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温病条辨》探讨吴鞠通辨治妇人产后病特色
1
作者 王宝龙 马晓北 农汉才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4年第6期279-282,共4页
《温病条辨》确立了三焦辨证为主,卫气营血辨证为辅的辨证体系,吴鞠通对治疗妇人产后病也颇有见解,在《温病条辨·解产难》中,吴鞠通以滋阴养液为总则治疗产后三病,辨治特色表现为用药贵快勿轻、产后宜补心气、产后宜补也宜泄和产... 《温病条辨》确立了三焦辨证为主,卫气营血辨证为辅的辨证体系,吴鞠通对治疗妇人产后病也颇有见解,在《温病条辨·解产难》中,吴鞠通以滋阴养液为总则治疗产后三病,辨治特色表现为用药贵快勿轻、产后宜补心气、产后宜补也宜泄和产后治疗宜护正养阴,提倡“参古而不泥于古”的治疗理念,今系统总结,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条辨》 吴鞠通 产后病 辨证论治 医家经验
下载PDF
民国中医教材现存概况及其学术贡献初探 被引量:14
2
作者 农汉才 李莎莎 孟凡红 《中医文献杂志》 2014年第5期47-50,共4页
民国时期创办的中医教育机构达130所以上,创编的中医教材达530余种,促进了中医学科建设的近代化转型,如开创了中医生理学、诊断学、方剂学、医案规范等,并恢复了针灸学。这些教材是在继承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近代中医发展的新成果... 民国时期创办的中医教育机构达130所以上,创编的中医教材达530余种,促进了中医学科建设的近代化转型,如开创了中医生理学、诊断学、方剂学、医案规范等,并恢复了针灸学。这些教材是在继承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近代中医发展的新成果,并参合编者各自的经验编纂而成,其特点是删繁就简,注重临证,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临床实际技能为主,并主张中西合参,中西汇通。民国中医界许多精英人物都参与了中医教育与中医教材的编写,一些教材与讲义也成为民国时期优秀的中医著作而广为流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中医教材 学科建设 中医教育机构
下载PDF
民国时期《伤寒论》“非杀菌法抗感染”研究初探 被引量:3
3
作者 农汉才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22-924,共3页
民国时期,细菌学说已为中医界认识并接受。民国名医恽铁樵、祝味菊、阎德润、谭次仲等在研究《伤寒论》时,认为伤寒学可治疗感染性疾病,并参合西说整理伤寒学的治疗理论,认为《伤寒论》中既有可直接杀菌的药物,如乌梅、黄连、黄柏等,也... 民国时期,细菌学说已为中医界认识并接受。民国名医恽铁樵、祝味菊、阎德润、谭次仲等在研究《伤寒论》时,认为伤寒学可治疗感染性疾病,并参合西说整理伤寒学的治疗理论,认为《伤寒论》中既有可直接杀菌的药物,如乌梅、黄连、黄柏等,也包含了一系列可不通过杀菌也可治愈感染性疾病的对策,如对证、治人、排毒、诱导等方法。同时,对《伤寒论》八法中汗、温、清等方法在抗感染中的作用与机理进行了阐释。在中西医比较中,他们还提出了杀菌、非杀菌抗感染法为“治病”与“治人”的中西比观,其理论与经验可为当今中医药抗感染研究提供多元、非线性思维借鉴与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伤寒论》 非杀菌法抗感染 治病 治人
下载PDF
民国名医祝味菊对中医药抗感染的认识 被引量:3
4
作者 农汉才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363-1365,1372,共4页
民国名医祝味菊(1884-1951)结合西医对中医诊疗感染性疾病做了系统阐释。在其遗存的230余例医案中,有40余则中医治愈感染性疾病的案例,并提出感染性疾病"三因鼎立"的病因学说,认为用抗生素不是抗感染的惟一方法,细菌感染后的... 民国名医祝味菊(1884-1951)结合西医对中医诊疗感染性疾病做了系统阐释。在其遗存的230余例医案中,有40余则中医治愈感染性疾病的案例,并提出感染性疾病"三因鼎立"的病因学说,认为用抗生素不是抗感染的惟一方法,细菌感染后的某些症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人体抗菌的反应,张仲景六经是诊疗一切外感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的总结。依据《伤寒论》创立了"五段八纲"学说,认为《伤寒论》是通过系统扶助人体正气来抗感染的,认可抗生素类药物的理论与疗效,认为抗生素是"治病"的病原疗法,中医扶助人体正气抗菌是"治人"的本体疗法,指出两种方法各有优势与特点,提出了"人病并重"的治疗原则,以及分别以"药"和"法"为研究对象的中医实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感染 治病 治人 人病并重 祝味菊
下载PDF
从琼玉膏的历史沿革看中医膏方文化的发展 被引量:2
5
作者 农汉才 王致谱 《中医药文化》 2009年第6期19-20,共2页
中医膏方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遗产,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在众多膏方中,琼玉膏也不例外。他从诞生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可谓是膏方的活化石。他从一首临床治疗咳嗽的方剂发展成为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益寿保健膏方,其中经历了很... 中医膏方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遗产,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在众多膏方中,琼玉膏也不例外。他从诞生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可谓是膏方的活化石。他从一首临床治疗咳嗽的方剂发展成为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益寿保健膏方,其中经历了很多的变化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玉膏 膏方 沿革
下载PDF
罗天益与李杲的同患者医案赏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农汉才 《中医文献杂志》 2010年第5期6-8,共3页
罗天益(约1220-1290年)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1180-1251年)的入室弟子。在罗氏与李氏的医案中,记载了两组师徒二人治疗同一患者的医案。其中一位患者是黏合公,他于1248年以痿证求治于东垣,东垣殁后,于1256年以脚气病就诊于罗氏。此组同... 罗天益(约1220-1290年)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1180-1251年)的入室弟子。在罗氏与李氏的医案中,记载了两组师徒二人治疗同一患者的医案。其中一位患者是黏合公,他于1248年以痿证求治于东垣,东垣殁后,于1256年以脚气病就诊于罗氏。此组同患者的两例医案,干支纪年与患者年龄相吻合,证明其确凿可信。从该案例中,可看出师徒二人鲜明的易水学派风格,即在临证中重视顾护脾胃之气,对治湿邪,支持以温阳化气或升阳化气,以苦温祛湿为一脉相承之法,同时也展现了罗氏擅长针药并用的临床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天益 李东垣 医案 升阳益气
下载PDF
近代名医祝味菊对人体自疗机能的理论发展与临床应用
7
作者 农汉才 《中医文献杂志》 2011年第1期18-21,共4页
近代名医祝味菊(1884-1951年),对于人体自然疗能的系统认识与应用,为中西医的沟通架起了一座新的理念桥梁,也为我们对人体健康本质、治疗理念及药物应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他将中医学的"正气"具体解释为人体的自身功能,如... 近代名医祝味菊(1884-1951年),对于人体自然疗能的系统认识与应用,为中西医的沟通架起了一座新的理念桥梁,也为我们对人体健康本质、治疗理念及药物应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他将中医学的"正气"具体解释为人体的自身功能,如自我保护、自我调节、自疗机能等,并创造性地用"自然疗能(抗能)"来解释伤寒的六经学说,提出治疗有"治病"与"治人"之分,并创立以扶助人体自然疗能为主的治疗方法与体系,并以此理念重新阐释中药"四气五味"理论。以人体自身功能为主导是祝氏医学理论与临床的出发点,也是其整个医学观的核心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祝味菊 自疗机 正气
下载PDF
儒医恽铁樵启示录 被引量:2
8
作者 陈清光 邢斌 +1 位作者 韩栋 农汉才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50-1351,共2页
民国儒医恽铁樵,既扬名立万于文坛又泽被苍生于杏林,既勤求经典又力倡"新中医",文章围绕其成长、求学、弃文从医的经历及所著医论医作,临证实践经历,分析总结其治学经验及成才规律。恽铁樵的快速成长之路对启迪中医后学,诱掖... 民国儒医恽铁樵,既扬名立万于文坛又泽被苍生于杏林,既勤求经典又力倡"新中医",文章围绕其成长、求学、弃文从医的经历及所著医论医作,临证实践经历,分析总结其治学经验及成才规律。恽铁樵的快速成长之路对启迪中医后学,诱掖新的一代名医成长必当有所裨益和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恽铁樵 儒医 治学经验 成才规律 启示
下载PDF
秦伯未研究《黄帝内经》的方法与特色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楠 农汉才 高飞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60-460,552,共2页
秦伯未先生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研究方面有极高造诣,既往研究者多关注其学术成就,但对其研究《黄帝内经》的方法鲜有论述。故在分析秦伯未先生《内经》相关著作与论文的基础上,发现其研究方法具有三方面特点,一是注重传统... 秦伯未先生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研究方面有极高造诣,既往研究者多关注其学术成就,但对其研究《黄帝内经》的方法鲜有论述。故在分析秦伯未先生《内经》相关著作与论文的基础上,发现其研究方法具有三方面特点,一是注重传统研究方法与西方科学方法的相互结合,二是注重关键问题的比较与辨析,敢于挑战名家观点,三是强调结合临床探索《内经》的学术思想,反对理论空谈。这些方法对我们今天研究《内经》仍具有借鉴意义,在研究秦伯未先生学术成果的同时,更要了解其治学方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内经》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研究方法 秦伯未
下载PDF
人体健康的根本二要素:心性和元气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体 曹丽娟 +4 位作者 李鸿涛 孙海舒 农汉才 李君 高宏杰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3年第35期132-133,共2页
人体健康有两个根本要素:心性和元气。心性修养过关和元气充足通畅是健康的充分必要条件。其中,心性为主导因素,元气起影响作用。心性包含道德、心理、超心理三个层面,而要使心性过关最终要落实在超心理层面,即人的本性、本我层面。元... 人体健康有两个根本要素:心性和元气。心性修养过关和元气充足通畅是健康的充分必要条件。其中,心性为主导因素,元气起影响作用。心性包含道德、心理、超心理三个层面,而要使心性过关最终要落实在超心理层面,即人的本性、本我层面。元气充足、气机通畅是健康的前提和表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 心性 元气
下载PDF
时逸人《黄帝内经》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灵芝 农汉才 王致谱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49-452,共4页
时逸人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中医教育家,也是现代中医史上积极主张中医科学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与研究,除了在当时的期刊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也编写教材应用于讲学,现对其内经相关研... 时逸人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中医教育家,也是现代中医史上积极主张中医科学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与研究,除了在当时的期刊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也编写教材应用于讲学,现对其内经相关研究进行整理总结。其《时氏内经学》一册作为教材使用,对《内经》原文采取原文、经义、讲解的形式予以详析,并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中西汇通中的西医学理论注释相关条文,阐释条文中所蕴含的科学新义和原理,这种既兼有传统以经证经阐释条文的形式,又有结合西方医学知识揭示《内经》理论内涵的许多内容,呈现了对《内经》研究思路的多元化,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时氏内经学 时逸人
下载PDF
丁甘仁《医经辑要》学术思想初探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云霜 匡振坤 +1 位作者 农汉才 王致谱 《新中医》 CAS 2018年第4期203-205,共3页
丁甘仁(1865—1926),字泽周,近代中医学孟河医派领军人物。丁老先生学识渊博,重视研究中医四大经典,他经常于医案中引用《内经》重点条文使经典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并善于总结医疗经验,著有《医经辑要》一书。《医经辑要》是丁氏对《内... 丁甘仁(1865—1926),字泽周,近代中医学孟河医派领军人物。丁老先生学识渊博,重视研究中医四大经典,他经常于医案中引用《内经》重点条文使经典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并善于总结医疗经验,著有《医经辑要》一书。《医经辑要》是丁氏对《内经》理论应用、发挥的宏篇专著,对后学颇有启发。笔者结合丁氏临证医案及后世研究,重点对《医经辑要》内容、理论进行归纳整理,初步探讨其学术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甘仁 《医经辑要》 学术思想
下载PDF
民国名医基于《黄帝内经》构建中医分学科探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农汉才 孙灵芝 +3 位作者 李楠 胡颖翀 杨云霜 王致谱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29-632,共4页
民国时期为争取中医办学权,一些名医借鉴西医的学科体系开始整理中医学,以期能形成中医的学科体系,并与近代西方学界相沟通。他们都非常重视《黄帝内经》的价值,将其作为构建中医分学科的大本营和源泉,如黄竹斋、何廉臣、恽铁樵、杨如... 民国时期为争取中医办学权,一些名医借鉴西医的学科体系开始整理中医学,以期能形成中医的学科体系,并与近代西方学界相沟通。他们都非常重视《黄帝内经》的价值,将其作为构建中医分学科的大本营和源泉,如黄竹斋、何廉臣、恽铁樵、杨如侯、秦伯未、时逸人等。有些医家在综合性的《黄帝内经》研究著作中分解出多个中医学科,如生理、病理、诊断等。有的医家则从《黄帝内经》中梳理出某一学科并形成专著;或在中医分学科的教材讲义中大量引用《黄帝内经》,并梳理出基于《黄帝内经》构建的中医分学科的特点并进行中西医学科的对比,指出中医分学科优长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黄帝内经》 中医分学科
下载PDF
孩子的呼吸道为何爱出毛病
14
作者 农汉才 《药物与人》 2000年第5期232-232,共1页
近年来,各医院儿科门诊中感冒、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的患儿数量不断增加。虽然经过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仍有一些孩子不能完全康复,病情时好时坏,反复感染,难以治愈。有的还发展为慢性气管炎、哮喘、肺炎、肺气肿等。家长们是又心疼... 近年来,各医院儿科门诊中感冒、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的患儿数量不断增加。虽然经过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仍有一些孩子不能完全康复,病情时好时坏,反复感染,难以治愈。有的还发展为慢性气管炎、哮喘、肺炎、肺气肿等。家长们是又心疼又苦恼,三天两头带着孩子往医院跑。但仍不能根治,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在我们生存的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感染性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其中绝大多数致病微生物都能入侵到呼吸道引起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感染 反复感染 致病微生物 慢性气管炎 支气管炎 肺炎 寄生虫 感染性 免疫功能 哮喘
下载PDF
百年健康 始于足下
15
作者 农汉才 《药物与人》 2000年第6期261-261,共1页
足部保健法在我国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早在《内经》里就已有足部经络学说和足部按摩的详细记载。几千年来,这种简便、安全、疗效显著的方法一直为人们所钟爱。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又发现了人体各器官在足部的反射区。通过进一步研... 足部保健法在我国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早在《内经》里就已有足部经络学说和足部按摩的详细记载。几千年来,这种简便、安全、疗效显著的方法一直为人们所钟爱。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又发现了人体各器官在足部的反射区。通过进一步研究,医学家们能够利用这些反射区预测和诊治全身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部按摩 足疗 足部诊断 足部药浴
下载PDF
针灸巧治病——中医非药物疗法之一
16
作者 陈其毅 农汉才 《药物与人》 2000年第1期25-25,共1页
如今在药物占主流的医药世界里,“用药”几乎成了正规治疗的代名词,但在与疾病做斗争的漫长岁月中,我国的传统医学保留了许多非药物疗法,它们至今还被人们广泛应用。本刊从2000年第1期开始,将陆续介绍这些非药物疗法。旨在让读者更深刻... 如今在药物占主流的医药世界里,“用药”几乎成了正规治疗的代名词,但在与疾病做斗争的漫长岁月中,我国的传统医学保留了许多非药物疗法,它们至今还被人们广泛应用。本刊从2000年第1期开始,将陆续介绍这些非药物疗法。旨在让读者更深刻了解祖国传统医学中这些宝贵、便捷的疗法。也期望让更多的人来关心、发掘民族医药的宝藏,使它们在新世纪发挥更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疗法 灸法 经络
下载PDF
近代名医祝味菊史实访查记 被引量:5
17
作者 农汉才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143-147,共5页
祝味菊 (1884~ 195 1) ,幼秉家学 ,博览历代医书 ,青年入军医学校学习西医 ,后东渡日本考察西医 ,主张融会科学知识以改革中医 ,发展仲景之学创“五段八纲”学说。临床上好用附子 ,人称“祝附子”。中年在上海行医、办学 ,因善以温热... 祝味菊 (1884~ 195 1) ,幼秉家学 ,博览历代医书 ,青年入军医学校学习西医 ,后东渡日本考察西医 ,主张融会科学知识以改革中医 ,发展仲景之学创“五段八纲”学说。临床上好用附子 ,人称“祝附子”。中年在上海行医、办学 ,因善以温热大剂起危候而有力冲击了上海素喜“清轻之风”的温病学派 ,一时在上海地区形成了善用温热剂的“祝氏学派”。其学术思想集中体现在代表作《伤寒质难》中 ,入室弟子主要有陈苏生、徐仲才、王兆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祝味菊 史实 医书 《伤寒质难》 学术思想
原文传递
民国“伤寒新论现象”评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农汉才 王致谱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208-215,共8页
民国时期,受到西医传人以及当时特殊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的影响,医家对《伤寒论》的研究呈现出与既往不同的特点,即借鉴西医学及(或)日本古方派的观点来阐述《伤寒论》,可称之为“伤寒新论现象”。“伤寒新论现象”具有以下特... 民国时期,受到西医传人以及当时特殊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的影响,医家对《伤寒论》的研究呈现出与既往不同的特点,即借鉴西医学及(或)日本古方派的观点来阐述《伤寒论》,可称之为“伤寒新论现象”。“伤寒新论现象”具有以下特点:借鉴西医学知识;在《伤寒论》版本和学术观点上受到日本古方派的影响;注重实证。在学术内容上,民国医家就六经的实质、病因学说、中医药治愈病菌感染的机理、方药作用机理以及中西医学的比较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就其历史作用而言,“伤寒新论”成为民国重振中医学术的主力军之一,在中医是否科学及存废之争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对其后的中西医结合和《伤寒论》研究思路的多元化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伤寒新论 中医近代史
原文传递
瓜州博物馆藏西夏遗址所出藏文医书残片新正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英华 甄艳 农汉才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295-299,共5页
瓜州县博物馆藏编号01271西夏时期写本为3片藏文医书残片,分属2个不同的文书,涉及医方和外治法。医方包括泻药方、寒药方和疮伤方的配方、调配方法和给药方法。外治术包括针灸、放血方法。对3个藏文医书残片的研究,将有助于对西夏地区... 瓜州县博物馆藏编号01271西夏时期写本为3片藏文医书残片,分属2个不同的文书,涉及医方和外治法。医方包括泻药方、寒药方和疮伤方的配方、调配方法和给药方法。外治术包括针灸、放血方法。对3个藏文医书残片的研究,将有助于对西夏地区医药史,藏医药传播史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藏文医书 泥寿桃洞
原文传递
蚌巴奇本吐蕃医书所载汉方考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英华 农汉才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359-362,共4页
蚌巴奇塔本吐蕃医书《医疗精华成就全集》所载“汉地散剂”,其方名和部分药名系由汉文音译。经考证,“汉地散剂”为中医中的麻仁类方剂。在存世的宋以前中医文献中未见与“汉地散剂”完全相同的方剂。经比较,“汉地散剂”的组成、剂... 蚌巴奇塔本吐蕃医书《医疗精华成就全集》所载“汉地散剂”,其方名和部分药名系由汉文音译。经考证,“汉地散剂”为中医中的麻仁类方剂。在存世的宋以前中医文献中未见与“汉地散剂”完全相同的方剂。经比较,“汉地散剂”的组成、剂型和功效与《外台秘要方》中的“加减麻仁丸”最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医书 蚌巴奇本 汉地医方 麻仁类方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