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性聚丙烯酸酯制备包膜缓释肥性能研究
1
作者 孙宇虎 盛昕 冯国禄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1-209,共9页
为制备一种可以用于水稻种肥同播的缓控释肥料,试验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为主要材料,并使用少量的羧甲基纤维素(CMC)和纳米SiO_(2)改性材料,制备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包裹肥料以达到缓释效果。选用25℃静水溶出率法,结... 为制备一种可以用于水稻种肥同播的缓控释肥料,试验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为主要材料,并使用少量的羧甲基纤维素(CMC)和纳米SiO_(2)改性材料,制备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包裹肥料以达到缓释效果。选用25℃静水溶出率法,结合红外、电子显微镜等分析技术,探索了不同的原料配比和3种包膜量(10%、15%、20%)制备的改性聚丙烯酸酯缓释肥在水中的养分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在CMC质量占固含量(BA+MMA)的5%且包膜量为20%时缓释效果最好,其在第1和28 d的累积养分释放率分别为0.5%和63.8%,低于15%和80%的限值。使用此规格的自制缓释肥进行了盆栽试验,比较了在不同施肥量和施肥方式下盆面水中全氮、全磷的含量以及水稻生长状况的差异。研究表明,缓释肥施用量为传统施肥量的70%时,相较于传统施肥方式,分别降低56.4%和88.9%的全氮和全磷流失的同时也保证了水稻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羧甲基纤维素 纳米SiO_(2) 缓释性 水稻
下载PDF
模拟稻田中氮磷的变化特征及其降污潜力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冯国禄 杨仁斌 +1 位作者 丁孟 蔡可兵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636-1641,共6页
为研究稻田中氮磷的变化特征和降污潜力,采用室外微区模拟稻田春耕施肥耕整试验,在3、6cm和9cm等3个不同蓄水深度处理(分别表示为t-3、t-6、t-9)条件下,对稻田氮磷含量变化的动态特征及降污潜力进行了探讨。田面水氮磷质量浓度变化与... 为研究稻田中氮磷的变化特征和降污潜力,采用室外微区模拟稻田春耕施肥耕整试验,在3、6cm和9cm等3个不同蓄水深度处理(分别表示为t-3、t-6、t-9)条件下,对稻田氮磷含量变化的动态特征及降污潜力进行了探讨。田面水氮磷质量浓度变化与土壤中氮磷的流失密切相关。土壤扰动、基肥(缓释肥)的释放、硝化-反硝化作用、悬浮颗粒物(SS)的物理沉降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是导致田面水氮磷质量浓度变化呈先升后降趋势的主要原因。在蓄水处理后1周内,各处理的田面水氮磷质量浓度大小顺序为:Ct-3〉Ct-6〉Ct-9,总氮(TN)、总磷(TP)质量浓度与蓄水深度呈显著的负相关(Y=-33.97x+133.4,R2=0.999和y=-0.115x+0.61,R2=0.994)。春耕插秧时,因水分管理要求,需要立即排水,相对于蓄水3cm的常规水分管理,若能蓄水9cm后再排放,可减少排放总氮45.57%~86.88%、总磷33.02%~62.79%;若蓄水6cm再排放,可减少排放总氮35.76%~72.13%、总磷9.88%~50%。但考虑到"浅水活苗"之实际,以人工蓄水5~6cm较为适宜。另外,在蓄水5~6cm的前提下,于第5d或第7d排水,减排降污效果显著;第5d排水,相比第3d排水,可减少排放总氮21.22%~55.41%、总磷67.67%~83.70%。从稻田春耕生产实际要求和降污效能综合考虑,选择6cm的蓄水深度并在第5d排水,是提高稻田减排降污潜力的农艺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耕施肥 人工蓄水 稻田中氮磷 降污潜力
下载PDF
不同耕作模式下稻田水中氮磷动态特征及减排潜力 被引量:12
3
作者 冯国禄 杨仁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4235-4243,共9页
通过微区模拟稻田试验,研究了夏季施肥免耕、浅耕和深耕3种耕作模式下不同滞水时间稻田排水中氮磷的动态特征及总氮、总磷流失潜能。结果表明:(1)3个耕作处理5 d后的稻田滞排水中TN、NH4+-N、TP和DP均处于较低的浓度水平,免耕的田面水中... 通过微区模拟稻田试验,研究了夏季施肥免耕、浅耕和深耕3种耕作模式下不同滞水时间稻田排水中氮磷的动态特征及总氮、总磷流失潜能。结果表明:(1)3个耕作处理5 d后的稻田滞排水中TN、NH4+-N、TP和DP均处于较低的浓度水平,免耕的田面水中NO3--N浓度较低。(2)不同耕作模式滞水5 d后TN的绝对流失量均处于较低水平。深耕处理的稻田水中TN的流失潜能相对较小。不同耕作模式处理后氮素的相对流失形态与潜能以TN为主。(3)浅耕处理田面水中TP绝对流失量和相对流失潜能最少。不同耕作模式滞水5 d后排水可显著减少田面水中TP流失。不同耕作模式处理田面水中磷素流失形态随时间呈TP与DP交替变化。因此,从减少田面水中氮磷的绝对流失量出发,夏季浅耕不失为最佳清洁耕作模式;同时滞水5 d后排水能有效减少田面水中氮磷的流失量,减少稻田排水对面源污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模式 滞水 稻田
下载PDF
耕作模式和滞水时间对稻田中氮磷动态变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冯国禄 杨仁斌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17-924,共8页
通过微区模拟稻田试验,分析了免耕、浅耕和深耕3种耕作模式下滞水时间不同的稻田排水中氮磷的动态特征及总氮、总磷流失潜能,研究了稻田夏季施肥耕作模式和滞水时间对氮磷的减排效能。结果表明:(1)深耕有利于土壤固肥作用的发挥,田面水... 通过微区模拟稻田试验,分析了免耕、浅耕和深耕3种耕作模式下滞水时间不同的稻田排水中氮磷的动态特征及总氮、总磷流失潜能,研究了稻田夏季施肥耕作模式和滞水时间对氮磷的减排效能。结果表明:(1)深耕有利于土壤固肥作用的发挥,田面水中TN和NH4+-N浓度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浅耕和深耕土壤中微生物环境利于硝化反应,不易被土壤吸附的NO3--N得以迅速向田面水中释放。免耕和深耕处理的田面水中TP和DP浓度在第1~5 d内浓度较高,3个耕作处理的滞排水中TP和DP在耕作处理5 d后均处于较低的浓度水平。(2)不同耕作模式滞水5 d后TN的绝对流失量均处于较低水平。免耕、浅耕、深耕在滞水5 d后可分别减少田面水中TN流失59.55%~65.68%、70.15%~88.20%和65.23%~77.26%。深耕处理的模拟稻田田面水中TN的流失潜能相对较小。不同耕作模式处理相对流失形态与潜能以TN为主。(3)免耕处理田面水中TP的绝对流失量最大,浅耕处理田面水中TP绝对流失量最少。免耕、浅耕、深耕在滞水5 d后再排水可分别减少田面水中TP流失54.70%~67.78%、62.99%~85.09%和52.45%~87.99%。浅耕处理模拟稻田田面水中TP的相对流失潜能较小。不同耕作模式处理田面水中磷素的相对流失形态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田面水中磷素流失形态随时间变化呈现出TP与DP交替变化的现象。总之,从减少田面水中氮磷的绝对流失量出发,夏季浅耕不失为最佳清洁耕作模式;同时在滞水5 d后排水,能有效减少田面水中氮磷的流失量,减少稻田排水对面源污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模式 滞水 稻田
下载PDF
人工降雨对稻田中氮磷动态变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冯国禄 龚军慧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0-133,共4页
在水稻黄熟期,通过对微区模拟稻田进行人工降雨试验,分析了60,48,17.4 mm/h 3个雨强处理(分别表示为y-b、y-m、y-s)条件下,不同滞水时间的田面水中氮磷的动态特征以及总氮、总磷的流失潜能,研究了不同雨强和滞水时间对稻田氮磷的减排... 在水稻黄熟期,通过对微区模拟稻田进行人工降雨试验,分析了60,48,17.4 mm/h 3个雨强处理(分别表示为y-b、y-m、y-s)条件下,不同滞水时间的田面水中氮磷的动态特征以及总氮、总磷的流失潜能,研究了不同雨强和滞水时间对稻田氮磷的减排效能。结果表明:(1)在3个雨强处理下,田面水中TN浓度在人工降雨后1 h为最高,y-s的田面水中TN浓度下降迅速;y-m和y-b的田面水积聚量较大,但在第5 d时其TN浓度也迅速下降到最低值。田面水中NH+4-N浓度整体水平较低,NO-3-N浓度总体水平较高,但随时间推移呈逐渐下降的趋势。(2)3个雨强处理的田面水中TP和DP浓度总体上表现为y-b〉y-m〉y-s,呈升-峰值-降的趋势。(3)降雨处理后若延迟排水时间至第5 d,模拟稻田的相对减排效能最大,可减少排放田面水中TN80.44%~94.14%。如延迟稻田排水时间到第3~5 d,y-b和y-m的田面水中TP的减排效能显著,可减少排放田面水中TP 9.95%~10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降雨 黄熟期 模拟稻田 氮磷 减排效能
下载PDF
不同蓄水深度的水分管理对稻田养分流失潜力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冯国禄 许尤厚 +5 位作者 杨斌 张虹 王鹏良 梁铭忠 陆来仙 田义超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71-876,共6页
为探明施用单质混合肥后水分管理对春耕稻田养分流失潜力的影响,采用"滞水时间控制"与"单排单灌水分管理系统"相结合的关键技术,对H3、H6和H93个蓄水深度处理小区田面水中氮磷养分流失潜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 为探明施用单质混合肥后水分管理对春耕稻田养分流失潜力的影响,采用"滞水时间控制"与"单排单灌水分管理系统"相结合的关键技术,对H3、H6和H93个蓄水深度处理小区田面水中氮磷养分流失潜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个处理小区的NO3--N的相对流失量,第1天后呈整体上升趋势,在第5天达峰值。之后呈下降趋势,但其流失量水平仍较高。(2)就NH4+-N的相对流失量而言,H6在第1天达89.34 mg的峰值;H3和H9在第1天达较高的流失水平;虽然3个处理(H3、H6、H9)的相对流失量在第1天后均呈下降趋势,在第5天后下降到较低水平,但总体上呈H6>H3>H9。(3)H6和H9的TP相对流失量在第3天后达到较高水平,第3天后下降至第5天的较低水平;而H3在第3天后不降反升,第5天达55.45 mg的峰值。(4)H6、H9、H3中TN的相对流失量于第1天达峰值,之后迅速下降,至第5天处于较低水平。可得出结论:(1)通过滞水至第3天或第7天后排水,H3、H6和H9处理可有效减少田面水中NO3--N的排放。(2)滞水至第5~7天排水,H3和H9处理可有效减少NH4+-N的排放。(3)滞水至第5天后排水,H9和H6处理可有效减少TP排放。(4)滞水至第5天排水,H3和H9处理可有效减少TN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管理 养分流失潜力 影响
下载PDF
尿素深施条件下模拟稻田中氮磷的动态特征及其降污潜力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冯国禄 龚军慧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14-119,共6页
采用室外微区模拟试验,于水稻返青生长期,采用尿素造型深施方式,在3、7和11cm等3个不同施肥深度处理(分别表示为t-3、t-7、t-11)条件下,对田面水和土壤中氮、磷、以及悬浮物(SS)等主要污染物的动态特征及其降污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室外微区模拟试验,于水稻返青生长期,采用尿素造型深施方式,在3、7和11cm等3个不同施肥深度处理(分别表示为t-3、t-7、t-11)条件下,对田面水和土壤中氮、磷、以及悬浮物(SS)等主要污染物的动态特征及其降污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尿素深施后5~7d内,田面水中氮素呈总体下降趋势,于第7d后达较低的浓度水平;硝氮(NO3--N)各处理间浓度差异较小,但整体上要高于铵氮(NH4+-N),就污染源而言,田面水NO3--N负荷不容忽视。田面水氮素浓度与尿素深施处理没有相关性。与对照处理撒施(表示为t-c)相比,深施处理的田面水中氮素浓度可分别降低NO3--N 29%~47%、NH4+-N 64%~89%、总氮(TN)79%~97%。t-3和t-7的田面水总磷(TP)和可溶性磷(DP)浓度都处于较高水平,与t-7和t-3相比较,t-11可分别降低TP浓度32%~73%、DP浓度92%~99%以及SS浓度50%~80%。因此,尿素造型深施至11cm左右,具有显著的减排降污潜力,是控制农田面源污染的有效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区模拟 尿素深施 稻田中氮磷 降污潜力
下载PDF
模拟人工蓄水条件下拔节孕穗期稻田的氮磷动态特征及其降污潜力 被引量:2
8
作者 冯国禄 杨仁斌 丁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10-714,共5页
采用室外微区模拟稻田人工蓄水的控排水技术,在5、10、20cm等3个蓄水深度处理(分别表示为t-5、t-10、t-20)条件下,对拔节孕穗期稻田中氮磷的动态特征及降污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田面水中TN、NH4+-N和TP浓度与蓄水深度呈显著负相关(y... 采用室外微区模拟稻田人工蓄水的控排水技术,在5、10、20cm等3个蓄水深度处理(分别表示为t-5、t-10、t-20)条件下,对拔节孕穗期稻田中氮磷的动态特征及降污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田面水中TN、NH4+-N和TP浓度与蓄水深度呈显著负相关(y=-2.18x+10.870,R2=0.960;y=-0.048x+2.063,R2=0.999;y=-0.05x+0.223,R2=0.949),即蓄水深度越大,TN、NH4+-N和TP浓度越低.田面水中的NO3--N浓度与蓄水处理相关性不明显,但比较而言,t-20的NO3--N浓度要大于t-5和t-10,并于深施处理第5天后出现反弹升高现象.撒施尿素对田面水中悬浮物(SS)有絮凝沉淀作用,以致在施肥后第2天SS浓度最低.从减排降污综合效能看,在暴雨或大雨频发期,将排水堰高度提高到10~20cm,延长滞留涝水时间5~7d左右,具有显著的减排降污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蓄水 拔节孕穗期 稻田 氮磷 动态特征 降污潜力
下载PDF
撒施液体复合肥后不同蓄水深度的水分管理对稻田养分流失潜力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冯国禄 李书迪 +1 位作者 许尤厚 杨斌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3-86,共4页
为探究施用液体复合肥水分管理对春耕稻田养分流失潜力的影响,采用"滞水时间控制"与"单排单灌水分管理系统"相结合的关键技术,对3(H_3)、6(H_6)和9 cm(H_9)3个蓄水深度处理小区田面水中氮、磷养分流失潜力进行了研... 为探究施用液体复合肥水分管理对春耕稻田养分流失潜力的影响,采用"滞水时间控制"与"单排单灌水分管理系统"相结合的关键技术,对3(H_3)、6(H_6)和9 cm(H_9)3个蓄水深度处理小区田面水中氮、磷养分流失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H_3的NO_3^--N的相对流失量在第1 d后呈整体上升趋势,于第5 d达2.5 mg,而H_9和H_6则呈下降趋势;H_6于第3 d后呈反弹上升趋势,但3个蓄水处理NO_3^--N的流失潜力处于较低的水平。(2)H_6、H_3和H_9在第1 d,NH_4^+-N的相对流失量分别达151.26、90.75和48.24 mg,处于较高水平,之后则呈下降趋势,于第5 d达较低水平,但总体上呈H_6>H_9>H_3的态势。(3)H_6和H_9于第1~3 d,总磷相对流失量分别达105.88和118.29 mg,处于较高水平,第3 d后呈下降趋势,但幅度不大;H_3呈缓慢上升趋势,于第1 d和第3 d达峰值,分别为50.11和50.57 mg,之后则缓慢下降至第5 d的较低水平。(4)H_6、H_9和H_3田面水总氮的相对流失量,于第1 d达峰值,分别为521.64、372.06、293.12 mg,之后迅速下降至第3 d的较低水平,但总体上呈H_6>H_9>H_3。施用液体复合肥后,由于硝化作用不强,NO_3^--N的流失潜力不大;将H_3和H_9处理滞水至第5~7 d后排水,可有效减少NH_4^+-N的排放;将H_3处理滞水至第5 d后排水,可有效减少总磷的排放;将H_3和H_9处理,滞水至第5 d或第7 d排水,可有效减少总氮的排放。因此,就春耕稻田撒施液体复合肥而言,选择蓄水3 cm,并滞水至第5 d后排水,为一种清洁的水分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复合肥 水分管理 养分流失潜力 影响
下载PDF
基于水分管理的稻田养分流失潜力分析及其拟合预测模型 被引量:1
10
作者 冯国禄 杨斌 +1 位作者 鲁栋梁 田义超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19期335-338,共4页
为探明施用春插面肥后的水分管理对春耕稻田养分流失潜力的影响,采用滞水时间控制与单排单灌水分管理系统相结合的关键技术,以春插面肥种类和蓄水深度为试验因素,对田面水中氮磷养分流失潜力的动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以3层后向传播(bac... 为探明施用春插面肥后的水分管理对春耕稻田养分流失潜力的影响,采用滞水时间控制与单排单灌水分管理系统相结合的关键技术,以春插面肥种类和蓄水深度为试验因素,对田面水中氮磷养分流失潜力的动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以3层后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简称BP)神经网络为工具,选取春插面肥种类、蓄水深度、动态时间等3个指标作为输入结点,以氮磷等养分流失潜力作为输出指标,对采集的样本进行训练和验证。结果表明,(1)施用F_1(N∶P_2O_5∶K_2O=21∶6∶13)后,H_3F_1、H_6F_1、H_9F_1处理(H_3、H_6、H_9分别表示蓄水深度为3、6、9 cm)的田面水中氮素形态以较为活跃的NO3--N为主。F_2(N∶P∶K=3∶1∶1)是一种液体有机肥,不易被硝化细菌消化。施用F_3(尿素17. 1%、过磷酸钙12. 0%、氯化钾60. 0%) 1 d后,H_9F_3、F_3F_3处理均处于低水平,反硝化作用不明显。可见,施用F_2和F_3可有效减少NO3--N的流失。(2)将H_9F_3、H_3F_3处理滞水至施肥5 d后排放,可有效减少田面水中NH_4+-N的流失。(3)将H_3F_2、H_9F_3处理滞水至施肥5 d后排水,可有效减少总磷的流失。(4)将H_3F_3、H_9F_3、H_6F_3处理滞水至施肥3 d后排水,可有效减少田面水中总氮的流失。(5)应用田面水中氮、磷等养分流失潜力实测数据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得出基于面肥种类、蓄水深度以及动态时间的春耕稻田养分流失潜力的拟合预测模型。可得出的结论:(1)施用单质混合肥蓄水9 cm,并滞水至施肥5 d后排水是一种清洁的水分管理模式;(2)应用氮、磷等养分流失潜力实测数据,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得出基于面肥种类、蓄水深度以及动态时间的养分流失拟合预测模型为Output=0. 57×Target+0. 71,r2=0. 569 91。该模型的建立与求解过程可为稻田水分的有效管理提供科学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管理 养分流失潜力 BP神经网络 影响 拟合预测模型
下载PDF
试论中国城市的生态园林建设 被引量:12
11
作者 冯国禄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101-104,共4页
传统中国园林在历史上功不可没,但在现代遇到了技术发展的瓶颈。生态园林作为传统园林的发展方向和高层模式,有其独特的学科领域、技术组成、生态功能以及遵循原则等特点。生态园林对于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至关重要。当前中国的城市化和... 传统中国园林在历史上功不可没,但在现代遇到了技术发展的瓶颈。生态园林作为传统园林的发展方向和高层模式,有其独特的学科领域、技术组成、生态功能以及遵循原则等特点。生态园林对于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至关重要。当前中国的城市化和生态城市建设,主要存在技术水平不高,绿地系统植物配置不够合理,人文环境不够协调等问题。对此,必须采用以苗木为中心、致力于培育植物群落的“自然配植”技术;通过构建乡土天然植物群落以及“乔、灌、草”合理搭配的时空结构,建立复合型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构建人工建筑、人文景观与环境协调一致的“天人合一”绿色和谐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城市 生态园林建设 生态转型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群落生境在城市生态再生中的作用及其构建 被引量:1
12
作者 冯国禄 向小奇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3期87-89,共3页
介绍群落生境的概念及其在城市生态再生中的作用,讨论了城市群落生境构建的一般方法:(1)充分利用城市中残留至今的乡土群落生境;(2)打破现代城市传统土地利用格局,构建城市生态基础;(3)努力构建城市群落生境网络;(4)积极采用生态园林绿... 介绍群落生境的概念及其在城市生态再生中的作用,讨论了城市群落生境构建的一般方法:(1)充分利用城市中残留至今的乡土群落生境;(2)打破现代城市传统土地利用格局,构建城市生态基础;(3)努力构建城市群落生境网络;(4)积极采用生态园林绿化的新技术;(5)广泛动员和组织市民志愿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园林 群落生境 生物多样性 群落生境网络
下载PDF
“自然配植”——现代园林绿化技术的发展方向——传统造园技术与生态学的完美结合 被引量:3
13
作者 冯国禄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5年第12期28-29,共2页
源于对自然机理的研究的“自然配植的绿化技术,是从生态学的角度观察大自然开始的。欧洲的德国以及近邻日本,正在努力的推动“自然配植”的技术、理念及其知识的整理与融合,以期获得高技术的发展;并且已经在自然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 源于对自然机理的研究的“自然配植的绿化技术,是从生态学的角度观察大自然开始的。欧洲的德国以及近邻日本,正在努力的推动“自然配植”的技术、理念及其知识的整理与融合,以期获得高技术的发展;并且已经在自然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功经验。本文从现代造园技术发展方向和生态学的角度,指出“自然配植”是现代园林绿化技术的发展方向,并阐述了该技术的基本理念、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绿化 “自然配植” 以人为本 传统造园技术 生态学
下载PDF
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被引量:4
14
作者 冯国禄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年第10期110-111,共2页
园林绿地作为城市重要的绿色公共空间,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分。目前国内城市在园林绿地建设中存在着绿地生态功能不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力、城市绿地功能性模糊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营造景观多样性、... 园林绿地作为城市重要的绿色公共空间,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分。目前国内城市在园林绿地建设中存在着绿地生态功能不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力、城市绿地功能性模糊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营造景观多样性、就地取材、以人为本等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绿地 生物多样性 生态功能
下载PDF
模拟蓄水条件下土壤氮磷的变化及固定作用
15
作者 冯国禄 杨仁斌 +1 位作者 丁孟 蔡可兵 《湖南农业科学》 2010年第7期60-62,共3页
采用室外微区模拟试验,在3、6和9cm3个不同蓄水深度处理条件下,对稻田土壤氮磷的变化动态及固定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铵氮(NH4+-N)、硝氮(NO3--N)和总磷(TP)含量与蓄水深度显著负相关;蓄水处理对土壤中总氮(TN)含量变化影响不... 采用室外微区模拟试验,在3、6和9cm3个不同蓄水深度处理条件下,对稻田土壤氮磷的变化动态及固定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铵氮(NH4+-N)、硝氮(NO3--N)和总磷(TP)含量与蓄水深度显著负相关;蓄水处理对土壤中总氮(TN)含量变化影响不大。施肥后随蓄水时间延长,土壤NH4+-N和NO3-N呈下降趋势,而TN和TP呈上升趋势。土壤对NH4+-N、TN和TP的固定作用较强,而NO3--N不易被土壤胶粒所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水处理 稻田土壤 氮磷含量 固定作用
下载PDF
西南岩溶地区土壤动物多样性及其对生态恢复的响应——以云南省弥勒县白龙洞地区为例 被引量:8
16
作者 向昌国 冯国禄 +1 位作者 潘根兴 张平究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4-327,共4页
根据岩溶地区常见不同岩溶生态景观类型,对云南省弥勒县白龙洞地区石漠化、草地、灌丛和林地4个采样区按0~10,11~20,21~30,31~40 cm等4个土层,共采集到土壤动物6 284头,分属3门8纲26类.结果显示,土壤动物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蜱... 根据岩溶地区常见不同岩溶生态景观类型,对云南省弥勒县白龙洞地区石漠化、草地、灌丛和林地4个采样区按0~10,11~20,21~30,31~40 cm等4个土层,共采集到土壤动物6 284头,分属3门8纲26类.结果显示,土壤动物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蜱螨、弹尾和线虫是岩溶地区的优势种群.岩溶地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常见种群和稀有种群逐渐增加,优势种群较为稳定,初期(石漠化恢复到草地)土壤动物的种群数大量增加,中期(草地恢复到灌丛)个体数量明显增加,后期(灌丛恢复到林地)种群和个体数增加缓慢,其密度可作为指示岩溶地区生态恢复的生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岩溶生态 植被 生物指示
下载PDF
浅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日本庭园的影响
17
作者 冯国禄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5年第11期38-39,共2页
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历史的角度,对日本庭园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儒家思想为日本庭园提供了完全理性的理论基础;佛教与日本本土的神教相结合产生的禅宗佛教,使日本庭园走向了宗教园林;道家思想的“道法自然”哲学精髓,则影响了日本的... 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历史的角度,对日本庭园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儒家思想为日本庭园提供了完全理性的理论基础;佛教与日本本土的神教相结合产生的禅宗佛教,使日本庭园走向了宗教园林;道家思想的“道法自然”哲学精髓,则影响了日本的“象征式庭园”的造园手法。正是由于中日两国有相同的造园哲学思想以及历史上长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决定了日本庭园与中国古典园林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哲学思想 日本庭园 写景式庭园 象征式庭园 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 日本 庭园 中国古典园林 造园手法
下载PDF
微区模拟控排水条件下田面水氮磷流失特征及其减排效能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丁孟 杨仁斌 +1 位作者 冯国禄 蔡可兵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0年第5期122-124,共3页
采用微区模拟施肥后春耕耕整稻田控水减排试验,研究了稻田施肥耕整后田面水中氮磷浓度的分布特征,排水时间及溢流堰排水高度对田面水氮磷的流失和减排效能。结果表明:春耕耕整后,若控制6 cm高排田面水,较常规控制3 cm高排水,可减少排放... 采用微区模拟施肥后春耕耕整稻田控水减排试验,研究了稻田施肥耕整后田面水中氮磷浓度的分布特征,排水时间及溢流堰排水高度对田面水氮磷的流失和减排效能。结果表明:春耕耕整后,若控制6 cm高排田面水,较常规控制3 cm高排水,可减少排放总氮35.76%~72.13%,总磷20.41%~50%。稻田耕整后蓄水6 cm高在第5 d排水比在3 d内排水可减少排放总氮21.22%~55.41%,减少排放总磷67.67%~83.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排水 氮磷 流失特征 减排效能
下载PDF
基于QuickBird遥感影像的城市绿地调查及建设策略——以张家界市城区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田建林 冯国禄 +1 位作者 李悦丰 杨海荣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6-78,共3页
以QuickBird卫星影像数据为基础数据源,结合RS、GIS技术,主要采用计算机监督分类结合目视解译获取城市绿地类型信息的方法,调查张家界市城区绿地状况,计算张家界市城区绿地的相关景观格局指数.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张家界市城市绿地建... 以QuickBird卫星影像数据为基础数据源,结合RS、GIS技术,主要采用计算机监督分类结合目视解译获取城市绿地类型信息的方法,调查张家界市城区绿地状况,计算张家界市城区绿地的相关景观格局指数.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张家界市城市绿地建设提出扩大绿化面积、加快绿地建设,拓宽道路绿地、提高廊道效益,"点、线、面"一体化、完善绿地体系等建设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城市绿地 高分辨率影像 景观指数 张家界
下载PDF
3种爬山虎叶比较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董爱文 冯国禄 +1 位作者 卜晓英 金海孝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16-418,共3页
运用临时装片法、石蜡切片法、显微观察及显微照相的方法,对粉叶爬山虎、异叶爬山虎、爬山虎叶及异叶爬山虎与爬山虎营养枝叶的解剖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3种爬山虎叶均为典型异面叶,1层表皮细胞,排列紧密;角质层发达... 运用临时装片法、石蜡切片法、显微观察及显微照相的方法,对粉叶爬山虎、异叶爬山虎、爬山虎叶及异叶爬山虎与爬山虎营养枝叶的解剖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3种爬山虎叶均为典型异面叶,1层表皮细胞,排列紧密;角质层发达,含蜡质;栅栏组织近2层,排列紧密,叶肉有含晶细胞;仅下表皮具气孔.2)粉叶爬山虎叶两面具腺毛,腺毛由3~12个细胞构成;爬山虎叶仅腹面具腺毛,腺毛由3~5个细胞构成,而异叶爬山虎叶不具腺毛;角质层厚度从小到大依次为粉叶爬山虎,爬山虎,异叶爬山虎;粉叶爬山虎叶表面覆盖颗粒状蜡质,腹面覆盖盾状鳞片蜡质;爬山虎叶表面覆盖颗粒状蜡质,腹面具发达盾状鳞片蜡质;异叶爬山虎叶仅腹面具有盾状鳞片蜡质;营养枝叶均无表皮附属物.爬山虎叶气孔器为不等型,异叶爬山虎叶为无规则型,粉叶爬山虎叶为平列型,营养枝叶均为环卫型.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厚度比值从大到小依次为粉叶爬山虎,异叶爬山虎,爬山虎,而叶片与海绵组织厚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爬山虎,异叶爬山虎,粉叶爬山虎.3)3种爬山虎叶均趋向旱生植物叶的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爬山虎 叶片 形态解剖 种间差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