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个玉米优势群体不同发育时期植株性状的密度效应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李玉玲 唐保军 +6 位作者 冯兴跃 魏蒙关 崔庆新 张中伟 陈欢庆 杨国虎 杨美丽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6-29,共4页
对2个新构建的瑞德和非瑞德玉米优势群体在2种高密度条件下不同发育时期植株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高密度使大多数植株性状的平均数减小,变异系数增大,有利于提高选择效果;各植株性状的密度效应因群体和发育时期不同而异;高密度条件下茎... 对2个新构建的瑞德和非瑞德玉米优势群体在2种高密度条件下不同发育时期植株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高密度使大多数植株性状的平均数减小,变异系数增大,有利于提高选择效果;各植株性状的密度效应因群体和发育时期不同而异;高密度条件下茎粗的减小和穗位高的增加,有利于对植株抗倒性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瑞德群体 非瑞德群体 植株性状 密度效应 发育时期
下载PDF
玉米杂交不亲和ga1基因的初步定位
2
作者 季洪强 崔子田 +4 位作者 邵可可 王成业 冯兴跃 张威 汤继华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5-377,共3页
对杂交不亲和系6477与常规自交系87-1的BC1分离群体的遗传机制进行了分析,发现该材料的杂交不亲和性由1对隐性基因ga1控制.采用SSR分子标记结合BSA分群,将该基因定位在玉米的第4染色体上,与SSR标记um c1288和um c1294连锁,遗传距离分别... 对杂交不亲和系6477与常规自交系87-1的BC1分离群体的遗传机制进行了分析,发现该材料的杂交不亲和性由1对隐性基因ga1控制.采用SSR分子标记结合BSA分群,将该基因定位在玉米的第4染色体上,与SSR标记um c1288和um c1294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19.0和8.7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杂交不亲和 基因 定位
下载PDF
玉米Mu转座子及其在反向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3
作者 崔庆新 李玉玲 +1 位作者 杨美丽 冯兴跃 《农业科技通讯》 2010年第1期35-38,共4页
Mutator(Mu)是迄今为止发现活性最强的转座子。虽然对其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已成功用于遗传研究,Mu转座子插入法也已成为克隆玉米基因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B73玉米基因组测序已基本完成,并且在MaizeGDB数据库可以随时查询相关信息,... Mutator(Mu)是迄今为止发现活性最强的转座子。虽然对其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已成功用于遗传研究,Mu转座子插入法也已成为克隆玉米基因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B73玉米基因组测序已基本完成,并且在MaizeGDB数据库可以随时查询相关信息,利用反向遗传学方法研究基因的功能更为方便。本文简要介绍了Mu转座子的发现、类型、基本特征,重点介绍了Mu转座子在反向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Mu转座子 反向遗传学 突变体
下载PDF
玉米黑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4
作者 冯兴跃 《河南农业》 2012年第1期23-23,共1页
玉米黑粉病又名“乌霉”和“瘤黑粉病”,病原菌为真菌,是由玉米黑粉菌所引起的一种局部侵染性病害。
关键词 玉米黑粉病 发生与防治 侵染性病害 玉米黑粉菌 瘤黑粉病 病原菌
下载PDF
玉米褐斑病的发生及防治
5
作者 冯兴跃 《河南农业》 2011年第12期28-28,共1页
玉米褐斑病是近几年才发现的玉米新病害,在全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其中在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危害较重,温暖潮湿区发生较多。
关键词 褐斑病 玉米 防治 病害 产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