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稻转旱”对低山丘陵区氮素流失通量的影响——以三峡库区渠溪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冉娇娇 黄平 +2 位作者 陈成龙 慈恩 吕明权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0-75,共6页
为探究“稻转旱”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氮素流失的影响,以三峡库区渠溪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揭示了该流域2001—2019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基于输出系数模型并利用流域氮负荷实测数据进行模型参数修订后,对该流域2001年和2... 为探究“稻转旱”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氮素流失的影响,以三峡库区渠溪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揭示了该流域2001—2019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基于输出系数模型并利用流域氮负荷实测数据进行模型参数修订后,对该流域2001年和2019年氮负荷进行了估算并比较。结果表明:该流域2001—2019年土地利用总体演变趋势为水稻田向旱地转化、旱地向林地转化,且以“稻转旱”为主。这种演变使流域氮素流失增加,2019年相对于2001年氮流失量增加了26%,平均每公顷氮流失量增加了约7.8 kg。这种变化表明在农业结构调整时应考虑到水稻田对面源污染物氮素良好的净化拦截作用,控制其面积的缩减以及在小流域氮素输移关键节点上的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氮流失 输出系数模型 三峡库区小流域 土地利用
下载PDF
三峡水库消落带典型主动与被动修复策略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朱凯 马茂华 +3 位作者 李文娟 冉义国 冉娇娇 吴胜军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2021年第1期1-7,共7页
人工造林的主动修复与退耕还林还草的被动修复是退化生态系统典型的生态修复策略。以三峡水库运行后形成的消落带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生态修复策略对消落带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对生态脆弱带的水土保持效应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桑树+水... 人工造林的主动修复与退耕还林还草的被动修复是退化生态系统典型的生态修复策略。以三峡水库运行后形成的消落带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生态修复策略对消落带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对生态脆弱带的水土保持效应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桑树+水杉复合林(主动修复)、自然草地(被动修复)、农田(对照)为研究样地,探究了两种不同生态修复策略下三峡水库消落带表层土壤饱和导水率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被动修复自然草地土壤饱和导水率[(0.46±0.15)mm/min]显著高于桑树+水杉复合林[(0.091±0.03)mm/min]、玉米地[(0.090±0.04)mm/min]和水田[(0.0091±0.01)mm/min]。相关分析显示,土壤饱和导水率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及田间持水量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显著负相关(P<0.05)。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土壤田间持水量是影响消落带土壤饱和导水率的主导因子。相较主动修复策略,被动修复策略更能够保持水土,减少土壤侵蚀。被动生态修复主要是通过提升土壤田间持水量,从而增强土壤饱和导水率。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消落带不同修复策略的土壤水文过程,为三峡水库消落带选择合适的生态修复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导水率 主动修复 被动修复 消落带
下载PDF
西部区域金融中心的层级体系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冉娇娇 夏咏 《经济研究参考》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10-18,共9页
金融中心的分层研究可以明显区分不同金融中心在区域内的重要程度和特殊地位,从而明确发展目标。本文沿袭金融中心分层的分析脉络,通过因子分析法分析这九个城市的金融发展水平,引入断裂点模型,将金融辐射力研究纳入金融中心的分层研究... 金融中心的分层研究可以明显区分不同金融中心在区域内的重要程度和特殊地位,从而明确发展目标。本文沿袭金融中心分层的分析脉络,通过因子分析法分析这九个城市的金融发展水平,引入断裂点模型,将金融辐射力研究纳入金融中心的分层研究框架中,结合地理因素,对西部地区这九个城市构建的金融中心进行识别和分层,包括:重庆、成都、西安为核心区域金融中心,乌鲁木齐和昆明为次级区域金融中心,南宁、兰州、银川、西宁为省域金融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中心分层 因子分析 断裂点模型
下载PDF
土地利用与反季节水位波动影响下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组分特征 被引量:5
4
作者 李文娟 朱凯 +2 位作者 冉义国 冉娇娇 黄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8-183,192,共7页
为了研究消落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水淹强度下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特征及其主要的影响因子,选取不同海拔高程(水淹强度)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消落带土壤为研究对象,定量解析土地利用方式与水淹强度对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 为了研究消落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水淹强度下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特征及其主要的影响因子,选取不同海拔高程(水淹强度)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消落带土壤为研究对象,定量解析土地利用方式与水淹强度对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并分析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消落带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总体上随着水淹强度的增强而减小。土地利用、水淹强度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影响的解释度分别为22.1%,13.7%,9.3%;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主要受土地利用、土地利用与淹水强度交互作用的影响,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影响对应的解释度分别为3.9%,0.6%;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与土壤颗粒有机碳主要受淹水强度的影响,其方差解释度分别为65.1%,5.5%。多元因子分析(MFA)结果表明,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MBC含量主要与EC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不同水淹强度可能影响土壤理化性质中TN和C∶N,进而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DOC分布。土壤POC含量与S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OC可被用来衡量消落带不同水淹强度下有机碳库变化的敏感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落带 淹水强度 土地利用 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
下载PDF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5
作者 冉娇娇 《成功》 2018年第14期129-129,共1页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合作互助活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的教学活动,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合作学习能使学生个体的理解和认知更丰富和全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和合作能力。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合作学习 策略
下载PDF
是什么搅乱了江湖的平静
6
作者 冉娇娇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初中版)》 2014年第6期69-69,共1页
风乍起,一地的灰尘被扬起,满树的叶子哗哗作响。掌柜一手撑在柜台上假寐,心底暗想:“这天,要变了呀。”小二冰正一脸淡然地擦着桌子,若无其事地看了外面一眼,又接着擦桌子。临近饭点,客栈的人便多了起来,江湖人,本就放荡不羁。客栈,是... 风乍起,一地的灰尘被扬起,满树的叶子哗哗作响。掌柜一手撑在柜台上假寐,心底暗想:“这天,要变了呀。”小二冰正一脸淡然地擦着桌子,若无其事地看了外面一眼,又接着擦桌子。临近饭点,客栈的人便多了起来,江湖人,本就放荡不羁。客栈,是他们停驻的港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湖 平静 客栈
下载PDF
长江上游小型水库枯水期水质对景观组成、配置和水库特征的响应 被引量:3
7
作者 钟泳林 冉娇娇 +3 位作者 文雯 张名瑶 吕明权 吴胜军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528-2538,共11页
长江流域小型水库数量多分布广,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效益,探明小型水库水质对环境变量的响应规律对于提升水库水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长江上游36个小型水库枯水期水质数据,运用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等研究方法,将环境变量划分为景观... 长江流域小型水库数量多分布广,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效益,探明小型水库水质对环境变量的响应规律对于提升水库水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长江上游36个小型水库枯水期水质数据,运用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等研究方法,将环境变量划分为景观配置指标、景观组成指标和水库特征指标这三大类,探明其对水质指标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旱地是NO_(3)^(-)-N、TN和TP的主要来源;居民点是TP物质的主要来源;水田、林地和荒草地对水库N、P的截留和净化具有正向作用;(2)旱地最大斑块指数与水库TN和NO_(3)^(-)-N浓度显著正相关,水田散布与并列指数、林地散布与并列指数与水库NO_(3)^(-)-N和TN浓度显著负相关;旱地斑块密度与TP物质含量显著正相关;林地最大斑块指数与TP含量显著负相关;(3)水库库容、水库平均深度和水库形状指数对水库水质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4)水库环境变量中,景观配置指标对水库水质指标变化的解释率最高(24%),其次是水库特征指标(11%),最后为景观组成指标(9%).流域因素是影响水库水质变化的关键因子(55%),内部因素(19%)对水库水质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研究结果可以为通过管理和优化水库景观特征来控制小型水库水质退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水库 景观格局 非点源污染 长江上游 枯水期
原文传递
三峡水库消落带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碳氮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朱凯 马茂华 +4 位作者 李文娟 冉义国 冉娇娇 吴胜军 黄平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503-1513,共11页
团聚体稳定性是维持土壤生产力与土壤健康的关键因素,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碳氮分布的影响,对消落带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三峡水库土质消落带3种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玉米地、水田、撂荒草地)... 团聚体稳定性是维持土壤生产力与土壤健康的关键因素,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碳氮分布的影响,对消落带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三峡水库土质消落带3种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玉米地、水田、撂荒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湿筛法测定0~10、10~25 cm土层团聚体粒径分布与团聚体稳定性,并测定全土及各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含量,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团聚体有机胶结物、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与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三峡水库消落带中,土地利用方式在不同土壤深度对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碳氮含量的影响不同;(2)0~10 cm土层中,农田撂荒后显著提升了土壤大团聚体比重与团聚体稳定性;撂荒草地的各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含量显著高于农田;>0.25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氮对全土有机碳、氮含量的相对贡献率显著提升;(3)10~25 cm土层中,农田撂荒后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氮含量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4)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土壤有机碳(路径系数为0.76)与全磷(0.58)对团聚体的稳定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pH(-0.42)对团聚体的稳定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全钾(0.23)与全氮(0.15)通过促进土壤有机碳的形成而间接促进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土壤容重(-0.11)通过影响土壤有机碳而间接削弱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结果可为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结构稳定性评价及生态恢复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落带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 土壤团聚体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