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生长断层活动特征 被引量:8
1
作者 冉伟民 栾锡武 +5 位作者 邵珠福 刘鸿 李德勇 赵洋 王慧东 颜中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0-112,共13页
生长断层是在伸展和走滑盆地中一种重要且广泛存在的构造样式。通过地震资料定性识别出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地区18条生长断层;根据断裂对研究区各级构造单元控制作用和纵向切穿地层情况,将其划分为一级控盆断裂、二级控凹断裂、三级控带断... 生长断层是在伸展和走滑盆地中一种重要且广泛存在的构造样式。通过地震资料定性识别出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地区18条生长断层;根据断裂对研究区各级构造单元控制作用和纵向切穿地层情况,将其划分为一级控盆断裂、二级控凹断裂、三级控带断裂和盖层断裂;通过断裂平面分布特征研究认为研究区的断裂以NE、NNE延伸为主,少数为NEE方向;利用地震剖面在研究区识别出阶梯状组合断层带、"Y"字型组合断层、多米诺式断层带、地堑、地垒等多种断裂组合样式;又结合生长指数和断层落差两种方法对研究区生长断层的运动学特征进行了定量统计分析,发现研究区生长断层在古近纪时期活动强度具有自西向东逐渐递减趋势,区内断层活动期次自西向东逐渐变新,整个研究区内生长断层在古近纪盆地裂陷—断陷期活动强度最大,中新世后断裂活动趋于稳定。认为晚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西缘俯冲后撤和印度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碰撞在东海陆架盆地形成的远程蠕散效应,使东海陆架盆地形成了拉张伸展应力场环境,是研究区发育大量生长断层的首要原因。同时,加强对研究区生长断层伴生构造如滚动背斜和缓坡带阶梯状断裂组合封堵形成的岩性圈闭研究,有利于推动东海陆架中新生代盆地资源勘探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断层 演化特征 生长指数 断层落差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
下载PDF
2018年5月28日中国吉林松原M5.7级地震引起的液化构造 被引量:4
2
作者 邵珠福 刘泽璇 +6 位作者 钟建华 John Howell 栾锡武 冉伟民 刘晶晶 张文鑫 赵冰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5-96,共22页
2018年5月28日,吉林松原市宁江区毛都站镇牙木吐村发生M 5.7级地震(45°16'12″N,124°42'35″E),震源深度13 km,震中位于郯庐断裂带西北侧的扶余/松原—肇东断裂带、第二松花江断裂带和扶余北断裂带交汇处。地震诱发... 2018年5月28日,吉林松原市宁江区毛都站镇牙木吐村发生M 5.7级地震(45°16'12″N,124°42'35″E),震源深度13 km,震中位于郯庐断裂带西北侧的扶余/松原—肇东断裂带、第二松花江断裂带和扶余北断裂带交汇处。地震诱发震中距3 km范围内普遍的液化和地表裂缝,给当地居民带来严重灾害。可见液化构造以砂火山为主,其次为液化砂堆、液化砂脉和液化砂席等。液化砂火山又可分为有火山口型砂火山、无火山口型砂火山和无砂型(水)火山。地震液化伴生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有变形层理、负载构造和火焰构造、滑塌褶皱、碟状构造和包卷层理等。地震诱发液化砂火山形成过程包括液化层内超孔隙流体压力形成、上覆低渗透层破裂和水、砂喷出地表后砂涌3个阶段。液化和流化砂体在上涌过程中会注入低渗透黏土层形成各种形态的砂脉、砂席和多种类型的变形构造。垂向上地震液化结构可划分为底部松散可液化层、下部液化变形层、上部液化变形层和地表砂火山4层结构。液化层埋深2~5 m,液化层厚度2 m。松原M 5.7级地震发震机制为NE-SW(35°~215°)方向挤压应力使断层活跃,推测扶余/松原—肇东断裂是主要的发震断层。松原地震液化构造研究为现代地震活动区和灾害易发区预测提供依据,为地震引发的现代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兼具将今论古意义,为揭示本世纪以来郯庐断裂带北段进入了一个强断裂和地震活跃阶段提供了最新的实际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 液化构造 砂火山 松原
下载PDF
东印度洋Roo海隆区域属性及其俯冲区域响应特征
3
作者 冉伟民 鲁银涛 +7 位作者 魏新元 栾锡武 刘鸿 蒋陶 叶传红 何明勇 秘丛永 尚鲁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025-3039,共15页
东南亚巽他弧形汇聚板块俯冲构造体系是全球最为活跃的板块汇聚边界地带之一,早期研究认为巽他弧俯冲体系主要发育俯冲增生型板块边缘,以典型的增生棱柱体弧前隆起地貌为主要特征;最新研究发现东印度洋沃顿海盆圣诞岛海底火山群省最东段... 东南亚巽他弧形汇聚板块俯冲构造体系是全球最为活跃的板块汇聚边界地带之一,早期研究认为巽他弧俯冲体系主要发育俯冲增生型板块边缘,以典型的增生棱柱体弧前隆起地貌为主要特征;最新研究发现东印度洋沃顿海盆圣诞岛海底火山群省最东段Roo海隆已经随板块运动到达爪哇海沟区域,与巽他弧其他区域正常洋壳俯冲过程相比,Roo海隆凸起构造在巽他弧体系中触发了不同的俯冲地质过程.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全面梳理认识Roo海隆区域属性特征,包括海隆岩性与年代学特征、起源争议、“隆-沟”区域俯冲深部结构特征;进一步增强对弧前早期俯冲侵蚀过程的理解,包括局部增生棱柱体前缘碰撞侵蚀凹陷、弧前隆起差异性抬升、弧前盆地挤压破碎变窄;并首次利用二维多道地震资料解释,探讨弧后盆地对“隆-沟-弧-盆”新俯冲构造格局的响应特征.目前弧后肯登-马都拉海峡盆地内正在发生新一期挤压构造运动,我们认为其发育的浅层挤压背斜构造特征是Roo海隆凸起构造形成的垂直正交快速高角度新俯冲构造格局下弧后盆地内的直接构造变形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印度洋 Roo海隆 隆-沟-弧-盆 早期俯冲侵蚀 弧后构造响应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西部文昌A凹陷断裂特征与成因探讨 被引量:9
4
作者 张豪 栾锡武 +5 位作者 冉伟民 王阔 魏新元 石艳锋 Mohammad Saiful Islam 王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6-106,共11页
在前人勘探解释的基础上,通过三维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应用相干属性分析等技术对区域断裂进行精细化解释.研究表明盆地内发育着典型的犁式、花状构造、旋转正断层等伸展构造样式,在珠三南断裂影响下,南部边界断裂以阶梯状排列形成断阶构造... 在前人勘探解释的基础上,通过三维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应用相干属性分析等技术对区域断裂进行精细化解释.研究表明盆地内发育着典型的犁式、花状构造、旋转正断层等伸展构造样式,在珠三南断裂影响下,南部边界断裂以阶梯状排列形成断阶构造.始新世—中中新世,断裂走向在持续右旋张扭应力场下以NE→EW→NWW顺时针方向旋转,张裂强度逐渐减弱.晚始新世—早渐新世,盆地在太平洋板块俯冲后退、印亚板块碰撞、古南海向南俯冲下发育EW向断裂,晚渐新世在南海扩张事件影响下前期右旋应力场得到加强,形成大量近EW向断裂,中新世后演化为NWW向断裂.文昌A凹陷断裂构造的演化、成因机制与南海北部陆缘应力场变化一致.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南海北部陆缘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特征和演化规律,提高油气勘探开发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体系 断层活动性 应力场变化 珠江口盆地 文昌A凹陷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开平凹陷断裂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探讨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嘉 栾锡武 +5 位作者 何兵寿 冉伟民 魏新元 胡庆 韦明盟 龚梁轩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41-53,共13页
珠江口盆地作为南海北部陆缘勘探程度较高的含油气盆地,断裂特征分析对认识盆地演化模式和油气成藏机理至关重要。根据高分辨率地震数据和钻井资料对盆地西南部开平凹陷进行精细地震地质解释,依据断裂级别与规模将该区断裂构造类型划分... 珠江口盆地作为南海北部陆缘勘探程度较高的含油气盆地,断裂特征分析对认识盆地演化模式和油气成藏机理至关重要。根据高分辨率地震数据和钻井资料对盆地西南部开平凹陷进行精细地震地质解释,依据断裂级别与规模将该区断裂构造类型划分为一级控盆断裂、二级控凹断裂、三级控带断裂以及四级控圈断裂;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出“Y”字型断层、阶梯状断层及卷心型断层等多种剖面组合样式;根据断裂平面分布图识别出平行式、雁列式、斜交式3种平面组合类型;定量统计断裂走向特征可知,在右旋应力场作用下,自始新世到早中新世断裂走向持续发生近NE→EW→近NW向的顺时针旋转,且断裂活动性逐渐减弱。并认为受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和古南海持续南移的影响,盆地形成典型的伸展拉张应力场环境,促成始新世‒渐新世期间近NE向、EW向和中新世期间发育的近NW向3组断裂发育。对开平凹陷的地质构造特征加以解释补充,为南海北缘洋陆过渡带的发育特性和成因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平凹陷 断裂走向 断裂活动性 应力场环境 成因机制
下载PDF
加里曼丹岛库泰盆地海相成藏组合特征及油气富集区分带性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鲁银涛 栾锡武 +4 位作者 史卜庆 徐宁 冉伟民 吕福亮 范国章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8-49,共12页
通过系统收集和分析库泰盆地钻井岩屑样品及野外露头样品,首次对下中新统海相油气系统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该区域以生物礁碳酸盐岩为标志层,发育多套海相沉积旋回,海相沉积油气系统具有自生自储自封堵特征:暗色海相泥岩为主力烃源岩,... 通过系统收集和分析库泰盆地钻井岩屑样品及野外露头样品,首次对下中新统海相油气系统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该区域以生物礁碳酸盐岩为标志层,发育多套海相沉积旋回,海相沉积油气系统具有自生自储自封堵特征:暗色海相泥岩为主力烃源岩,海相砂岩为有利储层,同时,海相泥岩作为有效盖层。下中新统海相烃源岩样品有机质类型为Ⅱ/Ⅲ型,以Ⅱ型为主,总有机碳质量分数(TOC)平均值 1.92%,有机质处于低熟-成熟阶段,为有效烃源岩,烃源岩厚度较大,指示良好的生烃潜力;储层多期发育,具有低阻特征。自西向东,库泰盆地油气成藏系统时代变新、层系变浅:①盆地东部望加锡海峡深水-半深水区域以上中新统-上新统深水沉积成藏系统为主;②中部马哈坎三角洲-浅海区域以中中新统三角洲相成藏组合为主;③马哈坎褶皱带以下中新统海相成藏组合为主;④盆地西部以渐新统-始新统裂谷期成藏组合为主。新层段海相油气成藏系统的发现,揭示了库泰盆地有利成藏组合的分带规律,指明了库泰盆地中西部区域的未来油气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泰盆地 下中新统 成藏组合 分带规律
下载PDF
东帝汶海槽断裂特征与构造演化模式 被引量:4
7
作者 魏新元 栾锡武 +3 位作者 冉伟民 石艳锋 王阔 张豪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64-375,共12页
东帝汶海槽位于澳大利亚板块西北帝汶海与帝汶岛之间,晚中新世澳大利亚板块与东南亚班达岛弧碰撞引发了帝汶岛与帝汶海槽的构造变形,由于弧-陆碰撞过程的复杂性,帝汶海槽的变形时间与机制仍然存在较大争议。为约束帝汶海槽变形时间、探... 东帝汶海槽位于澳大利亚板块西北帝汶海与帝汶岛之间,晚中新世澳大利亚板块与东南亚班达岛弧碰撞引发了帝汶岛与帝汶海槽的构造变形,由于弧-陆碰撞过程的复杂性,帝汶海槽的变形时间与机制仍然存在较大争议。为约束帝汶海槽变形时间、探讨其演化过程,依据二维地震数据,对东帝汶海槽的断裂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钻井与天然地震事件探讨弧-陆碰撞背景下帝汶海槽的构造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晚中新世(约6 Ma)澳大利亚板块与班达岛弧碰撞,引发了帝汶岛的隆升与帝汶海槽的沉降,变形持续至晚上新世(约3 Ma),形成现今帝汶海槽形态。现今澳大利亚板块与班达岛弧之间的相对运动速率已逐渐减小趋于停止,未来二者可能会以一个整体继续向北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汶海槽 弧-陆碰撞 断裂特征 天然地震 构造演化
下载PDF
印尼马都拉海峡盆地上新统颗粒灰岩生物礁形成和演化模式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嘉程 栾锡武 +6 位作者 冉伟民 魏新元 王阔 张豪 石艳峰 鲁银涛 Mohammad Saiful Islam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7-98,共12页
马都拉海峡盆地北部外陆架台地发育有E-W向一字排列的颗粒灰岩生物礁体。该生物礁是有孔虫(主要为抱球虫目)壳体经过各种沉积作用形成的堆积体,发育于早上新世挤压反转期盆地北部边缘区。由于生物礁生长发育所经历的特殊性,其岩石学特... 马都拉海峡盆地北部外陆架台地发育有E-W向一字排列的颗粒灰岩生物礁体。该生物礁是有孔虫(主要为抱球虫目)壳体经过各种沉积作用形成的堆积体,发育于早上新世挤压反转期盆地北部边缘区。由于生物礁生长发育所经历的特殊性,其岩石学特征等信息常常具有标志性的反映,因此礁体的剖面反射特征和地震属性相比于围岩会存在不小的差异。这些差异为人们利用地震解释和地震属性提取技术识别生物礁奠定了基础,如在地震剖面上,生物礁往往出现对称丘状外形反射、礁前斜坡前积反射、礁内部杂乱反射和不连续强反射的特征等等。以O-2井钻遇的存在抱球虫化石的马都拉海峡盆地上新统芒杜组沉积地层为研究对象,从地质背景入手,描述了盆地的新生代构造特征和发育各时期所对应的地层。通过进行层位标定和三维地震解释,结合地震属性提取技术,同时考虑到生物礁的发育形态与环境,最终获得了盆地抱球虫颗粒灰岩生物礁在空间上的分布。最后,本文结合盆地历史上的沉积构造活动,提出反转断裂带活动是研究区控制生物礁生长的重要因素,并据此总结了马都拉海峡盆地芒杜组台地边缘生物礁的发育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灰岩生物礁 反转断裂带 沉积环境 马都拉海峡盆地
下载PDF
延伸的弹性波阻抗反演在东非始新世深水沉积体系刻画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鲁银涛 范国章 +6 位作者 杨慧良 史卜庆 冉伟民 孙辉 曹全斌 吕福亮 邵大力 《中国造船》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37-246,共10页
东非鲁武马盆地始新世发育深水沉积体系具有内部结构复杂,横向、纵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的特征,用常规波阻抗反演无法细致刻画储层的空间展布特征。在常规波阻抗反演的基础上,用延伸的弹性波阻抗反演方法,获取了岩性指示和流体指示数据体... 东非鲁武马盆地始新世发育深水沉积体系具有内部结构复杂,横向、纵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的特征,用常规波阻抗反演无法细致刻画储层的空间展布特征。在常规波阻抗反演的基础上,用延伸的弹性波阻抗反演方法,获取了岩性指示和流体指示数据体,能够精细刻画研究区域始新世深水沉积结构单元发育特征和有利储层空间分布特征。通过识别刻画,认为该沉积体系为自西向东发育的顺直型水道-朵叶体复合体,主要为发育水道、天然堤、朵叶体结构单元。水道复合体向东北方向弯曲后,末端的朵叶体复合体向东南方向弯曲,整体呈半圆形。可将该沉积体系细分为5期水道、2期朵叶体,北部由大型天然堤沉积限制,水道-朵叶体复合体自北向南迁移,侧向迁移、垂向叠加。水道和朵叶体结构单元是优质的油气储层,且受到底流改造后,细粒沉积被携带至沉积体系之外,储层物性更加优质,连通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非鲁武马盆地 深水沉积 内部结构 延伸的弹性波阻抗反演 储层预测
下载PDF
声波时差法恢复东海丽水凹陷明月峰组剥蚀量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太宇 李德勇 +1 位作者 冉伟民 秘丛永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5年第8期34-36,共3页
为预测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油气富集区带,在不整合特征研究和方法适用性分析基础上,利用泥岩声波时差测井资料,定量恢复了丽水凹陷古新统明月峰组的地层剥蚀厚度。明月峰组残留地层和上覆地层的压实趋势关系表明声波时差法在研究区具... 为预测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油气富集区带,在不整合特征研究和方法适用性分析基础上,利用泥岩声波时差测井资料,定量恢复了丽水凹陷古新统明月峰组的地层剥蚀厚度。明月峰组残留地层和上覆地层的压实趋势关系表明声波时差法在研究区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古新世~早始新世时期剥蚀作用强烈,形成不整合面,其剥蚀厚度整体呈现东西斜坡大盆地中心小的趋势,中央反转构造带在剥蚀量上有明显体现,灵峰凸起陡坡带最大可达800~100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水凹陷 声波时差 剥蚀量
下载PDF
Extraction of amplitude-preserving angle gathers based on vector wavefield reverse-time migration 被引量:1
11
作者 Yang Jia-Jia Luan Xi-Wu +4 位作者 He Bing-Shou Fang Gang Pan Jun Ran Wei-Min Jiang Tao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17年第4期492-504,620,共14页
Angle-domain common-image gathers (ADCIGs) transformed from the shot- domain common-offset gathers are input to migration velocity analysis (MVA) and prestack inversion. ADCIGs are non-illusion prestack inversion ... Angle-domain common-image gathers (ADCIGs) transformed from the shot- domain common-offset gathers are input to migration velocity analysis (MVA) and prestack inversion. ADCIGs are non-illusion prestack inversion gathers, and thus, accurate. We studied the extraction of elastic-wave ADCIGs based on amplitude-preserving elastic-wave reverse- time migration for calculating the incidence angle of P- and S-waves at each image point and for different source locations. The P- and S-waves share the same incident angle, namely the incident angle of the source P-waves. The angle of incidence of the source P-wavefield w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ource P-wave propagation angle and the reflector dips. The propagation angle of the source P-waves was obtained from the polarization vector of the decomposed P-waves. The reflectors' normal direction angle was obtained using the complex wavenumber of the stacked reverse-time migration (RTM) images. The ADCIGs of P- and S-waves were obtained by rearranging the common-shot migration gathers based on the incident angle. We used a horizontally layered model, the graben medium model, and part of the Marmousi-II elastic model and field data to tes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efficiently extract the P- and S-wave ADCIGs of the elastic-wave reverse-time migration, the P- and S-wave incident angle, and the angle-gather amplitude fidelity, and improve the MVA and prestack inver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astic wave reverse-time migration vector wavefield angle-domain common- image gathers amplitude-preserving migration
下载PDF
希尔伯特−黄变换在浅海沉积体系地震精细识别刻画中的应用
12
作者 鲁银涛 曹晓初 +6 位作者 冉伟民 栾锡武 许小勇 李东 杨涛涛 邵大力 魏新元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0-109,共10页
位于马来盆地与西纳土纳盆地交汇处的研究区上新统−更新统发育复杂的浅海、海陆过渡相水下分支河道体系,常规的地震资料无法进行精细识别刻画。通过对叠后地震资料进行希尔伯特−黄变换,提取了地震资料高频分量,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分辨率,... 位于马来盆地与西纳土纳盆地交汇处的研究区上新统−更新统发育复杂的浅海、海陆过渡相水下分支河道体系,常规的地震资料无法进行精细识别刻画。通过对叠后地震资料进行希尔伯特−黄变换,提取了地震资料高频分量,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分辨率,有效识别了薄层砂泥岩交互特征和细微沉积体。通过对高频分量进行瞬时属性提取,明确了目的层段水下分支河道的平面展布特征。与常规叠后地震属性相比,经过希尔伯特−黄变换后的叠后地震资料提取的瞬时属性显示了更多沉积体系的细节特征,为水下分支河道的内部结构、发育期次、切割关系等时空演化研究提供了更高分辨率的地震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尔伯特−黄变换 瞬时属性 海陆过渡相沉积 多期河道演化
下载PDF
墨西哥湾盆地东南部区域构造演化过程探讨
13
作者 王阔 栾锡武 +4 位作者 冉伟民 魏新元 张豪 石艳锋 MOHAMMAD Saiful Islam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00-709,共10页
墨西哥湾盆地东南部位于北美板块与加勒比板块碰撞交汇区域,是墨西哥湾地区构造最为复杂区域。涉及两大板块,北美板块和加勒比板块;两个二级板块,尤卡坦板块和巴哈马-佛罗里达板块。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深海钻探计划(DSDP)钻... 墨西哥湾盆地东南部位于北美板块与加勒比板块碰撞交汇区域,是墨西哥湾地区构造最为复杂区域。涉及两大板块,北美板块和加勒比板块;两个二级板块,尤卡坦板块和巴哈马-佛罗里达板块。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深海钻探计划(DSDP)钻井资料以及最新二维地震数据,通过地震相特征识别,分析研究区构造演化过程,探讨板块之间相对运动对墨西哥湾盆地东南部区域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1)墨西哥湾盆地东南部现今包含北古巴前陆盆地以及盆地北部被动大陆边缘的不规则中央裂陷区;(2)该区域经历多期构造活动,早侏罗世至中侏罗世中期南美板块与北美板块之间背向分离,白垩纪加勒比板块逆冲北美板块,晚白垩世早期海平面上升以及尤卡坦台地与佛罗里达台地抬升,白垩纪末期加勒比板块北侧古加勒比弧与北美板块碰撞拼合;(3)在早白垩世晚期,由于北美板块内部尤卡坦板块与巴哈马-佛罗里达板块之间的张裂运动,发育大量张性断层,产生NW-SE走向的地堑、半地堑构造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西哥湾盆地东南部 中央裂陷区 多期构造活动 地堑、半地堑
下载PDF
孟加拉湾东北部上新统深水生物气成藏系统
14
作者 鲁银涛 范国章 +8 位作者 冉伟民 栾锡武 邵大力 马宏霞 许小勇 王红平 徐宁 刘忻蕾 杨芸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16,共10页
孟加拉湾东北部上新统的深水沉积砂岩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气资源,已成为该地区油气勘探的重要新目标。为进一步明确该区深水生物气的勘探前景,综合利用钻井、地震和地球化学分析等资料,对深水沉积体系平面展布样式和内部结构模式进行了研... 孟加拉湾东北部上新统的深水沉积砂岩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气资源,已成为该地区油气勘探的重要新目标。为进一步明确该区深水生物气的勘探前景,综合利用钻井、地震和地球化学分析等资料,对深水沉积体系平面展布样式和内部结构模式进行了研究,明确了深水重力流沉积体系与油气成藏的密切联系,以及上新统生物气成藏地质条件,探讨了生物气成藏主控因素和成藏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孟加拉湾东北部低地温梯度及上新世大规模发育的深水沉积体系为生物气的成藏创造了条件,低地温梯度背景拓宽了生物气生成的深度范围;②上新世高速堆积的大型深水沉积体系不仅有利于富含草本植物的有机质远距离搬运,也有利于有机质快速保存,为甲烷菌生存提供了物质基础;③厚层泥岩夹局部层段发育砂岩(“泥包砂”)的沉积结构有利于孟加拉扇发育自生自储自封堵的“独立”生物气藏,储盖组合包括水道砂岩储层—水道充填/深海泥岩盖层、天然堤砂岩储层—天然堤/深海泥岩盖层、朵叶体砂岩储层—天然堤/深海泥岩盖层、块体搬运沉积砂岩储层—天然堤/深海泥岩盖层等4种类型;④宽缓的背斜构造提高了富砂质结构单元中生物气的聚集程度。结论认为,基于孟加拉扇平缓构造背景,识别评价具有一定规模的有效圈闭是该区域生物气勘探成功的关键。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丰富生物气成藏地质理论,同时对类似地区生物气勘探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湾东北部 上新统 深水生物气 深水沉积 成藏主控因素 成藏模式 勘探方向
下载PDF
砂岩侵入体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5
作者 邵珠福 张文鑫 +7 位作者 毛毳 栾锡武 钟建华 John Howell 刘泽璇 赵冰 冉伟民 刘晶晶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78-398,共21页
北美加利福尼亚地区良好的露头和北海油田的成功勘探与开发为砂岩侵入体研究提供了范例。砂岩侵入体广泛发育于晚元古代—全新世的多种沉积体系中,以深水环境居多。侵入体岩性以浊积体的中砂岩—细砂岩最为常见,宿主层以泥岩、页岩为主... 北美加利福尼亚地区良好的露头和北海油田的成功勘探与开发为砂岩侵入体研究提供了范例。砂岩侵入体广泛发育于晚元古代—全新世的多种沉积体系中,以深水环境居多。侵入体岩性以浊积体的中砂岩—细砂岩最为常见,宿主层以泥岩、页岩为主。侵入体系统包括供源砂体、侵入(出)体、宿主层和断裂体系4个构成要素和砂岩脉、砂岩床、砂岩柱、侵出体和复合体5种类型。侵入体外部呈碟状—翼状结构、锥形结构和顶梁复合结构3种类型,侵入体顶部发育丘型变形,内部块状或类层理状,常见侵蚀边、泥岩撕裂屑和各种软变形构造,呈拼图状。侵入体形成条件包括未固结供源砂体、低渗透—非渗透覆盖层、孔隙流体超压和砂体优势通道4部分,地震液化、差异压实、沉积负载、区域构造应力、流体流动是最常见的触发机制。侵入体形成过程包括孔隙流体超压、供源砂体液化、水力压裂与流化、砂体充注和砂体再沉积5个过程。侵入体增加了储层体积,沟通了砂体,可形成侵入型圈闭,还可用于恢复区域古应力场,但也可能导致盖层封闭性破坏和水窜。侵入时间确定、侵入后地质过程以及触发机制确定性等研究面临挑战,多学科交叉、虚拟露头、物理模拟及数值模拟技术将是砂岩侵入体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侵入体 深水沉积 北海油田 触发机制 地震液化 侵入油气藏 油气勘探
原文传递
加里曼丹岛南缘中中新世沉积特征及其主控因素探讨 被引量:2
16
作者 冉伟民 栾锡武 +6 位作者 魏新元 鲁银涛 刘鸿 叶传红 王嘉 胡庆 张丹丹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53-267,共15页
加里曼丹岛地处东南亚区域中心位置,新生代以来其最显著的构造特征是伴随东南亚板块构造运动经历了逆时针旋转过程。重点针对中新世时期东南亚区域大规模构造事件,开展区域构造—沉积响应特征研究。基于加里曼丹岛东南部库泰盆地中新世... 加里曼丹岛地处东南亚区域中心位置,新生代以来其最显著的构造特征是伴随东南亚板块构造运动经历了逆时针旋转过程。重点针对中新世时期东南亚区域大规模构造事件,开展区域构造—沉积响应特征研究。基于加里曼丹岛东南部库泰盆地中新世三角洲沉积体系特征研究成果,结合加里曼丹岛南部东爪哇盆地中新世半深海斜坡—盆底沉积体系特征分析,综合探讨加里曼丹岛南缘中新世区域构造反转—沉积响应特征。中中新世时期15 Ma左右,形成了大规模马哈坎进积型三角洲沉积体系雏形;依据钻井与地震数据约束,推断东爪哇盆地中新世半深海斜坡—盆底沉积体系初始发育时间为16~15 Ma,2种沉积体系初始发育时间基本一致。推断东南亚区域中中新世时期大规模构造反转事件是加里曼丹岛南缘2种沉积体系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而同时期库泰盆地开阔深水环境和东爪哇盆地东西向狭长延伸半深海环境,分别为库泰盆地大规模进积型三角洲沉积体系和东爪哇盆地半深海浊积体发育创造了充足的可容纳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里曼丹岛南缘 中中新世 构造—沉积响应 控制因素
原文传递
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西南段断裂特征与成因讨论 被引量:11
17
作者 王嘉 栾锡武 +3 位作者 何兵寿 冉伟民 张豪 杨佳佳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16-928,共13页
珠江口盆地是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发育的裂陷型盆地,其油气资源丰富,且地处洋陆过渡带,盆地内部断裂特征复杂.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结合多属性分析技术,完善了区域断裂的精细化解释.将断裂构造类型依据断裂级别与... 珠江口盆地是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发育的裂陷型盆地,其油气资源丰富,且地处洋陆过渡带,盆地内部断裂特征复杂.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结合多属性分析技术,完善了区域断裂的精细化解释.将断裂构造类型依据断裂级别与规模划分为控盆一级断裂、控凹二级断裂、控带三级断裂、控圈四级断裂和控层五级小断裂;在盆地西南段发育典型的犁式、旋转正断层等单剖面断裂样式,在地震剖面上形成阶梯状、"Y"字型等多种断层组合,其中珠三坳陷的文昌A凹陷内部常可见树枝状构造,珠二坳陷的开平凹陷广泛分布独特的卷心式断层;而在二维平面上也分布有平行式、斜交式、雁列式等多种组合类型.受新生代以来的持续右旋应力场作用,盆地西南段整体断裂走向以NE→EW→NW顺时针方向发生旋转,且断裂活动速率逐渐降低.结果表明受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和古南海持续南移的联合影响,盆地西南段处在伸展拉张应力场环境之下,形成了始新世-渐新世NE-NEE向、EW向和中新世NWW-NW向3组断裂发育.珠江口盆地西南段断裂构造的演化、成因机制与南海北部陆缘应力场变化均保持良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西南段 断裂走向 断层活动速率 应力场环境 海洋地质
原文传递
印尼马都拉海峡盆地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珊瑚生物礁特征及其古地理指示 被引量:4
18
作者 魏新元 栾锡武 +5 位作者 冉伟民 鲁银涛 Mohammad Saiful Islam 王阔 张豪 张丹丹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03-1415,共13页
马都拉海峡盆地属特提斯构造域东段,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裂后稳定沉降时期沉积大面积碳酸盐岩,是区内最重要的油气储层之一.为探讨该时期盆地演化模式,依据马都拉海峡盆地钻遇库炯组的钻井数据和岩心照片以及约120 km长的二维地震数据,... 马都拉海峡盆地属特提斯构造域东段,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裂后稳定沉降时期沉积大面积碳酸盐岩,是区内最重要的油气储层之一.为探讨该时期盆地演化模式,依据马都拉海峡盆地钻遇库炯组的钻井数据和岩心照片以及约120 km长的二维地震数据,通过井沉积相和地震相分析,将盆地地震相划分为6种类型,识别出库炯组珊瑚生物礁以区内F6反转断裂带为界具有明显的南北分区特征.依据珊瑚生物礁生长发育所需特殊环境,认为马都拉海峡盆地裂后沉降期被一系列EW向正断层分为中南部浅海陆架开阔台地区和北部相对深水区,呈现出"南高北低"的古地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都拉海峡盆地 珊瑚生物礁 地震相 反转断裂带 古地理特征 海洋地质学
原文传递
帝汶海槽构造与地震特征对深部板块的约束 被引量:1
19
作者 魏新元 栾锡武 +6 位作者 孟凡顺 冉伟民 鲁银涛 刘泽璇 王嘉 胡庆 张丹丹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77-289,共13页
帝汶海槽位于东南亚班达海与澳大利亚西北帝汶海之间的外班达岛弧,新近纪以来特别是晚中新世—晚上新世期间澳大利亚板块与班达岛弧的碰撞引发了帝汶岛的隆升和帝汶海槽的变形,影响了区域内的构造活动。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边缘正断层主... 帝汶海槽位于东南亚班达海与澳大利亚西北帝汶海之间的外班达岛弧,新近纪以来特别是晚中新世—晚上新世期间澳大利亚板块与班达岛弧的碰撞引发了帝汶岛的隆升和帝汶海槽的变形,影响了区域内的构造活动。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边缘正断层主要控制了台地、地垒和地堑构造,帝汶海槽北部在弧—陆碰撞引发的帝汶岛隆升与海槽沉降双重作用下形成一系列逆冲和褶皱,海槽底部NE-SW向逆冲断层为海槽变形前锋,控制了海槽形态。构造特征与天然地震特征表明,澳大利亚板块与班达岛弧之间的班达俯冲带位于帝汶岛与内班达岛弧之间的翁拜海峡,以平均约62°的高角度俯冲,俯冲深度超过600 km,深部震源与上部震源之间存在明显的地震带间断,澳大利亚板块向东南亚板块下方的俯冲已逐渐减缓趋于停止,但由弧—陆碰撞引发的帝汶海槽与帝汶岛变形仍在持续,内班达岛弧正在沿班达海发生变形。在俯冲作用相对平衡的背景下,澳大利亚板块向东南亚板块下方的俯冲可能会转变为造山作用,未来内班达岛弧可能会隆升形成内、外班达岛弧双重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汶海槽 班达岛弧 俯冲带 天然地震 板块构造
原文传递
北伊里安盆地北缘海底滑坡特征及成因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胡庆 栾锡武 +6 位作者 冉伟民 魏新元 王嘉 叶传红 韦明盟 龚梁轩 刘泽璇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03-315,共13页
北伊里安盆地位于澳大利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汇聚挤压边缘,自晚白垩世开始,澳大利亚板块不断向北移动,与太平洋板块发生多次挤压碰撞,形成了构造活动复杂区域,由此为盆地北缘海底形成广泛滑坡提供基础。通过分析盆地北部高精度的二维... 北伊里安盆地位于澳大利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汇聚挤压边缘,自晚白垩世开始,澳大利亚板块不断向北移动,与太平洋板块发生多次挤压碰撞,形成了构造活动复杂区域,由此为盆地北缘海底形成广泛滑坡提供基础。通过分析盆地北部高精度的二维地震资料,对海底滑坡特征进行了详细刻画,识别出海底滑坡的3个构造单元:头部、体部和趾部,不同部位都具有其典型的地震特征。该区域海底滑坡广泛发育,分为陆坡/陆架滑坡、水道壁滑坡、峡谷滑坡和块体流沉积4种类型。结合该盆地的区域地质背景,认为板块之间的俯冲碰撞等构造运动对海底滑坡起了主要控制作用,在海底地形坡度作为内因和沉积物供给速率、海平面变化、地震活动等外界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诱发海底滑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伊里安盆地 挤压碰撞 海底滑坡 地震特征 构造运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