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胡疏肝散对夹尾应激大鼠脑和胃组织GASR mRNA和CCK-AR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张钰琴 凌江红 +5 位作者 梁纲 王道刚 农树雄 黄华 农伟东 李艳玲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81-1083,共3页
目的探讨柴胡疏肝散对夹尾应激大鼠脑和胃GASR mRNA和CCK-AR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柴胡疏肝散组,每组10只,采用慢性夹尾刺激方法制作慢性应激模型,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柴胡疏肝散水煎剂灌胃,... 目的探讨柴胡疏肝散对夹尾应激大鼠脑和胃GASR mRNA和CCK-AR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柴胡疏肝散组,每组10只,采用慢性夹尾刺激方法制作慢性应激模型,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柴胡疏肝散水煎剂灌胃,共4周。观察其一般情况及胃组织学变化,并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大鼠脑和胃组织胃泌素受体(GASR)mRNA和胆囊收缩素受体A(CCK-AR)mRNA的表达。结果①模型组出现了抑郁和消化不良行为表现,而柴胡疏肝散组则较不显著;②模型组胃黏膜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糜烂和炎症反应,而柴胡疏肝散组则较轻;③模型组大鼠胃和脑组织上的GASR mRNA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升高(均P<0.05),柴胡疏肝散组则较模型组有显著降低(均P<0.05)。模型组大鼠胃组织CCK-AR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柴胡疏肝散组较模型组有显著降低(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能改善慢性应激抑郁和消化不良行为,其机制可能与其能减低脑和胃组织GASRmRNA表达和减低胃组织CCK-ARmRNA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胡疏肝散 GASR MRNA CCK-AR MRNA 夹尾应激
下载PDF
心率减速力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2
作者 刘露夏 农树雄 何巧玲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7期107-110,共4页
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心率减速力,观察对其预后的预测效果。方法 本次试验者为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涉及的时间段为2021年01月-2022年12月,共计120例患者,设为研究组,另外选取同一时间入院检查的120例临床诊断为无急性心肌... 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心率减速力,观察对其预后的预测效果。方法 本次试验者为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涉及的时间段为2021年01月-2022年12月,共计120例患者,设为研究组,另外选取同一时间入院检查的120例临床诊断为无急性心肌梗死人群,设为传统组。两组患者皆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将两组人员的心率减速力进行分析并将结果比对研究。结果 研究组与传统组在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等一般资料上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中猝死的中高风险率为22.5%,传统组患者猝死的中高风险率为7.5%,在风险率的比对数据中传统组人员的数据明显较好,同时也可以看出研究组患者的心率减速力数值相较于传统组更低,这两组人员的数据差异较大,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当患者心率减速力成降低情况时,会对其迷走神经的兴奋性产生不良影响,也不利于对人体更好的保证,导致此类患者猝死风险发生率大大增加。对心率减速力进行测定具有积极意义,能够有效的检测和判断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所处的危险层级,大幅度提升了此类疾病发生猝死等心脏主要不良事件预测的准确性,也为患者提供了足够的治疗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率减速力 急性心肌梗死 预测价值
下载PDF
利伐沙班、华法林及阿司匹林对脑梗死合并房颤超高龄患者PT、FIB、ATPP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农树雄 廖驰林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0年第5期31-33,共3页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华法林及阿司匹林对脑梗死合并房颤超高龄患者PT、FIB、ATP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百色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合并房颤的超高龄患者1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及C组,各50例。A组患者给予阿司匹...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华法林及阿司匹林对脑梗死合并房颤超高龄患者PT、FIB、ATP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百色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合并房颤的超高龄患者1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及C组,各50例。A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B组患者给予华法林钠片,C组患者给予利伐沙班片,3组患者均治疗1年。治疗后观察3组患者再次梗死、出血情况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治疗前后3组患者PT、ATPP、FIB水平变化。结果 C组患者出血发生率为6.00%,显著低于A组的34.00%和B组的40.00%;A组患者的再次梗死率为38.00%,显著高于B组的6.00%和C组的2.00%;与治疗前比,治疗后3组患者APTT、PT均显著延长,A、B、C 3组呈逐渐延长趋势;FIB水平均显著升高,A、B、C 3组呈逐渐升高趋势;A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6.00%,显著高于C组的6.00%(均P<0.05)。结论利伐沙班治疗脑梗死合并房颤超高龄患者可有效延长APTT、PT,升高FIB水平,降低患者出血发生率和再次梗死率,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房颤 利伐沙班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射频消融术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何凤珍 李建基 +2 位作者 覃振宁 农树雄 黄才 《重庆医学》 CAS 2024年第S01期176-178,共3页
心房颤动(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明显增加死亡、卒中、心力衰竭(HF)、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风险。AF与总死亡率增加有关,特别是HF。HF是AF常见的合并症,两者常合并出现并相互影响。AF患者发生HF的风险增加了近5倍。AF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 心房颤动(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明显增加死亡、卒中、心力衰竭(HF)、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风险。AF与总死亡率增加有关,特别是HF。HF是AF常见的合并症,两者常合并出现并相互影响。AF患者发生HF的风险增加了近5倍。AF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AF将给社会和医疗服务系统带来沉重的负担。过去20年来药物成为治疗AF的首选手段,但疗效欠佳。导管射频消融逐渐成为AF节律控制的一线治疗手段,可减少AF发作,改善生活质量,延缓AF从阵发性AF进展为持续性AF。因此,导管射频消融治疗AF伴HF具有减少AF负荷、改善左心室功能、维持窦性心律、降低HF恶化住院率和死亡率,从而改善总体预后的优势,其获益优于传统药物治疗,但术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AF合并HF在改善心功能、降低HF再入院率等方面的效果突出。现将就AF合并HF患者的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术后展开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力衰竭 导管射频消融 综述
下载PDF
高效消融治疗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5
作者 陈晓珍 桂春 农树雄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5期0005-0008,共4页
探讨高效消融治疗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合并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我院2020.7~2023.6接收的100例行导管消融治疗的房颤合并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各含50例的LPLD组(行传统导管消融治疗)与HPSD组(行... 探讨高效消融治疗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合并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我院2020.7~2023.6接收的100例行导管消融治疗的房颤合并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各含50例的LPLD组(行传统导管消融治疗)与HPSD组(行高效消融治疗),比较两组相关指标水平、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及手术效果。结果 术前,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心房前后径、肾功能指标及脑钠肽水平对比无差异,P>0.05;术后,HPSD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LPLD组,左心房前后径、肾功能指标及脑钠肽水平均低于LPLD组,P<0.05;HPSD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8.00%,低于LPLD组的24.00%,P<0.05;LPLD组、HPSD组手术即时成功率与晚期复发率分别为:(86.00%、96.00%)、(16.00%、2.00),两组手术即时成功率对比无差异,P>0.05;HPSD组晚期复发率低于LPLD组,P<0.05。结论 与传统消融治疗相比,对房颤合并心衰患者予以高效消融治疗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晚期复发率,存在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力衰竭 高效消融治疗 安全性 有效性 手术时间 并发症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窦性心率震荡、心率减速力分析
6
作者 刘露夏 农树雄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7期32-32,35,共2页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和心率减速力(DC)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09月~2021年02月我院心内科住院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伴室性早搏(PVC)患者(心梗组)40例。另选择40例同期在我院住院年龄、性别相匹...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和心率减速力(DC)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09月~2021年02月我院心内科住院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伴室性早搏(PVC)患者(心梗组)40例。另选择40例同期在我院住院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有室性早搏(PVC)而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作对照组。监测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比分析两组患者TO、TS和 DC值。结果:心梗组TO值显著高于对照组,TS、DC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心梗组入院后24小时内行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记录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显示TO与 LVEF呈负相关,TS、DC与 LVEF呈正相关。结论:AMI患者HRT现象减弱或消失、DC值降低是AMI危险程度分层、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两者的检测可以识别猝死高危患者,从而及早采取有效的干预手段,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性心率震荡 心率减速力 急性心肌梗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