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同域两种竹蝗成虫形态学及生物学特性比较
1
作者 冯加德 王梅 +3 位作者 志伟 文亦芾 陈鹏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1-89,共9页
[目的]为比较同域混合发生的两种竹蝗属昆虫,即黄脊竹蝗与青脊竹蝗形态学与生物学之间的异同点。[方法]采自同一地理区域的两种竹蝗的成虫,在大棚内饲养,对其形态特征:体长、触角、后足股节、头幅、外生殖器等,及生活习性:活动规律、交... [目的]为比较同域混合发生的两种竹蝗属昆虫,即黄脊竹蝗与青脊竹蝗形态学与生物学之间的异同点。[方法]采自同一地理区域的两种竹蝗的成虫,在大棚内饲养,对其形态特征:体长、触角、后足股节、头幅、外生殖器等,及生活习性:活动规律、交尾习性、寄主植物取食习性等进行观察记录和统计分析。[结果]结果表明,黄脊竹蝗雌成虫体长36.55±1.42 mm,触角23.46±1.29 mm,后足股节21.68±0.28mm,头幅5.33±0.2 mm;雄成虫体长31.35±0.75 mm,触角23.22±0.9 mm,后足股节17.86±0.23mm,头幅4.08±0.19 mm。青脊竹蝗雌成虫体长34.63±0.44 mm,触角18.34±0.56 mm,后足股节18.67±1.62 mm,头幅4.61±0.18 mm;雄成虫体长26.82±2.77 mm,触角17.75±1.58 mm,后足股节16.09±0.47 mm,头幅3.5±0.29 mm。同种竹蝗间雌雄成虫体长差异显著,两种竹蝗比较时雌雄体长、触角、后足股节以及头幅差异显著,雌性成虫的体长变化趋势相似,雌雄外生殖器结构相似。黄脊竹蝗交尾高峰期为14:00—17:00时,青脊竹蝗交尾高峰期为9:00—12:00时。两种竹蝗成虫在面对3种不同的寄主植物时表现出相同的取食偏好,均是最喜食毛竹,其次是芭蕉,最后是无芒雀麦,但青脊竹蝗的取食量大于黄脊竹蝗。[结论]两种竹蝗形态和生物学习性表现出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是两种竹蝗能够同域发生的基础,研究结果为监测和防控两种竹蝗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信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脊竹蝗 青脊竹蝗 交尾方式 交尾节律 取食偏好
下载PDF
东川区草地蝗虫多样性与当地环境之间的关系
2
作者 冯加德 王鹏 +3 位作者 王艺璇 袁瑞玲 陈鹏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7-132,141,共7页
为探究草地蝗虫的多样性特征,以东川区的高山和河谷6个不同海拔(1 050、1 155、1 250、1 350 m、2 220及3 100 m)的草地作为采样地,通过野外随机网捕的方法对草地蝗虫进行采样,进行种类鉴定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东川区草地蝗虫为东洋区... 为探究草地蝗虫的多样性特征,以东川区的高山和河谷6个不同海拔(1 050、1 155、1 250、1 350 m、2 220及3 100 m)的草地作为采样地,通过野外随机网捕的方法对草地蝗虫进行采样,进行种类鉴定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东川区草地蝗虫为东洋区系,共有4科15属19种;高山区的草地蝗虫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高于河谷;河谷地区的不同海拔带中,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海拔1 155 m区域,均匀度指数最高的是海拔1 250 m区域;高山地区的不同海拔带中,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海拔2 220 m区域,均匀度指数最高的是海拔1 350 m区域。结果表明:东川区的草地蝗虫虫口密度低(平均0.08头/m2),处于有虫不成灾的状态,证明当地草原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其中高山区域的草地蝗虫多样性指数较高,应加强对高山地区草地的蝗虫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川区 草地蝗虫 多样性
下载PDF
黄脊竹蝗对10种禾本科植物的取食选择
3
作者 孔唯维 文亦芾 +8 位作者 王艺璇 王梅 陈鹏 谢春华 周之宏 赵一鹤 周凯 方曾红 冯加德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7-138,共12页
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 Tsai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草地和森林害虫,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掌握黄脊竹蝗的食性偏好可为其防控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选取10种禾本科植物: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高丹草Sorghum hybrid sudangrass、... 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 Tsai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草地和森林害虫,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掌握黄脊竹蝗的食性偏好可为其防控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选取10种禾本科植物: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高丹草Sorghum hybrid sudangrass、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Piper) Stapf.、扁穗雀麦Bromus cartharticus Vahl.、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 Beauv.、玉米Zea mays L.、青皮竹Bambusa textilis McClure、箬竹Indocalamus tessellatus(Munro) Keng f.、刚竹Phyllostachys sulphurea(Carr.) A.‘Viridis’、箭竹Fargesia spathacea Franch.,研究黄脊竹蝗不同龄期的跳蝻及成虫取食能力、取食偏好、取食频率与时间关系的差异。结果表明:黄脊竹蝗取食量随着龄期的增加而持续增加,跳蝻喜食禾本科牧草,2~5龄跳蝻取食最多的禾本科植物为白茅,3龄时开始出现暴食,5龄时达到取食峰值;成虫多喜食竹类和玉米,其中,取食偏好玉米和青皮竹,且成年雌性取食量高于雄性;黄脊竹蝗的活动时间与一天的温度与光照有密切关系,一天内取食频率会出现两个高峰期(即上午10∶00-12∶00,下午15∶00-18∶00)。研究结果为黄脊竹蝗防控提供理论基础,也为黄脊竹蝗的人工饲养及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脊竹蝗 取食能力 寄主植物 取食频率 取食偏好
下载PDF
黄脊竹蝗胚胎发育与卵滞育发生阶段
4
作者 王梅 方曾红 +4 位作者 冯加德 谢春华 文亦芾 陈鹏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3-210,共8页
[目的]探明黄脊竹蝗的胚胎发育特征、历期和卵滞育的发生阶段。[方法]采用体式显微镜观察黄脊竹蝗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形态和发育历期,并对不同发育阶段蝗卵的含水量和胚胎长度、触角长度、头幅大小进行测定。[结果]在25℃恒温条件下,黄... [目的]探明黄脊竹蝗的胚胎发育特征、历期和卵滞育的发生阶段。[方法]采用体式显微镜观察黄脊竹蝗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形态和发育历期,并对不同发育阶段蝗卵的含水量和胚胎长度、触角长度、头幅大小进行测定。[结果]在25℃恒温条件下,黄脊竹蝗的胚胎发育分为10个阶段,产卵后第2—5 d为第I阶段,第6—9 d为第Ⅱ阶段,第10—16 d为第Ⅲ阶段,第17—24 d为第IV阶段,第25—32 d为第V阶段,第33—75 d为第VI阶段,第76—85 d为第VII阶段,第86—92 d为第Ⅷ阶段,第93—100 d为第Ⅸ阶段,第101—109 d为第X阶段。胚胎发育可分为4个发育时期:第Ⅰ阶段和第Ⅱ阶段为胚胎起始发育期,第Ⅲ阶段和第Ⅳ阶段为胚胎的快速发育期,第Ⅴ—Ⅶ阶段为缓慢发育期,第Ⅷ—Ⅹ阶段为恢复发育期。产卵后第45 d之后卵粒进入滞育发育,卵滞育发生在第VI阶段。[结论]本研究明确了黄脊竹蝗胚胎发育历期及卵滞育发生的胚胎发育阶段,为明晰黄脊竹蝗卵滞育机制提供了基础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脊竹蝗 胚胎发育 发育历期 卵滞育
下载PDF
黄脊竹蝗交配行为及产卵量和产卵习性观测
5
作者 王梅 冯加德 +3 位作者 文亦芾 谢春华 陈鹏 《植物检疫》 2023年第3期31-38,共8页
为探明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 Tsai)的交配行为及产卵量和产卵习性,本研究以扁穗雀麦(Bromus cartharticus)、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和芭蕉(Musa basjoo)作为寄主植物,室内饲养黄脊竹蝗,人工观察法观测其交配过程和交配次数及... 为探明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 Tsai)的交配行为及产卵量和产卵习性,本研究以扁穗雀麦(Bromus cartharticus)、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和芭蕉(Musa basjoo)作为寄主植物,室内饲养黄脊竹蝗,人工观察法观测其交配过程和交配次数及其产卵日节律,并观察3种寄主植物对其产卵量的影响,同时用体式显微镜观察卵块及卵粒形态大小。结果表明,黄脊竹蝗为一雌多雄交配,其交配多集中在14∶00—17∶00,1头雌虫最多与6头雄虫交配。产卵时间多集中在15∶00—18∶00,完成一次产卵需要70~95 min,产卵时假产卵孔数量接近于真产卵孔的2倍,产完卵后部分假产卵孔裸露于地面形成直径0.5~0.65 mm的孔。不同食物源其产卵量不同,芭蕉饲养的黄脊竹蝗产卵量最多,平均为125粒,扁穗雀麦次之,平均为107粒,而毛竹饲养的产卵量最少,平均为91粒。黄脊竹蝗的卵块呈红褐色,由卵盖、卵囊壁和卵室组成,长21~25 mm,宽4~5 mm,卵粒呈黄色,长5.43~6.75 mm,宽0.52~2.63 mm。研究结果明晰了黄脊竹蝗的交配行为和产卵习性,为从卵期寻找突破口,探索有效的防控途径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脊竹蝗 交配行为 产卵习性 寄主植物
原文传递
接触高温、CO、粉尘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 被引量:8
6
作者 陈胜 冯加德 +6 位作者 虞天卫 周军 邬堂春 石武祥 袁野 贺涵贞 张国高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6期321-323,共3页
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技术(SingleCellGelAssay,SCG)对某钢厂不同生产车间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单链DNA损伤进行检测。结果表明,CO组、CO+高温组工人的DNA损伤发生率高于高温组、粉尘组和对照组4... 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技术(SingleCellGelAssay,SCG)对某钢厂不同生产车间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单链DNA损伤进行检测。结果表明,CO组、CO+高温组工人的DNA损伤发生率高于高温组、粉尘组和对照组4~6倍,其DNA损伤的程度亦较严重(以接触CO者为最严重)(P<0.01),而高温组、粉尘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外周血淋巴细胞单链DNA损伤率有可能用作职业有害因素对健康影响的早期监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损伤 SCG 电泳法 淋巴细胞 一氧化碳 粉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