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GF-β1、TβRⅡ及P38蛋白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被引量:4
1
作者 冯传波 夏春咸 +2 位作者 何治军 邵华 苗永昌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511-1513,I0002,共4页
目的检测TGF-β1、TβRⅡ和P38蛋白在不同时期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它们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胃癌、15例胃腺瘤及30例正常胃组织中TGF-β1、TβRⅡ和P38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胃癌组织中TGF-β1、P3... 目的检测TGF-β1、TβRⅡ和P38蛋白在不同时期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它们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胃癌、15例胃腺瘤及30例正常胃组织中TGF-β1、TβRⅡ和P38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胃癌组织中TGF-β1、P38蛋白的表达高于正常胃组织,TβRⅡ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正常胃组织,它们在胃腺瘤中的表达介于胃癌和正常胃组织之间。TGF-β1和P38蛋白两者在胃癌中表达水平成正相关(P<0.05),TGF-β1与TβRⅡ及TβRⅡ与P38蛋白之间在胃癌中表达均为负相关(P<0.05)。TGF-β1和P38的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TβRⅡ的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临床分期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 TGF-β1、TβRⅡ和P38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密切相关,检测TGF-β1、TβRⅡ和P38蛋白的表达对于胃癌的早期诊断及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转化生长因子-Β1 转化生长因子受体Ⅱ P38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肉毒杆菌毒素A注射治疗良性咬肌肥大 被引量:8
2
作者 冯传波 高建华 刘红梅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6期45-47,i0001,共4页
目的:观察肉毒杆菌毒素A注射治疗良性咬肌肥大的临床疗效。方法:于2004-11/2005-12选择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整形科收治的良性咬肌肥大患者15例,30侧咬肌。根据患者咬肌厚度不同注射肉毒杆菌毒素A,咬肌厚度<11mm注射50U/侧,11~13mm... 目的:观察肉毒杆菌毒素A注射治疗良性咬肌肥大的临床疗效。方法:于2004-11/2005-12选择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整形科收治的良性咬肌肥大患者15例,30侧咬肌。根据患者咬肌厚度不同注射肉毒杆菌毒素A,咬肌厚度<11mm注射50U/侧,11~13mm注射80U/侧,>13mm注射100U/侧。每侧咬肌分3~5点注射肉毒杆菌毒素A50~100U,分别于注射前及注射后两三个月内行B超检查,测量咬肌厚度及形态变化。结果:纳入患者15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15例患者注射后咬肌厚度均明显小于注射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咬肌松弛状态下分别为(0.7800±0.1140),(1.0907±0.1621)cm;咬肌收缩状态分别为(0.9643±0.1774),(1.5050±0.1195)cm,P<0.001]。咬肌松弛状态下平均缩小28.6%,咬肌收缩状态下平均缩小35.9%。②患者接受注射治疗一两周后,咬合力量减弱或消失,2~4周后可见咬肌缩小,效果最明显出现在注射后4周~3个月,三四个月后咬肌力量及体积逐渐恢复,6个月后尽管肌力基本恢复正常,但咬肌体积的恢复各不相同。15例患者中对注射后所产生的效果非常满意13例(86.7%),基本满意2例(13.3%)。结论:应用肉毒杆菌毒素A治疗良性咬肌肥大,操作简单,效果可靠,副作用少,是外科手术治疗之外的一个可选择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毒杆菌毒素 A型 下颌骨/病理学 咬肌/病理学 整容术/方法 超声检查
下载PDF
下颌后静脉的形态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冯传波 李学雷 高建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90-392,共3页
目的:明确下颌后静脉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与下颌角之间的解剖关系,为下颌角截骨术中避免损伤下颌后静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2侧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解剖观测下颌后静脉的走行、构成、长度、外径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 目的:明确下颌后静脉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与下颌角之间的解剖关系,为下颌角截骨术中避免损伤下颌后静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2侧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解剖观测下颌后静脉的走行、构成、长度、外径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下颌后静脉位于下颌骨后缘,由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合成。起始处外径为(5.6±2.6)mm,长度为(4.46±2.08)cm。围绕下颌支后缘静脉长度为(4.27±0.80)cm,围绕下颌体下缘静脉长度为(2.02±0.42)cm。结论:在改脸形手术中预切除下颌角的后缘和下缘均有静脉围绕,尤其在下颌支后缘的中段,静脉口径粗大,与下颌支之间仅隔以菲薄骨膜,在下颌角截骨术中要注意避免损伤此静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后静脉 下颌角截骨术 下颌角
下载PDF
招风耳矫治探讨 被引量:7
4
作者 冯传波 刘晓军 高建华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4年第4期453-454,C008,共3页
目的:介绍联合应用Stenstrom和Mustarde法矫治招风耳畸形的临床经验,并通过文献复习介绍近年来招风耳矫治的进展情况。方法:常规定点,耳后切除梭形皮肤, 于对耳轮嵴部行耳前皮下剥离,并在软骨表面反复擦刮或刻痕,以破坏该处软骨表面结构... 目的:介绍联合应用Stenstrom和Mustarde法矫治招风耳畸形的临床经验,并通过文献复习介绍近年来招风耳矫治的进展情况。方法:常规定点,耳后切除梭形皮肤, 于对耳轮嵴部行耳前皮下剥离,并在软骨表面反复擦刮或刻痕,以破坏该处软骨表面结构,然后于耳后对耳轮嵴部行Mustarde褥式缝合,使耳软骨按设计向后卷曲形成对耳轮嵴。结果:应用该法施行手术12例,均获得了外形良好、轮廓自然、角度正常的耳廓形态,随访6~18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这种联合应用的技术简单方便,易于掌握,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所形成对耳轮嵴形态及耳廓角度自然逼真,是招风耳整形术的最佳方案之一。未来的招风耳治疗方法将倾向于早期非手术矫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招风耳 耳整形术
下载PDF
虎杖甙对人乳腺细胞系MDA-MB-231增殖、侵袭和迁移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冯传波 邵华 +2 位作者 王钟林 朱双九 郑新闻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04-1207,1212,共5页
目的:探究虎杖甙(Polydatin)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作用。方法:将乳腺癌细胞MDA-MB-231分为MDA-MB-231组、Polydatin(0.2μmol/L)组、Polydatin(0.5μmol/L)组和Polydatin(1μmol/L)组,并分别用0、0.2、0.5和1... 目的:探究虎杖甙(Polydatin)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作用。方法:将乳腺癌细胞MDA-MB-231分为MDA-MB-231组、Polydatin(0.2μmol/L)组、Polydatin(0.5μmol/L)组和Polydatin(1μmol/L)组,并分别用0、0.2、0.5和1μmol/L的虎杖甙处理MDA-MB-231细胞,CCK8检测细胞增殖倍数,Transwell实验检测MDA-MB-231细胞的侵袭能力,划痕实验检测MDA-MB-231细胞的迁移能力,免疫印迹检测细胞增殖及侵袭相关蛋白Ki6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的表达。结果:与MDA-MB-231组比较,Polydatin(0.2μmol/L)组、Polydatin(0.5μmol/L)组和Polydatin(1μmol/L)组细胞增殖倍数显著降低,Ki67蛋白表达水平也显著降低,侵袭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划痕闭合率与MDA-MB-231组比较也显著降低;VEGF和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与MDA-MB-231组比较也显著降低。结论:虎杖甙能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增殖 侵袭 迁移
下载PDF
旋转推进法在单侧唇裂Ⅱ期整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冯传波 罗盛康 +4 位作者 高建华 罗力生 陈林峰 张立宪 胡志奇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1年第3期243-245,共3页
目的 :探索单侧唇裂术后继发唇鼻畸形较好的治疗方法。 方法 :比较近年来治疗此病的各种不同手术方法之效果 ,重点观察旋转推进法 (Millard法 )的疗效。 结果 :应用旋转推进法获得了满意的治疗结果 ,本法尤其适用于上唇有近似直线宽... 目的 :探索单侧唇裂术后继发唇鼻畸形较好的治疗方法。 方法 :比较近年来治疗此病的各种不同手术方法之效果 ,重点观察旋转推进法 (Millard法 )的疗效。 结果 :应用旋转推进法获得了满意的治疗结果 ,本法尤其适用于上唇有近似直线宽大瘢痕 ,患唇下降不足及唇红缘明显不齐者。 结论 :旋转推进法在单侧唇裂 期整复中仍有较广的适应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唇裂 Ⅱ期修复 旋转推进法 整形手术 唇鼻畸形
下载PDF
脂肪抽吸术与解剖学相关问题 被引量:18
7
作者 冯传波 陈林峰 时安平 《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1999年第1期33-34,共2页
探讨与脂肪抽吸术相关的解剖学问题,以期减少抽脂时对机体的损伤,减少抽脂术并发症的发生,取得更好的手术效果。相关文献复习及有关部位的解剖学观察:①就脂肪抽吸的层次而言,应主要去除深层脂肪,即某些部位的板层和/或晕层的深... 探讨与脂肪抽吸术相关的解剖学问题,以期减少抽脂时对机体的损伤,减少抽脂术并发症的发生,取得更好的手术效果。相关文献复习及有关部位的解剖学观察:①就脂肪抽吸的层次而言,应主要去除深层脂肪,即某些部位的板层和/或晕层的深面,注意保留一定厚度的真皮下脂肪。②抽脂部位可分为相对安全区和相对危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抽吸术 解剖学 减肥
下载PDF
门诊局麻下抽脂89例报告 被引量:11
8
作者 冯传波 张立宪 +2 位作者 罗锦辉 陈林峰 时安平 《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1999年第3期128-129,共2页
为探索简单、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和完美的手术效果。选择合适的门诊病人,在改良的局部肿胀麻醉方法下,进行常规脂肪抽吸术。结果:均取得满意手术效果,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1.本文介绍的局部肿胀麻醉方法是一种简便、安全、... 为探索简单、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和完美的手术效果。选择合适的门诊病人,在改良的局部肿胀麻醉方法下,进行常规脂肪抽吸术。结果:均取得满意手术效果,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1.本文介绍的局部肿胀麻醉方法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2.恰当掌握手术适应证,限制抽吸部位和抽吸量,选择肿胀局麻技术、注意抽吸技巧和术中、术后的塑形及护理等是降低手术并发症,取得更好手术效果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麻术 吸脂技术
下载PDF
体外超声辅助下的脂肪抽吸术 被引量:3
9
作者 冯传波 罗盛康 +3 位作者 高建华 胡志奇 张力宪 姜平 《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3年第5期231-233,共3页
目的 介绍体外超声辅助下的脂肪抽吸技术的操作要点及 2 0 6例患者的临床体会。方法 运用肿胀麻醉技术进行术区浸润后 ,应用体外超声设备对术区进行体外超声处理 ,能量设置为 3W ;作用时间为 10~ 15min。然后 ,运用传统的脂肪抽吸方... 目的 介绍体外超声辅助下的脂肪抽吸技术的操作要点及 2 0 6例患者的临床体会。方法 运用肿胀麻醉技术进行术区浸润后 ,应用体外超声设备对术区进行体外超声处理 ,能量设置为 3W ;作用时间为 10~ 15min。然后 ,运用传统的脂肪抽吸方法进行吸脂塑形。结果  2 0 6例患者 ,脂肪抽吸量为 2 0 0~ 4 30 0ml,其中有 1例患者发生局部小面积皮肤浅层坏死 ,3例发生血清肿 ,经换药 1~ 2周后痊愈 ,其余患者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2 0 6例患者均获得较明显的吸脂塑形效果 ,吸脂后术区皮肤均有一定程度的回缩。结论 体外超声波辅助下的脂肪抽吸术安全可靠、易于掌握 ,其对脂肪的乳化作用有利于脂肪的吸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超声 脂肪抽吸术 肿胀麻醉 手术方法
下载PDF
瘢痕疙瘩家系Fas基因死亡域突变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刘晓军 高建华 +2 位作者 李学雷 冯传波 姜平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98-701,共4页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家系标本中Fas基因(外显子7~9)有无突变以及Fas基因突变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意义。方法实验标本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整形外科2005年收集的A、B两个瘢痕疙瘩家系。采用PCR及基因测序技术,分别以A家系2例男性患者的...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家系标本中Fas基因(外显子7~9)有无突变以及Fas基因突变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意义。方法实验标本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整形外科2005年收集的A、B两个瘢痕疙瘩家系。采用PCR及基因测序技术,分别以A家系2例男性患者的瘢痕疙瘩组织为研究对象,以其周围正常皮肤及外周静脉血作为自身对照,其配偶的外周静脉血作为正常对照,并以B家系2例患者(母亲与儿子)的外周静脉血作为不同家系之间的对照,共检测10份标本中Fas基因外显子7~9基因序列。结果10份瘢痕疙瘩家系标本Fas基因的7、8外显子均未发生突变,2例瘢痕疙瘩组织标本均在外显子9编码区的11bp和53bp两个位点上存在单个碱基基因突变或多态性改变。结论瘢痕疙瘩Fas基因死亡域外显子9区段的基因结构异常,极有可能与Fas蛋白的功能改变有关,从而导致局部瘢痕疙瘩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家系 FAS基因 基因突变
下载PDF
McGhan解剖型乳房假体参数系统改进与手术技巧 被引量:13
11
作者 高建华 罗盛康 +4 位作者 冯传波 胡志奇 姜平 颜玲 杨东远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5年第5期547-550,共4页
目的:总结自2000年以来323只应用和改进McGhan解剖型假体参数系统的经验与手术技巧。方法:为便于国人个性化选用假体,将Tebbetts的经验参数系统加以改进。原则上:215g左右为起点,中突为主;分别以乳头至胸骨上切迹(SN-N)和乳头至中线(ML... 目的:总结自2000年以来323只应用和改进McGhan解剖型假体参数系统的经验与手术技巧。方法:为便于国人个性化选用假体,将Tebbetts的经验参数系统加以改进。原则上:215g左右为起点,中突为主;分别以乳头至胸骨上切迹(SN-N)和乳头至中线(ML-N)决定假体长宽,身高作为参考。SN-N:19cm以上多选高长(FL,FM,FF),19~17cm多选中长(ML,MM,MF),17cm以下多选低长(LL,LM,LF);ML-N:ML-N宽度+2cm=假体宽度;身高:165cm以上多选高长,165~160cm多选中长,160cm以下多选低长。植入技巧是正面标记的两点要最后放入,且上点位于乳晕切口下1~2cm为宜,腺体越少标记点越应偏低。结果:323只假体中,MM型和体积205~235g最为常用;以乳晕切口为主(89.5%);半数多置于腺体下;随访半个月~4年,103例(两个月以上87例)中无1例变形,但3例中等硬度,其中1例需手术松解矫正。外形均较满意。结论:解剖型假体的问世完全改变了传统圆形假体只有体积选择的概念,可通过不等比例的改变非正圆形假体的高、宽、突和体积参数,相对更自然、更科学的隆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型乳房假体 假体参数系统 隆乳术 乳晕切口
下载PDF
Wnt10b对体外培养的人毛乳头细胞诱导毛囊生成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志丹 胡志奇 +3 位作者 李科成 冯传波 肖顺娥 苗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88-691,共4页
目的:探讨Wnt10b对体外长期培养的人毛乳头细胞诱导毛囊生成能力的影响作用。方法:将人毛乳头细胞在体外传代培养到第8代后,加入人重组蛋白Wnt10b共培养,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人毛乳头细胞的β-catenin表达,Real-time QPCR检测与毛乳头... 目的:探讨Wnt10b对体外长期培养的人毛乳头细胞诱导毛囊生成能力的影响作用。方法:将人毛乳头细胞在体外传代培养到第8代后,加入人重组蛋白Wnt10b共培养,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人毛乳头细胞的β-catenin表达,Real-time QPCR检测与毛乳头细胞诱导能力相关的特异性标记物碱性磷酸酶(ALP)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表达,以及ALP染色检测Wnt10b对人毛乳头细胞的作用。结果:Wnt10b能够通过经典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作用于体外长期培养的人毛乳头细胞,上调人毛乳头细胞特异性标记物ALP和IGF-1的表达,从而维持人毛乳头细胞的诱导能力。结论:Wnt10b能够通过上调特异性标记物ALP和IGF-1的表达来维持体外长期培养的人毛乳头细胞的毛囊诱导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nt10b Β-连环蛋白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人毛乳头细胞 碱性磷酸酶
下载PDF
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血清HGF、uPA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建业 苗永昌 +2 位作者 夏春咸 张哲雄 冯传波 《海南医学》 CAS 2013年第2期218-219,共2页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含量,探讨其在结直肠癌及其肝转移患者诊断及发展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22例经病理确诊的结直肠癌和13例结直肠癌合并肝转移患者...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含量,探讨其在结直肠癌及其肝转移患者诊断及发展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22例经病理确诊的结直肠癌和13例结直肠癌合并肝转移患者以及2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HGF及uPA的含量,并比较二者含量在手术前后的变化。结果 35例结直肠癌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较,血清中HGF及uPA含量显著升高,且分期越晚,HGF及uPA值越高,而其中13例合并肝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最为明显。35例患者手术后HGF及uPA表达较术前明显下降。血清中HGF的表达与uPA的表达相关。结论 HGF及uPA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分期的判断具有一定的价值,可以作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血清学指标,为预测早期肝转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肝转移 肝细胞生长因子 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剂
下载PDF
瘢痕疙瘩家系Fas基因的突变:2个家系10份标本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晓军 高建华 冯传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7期5354-5356,共3页
目的:观察瘢痕疙瘩家系样本中Fas基因有无突变,探讨Fas基因突变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意义。方法:实验于2005-01/05在上海基康公司完成。①标本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整形外科2005年收集的A和B两个瘢痕疙瘩家系,所有参与观察的家系成员... 目的:观察瘢痕疙瘩家系样本中Fas基因有无突变,探讨Fas基因突变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意义。方法:实验于2005-01/05在上海基康公司完成。①标本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整形外科2005年收集的A和B两个瘢痕疙瘩家系,所有参与观察的家系成员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基因测序技术,分别以A家系两例患者的瘢痕疙瘩组织为观察对象,以其周围正常皮肤及外周静脉血作为自身对照;其配偶的外周静脉血作为正常对照。并以B家系中两例患者的外周静脉血作为不同家系间的对照。共取10份样本,4份组织样本,6份静脉血标本。检测10份样本中Fas基因外显子1~9的基因序列。结果:①基因测序发现所检测的10个瘢痕疙瘩家系标本Fas基因的1~8外显子均未发现突变。②2份瘢痕疙瘩组织标本在第9外显子编码区的11bp,53bp两个位点上存在单个碱基的基因突变或多态性改变。结论:瘢痕疙瘩Fas基因外显子9区段的基因结构异常极有可能造成Fas蛋白的功能改变,从而导致身体局部瘢痕疙瘩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遗传学 基因表达 序列分析 突变
下载PDF
改良前后聚酰胺人工毛发纤维的对比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戈 胡志奇 +2 位作者 肖顺娥 鲁华 冯传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765-1767,共3页
目的:对聚酰胺人工毛发纤维改良后进行毛发移植,研究其与常规移植方法的组织相容性及远期脱落率差异,以促进聚酰胺人工毛发纤维的临床应用。方法:对聚酰胺人工毛发纤维的固定结部分进行改良,由传统的单结改为双结。选取新西兰大白兔作... 目的:对聚酰胺人工毛发纤维改良后进行毛发移植,研究其与常规移植方法的组织相容性及远期脱落率差异,以促进聚酰胺人工毛发纤维的临床应用。方法:对聚酰胺人工毛发纤维的固定结部分进行改良,由传统的单结改为双结。选取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实验动物分别行常规和改良后的聚酰胺人工毛发纤维移植手术,定期取材行HE染色观察其组织相容性,分别于移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9个月、12个月进行脱发计数以计算远期脱落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经过改良后的聚酰胺人工毛发纤维在组织相容性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在远期脱落率方面显著降低。结论:改良后的聚酰胺人工毛发纤维并不引起更强烈的组织排斥,且能够更好地与头皮锚定在一起,大大改善了人工毛发移植术后的远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胺人工毛发纤维 组织相容性 远期脱落率 毛发移植
下载PDF
高频超声在评价肉毒杆菌毒素A注射治疗良性咬肌肥大疗效中的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红梅 王倩 冯传波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356-1357,共2页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评价肉毒杆菌毒素A注射治疗良性咬肌肥大疗效中的意义。方法12例咬肌肥大患者共24侧咬肌,分3~5点于双侧咬肌内注射肉毒杆菌毒素A,高频超声检测注射前、注射后1-3个月咬肌的厚度。结果肉毒杆菌毒素A注射后,患者的...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评价肉毒杆菌毒素A注射治疗良性咬肌肥大疗效中的意义。方法12例咬肌肥大患者共24侧咬肌,分3~5点于双侧咬肌内注射肉毒杆菌毒素A,高频超声检测注射前、注射后1-3个月咬肌的厚度。结果肉毒杆菌毒素A注射后,患者的咬肌厚度与注射前比较差异均存在显著性,注射后,松弛状态下咬肌平均缩小约22.30%,收缩状态下咬肌平均缩小约29.46%。结论高频超声是一种准确、可靠、简便的体外检测咬肌厚度的方法,是评价肉毒杆菌毒素A治疗良性咬肌肥大效果的较好的客观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肉毒杆菌毒素A 咬肌肥大
下载PDF
瘢痕疙瘩家系p53基因高发突变区基因突变检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晓军 高建华 +2 位作者 李学雷 刘永波 冯传波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08-111,共4页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家系样本中有无p53基因高发突变区的基因(外显子4-8)突变以及与瘢痕疙瘩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PCR及基因测序技术,以家系患者的瘢痕疙瘩组织及其周围正常皮肤、外周静脉血为研究对象。以家系中外来正常成员外周静脉血为...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家系样本中有无p53基因高发突变区的基因(外显子4-8)突变以及与瘢痕疙瘩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PCR及基因测序技术,以家系患者的瘢痕疙瘩组织及其周围正常皮肤、外周静脉血为研究对象。以家系中外来正常成员外周静脉血为正常对照,检测p53基因外显子4-8的基因序列。结果所有被检测样本的p53基因外显子4-8均未发现突变。结论瘢痕疙瘩家系样本中,p53基因突变与散发性瘢痕疙瘩患者的p53基因突变有很大的区别。提示p53基因可能与瘢痕疙瘩家系的发病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P53 家系 基因突变
下载PDF
五种不同阴茎再造术应用体会 被引量:7
18
作者 胡志奇 罗力生 +5 位作者 罗锦辉 高建华 陈林峰 张立宪 冯传波 时安平 《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0年第2期71-73,共3页
为进一步提高阴茎再造术的成活率和获得最佳外形效果 ,总结 12年采用 5种不同手术方法进行 2 0例阴茎再造的经验。下腹与大腿组合皮瓣法、脐旁皮瓣法、阴股沟皮瓣及前臂皮瓣法 ,均获得 10 0 %成活 ,下腹部皮瓣法仅 33.3%成活。认为阴茎... 为进一步提高阴茎再造术的成活率和获得最佳外形效果 ,总结 12年采用 5种不同手术方法进行 2 0例阴茎再造的经验。下腹与大腿组合皮瓣法、脐旁皮瓣法、阴股沟皮瓣及前臂皮瓣法 ,均获得 10 0 %成活 ,下腹部皮瓣法仅 33.3%成活。认为阴茎全缺损者以脐旁皮瓣及阴股沟皮瓣为首选 ;阴茎大部缺损者以阴股沟皮瓣为首选 ;前臂皮瓣塑形最好 ,但需有显微外科技术为保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茎再造 下腹 大腿 组合皮瓣法 脐旁皮瓣法
下载PDF
直线疤痕乳房缩小悬吊术(Lejour法)临床应用体会 被引量:1
19
作者 罗盛康 冯传波 +1 位作者 刘晓军 颜玲 《中国医学工程》 2005年第1期98-99,共2页
目的介绍直线疤痕乳房缩小悬吊术(Lejour法)及改进方法。方法按Lejour法设计手术切口,按设计剥离乳腺组织,仅保留上部蒂营养乳头、乳晕,去除部分肥大下部及基底乳腺组织,将剩余腺体组织从乳腺基底层固定于第2、3肋水平。重新塑形乳腺组... 目的介绍直线疤痕乳房缩小悬吊术(Lejour法)及改进方法。方法按Lejour法设计手术切口,按设计剥离乳腺组织,仅保留上部蒂营养乳头、乳晕,去除部分肥大下部及基底乳腺组织,将剩余腺体组织从乳腺基底层固定于第2、3肋水平。重新塑形乳腺组织,皮肤无张力缝合。结果采用此法矫治巨乳症、单纯乳房下垂共48例,术后乳房外形美观,术后3个月随访,有3例修整乳晕疤痕或乳房下皱襞疤痕。结论该术式简便易行,但术者经验较重要,初学者易出现双侧乳房不对称,疤痕较明显等弊端,但经历数例手术后,各种并发症明显减少,大部分远期效果好,乳房外形挺拔,可作为乳房缩小悬吊术的理想术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疤痕 悬吊术 临床应用 乳房 乳腺组织 乳晕 并发症 去除 水平 目的
下载PDF
Bak基因转染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及对紫杉醇敏感性的影响
20
作者 邵华 冯传波 +3 位作者 王钟林 朱双九 张英 朱明珍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61-765,共5页
目的 探讨Bak基因转染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及对紫杉醇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和Real-time PCR检测乳腺癌MCF-7细胞转染前后Bak蛋白表达。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和流式细胞术检测Bak基因转染后,及紫杉醇作用2... 目的 探讨Bak基因转染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及对紫杉醇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和Real-time PCR检测乳腺癌MCF-7细胞转染前后Bak蛋白表达。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和流式细胞术检测Bak基因转染后,及紫杉醇作用24 h、48 h和72 h后对MCF-7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Western blotting和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转染质粒后,Bak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MCF-7 Bak组mRNA表达量为2.15±0.07,明显高于MCF-7 NC组1.03±0.04(t=13.412,P<0.05)。转染48 h、72 h和96 h后,MCF-7 Bak细胞增殖速率为(0.31±0.03)%、(0.37±0.03)%、(0.47±0.04)%,低于MCF-7 NC组的(0.40±0.03)%、0.48±0.04)%、(0.61±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2.145、t72=3.164、t96=5.487,P<0.05)。MCF-7-Bak组G2期细胞数是(26.84±2.69)%,显著高于MCF-7 NC组(16.02±1.61)%(t=12.887,P<0.05)。紫杉醇作用24 h、48 h和72 h后,MCF-7 Bak组细胞增殖抑制率为(35.98±4.00)%、(54.66±5.50)%、(80.11±8.00)%,高于MCF-7 NC组的(24.12±2.40)%、(40.12±4.00)%、(61.09±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8.456、t48=10.547、t72=13.442,P<0.05)。紫杉醇作用24 h后,MCF-7 Bak组G0/G1期细胞数(73.01±7.02)%高于MCF-7-NC组(63.84±6.68)%(P<0.05)。结论 上调Bak基因表达可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上调G0/G1期比例,增强紫杉醇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K MCF-7细胞 紫杉醇 敏感性 免疫印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