就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国家公共财政改革以来,事业单位已建立了一套比较规范、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在优化资源配置,规范单位支出行为,强化管理,提高效率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在预算编制、执行、考核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现结合工作实际就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成效、问题及建议谈一些个人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业单位 预算 管理
下载PDF
2018年1月河南省2次区域暴雪过程对比分析
15
作者 吕哲源 冀翠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0期187-190,196,共5页
利用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和NCEP6h1次的1°×1°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1月发生在河南省的2次区域暴雪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暴雪过程背景形势场相似,都产生在500hPa高空槽东移、中层强盛西南气流形势下,配合低层偏东风... 利用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和NCEP6h1次的1°×1°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1月发生在河南省的2次区域暴雪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暴雪过程背景形势场相似,都产生在500hPa高空槽东移、中层强盛西南气流形势下,配合低层偏东风切变线和地面冷空气的扩散作用。中层西南气流和底层偏东气流辐合的位置与大暴雪区域对应良好。降雪时整层大气湿度饱和,中低层具有弱的逆温层。同时地形的抬升作用,对局地特大暴雪的产生有贡献。2次过程降雪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中层气流辐合位置不同。降雪过程中600~700hPa上辐合中心强度越强,对应降雪强度越大。垂直速度场上升运动区与主要降雪区域对应良好。700hPa暖平流与925hPa冷平流叠加区域即为产生大暴雪落区。风速辐合越大,对应降水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暴雪 低空急流 冷暖平流 物理量分析 河南省
下载PDF
北京市犬咬伤就诊人数与气象因素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冀翠华 康延臻 +2 位作者 尹岭 王式功 黎檀实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37-341,共5页
目的定量分析日均气温、相对湿度与犬咬伤就诊人数的关系。方法收集了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的北京市三所综合型三甲医院的犬咬伤急诊就诊数据与同期气象数据资料。定量评估日均气温、相对湿度与犬咬伤就诊人数的关系。结果当平... 目的定量分析日均气温、相对湿度与犬咬伤就诊人数的关系。方法收集了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的北京市三所综合型三甲医院的犬咬伤急诊就诊数据与同期气象数据资料。定量评估日均气温、相对湿度与犬咬伤就诊人数的关系。结果当平均气温〉5.6℃时,每升高1℃,犬咬伤日均就诊人数增加2.46%(95%CI:2.36%~2.66%)。当相对湿度〈72%时,每增加1%,犬咬伤日均就诊人数增加0.58%(95%CI:0.57%~0.75%)。广义相加模型对犬咬伤月均就诊人数的预报和逐步回归模型对日均人数的预报效果较好,准确率分别为94.3%和99.7%。结论气象因素与犬咬伤就诊人数存在一定的统计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犬咬伤 气象因素 气温 定量评估 广义相加模型 多无逐步回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