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紫脉龙韵”苦茶主要滋味品质评价
1
作者 吴玲玲 黄静 +6 位作者 巫虹颖 梁贤智 翁小婷 骆妍妃 农玉琴 王明释 陈远权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3期73-80,共8页
该文探究“紫脉龙韵”苦茶主要滋味品质,为该品种茶叶加工及功能成分提取提供理论依据。检测不同嫩度鲜叶及不同部位主要滋味物质的含量,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鲜叶嫩度的降低,可溶性糖、蛋白质与茶多酚含量先... 该文探究“紫脉龙韵”苦茶主要滋味品质,为该品种茶叶加工及功能成分提取提供理论依据。检测不同嫩度鲜叶及不同部位主要滋味物质的含量,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鲜叶嫩度的降低,可溶性糖、蛋白质与茶多酚含量先上升后下降,游离氨基酸、表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酯型儿茶素与嘌呤生物碱总含量降低。不同嫩度鲜叶的总黄酮及花青素含量呈波动性变化。聚类分析把不同嫩度鲜叶分为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一芽四叶、一芽五叶两类。相关性分析表明各滋味物质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得到3个主成分,蛋白质、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可可碱、咖啡碱、表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没食子儿茶素及儿茶素是不同嫩度鲜叶的关键差异成分,一芽一叶与一芽二叶综合滋味品质得分较高,更适合用于高档苦茶茶叶的制备。随着叶位增加,可可碱、咖啡碱与嘌呤生物碱总含量呈降低趋势,苦茶碱则相反。茎、花与果皮中嘌呤生物碱组分含量相对较低,果皮中几乎检测不到咖啡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茶 紫脉龙韵 多元统计 滋味品质 苦茶碱
下载PDF
科研生产中低碳农业的探索
2
作者 莫小燕 冯红钰 +3 位作者 李金婷 李子平 骆妍妃 农玉琴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15年第6期59-61,共3页
低碳农业是一种先进的"三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现代农业发展技术,以最少的生产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在产生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减少农业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文章... 低碳农业是一种先进的"三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现代农业发展技术,以最少的生产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在产生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减少农业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文章主要阐述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在科研生产中积极探索和应用低碳农业技术取得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农业 低碳技术 探索
下载PDF
诱捕板颜色和悬挂方式对茶小绿叶蝉和茶黄蓟马诱集效果的影响
3
作者 黄静 陈海生 +3 位作者 农玉琴 骆妍妃 陶涛 陈远权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23年第4期15-20,共6页
为了优化茶园虫害防治实践中诱捕板的选择及悬挂方式,减少茶园农药的使用,本研究进行了诱捕板颜色及悬挂方式对茶小绿叶蝉和茶黄蓟马的诱集试验。结果显示,黄色诱捕板对茶小绿叶蝉的诱集效果显著高于蓝色诱捕板(P<0.05),而蓝色诱捕... 为了优化茶园虫害防治实践中诱捕板的选择及悬挂方式,减少茶园农药的使用,本研究进行了诱捕板颜色及悬挂方式对茶小绿叶蝉和茶黄蓟马的诱集试验。结果显示,黄色诱捕板对茶小绿叶蝉的诱集效果显著高于蓝色诱捕板(P<0.05),而蓝色诱捕板诱捕茶黄蓟马的效果显著高于黄色诱捕板(P<0.05)。根据诱集数量的动态变化分析,广西地区夏季茶小绿叶蝉为害高峰期为5月中旬,而茶黄蓟马集中在5月上旬。就悬挂方式而言,外部悬挂蓝板和中间悬挂黄板的组合方式对诱捕茶园小绿叶蝉和茶黄蓟马的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害防治 茶小绿叶蝉 茶黄蓟马 诱捕板
下载PDF
不同磷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对根系有机酸分泌特征及磷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农玉琴 陆金梅 +5 位作者 骆妍妃 覃宏宇 陈远权 韦锦坚 韦持章 覃潇敏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1-48,共8页
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不同磷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以及磷吸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在P50和P100水平下,间作种植显著提高了玉米和大豆籽粒产量70.82%、52.67%和22.46%、16.62%。2个磷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具... 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不同磷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以及磷吸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在P50和P100水平下,间作种植显著提高了玉米和大豆籽粒产量70.82%、52.67%和22.46%、16.62%。2个磷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具有明显的磷吸收优势,磷吸收土地当量比(LERP)为1.32~1.56,且LERp不受磷水平调控。与常规磷水平(P100)下的单作相比,玉米-大豆间作在磷肥减施1/2(P50)的条件下,并未降低玉米和大豆的磷素吸收量。间作改变了玉米和大豆根系有机酸分泌的种类,显著提高了有机酸的分泌速率,并且在P50水平下间作处理有机酸的分泌速率最大。因此,间作诱导根系有机酸分泌增加是驱动不同磷水平下玉米和大豆磷高效吸收的重要机制之一,玉米-大豆间作具有减施磷肥并维持作物产量和磷吸收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水平 玉米-大豆间作 有机酸 磷吸收
下载PDF
茶豆间作体系氮素对茶叶营养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农玉琴 黄少欣 +5 位作者 刘振洋 廖春文 韦锦坚 陆金梅 陈远权 覃潇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21期160-162,共3页
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不同施氮处理(N 0 0 g/kg,N 1 0.25 g/kg,N 2 0.5 g/kg,N 3 0.75 g/kg)对茶树-大豆间作不同采摘期茶叶营养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茶叶的3个关键采摘期,间作种植和适宜的氮肥用量均可以提高茶叶的滋爽味,降低茶... 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不同施氮处理(N 0 0 g/kg,N 1 0.25 g/kg,N 2 0.5 g/kg,N 3 0.75 g/kg)对茶树-大豆间作不同采摘期茶叶营养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茶叶的3个关键采摘期,间作种植和适宜的氮肥用量均可以提高茶叶的滋爽味,降低茶叶的苦涩味,改善茶叶品质,其中氮肥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此外,N 1+间作或N 2+间作处理茶叶的氨基酸、咖啡碱及可溶性糖含量最高;N 1+间作处理茶叶茶多酚含量均最低,其次为N 2+间作处理。说明在茶豆间作体系中,适当减施氮肥可以提高茶叶的品质,茶豆间作具有一定减肥增效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大豆 氮素 茶叶品质
下载PDF
施磷对玉米-大豆间作结瘤固氮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农玉琴 骆妍妃 +4 位作者 陈远权 李金婷 韦持章 韦锦坚 覃潇敏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16,共7页
通过盆栽模拟试验,探讨不同供磷水平对玉米-大豆间作作物生物量、根瘤生长与固氮特性以及植株氮素吸收量的影响,并初步分析间作植株氮素吸收与生物固氮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磷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具有显著的氮吸收优势,氮吸收当量... 通过盆栽模拟试验,探讨不同供磷水平对玉米-大豆间作作物生物量、根瘤生长与固氮特性以及植株氮素吸收量的影响,并初步分析间作植株氮素吸收与生物固氮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磷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具有显著的氮吸收优势,氮吸收当量比(LERN)介于1.25~1.41之间。与单作相比,在3个磷水平上间作玉米的平均氮素吸收量在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和孕穗期分别提高30.95%、30.50%和25.59%;间作大豆的平均氮素吸收量在分枝期、开花期和结荚期分别提高42.18%、32.25%和32.01%。与常规施磷水平下的单作处理相比,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磷肥减少50%并未降低玉米和大豆植株的氮素吸收量。在3个生育期,间作及施磷均显著提高了大豆根瘤数、根瘤重以及根瘤固氮酶活性,且磷肥减少50%供应时并不影响间作大豆根瘤的生长与固氮。本试验条件下,玉米-大豆间作具有氮磷养分协同高效的优势,可以减少磷肥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磷量 玉米-大豆间作 结瘤固氮 氮素吸收
下载PDF
广西茶树品系叶片解剖结构特征与特性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农玉琴 陈远权 +4 位作者 李金婷 骆妍妃 陆金梅 廖春文 韦锦坚 《中国热带农业》 2020年第5期58-61,共4页
采用改良石蜡切片方法制片、光学显微镜观察,对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选取的10个茶树品系的叶片进行解剖学的观察研究,通过叶片解剖结构特征的变化差异,分析其潜在生产力、抗逆性以及适制性。鉴定结果表明,生产潜力最高的茶树品系... 采用改良石蜡切片方法制片、光学显微镜观察,对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选取的10个茶树品系的叶片进行解剖学的观察研究,通过叶片解剖结构特征的变化差异,分析其潜在生产力、抗逆性以及适制性。鉴定结果表明,生产潜力最高的茶树品系是杨板塘;具有较好抗逆性的有加尤中学2号、王丰瑞茶园6号、板塘C及风相平17号等4个茶树品系;制作绿茶品质最好的是ABCD18号茶树品系,加尤中学2号品系最适制红茶,其余都为适制红茶、绿茶兼制的品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品系 叶解剖结构 潜在生产力 抗逆性 适制性
下载PDF
铝硒交互对茶叶化学品质的影响
8
作者 农玉琴 李金婷 +4 位作者 陈远权 陆金梅 廖春文 韦持章 韦锦坚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31期19-22,共4页
[目的]研究铝硒交互对茶叶化学品质的影响。[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硒铝浓度交互处理对茶叶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可溶性糖的影响。[结果]单铝、单硒处理时,随着铝、硒浓度的增加,茶叶品质的化学成分均呈先增加后降... [目的]研究铝硒交互对茶叶化学品质的影响。[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硒铝浓度交互处理对茶叶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可溶性糖的影响。[结果]单铝、单硒处理时,随着铝、硒浓度的增加,茶叶品质的化学成分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铝硒交互作用下可以有效提高茶叶中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及可溶性糖含量,且在Al浓度为0.250 mg/kg土、硒浓度为0.500 mg/kg土时表现出较好的效应。[结论]茶叶在低浓度的铝、硒时表现出较好的品质,而铝和硒的不同交互比例产生不同程度的交互效应,减弱本身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化学品质
下载PDF
外源铝对茶叶铝含量及其化学品质的影响
9
作者 农玉琴 覃潇敏 +4 位作者 李金婷 陈远权 陆金梅 韦持章 韦锦坚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20期29-31,共3页
[目的]研究外源铝对茶叶铝含量及其化学品质的影响。[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铝浓度处理对茶叶化学品质及其铝含量的影响。[结果]土壤施铝能有效提高了春茶和夏茶的化学品质及其铝含量;随着铝浓度的增加,茶叶品质的化学成分均呈... [目的]研究外源铝对茶叶铝含量及其化学品质的影响。[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铝浓度处理对茶叶化学品质及其铝含量的影响。[结果]土壤施铝能有效提高了春茶和夏茶的化学品质及其铝含量;随着铝浓度的增加,茶叶品质的化学成分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在0.5或1.0 mg/kg处理时效果最佳,而茶叶中铝含量则呈递增的趋势。此外,施用铝肥对春茶品质改善及其铝含量的提高的效应大于夏茶。[结论]适宜浓度的铝对改善茶叶品质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根施铝浓度以0.5~1.0 mg/kg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铝 茶叶 铝含量 化学品质
下载PDF
茶树/大豆间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0
10
作者 韦持章 农玉琴 +5 位作者 陈远权 陈海生 韦锦坚 李金婷 陆金梅 覃潇敏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37-544,共8页
通过盆栽试验,设置(单作茶树、单作大豆和茶树/大豆间作)3种种植处理,探讨茶树/大豆间作种植下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酶活性的变化及二者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与单作处理相比,茶树/大豆间作增加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及微... 通过盆栽试验,设置(单作茶树、单作大豆和茶树/大豆间作)3种种植处理,探讨茶树/大豆间作种植下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酶活性的变化及二者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与单作处理相比,茶树/大豆间作增加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及微生物总量,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提高作物根际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与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存在正相关关系,以茶树根际相关性最显著。说明茶树/大豆间作具有显著的种间促进效应,能有效调节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及土壤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间作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不同氮素营养水平对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及其在养分调控中的作用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李金婷 黄少欣 +4 位作者 韦持章 农玉琴 陈远权 廖春文 覃潇敏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281-288,共8页
为茶园氮肥的科学施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盆栽试验探讨4个不同氮素营养水平(N0、N1、N2、N3)下茶树根际土壤养分、微生物种群组成的变化以及二者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与不施氮(N0)处理相比,适宜施用氮肥可以增加茶树根际土壤的细菌、放... 为茶园氮肥的科学施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盆栽试验探讨4个不同氮素营养水平(N0、N1、N2、N3)下茶树根际土壤养分、微生物种群组成的变化以及二者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与不施氮(N0)处理相比,适宜施用氮肥可以增加茶树根际土壤的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以及微生物总量,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改善;亦提高了茶树根际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及有机质含量,并且均在N1或者N2处理时达到最大值。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氮素水平下茶树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各养分含量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合理施用氮肥对于茶园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群落中细菌、放线菌及真菌数量与土壤中有效态养分含量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氮素营养 根际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茶与大豆间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韦锦坚 覃潇敏 +4 位作者 农玉琴 骆妍妃 陆金梅 陈远权 韦持章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89-296,共8页
探究茶与大豆间作条件下根系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特征,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茶园间作生态系统高产优质的机制。通过田间试验,设置茶树单作、大豆单作和茶树/大豆间作3种种植模式,运用Biolog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 探究茶与大豆间作条件下根系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特征,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茶园间作生态系统高产优质的机制。通过田间试验,设置茶树单作、大豆单作和茶树/大豆间作3种种植模式,运用Biolog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单作模式相比,茶-大豆间作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平均利用率(AWCD),在120 h分别显著提高了11.52%,12.99%。茶-大豆间作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糖类、氨基酸类、羧酸类及胺类等4类碳源的利用强度,并且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主成分分析表明,茶树与大豆间作主要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糖类、羧酸类碳源利用的模式来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多样性。本试验条件下,茶与大豆间作改变了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组成,改善了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大豆 间作 土壤微生物 代谢多样性
下载PDF
茶树/大豆间作体系氮素对茶叶品质成分及其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金婷 韦锦坚 +5 位作者 韦持章 农玉琴 骆妍飞 陆金梅 廖春文 覃潇敏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82-288,共7页
为了探究不同氮水平下茶树/大豆间作对茶叶品质成分及其土壤养分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设置了4个氮水平(N0:0 g/kg,N1:0.25 g/kg,N2:0.50 g/kg,N3:1.00 g/kg)和茶树/大豆间作、茶树单作2种种植模式,8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茶树/... 为了探究不同氮水平下茶树/大豆间作对茶叶品质成分及其土壤养分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设置了4个氮水平(N0:0 g/kg,N1:0.25 g/kg,N2:0.50 g/kg,N3:1.00 g/kg)和茶树/大豆间作、茶树单作2种种植模式,8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茶树/大豆间作显著提高茶叶氨基酸、咖啡碱及可溶性糖的含量,降低了茶多酚的含量,改善了茶叶的营养品质以及产量;显著提高了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以及有机质的含量,改善了土壤的肥力状况。此外,在茶树/大豆间作系统中,与常规施氮水平(N2)下的单作相比,氮肥减施1/2(N1)并未显著降低茶叶产量和品质成分含量,还有效改善了土壤的肥力。相关性分析表明,茶叶品质成分与土壤各营养成分的丰缺显著相关,以有效磷的影响最大。本试验条件下,茶树/大豆间作系统具有在减施氮肥而维持茶叶产量、品质和改良土壤养分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间作 氮水平 土壤养分 品质成分
下载PDF
不同磷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对红壤无机磷组分及有效磷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骆妍妃 覃潇敏 +5 位作者 农玉琴 陆金梅 覃宏宇 阳景阳 李金婷 韦锦坚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2-79,共8页
通过2年盆栽试验,探讨不同磷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根际土壤无机磷组分、土壤有效磷含量及作物磷吸收的差异,明确土壤无机磷组分、土壤有效磷与作物磷吸收之间的相互关系。试验设置玉米单作、大豆单作、玉米–大豆间作3种种植方式以及3个... 通过2年盆栽试验,探讨不同磷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根际土壤无机磷组分、土壤有效磷含量及作物磷吸收的差异,明确土壤无机磷组分、土壤有效磷与作物磷吸收之间的相互关系。试验设置玉米单作、大豆单作、玉米–大豆间作3种种植方式以及3个P2O5施用水平(0、50、100 mg/kg,分别记作P0、P50、P100),共9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2018年和2019年在P0、P50和P100水平下,间作显著提高玉米和大豆的籽粒产量,并显著提高玉米和大豆植株的磷素吸收量。与常规施磷水平(P100)下的单作处理相比,玉米–大豆间作在磷肥减少50%(P50)的条件下,并未降低玉米和大豆的磷吸收量与籽粒产量。3个磷水平下,间作提高了玉米和大豆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而降低了根际土壤总无机磷以及Fe-P、Al-P、Ca-P、O-P的含量;同时适当增施磷肥显著提高了玉米和大豆根际土壤总无机磷及各无机磷组分的含量。本试验条件下,间作促进土壤中Fe-P、Al-P、Ca-P和O-P的活化(尤其是Fe-P),是低磷胁迫下间作土壤有效磷含量与作物磷吸收量增加的重要原因。玉米–大豆间作具有节约磷肥、维持作物产量及根际土壤有效磷与作物磷吸收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磷水平 无机磷组分 土壤有效磷 磷吸收
下载PDF
间作对玉米根系形态特征及其氮磷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金婷 覃潇敏 +4 位作者 覃宏宇 农玉琴 骆妍妃 韦持章 韦锦坚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48-1356,共9页
【目的】探索间作种植模式中玉米根系形态的变化与玉米氮磷养分吸收的关系,为玉米间作体系氮磷养分的优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玉米/大豆间作田间试验,设玉米单作与玉米/大豆间作2种种植方式,对玉米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 【目的】探索间作种植模式中玉米根系形态的变化与玉米氮磷养分吸收的关系,为玉米间作体系氮磷养分的优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玉米/大豆间作田间试验,设玉米单作与玉米/大豆间作2种种植方式,对玉米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平均根直径及根尖数5个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并测定植株全磷和全氮含量,计算植株氮磷吸收量。【结果】在小喇叭口期、抽雄期与成熟期,与单作玉米相比,间作可促进玉米生长,玉米籽粒产量显著提高35.10%(P<0.05,下同)。间作玉米单株氮含量在抽雄期显著提高10.54%,磷含量在小喇叭口期和成熟期分别显著提高12.81%和12.10%。在3个生育期,间作玉米单株氮吸收量和磷吸收量分别显著增加78.71%、26.06%、39.26%和88.15%、23.02%、46.42%。间作玉米根长在3个生育期分别显著增加23.90%、14.91%和27.49%,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在抽雄期与成熟期分别显著增加18.41%、21.46%和33.39%、31.11%,根尖数在小喇叭口期与抽雄期分别显著增加15.11%和14.72%,而平均根直径无显著变化(P>0.05)。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玉米氮磷养分吸收与根系形态参数密切相关,根长和根干重对玉米植株氮吸收量影响最大,根体积与根干重对玉米磷吸收量影响最大。【结论】与单作玉米相比,间作可增加玉米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降低平均根直径,并显著提高玉米植株氮磷养分吸收量。根系形态变化是驱动间作玉米氮磷吸收增加的重要适应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玉米 根系形态 氮吸收 磷吸收
下载PDF
施磷量对玉米-大豆间作根际红壤无机磷形态及磷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覃潇敏 农玉琴 +5 位作者 骆妍妃 陆金梅 覃宏宇 陈远权 韦锦坚 韦持章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16,共8页
通过盆栽模拟试验,探讨不同施磷量对玉米-大豆间作作物生长及磷吸收的影响,并分析根际红壤中各无机磷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玉米-大豆间作显著提高了作物地上部生物量及磷素吸收量,并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与常规施磷水平(P1... 通过盆栽模拟试验,探讨不同施磷量对玉米-大豆间作作物生长及磷吸收的影响,并分析根际红壤中各无机磷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玉米-大豆间作显著提高了作物地上部生物量及磷素吸收量,并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与常规施磷水平(P100)下的单作相比,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磷肥减施1/2(P50)并未降低作物籽粒产量与玉米的磷吸收量。间作种植显著降低了玉米、大豆根际红壤总无机磷含量,并且无机磷减少量主要以O-P、Fe-P和Ca-P为主。玉米、大豆根际土壤Fe-P、Al-P、Ca-P与O-P占土壤总无机磷含量的比例主要受磷水平的调控,而种植模式对玉米和大豆根际土壤中各无机磷形态的比例(除Fe-P外)均没有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玉米-大豆间作通过根系交互作用主要促进土壤中Fe-P、Ca-P和O-P的活化来增加玉米与大豆的磷吸收,并具有节约磷肥、维持作物产量和磷吸收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红壤 施磷水平 无机磷形态 作物磷吸收
下载PDF
甘蔗花生间作对红壤有效磷、pH值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秦昌鲜 彭崇 +6 位作者 郭强 马文清 陈海生 莫周美 韦持章 农玉琴 覃潇敏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11期137-140,共4页
通过田间试验,设置甘蔗单作、花生单作和甘蔗/花生间作3个种植模式,探讨甘蔗/花生间作对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pH值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单作处理相比,甘蔗/花生间作能显著提高作物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却降低了根际土... 通过田间试验,设置甘蔗单作、花生单作和甘蔗/花生间作3个种植模式,探讨甘蔗/花生间作对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pH值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单作处理相比,甘蔗/花生间作能显著提高作物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却降低了根际土壤pH值。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甘蔗和花生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与根际pH值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在红壤上甘蔗/花生间作根际土壤的酸化是促进土壤磷有效性增加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花生 间作 土壤有效磷含量 pH值 单作
下载PDF
外源硒肥对茶叶化学品质及硒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覃潇敏 韦锦坚 +4 位作者 农玉琴 陈海生 李金婷 陈远权 韦持章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3期31-33,共3页
[目的]为合理施用硒肥、开发富硒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硒浓度对茶叶化学品质及硒含量的影响。[结果]土壤施Na_2SeO_3能有效提高春茶和夏茶的化学品质及硒含量,且随着Na_2SeO_3施用量的增加,茶叶品质的化学成分... [目的]为合理施用硒肥、开发富硒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硒浓度对茶叶化学品质及硒含量的影响。[结果]土壤施Na_2SeO_3能有效提高春茶和夏茶的化学品质及硒含量,且随着Na_2SeO_3施用量的增加,茶叶品质的化学成分(咖啡碱除外)及硒含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整体上均在0.125 mg/kg硒浓度时效果最佳。此外,施用硒肥对春茶品质及硒含量的作用优于夏茶。[结论]合理施用硒肥对提高茶叶品质和增加茶树硒含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肥 茶叶 化学品质 硒含量
下载PDF
应用隶属函数法评价9个茶树杂交组合的亲和性与果实性状 被引量:3
19
作者 廖春文 韦持章 +3 位作者 韦锦坚 农玉琴 梁贤智 陈远权 《种子》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8-132,共5页
为利用和创新广西茶树种质资源,选用金牡丹为父本,春闺、百岁香等9个茶树优良品种为母本进行人工杂交试验,对其结实率、果实性状及发芽率进行统计分析评价。结果表明,9个杂交组合结实率为35.48%~65.92%,亲和性排序大小为春闺、白芽奇兰... 为利用和创新广西茶树种质资源,选用金牡丹为父本,春闺、百岁香等9个茶树优良品种为母本进行人工杂交试验,对其结实率、果实性状及发芽率进行统计分析评价。结果表明,9个杂交组合结实率为35.48%~65.92%,亲和性排序大小为春闺、白芽奇兰、鸿雁12号、瑞香、肉桂、百岁香、英红9号、中茶108、北斗。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同父异母的9个杂交组合综合评价,筛选出结实率、发芽率、果实性状较好的5个组合为春闺×金牡丹、百岁香×金牡丹、英红9号×金牡丹、白芽奇兰×金牡丹、中茶108×金牡丹,这5个亲本组合可作为金牡丹品种杂交驯化优选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牡丹 杂交 亲和性 隶属函数法
下载PDF
油梨叶茶的香气成分与品质特点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钟剑章 韦哲君 +4 位作者 王文林 谭秋锦 许鹏 农玉琴 汤秀华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3-169,共7页
以油梨品种哈斯和桂研5号叶茶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固相微萃取(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ometry,GC-MS)技术对其进行香气成分提取与定量分析,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 以油梨品种哈斯和桂研5号叶茶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固相微萃取(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ometry,GC-MS)技术对其进行香气成分提取与定量分析,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分析香气成分中的关键性香气成分和修饰性成分,最后对两种油梨叶茶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哈斯叶茶中共有44种香气成分,主要香气成分为仲辛醇(40.39%)、石竹烯(17.31%)、大根香叶烯D(6.28%)、α-法呢烯(3.40%)和α-律草烯(2.52%),哈斯叶茶香气成分中醇类物质总相对含量最多,为41.21%;石竹烯、β-蒎烯、六甲基环三硅氧烷、松油醇、二甲基硅烷二醇、乙酸乙酯和罗勒烯异构体为关键性香气成分,反式-2-壬醛、十甲基环五硅氧烷、苯甲醛、苯乙醛、α-蒎烯、2-甲基丁醛和仲辛酮为修饰性香气成分,哈斯感官评分为85.7;桂研5号叶茶中共有41种香气成分,主要香气成分为仲辛醇(15.88%)、大根香叶烯D(12.83%)、石竹烯(11.94%)、α-法呢烯(5.14%)、α-蒎烯(3.83%)、桧烯(3.68%)、δ-卡丁烯(3.24%)和α-律草烯(3.03%),桂研5号叶茶香气成分中萜烯类物质相对含量最多,为49.86%,石竹烯、4-萜烯醇、罗勒烯异构体、六甲基环三硅氧烷和乙酸乙酯为关键性香气成分,十甲基环五硅氧烷、二甲基硅烷二醇、α-蒎烯、苯甲醛、β-月桂烯和壬醛为修饰性香气成分,桂研5号感官评分为8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梨叶茶 香气成分 固相微萃取(SPME) 气相色谱-质谱(GC-MS) 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