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瘢痕疙瘩核心切除技术的原理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冉小叶 刘元波 +6 位作者 朱珊 李杉珊 陈子翔 韩婷璐 晋圣阳 周梦琪 臧梦青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69-1577,共9页
目的综述瘢痕疙瘩核心切除技术的原理及应用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瘢痕疙瘩核心切除技术的文献,对该技术的原理、发展历史、适应证、优缺点等进行总结,并分析目前存在的争议。结果瘢痕疙瘩核心切除技术是一种通过切除瘢... 目的综述瘢痕疙瘩核心切除技术的原理及应用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瘢痕疙瘩核心切除技术的文献,对该技术的原理、发展历史、适应证、优缺点等进行总结,并分析目前存在的争议。结果瘢痕疙瘩核心切除技术是一种通过切除瘢痕疙瘩增殖活跃的纤维核心、保留瘢痕瓣覆盖缺损的手术方式,可以降低切口缝合张力,用于耳部瘢痕疙瘩治疗时可以获得良好的形态效果,联合辅助治疗可以减少瘢痕疙瘩复发。结论瘢痕疙瘩核心切除技术存在一定优势,但目前对其效果尚存在争议,未来仍需开展更多研究进一步探索瘢痕疙瘩的复发机制和瘢痕瓣的血运规律,以进一步明确手术适应证及保证安全实施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核心切除 瘢痕瓣
原文传递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以颞浅动脉为蒂的额部皮瓣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
2
作者 周梦琪 刘元波 +7 位作者 冉小叶 朱珊 李杉珊 陈子翔 韩婷璐 晋圣阳 汪淼 臧梦青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59-1265,共7页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定位颞浅血管以及辅助以颞浅动脉为蒂的额部皮瓣设计和切取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0月—2022年11月14例以颞浅动脉为蒂的额部皮瓣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3~38岁,中位...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定位颞浅血管以及辅助以颞浅动脉为蒂的额部皮瓣设计和切取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0月—2022年11月14例以颞浅动脉为蒂的额部皮瓣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3~38岁,中位年龄9.5岁。均为面部瘢痕(8例)或先天性黑色素细胞痣(6例)切除后遗留皮肤软组织缺损,缺损范围3 cm×2 cm~24 cm×9 cm。术前应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探测颞浅动、静脉走行和分支情况,了解动、静脉伴行情况;根据观测结果,2例选择以单侧颞浅筋膜为蒂的额部皮瓣修复较小面部缺损,筋膜蒂中包含颞浅动脉额支和血管周围2 cm的颞浅筋膜,以颞浅动脉额支的微小伴行静脉作为皮瓣回流静脉;12例以双侧或者单侧皮蒂为蒂的预扩张额部皮瓣修复较大面部缺损,皮蒂中包含颞浅动脉额支以及静脉主要分支,其中4例以颞浅静脉额支作为回流静脉,8例以顶支作为回流静脉。皮瓣切取范围为3 cm×2 cm~30 cm×13 cm。皮蒂皮瓣均在修复术后3周行断蒂手术。结果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可以清晰显示颞浅动、静脉走行和分支,颞浅动脉额支进入额部的位置存在个体差异,颞浅静脉分支变异性较大且通常不与动脉伴行。1例患者因扩张器相关并发症导致修复术后皮瓣远端3 cm全层坏死,行游离植皮后愈合;其余患者皮瓣均顺利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24个月,中位时间11.5个月。皮瓣颜色、质地和厚度与周围皮肤相似,供、受区切口均未见明显瘢痕增生,患者对修复效果满意。结论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可以清晰显示颞浅血管走行和分支,明确颞浅动、静脉位置、分布和伴行关系,能辅助以颞浅动脉为蒂的额部皮瓣设计和切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面部软组织缺损 额部皮瓣 颞浅静脉 静脉定位
原文传递
穿支螺旋桨皮瓣连续转移技术在下肢远端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冉小叶 刘元波 +1 位作者 杨若梦 臧梦青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51-455,共5页
目的 探讨穿支螺旋桨皮瓣连续转移技术用于下肢远端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2015年7月—2021年7月,收治10例下肢远端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6-71岁,中位年龄47岁。病因:恶性肿瘤切除后遗留创面5例,外伤3例... 目的 探讨穿支螺旋桨皮瓣连续转移技术用于下肢远端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2015年7月—2021年7月,收治10例下肢远端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6-71岁,中位年龄47岁。病因:恶性肿瘤切除后遗留创面5例,外伤3例,烧伤后瘢痕挛缩1例,糖尿病足溃疡1例。创面部位:胫前区1例,小腿远端和跟腱3例,足背和外踝4例,足跟1例,足底1例。创面范围为5 cm×3 cm-8 cm×8 cm。采用大小为14 cm×4 cm-29 cm×8 cm的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第1皮瓣)修复下肢远端缺损;同时,于第1皮瓣近端另切取1块穿支螺旋桨皮瓣(第2皮瓣),大小为7 cm×3 cm-19 cm×7 cm,修复第1皮瓣供区;第2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第2皮瓣切取均在1 h内完成。术后10例第1皮瓣中,8例完全成活;1例出现静脉回流不畅致皮瓣远端坏死,采用皮片移植修复继发创面;1例出现静脉回流不畅,7 d后自行缓解。第2皮瓣均完全成活,未出现血肿、感染等并发症;创面Ⅰ期愈合。1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39个月,中位时间15.5个月。皮瓣颜色、质地和厚度与受区相似,小腿轮廓未发生明显改变。随访期间肿瘤患者未见复发,瘢痕挛缩获得矫正,糖尿病足溃疡未见破溃。患者均对修复效果满意。结论 应用穿支螺旋桨皮瓣连续转移技术可以在提高下肢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能力的同时,确保一期关闭供区,从而提高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远端软组织缺损 穿支皮瓣 螺旋桨皮瓣 皮瓣连续转移技术 供区修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