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永久基本农田的概念阐释与法制完善 被引量:8
1
作者 冉曾红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7-176,共10页
永久基本农田法律制度的完善是“藏粮于地”目标与“十四五规划”实现的重要依托,目前制度规范中仍存在永久基本农田与基本农田的混用表述。围绕文义解释、论理解释和社会学解释对永久基本农田进行阐述,分析表明永久基本农田与基本农田... 永久基本农田法律制度的完善是“藏粮于地”目标与“十四五规划”实现的重要依托,目前制度规范中仍存在永久基本农田与基本农田的混用表述。围绕文义解释、论理解释和社会学解释对永久基本农田进行阐述,分析表明永久基本农田与基本农田并无迥异,且前者的表述更契合现有实践。研究认为,上下位阶条文不统一、新旧政策性术语不匹配、法律制度体系不完备等问题均源自永久基本农田概念的含糊,以及规范性文件对永久基本农田与基本农田的混用。基于此,建议统一规范性文件中永久基本农田的表述,从宏观与微观层面对既有制度进行完善,其中宏观构造包括三方面:一是更新和完善法律与条例之间的良性互动,二是相关法律的系统性衔接,三是政策规范的及时性回应;微观设想表现在客体明晰下的范围划定与耕地补偿整合,责任主体明确下的监测监管治理力度的加强,以及价值衡平下保持粮食安全用途不变的生态发展型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制度 土地制度 法律解释 永久基本农田
下载PDF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既判力扩张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冉曾红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153-157,160,共6页
传统民事诉讼法学理论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特点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既判力扩张理念奠定了基础。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既判力的扩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基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预防性功能"属性,其既判力的时间范围从事实审法庭辩... 传统民事诉讼法学理论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特点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既判力扩张理念奠定了基础。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既判力的扩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基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预防性功能"属性,其既判力的时间范围从事实审法庭辩论终结之时扩张至事实审法庭辩论终结之后,包括不可预料性事由和预测性判决;基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主体多元性"属性,其既判力的主观范围从当事人双方扩张到其他未参加诉讼的适格主体(国家机关、有关组织和公民);基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公益维护"属性,结合判决结果合法公正的司法实践和纠纷一次性解决的制度设计,其既判力的客观范围应从判决主文扩张至判决理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既判力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环境公益
下载PDF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主体的法理定位——以人际同构为分析工具 被引量:1
3
作者 冉曾红 《环境与发展》 2019年第8期1-2,10,共3页
当前在理论上存在着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主体的争论,以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代表的所有者为诉讼主体与行政机关作为管理者的诉讼主体是否适格。考虑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既不是公益诉讼也不是普通民事诉讼,不能从"人域"视... 当前在理论上存在着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主体的争论,以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代表的所有者为诉讼主体与行政机关作为管理者的诉讼主体是否适格。考虑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既不是公益诉讼也不是普通民事诉讼,不能从"人域"视角出发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主体进行研究,应当从人际同构的角度重新定位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主体,确认非人物种种群也能作为诉讼主体并且其权力的实现主要通过具有行为能力的主体通过代理制度得以实现。由此,现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规定的诉讼主体便有了法理上的指导与解释,解决了管理者与所有者均可以提起诉讼的理论与实践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 诉讼主体 人际同构
下载PDF
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法律化 被引量:1
4
作者 冉曾红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95-100,共6页
政策性制度到法律制度的转变是当下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的基本要求与逻辑路径选择。《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虽然是推进中国环境保护的制度实践,但无法在依法治国背景下逻辑自洽地供济于环境法治。从依法治国方略、诉讼... 政策性制度到法律制度的转变是当下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的基本要求与逻辑路径选择。《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虽然是推进中国环境保护的制度实践,但无法在依法治国背景下逻辑自洽地供济于环境法治。从依法治国方略、诉讼制度的立法原则和实践绩效的建设等因素考量,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法律化是中国环境法治的必然趋势,其重点应从权利主体、赔偿范围、公众参与、诉讼衔接等方面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保护制度 政策法律化 环境法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