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令海和楚科奇海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特征 被引量:14
1
作者 冉莉华 陈建芳 +3 位作者 金海燕 李宏亮 卢勇 王奎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23,共9页
对中国第二次和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在白令海和楚科奇海获取的部分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详细的硅藻分析,旨在了解白令海和楚科奇海表层沉积硅藻的主要分布情况。研究发现海冰对北极硅藻有着显著的影响,在最小冰边缘线以北海域,由于常年... 对中国第二次和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在白令海和楚科奇海获取的部分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详细的硅藻分析,旨在了解白令海和楚科奇海表层沉积硅藻的主要分布情况。研究发现海冰对北极硅藻有着显著的影响,在最小冰边缘线以北海域,由于常年被海冰覆盖,表层沉积物中的硅藻数量极少甚至缺失,而在此范围以南海域,硅藻含量则甚为丰富。白令海和楚科奇海表层沉积物中最主要的硅藻种类及组合有:角毛藻休眠孢子(Chaetoceros restingspores)、海冰硅藻组合(以Fragilariopsis oceanica和Fragilariopsis cylindrus为代表)、极地硅藻组合(优势种有Bacterosi-ra bathyomphla,Thalassiosira antarctic v.borealis及其休眠孢子)、沿岸底栖硅藻组合(主要有Paralia sulcata和Delphe-neis surirella)、诺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nordenskioeldii)和塞米新细齿藻(Neodenticula seminae)等。上述硅藻种类及组合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布差异性,并与现代海洋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对于白令海和楚科奇海古海洋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令海 楚科奇海 表层沉积 硅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和中部硅藻通量季节性变化及其对季风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7
2
作者 冉莉华 郑玉龙 +3 位作者 陈建芳 陈荣 郑连福 WIESNER Martin-G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9-145,共7页
通过对南海北部和中部两套时间序列沉积物捕获器中的颗粒物样品进行硅藻分析,揭示了南海北部和中部硅藻通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区域差异和各自对东亚季风气候的响应。研究表明在南海北部和中部海域,硅藻通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示海洋初... 通过对南海北部和中部两套时间序列沉积物捕获器中的颗粒物样品进行硅藻分析,揭示了南海北部和中部硅藻通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区域差异和各自对东亚季风气候的响应。研究表明在南海北部和中部海域,硅藻通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示海洋初级生产力水平,其中南海北部硅藻通量明显低于中部,这可能与北部颗粒物样品采集期间发生的El Ni o事件有关;南海北部和中部硅藻通量均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其中东亚冬季风对南海北部海域硅藻的生长有着显著影响,而南海中部则受夏季西南季风的影响更为强烈;南海北部深层硅藻通量高于浅层,这表明南海北部可能存在较强的深层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硅藻 季风 沉积物捕获器
下载PDF
南海某些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29
3
作者 冉莉华 蒋辉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7-106,共10页
本文通过对南海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硅藻分析,试图揭示南海某些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规律,以便为南海古海洋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Thalassionema nitzshioides 为南海地区表层沉积硅藻的优势种,且其百分含量无明显的区域差异,体现了... 本文通过对南海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硅藻分析,试图揭示南海某些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规律,以便为南海古海洋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Thalassionema nitzshioides 为南海地区表层沉积硅藻的优势种,且其百分含量无明显的区域差异,体现了南海与周围海洋水体交换相对较弱的特征。除此之外,南海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主要受到海洋环流的影响,表现在黑潮暖流、印度洋暖水的入侵以及沿岸流对南海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的影响。其中,Nitzshia marina, Azpeitia neocrenulata, Azpeitia africana, Rhizosolenia bergonii 等暖水硅藻可作为黑潮暖流及印度洋暖水入侵南海强度的指标种。而Cyclotella stylorum, Cyclotella striata, Diploneis bombus, Traychneis as pera, Tabularia tabulata 等则可看作判断沿岸流对南海水体影响强度的标志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地区 表层沉积 暖流 硅藻 沿岸流 黑潮 古海洋学 古环境 入侵 海洋水体
下载PDF
南海西北部沉积物捕获器中颗石藻通量和属种组成变化记录 被引量:1
4
作者 冉莉华 Luc Beaufort +5 位作者 李宏亮 陈建芳 Martin Wiesner 杨志 张静静 孙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18,共8页
本文利用沉积物捕获器回收的连续时间序列沉降颗粒物样品,研究了南海西北部海南岸外陆坡外缘海域颗石藻的通量和属种组成变化及其环境意义。研究发现,东亚夏季风引起的海南岸外上升流以及冬季风导致的混合层深度增加都会刺激该区域颗石... 本文利用沉积物捕获器回收的连续时间序列沉降颗粒物样品,研究了南海西北部海南岸外陆坡外缘海域颗石藻的通量和属种组成变化及其环境意义。研究发现,东亚夏季风引起的海南岸外上升流以及冬季风导致的混合层深度增加都会刺激该区域颗石藻的生长,其中夏季上升流的影响尤为显著。从颗石粒属种组成来看,Florisphaera profunda是南海西北部中深层(1 000m)水体中主要的颗石粒优势种,此外Emiliania huxleyi,Gephyrocapsa oceanica和Gephyrocaps ericsonii等属种含量也颇高。然而在将颗石粒折算成颗石球数量后,Emiliania huxleyi则成为主要优势种。沉积物捕获器中F.profunda的相对百分含量与颗石粒总通量呈显著的负相关,表明F.profunda的相对含量与总的颗石藻生产力有着密切联系。本结果对于利用沉积物中的颗石藻记录,尤其是F.profunda相对含量变化,恢复和重建古海洋环境尤其是古海洋生产力的研究提供了直接的理论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石藻 海南岸外上升流 沉积物捕获器 Florisphaera profunda
下载PDF
北大西洋北部中全新世以来古海洋环境记录 被引量:3
5
作者 冉莉华 蒋辉 +1 位作者 Karen luise Knudsen Jón Eiríksson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9-46,共8页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冰岛北部陆架MD99-2275孔中全新世以来沉积物硅藻数据进行研究发现,5000—3000aB.P.,冰岛北部陆架表层古海水温度逐渐上升,来自印明格暖流的北大西洋暖水对该区域的影响有所增强。自3000aB.P.以来,表层海水温度开始...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冰岛北部陆架MD99-2275孔中全新世以来沉积物硅藻数据进行研究发现,5000—3000aB.P.,冰岛北部陆架表层古海水温度逐渐上升,来自印明格暖流的北大西洋暖水对该区域的影响有所增强。自3000aB.P.以来,表层海水温度开始稳步下降,北大西洋暖水水团的影响逐步减弱,而来自东格陵兰寒流和东冰岛海流的极地冷水水团的影响显著加强。在晚全新世气候逐渐变冷的过程中,发生了几次短期而显著的气候变冷事件,分别出现在3000—2600aB.P.,1300—1000aB.P.及600—200aB.P.。该中晚全新世古海洋环境记录与格陵兰冰芯(GSIP2)氧同位素气候记录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也与冰岛北部陆架其他海水温度记录有较好的一致性。而冰岛北部陆架区域海底地形的复杂性和海流分布的差异性,以及所采用研究方法的不同则导致该区域各古海水温度记录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 主成分分析 北大西洋北部 中晚全新世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南部地区晚更新世年代地层和海水进退 被引量:50
6
作者 王张 丘金波 +2 位作者 冉莉华 严学新 李晓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8,共8页
根据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 4个钻孔详细的测年和微体古生物分析结果 ,对该区约 110kaBP来的地层进行了年代学划分 ,并且重建了晚更新世海侵海退过程。研究发现 ,形成于 12 0~ 110kaBP的蓝灰色硬土是本区晚更新世底界的标志 ,而晚更新世... 根据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 4个钻孔详细的测年和微体古生物分析结果 ,对该区约 110kaBP来的地层进行了年代学划分 ,并且重建了晚更新世海侵海退过程。研究发现 ,形成于 12 0~ 110kaBP的蓝灰色硬土是本区晚更新世底界的标志 ,而晚更新世顶界的标志是形成于 17~ 10kaBP的暗绿色或棕黄色硬土。晚更新世早期 110~ 6 0kaBP间 ,本区主要发育河流相的含砾砂 ,但其中 10 0~ 80kaBP间发生一次较弱海侵 ,以溺谷相沉积为主。晚更新世中期 6 0~ 2 2kaBP ,沉积物经历粗 -细 -粗 3个阶段 ,分别是 6 0~ 4 0、4 0~ 34和 34~ 2 2kaBP。其中第 2阶段在西部地区出现硬土层 ,而中东部地区 6 0~ 2 2kaBP期间海侵层连续 ,且在 4 3~ 4 0和 34~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 海侵 年代地层 测年 晚第四纪 年代学 海水 微体古生物 BP 发育
下载PDF
巢湖沉积植硅体组合及中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 被引量:22
7
作者 范斌 许世远 +2 位作者 俞立中 蒋辉 冉莉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73-279,共7页
通过巢湖南灵钻孔(ACN)的植硅体化石的系统研究,划分出六个植硅体组合带.并根据各植硅体组合带主要成分所反映的生态特征,结合主成分分析法(PCA),恢复了该区中全新世以来的古气候与古环境变化:自5600 aBP以来气候划分为3个相对寒冷期(5... 通过巢湖南灵钻孔(ACN)的植硅体化石的系统研究,划分出六个植硅体组合带.并根据各植硅体组合带主要成分所反映的生态特征,结合主成分分析法(PCA),恢复了该区中全新世以来的古气候与古环境变化:自5600 aBP以来气候划分为3个相对寒冷期(5600-5200 aBP、4600-3600 aBP、2500-2100 aBP)和3个相对温暖时期(5200-4600 aBP、3600-2500 aBP、2100-1800 aBP);并讨论了各个时期巢湖流域的环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植硅体 全新世 环境演变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晚更新世末期硅藻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9
8
作者 黄玥 冉莉华 蒋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13,共7页
对南海北部陆坡17940孔晚更新世末期沉积物硅藻的研究表明,该时期硅藻组合以亚热带浮游性种类为主。硅藻组合中优势种和特征种含量的变化,指示了晚更新世末期南海海洋环境较现代封闭、海平面较现代为低的古地理环境。同时,根据硅藻组合... 对南海北部陆坡17940孔晚更新世末期沉积物硅藻的研究表明,该时期硅藻组合以亚热带浮游性种类为主。硅藻组合中优势种和特征种含量的变化,指示了晚更新世末期南海海洋环境较现代封闭、海平面较现代为低的古地理环境。同时,根据硅藻组合中特征种的变化,也可以清楚地界定出波令—阿勒罗德期和新仙女木事件,但是全新世的底界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 古地理环境 晚更新世末期 南海
下载PDF
象山港水体的磷酸盐及其对赤潮的潜在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杨志 冉莉华 +4 位作者 徐晓群 季仲强 朱勇 陈倩娜 陈建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61-70,共10页
根据2012年5月和2017年10月在象山港海域的调查结果,研究了象山港磷酸盐的来源、分布和消耗。磷酸盐浓度在两次的调查中均呈现由港顶向湾口逐渐降低的趋势,说明港顶区有较高浓度磷酸盐的输入,可能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和海水养殖。磷酸盐、... 根据2012年5月和2017年10月在象山港海域的调查结果,研究了象山港磷酸盐的来源、分布和消耗。磷酸盐浓度在两次的调查中均呈现由港顶向湾口逐渐降低的趋势,说明港顶区有较高浓度磷酸盐的输入,可能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和海水养殖。磷酸盐、硝酸盐和盐度在象山港外湾的分布特征说明长江和钱塘江是外湾水体磷酸盐的一个重要来源;此外,磷酸盐、硝酸盐和盐度在牛鼻山水道和佛渡水道的差异分布说明,陆地径流可能经由佛渡水道向象山港贡献了一部分的磷酸盐。内湾水体的磷酸盐分布受控于内外湾水体混合和浮游植物的同化作用,磷酸盐在水体停留时间较长的内湾发生了明显的消耗,相比于保守混合模型的估算值,磷酸盐在象山港内湾中的净消耗比例在2012年5月和2017年10月分别约为20%和9%。2017年秋季观测到的磷酸盐浓度[(1.88±0.31)μmol/L]与2002-2005年在同季节观测到的结果相比增加超过了50%,N/P值下降明显,这一变化可能会导致象山港内引发藻华的藻类种群发生变化,同时也可能会引发更为严重的赤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盐 来源 分布 赤潮 象山港
下载PDF
南海生源物质通量与生物泵组成的初步解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建芳 Wiesner M.G. +3 位作者 李宏亮 冉莉华 张静静 孙麟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11-919,884,共9页
海洋"生物泵"是海洋去除大气CO2的一种机制。"生物泵"的强度可以用真光层以下水柱生源颗粒物质的输出通量来表示,常用的方法有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和沉积物捕获器法。前者获得的是海洋某一时段、某一站位的颗粒物质... 海洋"生物泵"是海洋去除大气CO2的一种机制。"生物泵"的强度可以用真光层以下水柱生源颗粒物质的输出通量来表示,常用的方法有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和沉积物捕获器法。前者获得的是海洋某一时段、某一站位的颗粒物质通量;而后者除了获取短时间尺度(十几天)至年际尺度的物质通量以外,还可以利用收集到的样品开展地球化学、微体古生物学等分析,从而进一步推知生物泵的组成。迄今为止,利用沉积物捕获器开展南海生物地球化学通量研究已有20余年,已经有诸多成果发表。本文在总结已发表成果和笔者部分未发表数据基础上,对于南海北部海域生物地球化学通量变化、组成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与利用放射性同位素234Th/238U不平衡法获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对南海生物泵结构和调控因子作了初步的分析探讨,发现,南海"碳酸盐泵"和"硅酸盐泵"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指出,若要全面了解南海生物泵的时空变化及其调控机制,需要开展点(锚系潜标与浮标)、线(船基断面调查和过程研究)、面(时间序列的遥感资料)结合的综合观测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生物地球化学通量 生物泵结构
下载PDF
2009—2010年南海北部浮游有孔虫通量和稳定同位素季节变化及其对东亚季风的响应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小 陈荣 +3 位作者 赵庆英 陈建芳 冉莉华 Wiesner M G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3-115,共13页
通过对南海北部2009—2010年获得的浅层、中层和深层时间系列沉积物捕获器的样品分析,发现浮游有孔虫总通量和主要属种Globigerinoidesruber,Globigerinoidessacculifer,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和Neogloboquadrinadutertrei的通量... 通过对南海北部2009—2010年获得的浅层、中层和深层时间系列沉积物捕获器的样品分析,发现浮游有孔虫总通量和主要属种Globigerinoidesruber,Globigerinoidessacculifer,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和Neogloboquadrinadutertrei的通量和百分含量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在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盛行期出现高值,特别在冬季风期间高值明显,在季风间歇期出现低值,展示出"双峰型"通量模式。浮游有孔虫通量与颗粒总通量、有机碳通量、总碳通量、总氮通量、碳酸钙通量和蛋白石通量变化一致,随叶绿素a浓度和风速大小变化而改变,表明南海北部生源颗粒通量主要受季风影响的表层生产力所控制。浮游有孔虫壳体氧同位素与表层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相吻合。壳体δ18 O主要受海水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同深度属种的δ18 O变化反映了上层海水温度梯度。此外,壳体碳同位素值总体上在东亚季风强盛期低、季风间期高,与表层海水中叶绿素a浓度和海表风速的变化趋势相反,说明浮游有孔虫δ13 C值反映了水体营养和表层生产力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捕获器 浮游有孔虫 氧碳同位素 东亚季风 南海北部
下载PDF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的雅浦海沟底栖生物食物来源和营养级初探 被引量:6
12
作者 郭承秧 杨志 +6 位作者 陈建芳 郑豪 张东声 冉莉华 王春生 鹿博 陈倩娜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51-60,共10页
为了分析雅浦海沟中底栖生物群落的食物来源和营养级,本研究分析了雅浦海沟真光层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海底沉积物和巨型底栖生物(海绵、海参、海蛇尾、海星、海葵和钩虾)中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研究发现雅浦海沟真光层中的浮游... 为了分析雅浦海沟中底栖生物群落的食物来源和营养级,本研究分析了雅浦海沟真光层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海底沉积物和巨型底栖生物(海绵、海参、海蛇尾、海星、海葵和钩虾)中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研究发现雅浦海沟真光层中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δ^(13)C值[(-22.8±0.4)‰和(-21.8±0.8)‰]和δ^(15)N值[(5.4±0.4)‰和(6.8±0.2)‰]与巨型底栖生物的δ^(13)C值(-20.1‰^-16.8‰)和δ^(15)N值(11.9‰~17.9‰)的差异超过了一个营养级,表明作为底栖生物的初始食物来源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在向下输送的过程中经历了食物链传递和细菌的降解。巨型底栖生物的δ^(15)N和δ^(13)C值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此外不同物种之间营养级也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海绵的营养级相对较高(3.4~4.7),海参(3.3~3.6)、海蛇尾(3.4~3.5)和海星(3.2~3.7)的营养级较为接近,钩虾(2.9~3.3)和海葵(3.1)的营养级则相对略低,反映了底栖生物不同物种之间食物来源的多样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浦海沟 碳、氮稳定同位素 底栖生物 食物来源 营养级
下载PDF
140kaBP以来南海西南部上升流影响区沉积记录及其古海洋环境变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邹杨浩 冉莉华 +4 位作者 Martin G Wiesner 刘飞 梁文 陈建芳 刘连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3-133,共11页
对南海西南部现代上升流区沉积物柱样BIS-187-61孔有机碳、生物蛋白石、碳酸盐等各沉积组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试图探讨末次间冰期(MIS 5)以来南海西南部夏季上升流影响区沉积过程及其所反映的海洋环境变化过程。研究结果发现,140kaBP以... 对南海西南部现代上升流区沉积物柱样BIS-187-61孔有机碳、生物蛋白石、碳酸盐等各沉积组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试图探讨末次间冰期(MIS 5)以来南海西南部夏季上升流影响区沉积过程及其所反映的海洋环境变化过程。研究结果发现,140kaBP以来该孔沉积记录期总体表现为:碳酸盐百分含量冰期低间冰期高,主要受周边陆源物质输入稀释的控制,为典型的"大西洋型碳酸盐旋回",有机碳、生物蛋白石、碳酸钙以及陆源沉积物的堆积速率均在MIS 2期、MIS 4期和MIS 5e期出现高值。其中,MIS 2期和MIS 4期生源和陆源沉积堆积速率增加可能与冰期时冬季风增强及海平面下降导致陆源营养物质输入增加对初级生产力的刺激有关,也可能与陆源物质输入增加对海洋生源颗粒物输出的压载作用增强有关。而MIS 5e期南海海平面高度与现代相仿,间冰期较强的夏季风引起的越南沿岸上升流增强是导致该时段本研究区域表层初级生产力增强,沉积物总堆积速率及各组分堆积速率都相应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升流 生源沉积 陆源输入 末次间冰期以来 南海
下载PDF
溶解作用对南海北部沉积物捕获器碳、氮通量估算的影响
14
作者 孙麟 李宏亮 +5 位作者 Jennerjahn Tim 冉莉华 金海燕 张静静 Wiesner Martin 陈建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9-26,共8页
由于化学溶出、物理溶解以及胞外酶等作用,沉积物捕获器中颗粒物在锚系布放期间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溶解,从而引起沉积物捕获器中碳、氮颗粒物通量的低估。本文对于1987—1988年南海北部中深层沉积物捕获器中碳、氮颗粒物的溶解作用进行了... 由于化学溶出、物理溶解以及胞外酶等作用,沉积物捕获器中颗粒物在锚系布放期间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溶解,从而引起沉积物捕获器中碳、氮颗粒物通量的低估。本文对于1987—1988年南海北部中深层沉积物捕获器中碳、氮颗粒物的溶解作用进行了研究。溶解作用对于碳、氮通量估算的影响大致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总体而言,颗粒有机碳通量低估约3.8%~40.3%,平均值为26.6%。颗粒氮通量低估约4.2%~76.4%,平均值为43.7%。碳、氮颗粒物的溶出量与颗粒物通量大小关系不明显,但是样品储存时间对于碳、氮颗粒物溶解作用的影响较显著,储存时间较长的样品中颗粒物溶出量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沉积物捕获器 溶解作用 通量
下载PDF
Surface sediment diatoms from the western Pacific marginal seas and their correlation to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被引量:5
15
作者 黄玥 蒋辉 +3 位作者 Svante Bjrck 李铁刚 吕厚远 冉莉华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3期674-682,共9页
Diatom data of 192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from the marginal sea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together with modern summer and winter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data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of canonical corresp... Diatom data of 192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from the marginal sea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together with modern summer and winter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data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of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show that summer sea-surface salinity(SSS) is high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winter SSS and so is summer sea-surface temperature(SST) with winter SST.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SSSs and SSTs are less positively correlated,which may be due to interactions of regional current pattern and monsoon climate.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diatom species,sample sites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concur with known diatom ecology and regional oceanographic characters.The results of forward sel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and associated Monte Carlo permutation tests of th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f each variable suggest that summer SSS and winter SST are the main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diatom distribution in the area and therefore preserved diatom data from down core could be used for reconstructions of summer SSS and winter SST in the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环境变量 西太平洋 边缘海 硅藻 海面温度 典范对应分析 海表温度
下载PDF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and allelopathic interaction between Karenia mikimotoi and Dunaliella salina in laboratory culture 被引量:3
16
作者 何冬 刘娇 +3 位作者 郝锵 冉莉华 周斌 唐学玺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期301-313,共13页
Algal allelopathy is a manifold ecological/physiological phenomenon that is focused on chemical interactions and autotoxicity. We investigated the allelopathic interactions between Karenia mikimotoi and Dunaliella sal... Algal allelopathy is a manifold ecological/physiological phenomenon that is focused on chemical interactions and autotoxicity. We investigated the allelopathic interactions between Karenia mikimotoi and Dunaliella salina in laboratory cultures based on diff erent temperature(15°C, 20°C, and 25°C) and lighting(40, 80, and 160 μmol/(m^2 ·s)) conditions. The growth of D. salina in bi-algae culture(1:1 size/density) was significantly restrained. The results of cell-free filtrate culture indicate that direct cell-tocell contact was not necessary in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Further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allelochemicals released from K. mikimotoi were markedly influenced by both temperature( P =0.013) and irradiance( P =0.003), resulting in diff erent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D. salina in filtrate mediums. Compared with the plateau period, K. mikimotoi exudates in the exponential phase had a stronger short-term inhibition eff ect on D. salina in normal conditions. A clear concentration-dependent relationship was observed in the eff ect of allelochemicals released from K. mikimotoi with low-promoting and high-repressing eff ects on D. Salina in a short time-scale. In addition, allelopathic substances remain stable and eff ective under high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stress. Many flocculent sediments adhering with D. salina cells were observed in all filtrate mediums, while the quantity and color depended on the original culture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化感作用 实验室培养 杜氏盐藻 种间竞争 细胞粘附 化学相互作用 化感物质 生长特性
下载PDF
探究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开展
17
作者 冉莉华 《中学生作文指导》 2020年第8期0200-0200,共1页
众所周知,写作教学在语文学科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其有效的指导的方式,也是难以忽略的。但是在真正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所组织的教学活动,并不能顺利地达成目标,特别是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其效果并不是很成功,而学生... 众所周知,写作教学在语文学科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其有效的指导的方式,也是难以忽略的。但是在真正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所组织的教学活动,并不能顺利地达成目标,特别是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其效果并不是很成功,而学生的写作激情也没有得到有效地开发,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无法得到实现。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调整,组织更符合学生实际的指导方式,让学生的写作素养得以全面地发挥,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语文 作文教学 有效开展
下载PDF
1991年皮纳图博火山灰沉降物对南海海洋环境及硅藻生长的影响
18
作者 夏志颖 冉莉华 +3 位作者 Martin G Wiesner 梁宇钊 任健 李冬玲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8-35,共8页
通过对菲律宾皮纳图博(Pinatubo)火山1991年6月爆发前后南海表层沉积物及沉降颗粒物中的硅藻丰度及群落组成进行分析,试图揭示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对南海硅藻生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火山爆发后南海沉积物中硅藻相对丰度显著减少,原因主要在... 通过对菲律宾皮纳图博(Pinatubo)火山1991年6月爆发前后南海表层沉积物及沉降颗粒物中的硅藻丰度及群落组成进行分析,试图揭示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对南海硅藻生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火山爆发后南海沉积物中硅藻相对丰度显著减少,原因主要在于皮纳图博火山喷发物大量沉积于南海深海,显著提高了南海沉积速率,同时稀释了沉积物中生源物质的含量。进一步对火山爆发前后同期南海中部深海沉降颗粒物开展研究发现,火山爆发次年同期沉降颗粒物总通量以及生物硅通量明显增加,而硅藻及其他硅质生物相对丰度和通量均显著降低,其中硅藻相对丰度从2.20×10^(8)枚·g^(-1)降到5.48×10^(7)枚·g^(-1),通量从2.90×10^(7)枚·m^(-2)·d^(-1)降到8.57×10^(6)枚·m^(-2)·d^(-1)。1年后的南海中部深海沉降颗粒物中仍然有大量火山玻璃的存在,可能是导致湿化学法测量生物硅含量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而硅藻乃至所有硅质生物通量及丰度的显著降低可能与火山灰沉降的负面影响有关,也可能与1991年厄尔尼诺对南海海洋环境的影响有关。总之,1991年6月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后南海的沉积物硅藻及沉降颗粒物硅藻丰度都出现了显著降低,但具体的环境调控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纳图博火山 火山灰 硅藻 生物硅 南海
下载PDF
象山港水体的磷酸盐及其对赤潮的潜在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志 冉莉华 +4 位作者 徐晓群 季仲强 朱勇 陈倩娜 陈建芳 《浙江国土资源》 2018年第11期34-34,共1页
近些年来,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过量的营养盐(主要是N、P)被输入到河口和近岸水体中,导致河口和近岸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赤潮)。藻类和这些生物死亡后,细菌会分解这些生物有机体,导致水体溶氧量下降,鱼类及其他生物... 近些年来,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过量的营养盐(主要是N、P)被输入到河口和近岸水体中,导致河口和近岸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赤潮)。藻类和这些生物死亡后,细菌会分解这些生物有机体,导致水体溶氧量下降,鱼类及其他生物由于缺氧而大量死亡。鉴于富营养化给水体环境带来的危害,水体富营养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岸水体 赤潮 磷酸盐 象山港 水体富营养化 浮游生物 生物有机体 水体溶氧量
下载PDF
冰岛北部陆架3000年以来夏季表层海水温度及古气候事件 被引量:11
20
作者 蒋辉 任健 +2 位作者 Karen Luise Knudsen Jón Eiríksson 冉莉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2期2657-2664,共8页
冰岛北部陆架MD992271孔沉积硅藻中喜暖硅藻数量持续减少以及喜冷藻类数量不断增加,反映了该区近3000年来气候变冷的趋势,而硅藻组合中这两类硅藻数量呈周期性的此消彼长,指示在趋冷的背景下,气候的冷暖交替过程.转换函数计算结果... 冰岛北部陆架MD992271孔沉积硅藻中喜暖硅藻数量持续减少以及喜冷藻类数量不断增加,反映了该区近3000年来气候变冷的趋势,而硅藻组合中这两类硅藻数量呈周期性的此消彼长,指示在趋冷的背景下,气候的冷暖交替过程.转换函数计算结果表明,该孔夏季表层海水温度变化大致可分3个阶段,在1400cal.aBP以前,温度基本高于平均值;在1400~700cal.aBP之间,温度在平均值上下起伏,而在700cal.aBP后,温度均处于平均值之下.在这3000多年间,还存在着4次明显的降温事件,降温事件的中心分别位于约2600,1900,1300和600cal.aBP.上述夏季表层海水温度变化和冰岛北部陆架HM107—03和MD992275孔资料相对比,明显具有一致性,同时也可与GISP2冰芯氧同位素及北大西洋深海沉积记录对比,说明冰岛北部陆架晚全新世夏季表层海水温度变化,受区域性气候变化的控制.直接导致上述海水温度变化,是影响该区暖流和寒流作用此消彼长的结果,而冰岛周边海域3000年来海流分布的基本格局未有明显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岛北部陆架 硅藻 转换函数 夏季表层海水温度 晚全新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