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稀土发光材料Sr_(3-x)MgSi_3O_(10)∶Tb_x^(3+)的合成及性质 被引量:14
1
作者 翟永清 王欣 +2 位作者 冯仕华 张张 刘亚红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06-911,共6页
采用凝胶-燃烧法,在活性炭弱还原气氛下合成了新型荧光粉Sr3-xMgSi3O10∶Tb3x+,通过热分析仪、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及荧光分光光度计等对产物的形成过程、结构、组成及发光性质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干凝... 采用凝胶-燃烧法,在活性炭弱还原气氛下合成了新型荧光粉Sr3-xMgSi3O10∶Tb3x+,通过热分析仪、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及荧光分光光度计等对产物的形成过程、结构、组成及发光性质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干凝胶起火燃烧得前驱物,经900℃还原热处理即可得目标产物,其晶体结构与Sr2MgSi2O7相似,同属四方晶系。Sr3-xMgSi3O10∶Tb3x+的激发光谱为一位于200~300nm的宽带,主激发峰在249nm左右;发射光谱由491nm,544nm,586nm,624nm等一系列窄带发射峰组成,归属于Tb3+的5D4到7FJ(J=6,5,4,3)的跃迁。主发射峰位于544nm,对应于Tb3+的5D4→7F5的能级跃迁,导致一种黄绿光发射。研究发现:还原温度及Tb3+掺杂浓度对发光强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对浓度猝灭机制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黄绿光 Sr3-xMgSi3O10∶Tb3x+ 凝胶-燃烧法
下载PDF
白光LED用新型红色荧光粉Li_2SrSiO_4:Eu^(3+)的合成及性质 被引量:10
2
作者 翟永清 王欣 +2 位作者 冯仕华 刘毅兰 游志江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27,共4页
以金属硝酸盐为原料,正硅酸乙酯为硅源,采用凝胶-燃烧法合成了新型红色荧光粉Li2SrSiO4:Eu3+,用红外分光光度计、X射线粉末衍射仪、荧光分光光度计等手段研究了该荧光粉的形成过程、结构及发光性能。结果表明:凝胶燃烧所得前驱物在700... 以金属硝酸盐为原料,正硅酸乙酯为硅源,采用凝胶-燃烧法合成了新型红色荧光粉Li2SrSiO4:Eu3+,用红外分光光度计、X射线粉末衍射仪、荧光分光光度计等手段研究了该荧光粉的形成过程、结构及发光性能。结果表明:凝胶燃烧所得前驱物在700℃焙烧3h即得目标产物Li2SrSiO4:Eu3+,其晶体结构属六方晶系,空间群为P3121,晶胞参数:a=0.5012nm,c=1.2360nm;激发光谱为一宽带,最大激发峰位于396nm处;最强的发射峰位于618nm处,是典型的Eu3+的5D0→7F2跃迁导致的;当Eu3+掺杂摩尔分数x在0.04~0.24的范围内时,随Eu3+浓度的增加,发光强度逐渐增强,无浓度猝灭现象发生。由于该荧光粉能够有效吸收396nm附近的近紫外光,因此适合做350~410nm InGaN管芯激发的白光发光二极管用高亮度红色荧光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2SrSiO4:Eu3+ 红色荧光粉 白光发光二极管 凝胶-燃烧法
下载PDF
新型超细蓝色荧光粉Sr_2MgSi_3O_9∶Eu^(2+)的合成及发光性质 被引量:5
3
作者 翟永清 冯仕华 +2 位作者 孔令帅 殷天亮 郝洁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78-1082,共5页
采用凝胶-燃烧法在活性炭弱还原气氛下成功合成了新型蓝色发光材料Sr2MgSi3O9∶Eu2+。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荧光分光光度计等对样品的物相结构、微观形貌及发光性质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Sr2-xMgSi3O9∶Eu2x+... 采用凝胶-燃烧法在活性炭弱还原气氛下成功合成了新型蓝色发光材料Sr2MgSi3O9∶Eu2+。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荧光分光光度计等对样品的物相结构、微观形貌及发光性质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Sr2-xMgSi3O9∶Eu2x+系列样品的衍射峰数据与Sr2MgSi2O7的JCPDS卡片(卡号:75-1736)衍射峰数据基本一致,属四方晶系。其一次颗粒近似球形,粒径在100nm左右。激发光谱分布在250~450nm的波长范围,主激发峰位于424nm处,次激发峰位于400nm处,可以被InGaN管芯产生的紫外辐射有效激发。发射光谱也为一宽带,最大发射峰位于470nm附近,是典型的Eu2+的4f5d-4f跃迁导致的。Sr2MgSi3O9∶Eu2+是一种很有前途用于白光LED的蓝色荧光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光 白光LED Sr2MgSi3O9∶Eu2+ 凝胶-燃烧法 激发和发射
下载PDF
新型黄绿色发光材料Sr_2MgSi_3O_9:Ce^(3+),Tb^(3+)的合成及光谱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翟永清 冯仕华 +1 位作者 李艳威 安然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068-1070,1073,共4页
采用凝胶-燃烧法在活性炭弱还原气氛下成功合成了新型荧光粉Sr2MgSi3O9:Tb3+、Sr2MgSi3O9:Ce3+,Tb3+,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荧光分光光度计等对合成产物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发光材料与Sr2MgSi2O7具... 采用凝胶-燃烧法在活性炭弱还原气氛下成功合成了新型荧光粉Sr2MgSi3O9:Tb3+、Sr2MgSi3O9:Ce3+,Tb3+,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荧光分光光度计等对合成产物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发光材料与Sr2MgSi2O7具有相似的晶体结构,同属四方晶系。样品一次颗粒近似球形,粒径在100nm左右。Sr2MgSi3O9:Tb3+的激发光谱为一位于249nm的宽带,发射光谱主要由473、491、547、585nm等一系列发射峰组成,其中473nm(5D3→7F3)为主发射峰,547nm(5D4→7F5)为次发射峰;样品Sr1.955MgSi3O9:Tb30.+04,Ce03.+005的激发光谱由峰值分别位于249和335nm的双激发带组成,其中后者为主激发带。在335nm激发下,其发射光谱由两部分组成,其中400nm附近的带状发射对应于Ce3+的发射,而491、547、588nm处的发射峰归属为Tb3+的5D4→7FJ(J=6,5,4)跃迁发射,最强峰位于547nm,对应Tb3+的5D4→7F5跃迁。此外,探讨了Ce3+掺杂量对样品发光亮度的影响,发现Ce3+可以把能量传递给Tb3+,对Tb3+起到敏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光 Sr2MgSi3O9:Tb^3+ CE^3+ 凝胶-燃烧法 激发和发射 能量传递
下载PDF
白光LED用硅酸盐荧光粉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翟永清 冯仕华 王欣 《河北化工》 2009年第6期2-4,共3页
综述了近几年来半导体白色发光二极管(WLED)用硅酸盐荧光粉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蓝光芯片激发和近紫外光芯片激发用的黄粉、三基色荧光粉以及单基质白色荧光粉的研究概况,对性能较好的荧光粉做了重点推介,同时指出了目前该领域中硅酸... 综述了近几年来半导体白色发光二极管(WLED)用硅酸盐荧光粉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蓝光芯片激发和近紫外光芯片激发用的黄粉、三基色荧光粉以及单基质白色荧光粉的研究概况,对性能较好的荧光粉做了重点推介,同时指出了目前该领域中硅酸盐荧光粉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光LED 硅酸盐荧光粉 综述
下载PDF
新型长余辉发光材料SrMgSi_2O_6:Eu^(2+),Ln^(3+)的制备及性质
6
作者 翟永清 焦芳芳 +1 位作者 郭冰 冯仕华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57-361,共5页
采用凝胶-燃烧法合成了系列稀土离子掺杂的Sr0.94MgSi2O6:Eu20.+02,Ln03.+04(Ln=La,Ce,Nd,Sm,Gd,Dy)蓝色长余辉发光材料,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荧光分光光度计等对合成产物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掺杂了不同稀土... 采用凝胶-燃烧法合成了系列稀土离子掺杂的Sr0.94MgSi2O6:Eu20.+02,Ln03.+04(Ln=La,Ce,Nd,Sm,Gd,Dy)蓝色长余辉发光材料,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荧光分光光度计等对合成产物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掺杂了不同稀土离子的SrMgSi2O6:Eu2+,Ln3+的晶体结构均为四方晶系结构;其激发、发射光谱的峰形、峰位基本无变化,激发光谱为一宽带,最大激发峰位于400nm处,次激发峰位于415nm处,发射光谱也为一宽带,最大发射峰位于470nm附近,是典型的Eu2+的4f5d-4f跃迁导致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激发光谱、发射光谱强度及余辉性质有所差别,其中Dy3+是最理想的共掺杂稀土离子,Sr0.94MgSi2O6:Eu20.+02,Dy30.+04的余辉时间最长,可达4h;而Sm3+最差,Sr0.94MgSi2O6:Eu02.+02,Sm03.+04的余辉亮度最低,余辉时间最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MgSi2O6:Eu2+ Ln3+ 发光 长余辉 凝胶燃烧法 稀土
下载PDF
白光LED用橙红色荧光体Sr_2MgSi_3O_9:Eu^(3+)的制备和光谱性质
7
作者 翟永清 冯仕华 +1 位作者 张张 牛强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09-613,共5页
采用凝胶-燃烧法在活性炭弱还原气氛下成功合成了新型橙红色发光材料Sr2MgSi3O9:Eu3+.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荧光分光光度计等对合成产物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此发光材料与Sr2MgSi2O7具有相似的晶体结构,同属... 采用凝胶-燃烧法在活性炭弱还原气氛下成功合成了新型橙红色发光材料Sr2MgSi3O9:Eu3+.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荧光分光光度计等对合成产物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此发光材料与Sr2MgSi2O7具有相似的晶体结构,同属四方晶系.样品的一次颗粒近似球形,粒径在100 nm左右.样品Sr2MgSi3O9:Eu3+的激发光谱在220~300 nm内出现一宽带吸收,归属于Eu3+-O2-之间的电荷迁移带,300 nm以后出现的锐线峰为Eu3+的f→f跃迁吸收峰,其最强锐线峰位于400 nm,对应于Eu3+的基态到5L6激发态跃迁吸收,因而,可以被InGaN管芯产生的紫外辐射有效激发.发射光谱由2个强发射峰组成,位于592 nm和618 nm处,分别属于典型的Eu3+的5D0→7F1和5D0→7F2跃迁.此外,研究还发现共掺杂适量Ti使得发光颜色由橙红色向红色转变,发光强度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2MgSi3O9:Eu3+ 发光 凝胶-燃烧法 白光LED
下载PDF
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50例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冯仕华 陈转 郑开达 《辽宁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46-47,共2页
目的观察微创接骨板治疗四肢骨折患者临床疗效,并与其它的技术进行了疗效比较。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四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微创接骨板技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手术平均出血量、手术时间... 目的观察微创接骨板治疗四肢骨折患者临床疗效,并与其它的技术进行了疗效比较。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四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微创接骨板技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手术平均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后的优良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术中平均出血量为(63.5±6.1)mL,手术时间为(60.2±3.2)min,住院时间为(10.7±2.6)d;对照组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04.2±7.3)mL,手术时间为(93.6±4.8)min,住院时间为(15.6±3.9)d。治疗组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优良率为92.00%,对照组的优良率为72.00%,两组优良率比较结果 (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四肢骨折采用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手术效果更好,功能恢复优良率更高,有较高临床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接骨板 四肢骨折 骨折内固定术
下载PDF
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性 被引量:8
9
作者 冯仕华 陈转 郑开达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第2期263-265,共3页
目的探讨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择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参与研究,通过抽签法进行随机分组,包括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患者开展动... 目的探讨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择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参与研究,通过抽签法进行随机分组,包括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患者开展动力髋螺钉治疗,观察组患者开展微创PFNA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SF-36生活质量评分、骨折愈合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骨折愈合与住院时间相较于对照组更少,Harris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优良率(94.29%)相较于对照组(74.29%)更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57%)相较于对照组(28.57%)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确切,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够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尽快恢复,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 动力髋螺钉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髋关节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不同复位方式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移位股骨颈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3
10
作者 冯仕华 陈转 郑开达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第1期72-74,共3页
目的 探析不同复位方式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移位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70例移位股骨颈骨折患者,均行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根据复位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闭合复位,观察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比较两组手术时... 目的 探析不同复位方式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移位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70例移位股骨颈骨折患者,均行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根据复位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闭合复位,观察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时间、肢体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75.45±5.56)min长于对照组的(44.52±5.48)min,术中出血量(315.28±15.46)ml多于对照组的(35.82±4.47)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94.29%高于对照组的7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86%低于对照组的1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骨折愈合时间(95.63±10.25)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20.52±10.47)d,肢体功能缺损程度评分(16.63±2.58)分低于对照组的(23.58±2.74)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切开复位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移位股骨颈骨折虽然会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术中出血量,但治疗优良率更高、并发症更少,且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更短,总体优势更为突出,值得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开复位 闭合复位 空心钉内固定 移位股骨颈骨折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双反牵引微创复位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分析及膝关节功能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冯仕华 陈转 郑开达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9年第23期4230-4231,共2页
目的探析双反牵引微创复位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80例,采用随机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观... 目的探析双反牵引微创复位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80例,采用随机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观察组予双反牵引微创复位治疗,比较两种手术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活动时间、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Lysholm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治疗上,采用双反牵引微创复位治疗可获得理想效果,有利于患者术后身体的康复,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可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反牵引微创复位 胫骨平台骨折 膝关节功能
下载PDF
血管移植显微修复四肢血管损伤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冯仕华 陈转 郑开达 《吉林医学》 CAS 2012年第23期5043-5044,共2页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移植修复四肢动静脉损伤和腕掌、背部静脉在断指再植的实用性。方法:应用大隐静脉移植修复四肢动静脉缺损25例及腕掌、背侧静脉修复手指动静脉缺损23例。结果:25例应用大隐静脉移植修复四肢大血管缺损的患者术后患肢...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移植修复四肢动静脉损伤和腕掌、背部静脉在断指再植的实用性。方法:应用大隐静脉移植修复四肢动静脉缺损25例及腕掌、背侧静脉修复手指动静脉缺损23例。结果:25例应用大隐静脉移植修复四肢大血管缺损的患者术后患肢全部成活,其中1例窝静脉损伤,经大隐静脉移植术后出现血管危象,经手术探查修复,术后患肢成活,2例患者远期出现患肢缺血性挛缩,22例患者术后肢体功能基本恢复;23例取腕掌、背侧静脉修复手指动静脉缺损患者,21例患指成活,术后患指大部分功能恢复,3例远期部分患指有不同程度肌肉萎缩,2例术后出现血管危象,经探查修复失败,行残端缝合术。结论:自体大隐静脉是修复四肢主干动静脉缺损的最佳取材物,具有取材方便、手术吻合的血管通畅率高;腕掌、背侧静脉与手指动静脉管径相符,取材方便,术后血管通畅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隐静脉 腕掌、背侧静脉 动静脉缺损 移植
下载PDF
踝关节骨折60例手术治疗体会 被引量:1
13
作者 冯仕华 陈转 郑开达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3年第6期1399-1400,共2页
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6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并于术后进行适当、科学的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患者60例,随访时间5~12个月,采用相应疗效评分系统进行评价,其中优36例,良20例,中3例,差1例,优良... 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6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并于术后进行适当、科学的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患者60例,随访时间5~12个月,采用相应疗效评分系统进行评价,其中优36例,良20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达93.3%。对踝关节骨折病例应及时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并且术后积极进行早期科学合理的功能锻炼,取得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手术治疗
下载PDF
旋股外侧血管蒂复(联)合组织瓣移植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23
14
作者 冯运垒 叶淦湖 +2 位作者 腾范文 冯仕华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33-535,共3页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血管蒂复(联)合组织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50侧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旋股外侧动脉分支起始类型及其分布。结果:旋股外侧动脉分支起始主要有3型:Ⅰ型:旋股外侧动脉发升支、横支和降支占76%;Ⅱ型:升支、横支、降...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血管蒂复(联)合组织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50侧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旋股外侧动脉分支起始类型及其分布。结果:旋股外侧动脉分支起始主要有3型:Ⅰ型:旋股外侧动脉发升支、横支和降支占76%;Ⅱ型:升支、横支、降支由两干从股深动脉或股动脉发出占20%;Ⅲ型:升支、横支、降支单独从股深动脉或股动脉发出占4%。升支恒定分支分布于阔筋膜张肌和髂嵴前外侧部;横支分支分布于股外侧肌上部和大转子前外侧部;降支分支分布于股外侧肌和股前外侧部皮肤。结论:76%可以旋股外侧血管为蒂形成:①升支阔筋膜张肌皮瓣和/或髂骨瓣;②横支大转子骨瓣或骨膜瓣;③降支股前外侧皮瓣。20%则可以升支和横支或横支和降支共干形成相应两个组织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侧血管 升支 横支 降支 复(联)合组织瓣
下载PDF
参杞补血汁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冯仕华 王胜浪 梁麦添 《内蒙古中医药》 2020年第10期10-12,共3页
目的:评价参杞补血汁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我院骨科2019年1月—2020年5月收治的6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术前术后均行... 目的:评价参杞补血汁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我院骨科2019年1月—2020年5月收治的6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术前术后均行常规围术期抗凝处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参杞补血汁治疗。观察指标包括:①失血量(此处失血量包括显/隐性失血量以及总失血量);②如实记录入院第1天以及第3天血红蛋白以及红细胞压积等指标;③根据临床表征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①将两组年龄、体质量指数、骨折类型以及全身系统性疾病等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试验组术后隐性失血量、总失血、输血量、总输血率、住院时间、住院总花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较之对照组,试验组术后第1天Hb、HCT相对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需要提及的是,组间术前及术后第1天手术时间以及Hb、HCT等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之传统的围手术期治疗,应用参杞补血汁可显著降低术后隐性失血量、总失血、输血量、总输血率、住院时间、住院总花费,促进Hb、HCT等指标恢复正常,从而达到减少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杞补血汁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围手术期 隐性失血 影响
下载PDF
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远端创面应用解剖 被引量:24
16
作者 冯运垒 招健明 冯仕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70-372,共3页
目的:为远端蒂足背内侧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远端皮肤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1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足背内侧皮神经分支分布特点,6侧新鲜足标本观测皮神经血供分规律。结果:足背内侧皮神经及其分支恒定的血供来源,... 目的:为远端蒂足背内侧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远端皮肤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1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足背内侧皮神经分支分布特点,6侧新鲜足标本观测皮神经血供分规律。结果:足背内侧皮神经及其分支恒定的血供来源,近端主要来自胫前动脉末端或足背动脉发出的皮支,外径0.8 ̄1.0mm,内、外侧支远端来自由足底内侧动脉的皮支和第2跖背动脉末端的皮支,皮动脉外径在0.5 ̄0.8mm。皮动脉分支营养神经及神经及浅静脉,在神经和静脉旁分支间形成链式吻合,与筋膜皮肤的血管互相吻合。结论:足背内侧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足背皮瓣可设计两种远端蒂修复足远端创面,(1)以第1跖趾关节内侧近端1.3 ̄1.5cm为旋转轴点。(2)以距第2趾蹼游离缘1.5cm为旋转轴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足背内侧皮神经 应用解剖
下载PDF
“双有效”理念下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研究
17
作者 冯仕华 《神州》 2018年第11期86-86,共1页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我区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出来了构建“双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双有效”是指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有效教学指的是针对教师教学层面而言的,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我区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出来了构建“双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双有效”是指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有效教学指的是针对教师教学层面而言的,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而有效学习则是针对学生层面而言的,即在教师有效教学的指导下学生完成的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双有效”是师生双边的活动。教师只有具备这种理念才能达到有效教学,学生才能达到有效学习。而指导、帮助学生正是有效教育的支撑点,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和帮助学生高效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生关系 教师的作用 学生自主 有效学习 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 课业负担
下载PDF
VSD联合内固定手术在胫腓骨骨折并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应用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定启 梁麦添 +2 位作者 李俊豪 冯仕华 郑开达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第22期123-124,共2页
目的探讨内固定联合负压封闭吸引(VSD)技术在胫腓骨骨折并骨筋膜室综合征中的治疗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在2009年2月至2012年3月期间,收治的98例胫腓骨骨折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9例。实验组采用内固定联合... 目的探讨内固定联合负压封闭吸引(VSD)技术在胫腓骨骨折并骨筋膜室综合征中的治疗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在2009年2月至2012年3月期间,收治的98例胫腓骨骨折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9例。实验组采用内固定联合负压封闭吸引(VSD)技术和对照组采用传统一期切开减压,外固定,术后换药及消肿后二期手术内固定及创面修复进行治疗。结果实验组所有患者创面均未发生感染,明显低于对照组(26.5%),在肿胀消退时间、切开后封闭创面时间、换药次数、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SD联合内固定手术在治疗胫腓骨骨折并骨筋膜室综合征可缩短治疗时间、降低感染率、减少抗生素使用量、减少工作量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SD 胫腓骨骨折 骨筋膜室综合征 内固定
下载PDF
阳和汤加减联合骨搬移术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感染性骨不愈合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定启 潘宇朝 +5 位作者 陈德焱 冯仕华 梁麦添 林永行 谭庆豪 郑开达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7年第4期350-352,共3页
目的探讨阳和汤加减联合骨搬移术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感染性骨不愈合的效果。方法以2014-05~2015-12该院收治的87例股骨干骨折术后感染性骨不愈合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把患者分为对照组43例和治疗组44例。治疗组采用骨搬移术结... 目的探讨阳和汤加减联合骨搬移术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感染性骨不愈合的效果。方法以2014-05~2015-12该院收治的87例股骨干骨折术后感染性骨不愈合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把患者分为对照组43例和治疗组44例。治疗组采用骨搬移术结合阳和汤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感染率、复发率、骨折愈合时间、肢体缩短幅度。结果治疗组的感染率、复发率分别为4.55%、6.82%,比对照组的20.93%、23.26%低;治疗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比对照组短,肢体缩短幅度比对照组小,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股骨干骨折术后感染性骨不愈合患者行阳和汤加减联合骨搬移术治疗,能有效降低感染复发率、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降低肢体缩短幅度,临床效果较好,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干骨折 感染性骨不愈合 阳和汤 骨搬移术
下载PDF
LCP钢板内固定治疗C型肱骨髁间骨折效果观察
20
作者 陈定启 冯仕华 +2 位作者 郑开达 王俊鸿 唐新文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0年第8期940-941,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LCP(Locking—compressiuon plate)治疗C型肱骨髁间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我院2007年2月-2009年10月对C型骨折患者12例,采用肘后正中切口,经尺骨鹰嘴关节外截骨入路,切开复位、LCP钢板内固定治疗,部分病例予... 目的探讨应用LCP(Locking—compressiuon plate)治疗C型肱骨髁间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我院2007年2月-2009年10月对C型骨折患者12例,采用肘后正中切口,经尺骨鹰嘴关节外截骨入路,切开复位、LCP钢板内固定治疗,部分病例予以植骨,观察其疗效。结果随访3。15个月,平均8.7月,评定结果按Cassebaum评分,优6例,好4例,可1例,差1例,总优良率83.3%。结论经尺骨鹰嘴关节外截骨入路LCP钢板内固定治疗C型肱骨髁间骨折,具有操作简单、损伤较小、固定牢固、肘关节功能恢复佳的特点,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CP钢板 尺骨鹰嘴关节外截骨 C型肱骨髁间骨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