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物权的人格化还是人格权的物化?——黑格尔论人格、人格权和物权 被引量:2
1
作者 冯嘉荟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9-128,共10页
“唯有人格才能给予对物的权利,人格权本质上就是物权”,这是学者讨论黑格尔法哲学时常会引用的一句话。出版《法哲学原理》的这段引文把人格权和物权做了等同,但同时也引向一个矛盾人格既赋予物权以基础,人格权又落归于物权,这难道不... “唯有人格才能给予对物的权利,人格权本质上就是物权”,这是学者讨论黑格尔法哲学时常会引用的一句话。出版《法哲学原理》的这段引文把人格权和物权做了等同,但同时也引向一个矛盾人格既赋予物权以基础,人格权又落归于物权,这难道不是一个循环论证或者乞题?分析这矛盾所指向的法哲学实质,即人格及其占有物的辩证关系物的精神化和精神的外化,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市民社会运作的前提、结构及其伦理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人格权 物权 社会的抽象
下载PDF
黑格尔的第二自然——一种解答还是一个问题 被引量:1
2
作者 冯嘉荟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1期45-55,共11页
麦克道尔对"第二自然"概念的阐发,推进了当代学界对黑格尔的"自然主义"的关注。"自然"概念在黑格尔哲学中既表示"本质"又意指"机械化的自然世界"。黑格尔是在后一种意义上理解自然的... 麦克道尔对"第二自然"概念的阐发,推进了当代学界对黑格尔的"自然主义"的关注。"自然"概念在黑格尔哲学中既表示"本质"又意指"机械化的自然世界"。黑格尔是在后一种意义上理解自然的,并意图回复自然的第一种意义;这一回复是精神自身运动的过程,是"第二自然"。第二自然是精神现实化的机制:它一方面否定其外在规定,从自然的、直接的领域摆脱出来;另一方面保留了自然的规定,是精神性的机械作用。第二自然落实于主观方面的习惯和客观方面的制度。平卡德认为,第二自然学说体现了黑格尔对现代性问题的解决思路,用以说明主体在何种意义上能够在异化的世界找回自身。而门克强调,由于第二自然是以自然的方式运作的精神,精神的实现没有摆脱外在性,第二自然是批判的概念。肯定的或批判的,这是理解第二自然学说,甚至是黑格尔客观精神学说,两种不可通约的基本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 第二自然 机械作用
下载PDF
黑格尔人格理论及其知识产权法哲学内涵 被引量:1
3
作者 冯嘉荟 《武陵学刊》 2016年第5期60-65,共6页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阐释的人格理论,是构成其所有权学说乃至整个法律观的基石。西方学者贾斯汀·休斯等运用黑格尔关于财产权与人格的理论,分析知识产权尤其是著作权的归属与转让等方面的法理学渊源,影响了人们对知识产权法...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阐释的人格理论,是构成其所有权学说乃至整个法律观的基石。西方学者贾斯汀·休斯等运用黑格尔关于财产权与人格的理论,分析知识产权尤其是著作权的归属与转让等方面的法理学渊源,影响了人们对知识产权法哲学研究。源于19世纪初期的黑格尔人格理论,与其说能够提供当代知识产权法的现实解释力,不如说构成了批判现实社会的规范性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 人格理论 所有权 知识产权
下载PDF
科学体系如何拥有导论:论黑格尔的“学习者悖论” 被引量:1
4
作者 冯嘉荟 《哲学门》 2020年第1期118-132,共15页
黑格尔哲学意图建构一门科学的体系:它不仅是某个哲学家的概念建构,也是真理本身。为了构思这样的哲学,人们需要一个理由或者论证,来说明黑格尔的确是对真理的揭示,而不仅仅停留于对真理的热爱。这就是《精神现象学》的目的:把日常读者... 黑格尔哲学意图建构一门科学的体系:它不仅是某个哲学家的概念建构,也是真理本身。为了构思这样的哲学,人们需要一个理由或者论证,来说明黑格尔的确是对真理的揭示,而不仅仅停留于对真理的热爱。这就是《精神现象学》的目的:把日常读者引向真正的哲学立场。尽管如此,现象学工作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个悖论:不接受所谓"哲学"立场的人事先不会相信它,而已经相信它的人也没有必要经历这样的过程。不论如何,黑格尔的现象学看起来都是徒劳无功的。本文意图结合《精神现象学》的文献史以及其导论和序言的核心哲学架构,进而说明这一学习者悖论如何表现于黑格尔哲学,以及黑格尔如何克服这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体系 《精神现象学》 学习者悖论
原文传递
人是逻各斯的动物吗——海德格尔与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关系再反思
5
作者 冯嘉荟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1-103,共13页
海德格尔前期哲学与亚里士多德哲学密切相关已成为学界共识,但海德格尔是否是亚里士多德主义者,这一点尚存疑问。通过对1924—1926年间海德格尔的亚里士多德解释的研究可以看出,勾连两位哲学家的不是"实践"和"明智"... 海德格尔前期哲学与亚里士多德哲学密切相关已成为学界共识,但海德格尔是否是亚里士多德主义者,这一点尚存疑问。通过对1924—1926年间海德格尔的亚里士多德解释的研究可以看出,勾连两位哲学家的不是"实践"和"明智"概念,而是"逻各斯"。海德格尔通过把"逻各斯"阐释为"有所指明地让看见",揭示了真理作为此在领会活动的原初意涵。根据这一解释,比命题真理更原初的是此在的在世生存及其开展,它先于主体-客体、实践-理论的区分。由此,实践领域的哲学意义被大大凸显了。但是,海德格尔对"逻各斯"的阐释不是对亚里士多德和古希腊世界的回归,而是背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各斯 实践哲学 他者与自身 现代性
原文传递
先刚:《哲学与宗教的永恒同盟》
6
作者 冯嘉荟 《哲学门》 CSSCI 2015年第2期329-340,共12页
一导言先刚的《哲学与宗教的永恒同盟》凡二十五万字,详实诠释了谢林于1804年所著《哲学与宗教》一书,并附有全文翻译。这是继《先验唯心论体系》《艺术哲学》《布鲁诺对话》《论人类的自由本质》之后,谢林的又一部著作在汉语学界面世;... 一导言先刚的《哲学与宗教的永恒同盟》凡二十五万字,详实诠释了谢林于1804年所著《哲学与宗教》一书,并附有全文翻译。这是继《先验唯心论体系》《艺术哲学》《布鲁诺对话》《论人类的自由本质》之后,谢林的又一部著作在汉语学界面世;同时它不仅仅是一部精准可靠的译本,先刚对谢林思想清晰分明、忠实详尽的阐述同样值得重视。正如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四位地标性的思想家。与康德、黑格尔所受的持续关注不同,谢林的研究始终被学界所冷落;而《哲学与宗教的永恒同盟》正有益地补充了这块相对残缺的哲学史地图,让当代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获得了更广阔的视野和绵延的纵深。当然,先刚此书并非要发掘出学界论争的残羹冷炙,而是意图展现谢林在德国唯心主义思想演变中的关键意义及谢林思想本身的魅力。细读此书读者能够感受到,通过对“哲学史”的详细研读,先刚力图展现谢林作为伟大哲学家的思考力量,以此回应当代诸多“哲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与宗教 思想演变 古典哲学 哲学史 学界论争 黑格尔 德国 自由本质 哲学研究 哲学问题 艺术哲学 唯心主义 同盟 全文翻译 康德 哲学家 唯心论 思想家 思考力 汉语学
原文传递
《法哲学原理》
7
作者 冯嘉荟 《哲学门》 CSSCI 2017年第1期138-138,共1页
作为黑格尔对于伦理、政治思考的集大成,《法哲学原理》的重要性毋庸多言。尤其是考虑到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哲学,是其市民社会理论的内在亲缘,使得此书是我国学人不可不读的哲学著作之一。商务印书馆20世纪中期推出的张企泰、范扬《法哲... 作为黑格尔对于伦理、政治思考的集大成,《法哲学原理》的重要性毋庸多言。尤其是考虑到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哲学,是其市民社会理论的内在亲缘,使得此书是我国学人不可不读的哲学著作之一。商务印书馆20世纪中期推出的张企泰、范扬《法哲学原理》的译本,为国内学界理解黑格尔做出了极大贡献,但黑格尔所做的“补充”没有被全部译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哲学原理》 哲学著作 政治思考 市民社会理论 商务印书馆 20世纪中期 多言 集大成
原文传递
《剩余的时间》
8
作者 冯嘉荟 《哲学门》 CSSCI 2017年第1期76-76,共1页
本书是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根据其讲授保罗《罗马书》的讨论课讲稿结集而成。这项工作通过逐字阅读《罗马书》展开和解释“弥赛亚主义”传统,意图表明弥赛亚主义独立于基督教传统,并且对于西方传统具有奠基意义。作为基督教教义的奠基者... 本书是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根据其讲授保罗《罗马书》的讨论课讲稿结集而成。这项工作通过逐字阅读《罗马书》展开和解释“弥赛亚主义”传统,意图表明弥赛亚主义独立于基督教传统,并且对于西方传统具有奠基意义。作为基督教教义的奠基者,保罗提出耶稣就是弥赛亚(救世主);弥赛亚的到来解救了全人类,他能够纠正一切错误,并在弥赛亚到来的一刻终结时间。阿甘本关注的并非保罗解释的普遍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赛亚 阿甘本 基督教传统 基督教教义 救世主 保罗 普遍主义 讨论课
原文传递
《总体与无限:论外在性》
9
作者 冯嘉荟 《哲学门》 CSSCI 2016年第2期243-243,共1页
〔法〕列维纳斯著朱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本书是当代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的代表作。作为“刺猬式的”思想家,列维纳斯的哲学聚焦于一个核心: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在这一理论目标之下,列维纳斯将西方哲学传统,尤其是海德格... 〔法〕列维纳斯著朱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本书是当代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的代表作。作为“刺猬式的”思想家,列维纳斯的哲学聚焦于一个核心: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在这一理论目标之下,列维纳斯将西方哲学传统,尤其是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刻画为一种追求“总体性”的思想形态。总体性的哲学意图理解并总体化与他者的关联,以自身的理论视角将他者的异质性包括在以我为中心的总体之下,这是一种存在论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维纳斯 西方哲学传统 北京大学出版社 他者的异质性 存在论 思想形态 海德格尔 意图理解
原文传递
《近代哲学史》
10
作者 冯嘉荟 《哲学门》 CSSCI 2016年第2期244-244,共1页
〔德〕谢林著先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本书是《谢林著作集》翻译计划的一部分,并作为该套丛书的第一卷率先推出。《近代哲学史》是谢林于1833-1834年在慕尼黑大学的讲课稿。与通常的哲学史论著相比,谢林的阐述侧重于近代哲... 〔德〕谢林著先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本书是《谢林著作集》翻译计划的一部分,并作为该套丛书的第一卷率先推出。《近代哲学史》是谢林于1833-1834年在慕尼黑大学的讲课稿。与通常的哲学史论著相比,谢林的阐述侧重于近代哲学的唯理论的路向,并且对德国唯心论的思想谱系做出了深入的剖析,其中关于他自己的前期哲学、黑格尔及雅各比的批判分析不但为现有的哲学史研究提供了更深的洞见,同时也是研究谢林后期哲学的重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史研究 谢林 北京大学出版社 近代哲学 唯理论 批判分析 雅各比 慕尼黑大学
原文传递
张振华:《斗争与和谐:海德格尔对早期希腊思想的阐释》
11
作者 冯嘉荟 《哲学门》 CSSCI 2017年第1期315-325,共11页
不同的哲学家呈现不同的理论面貌。有的哲学理论像层层建构的大厦,有的如思维的迷宫,而海德格尔后期哲学像山间的凉亭,置于其间的读者可以欣赏亭外的美景。但对于研究者而言,这并不算轻松愉悦之事。海德格尔后期的文本贯穿着早期希腊思... 不同的哲学家呈现不同的理论面貌。有的哲学理论像层层建构的大厦,有的如思维的迷宫,而海德格尔后期哲学像山间的凉亭,置于其间的读者可以欣赏亭外的美景。但对于研究者而言,这并不算轻松愉悦之事。海德格尔后期的文本贯穿着早期希腊思想家的箴言、荷尔德林与里尔克的诗篇、梵高和塞尚的画作:后期海德格尔的哲学自我界定为从“第一开端”到“另一开端”的转变,另一开端意味着思想的方式需要重新得到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尔德林 海德格尔 早期希腊 张振华 哲学理论 里尔克 箴言
原文传递
“向来我属”:一个消失了的概念?
12
作者 冯嘉荟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2022年第1期319-342,共24页
一、问题的引入在《存在与时间》繁密的概念组群中,有一个概念显得有些特别,即在汉语中被翻译为“向来我属”的“Jemeinigkeit”。一方面,海德格尔把“向来我属”视为此在的两个基本规定之一,为了进入《存在与时间》所展开的此在生存论... 一、问题的引入在《存在与时间》繁密的概念组群中,有一个概念显得有些特别,即在汉语中被翻译为“向来我属”的“Jemeinigkeit”。一方面,海德格尔把“向来我属”视为此在的两个基本规定之一,为了进入《存在与时间》所展开的此在生存论分析,人们首先得对此在“向来我属”的特征有所了解;而另一方面,就《存在与时间》的效果历史而言,“向来我属”似乎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与时间》 海德格尔 生存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