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津地区淡水池塘养殖现状及对策建议
1
作者 李楠 张连英 +3 位作者 丁子元 吴会民 冯守明 宋香荣 《天津农林科技》 2024年第1期37-40,共4页
文章简要介绍了天津地区淡水池塘养殖的现状,总结出天津市淡水池塘养殖的主要模式,分析了淡水养殖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病害频发造成养殖成功率低;养殖品种老化和养殖模式单一;水产品苗种市场鱼龙混杂、优劣难辨;养殖池塘设施维护不... 文章简要介绍了天津地区淡水池塘养殖的现状,总结出天津市淡水池塘养殖的主要模式,分析了淡水养殖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病害频发造成养殖成功率低;养殖品种老化和养殖模式单一;水产品苗种市场鱼龙混杂、优劣难辨;养殖池塘设施维护不到位;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等。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拓展养殖空间,优化养殖模式;加强水产养殖鱼种病害的科学防控;培养新型职业渔民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出台相关政策,维护养殖户权益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地区 淡水池塘 养殖现状 对策建议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白斑综合征血液病理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冯守明 杨先乐 +2 位作者 李军 王蓉 赵燕超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8-112,共5页
对自然发病、投喂和注射感染的凡纳滨对虾白斑综合征(whitespotsyndrome,WSS)血液病理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感染方式患病对虾的血液病理变化相似,表现为:1.患病对虾血细胞总数、透明细胞数量极显著减少,小颗粒细胞、大颗粒细胞极显著... 对自然发病、投喂和注射感染的凡纳滨对虾白斑综合征(whitespotsyndrome,WSS)血液病理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感染方式患病对虾的血液病理变化相似,表现为:1.患病对虾血细胞总数、透明细胞数量极显著减少,小颗粒细胞、大颗粒细胞极显著增加。2.显微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血涂片中血细胞明显减少且分布不均匀,破损或解体的细胞增多,呈典型的溶血状态。3.超微病理变化表现为,大部分血细胞坏死,少数血细胞呈不典型的凋亡。患病对虾的血细胞核中可见大量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spotsyndromevirus,WSSV)粒子。病理变化表明血细胞是WSSV的主要靶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血液病理 白斑综合征
下载PDF
大菱鲆对迟缓爱德华氏菌的免疫应答 被引量:3
3
作者 冯守明 战文斌 +5 位作者 绳秀珍 韩进刚 王菁 杨凯 李军 张丽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3-208,共6页
用制备的迟缓爱德华氏菌灭活全菌和主要外膜蛋白(OMP)对大菱鲆进行腹腔注射及肛门灌注免疫,以Ig+细胞数量及血清抗体效价为指标,评价和比较大菱鲆对不同抗原的免疫应答水平。结果显示,注射2种抗原后,外周血中Ig+细胞数量及血清抗体效价... 用制备的迟缓爱德华氏菌灭活全菌和主要外膜蛋白(OMP)对大菱鲆进行腹腔注射及肛门灌注免疫,以Ig+细胞数量及血清抗体效价为指标,评价和比较大菱鲆对不同抗原的免疫应答水平。结果显示,注射2种抗原后,外周血中Ig+细胞数量及血清抗体效价均呈明显增加趋势,注射OMP大菱鲆的外周血Ig+细胞数量及血清抗体效价不显著低于注射灭活全菌大菱鲆(外周血Ig+细胞:P=0.390;抗体效价:P=0.300);肛门灌注2种抗原后,大菱鲆外周血和后肠中Ig+细胞数量及血清凝集效价亦均呈增加趋势,灌注OMP大菱鲆后肠、外周血中Ig+细胞数量和血清抗体效价均不显著高于灌注灭活全菌大菱鲆(外周血Ig+细胞:P=0.056;后肠Ig+细胞:P=0.163;抗体效价:P=0.195)。结果表明,注射和肛门灌注迟缓爱德华氏菌灭活全菌和OMP均能够诱导大菱鲆产生针对迟缓爱德华氏菌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本文结果对鱼类疫苗的研制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迟缓爱德华氏菌 Ig+细胞 血清抗体效价 免疫应答
下载PDF
4种养殖鱼类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冯守明 金万昆 +2 位作者 李军 杨凯 王菁 《水利渔业》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8-59,62,共3页
对德国镜鲤、彭泽鲫、褐牙鲆和大菱鲆4种养殖鱼类的白细胞吞噬率和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进行了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4种养殖鱼类的白细胞均具有吞噬能力且差异显著(P<0.05),白细胞吞噬率的大小顺序为:彭泽鲫>大菱鲆>褐牙鲆>... 对德国镜鲤、彭泽鲫、褐牙鲆和大菱鲆4种养殖鱼类的白细胞吞噬率和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进行了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4种养殖鱼类的白细胞均具有吞噬能力且差异显著(P<0.05),白细胞吞噬率的大小顺序为:彭泽鲫>大菱鲆>褐牙鲆>德国镜鲤;同时,4种养殖鱼类的红细胞表面都存在C3b补体受体,均可形成花环且花环率差异显著(P<0.05),大小顺序为:彭泽鲫>德国镜鲤>大菱鲆>褐牙鲆。说明鱼类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具有显著的种间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吞噬率 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 德国镜鲤 彭泽鲫 褐牙鲆 大菱鲆
下载PDF
臭氧治疗细菌性鱼病试验 被引量:1
5
作者 冯守明 李宝华 +1 位作者 孙晓旺 孙广明 《内陆水产》 2003年第4期28-29,共2页
关键词 细菌性鱼病 臭氧 治疗试验 疗效
下载PDF
二种对虾白斑综合征组织与细胞病理研究
6
作者 冯守明 杨先乐 +2 位作者 李军 王蓉 赵燕超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12期86-92,共7页
对自然发病、投喂感染和注射感染的中国对虾、凡纳滨对虾白斑综合征进行组织与细胞病理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对虾与凡纳滨对虾的病理变化相似,但不同感染方式的患病对虾有差异。临床病理:相同点表现为游动无力,反应迟钝,胃中无食,... 对自然发病、投喂感染和注射感染的中国对虾、凡纳滨对虾白斑综合征进行组织与细胞病理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对虾与凡纳滨对虾的病理变化相似,但不同感染方式的患病对虾有差异。临床病理:相同点表现为游动无力,反应迟钝,胃中无食,体色变暗,肌肉浑浊,肝胰腺肿大;不同点为自然发病和投喂感染的对虾临床病理变化比注射人工感染明显,病程长。显微病理:相同点表现为细胞核肿大,细胞变性、坏死等;不同点为自然发病和投喂感染的病虾胃、肝胰腺的病理变化比注射感染严重,坏死细胞数量多,组织大面积坏死溶解;注射感染病虾的肌肉组织显微病理变化比自然发病、投喂感染严重。超微病理:相同点表现为细胞肿大、变性、坏死、溶解,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形态变异,肿大,膜溶解或整体崩解;细胞核肿大或固缩或溶解.部分细胞核中可见WSSV;不同点为注射感染的患病对虾肌肉组织的超微病理变化比自然发病、投喂感染严重,肌细胞核中观察到WSSV的几率较高;投喂感染、自然发病对虾的胃上皮细胞、肝胰腺细胞的超微病理变化比注射感染严重。另外,不同类型的细胞对WSSV的易感性不相同,血细胞为最常见的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血细胞通过细胞变形或形成伪足,贴附于其它组织细胞膜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凡纳滨对虾 白斑综合征 组织病理
下载PDF
刀额新对虾杆状病毒研究初报
7
作者 冯守明 张勤 +3 位作者 邓威 张振奎 林春友 付志茹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1999年第2期24-26,共3页
报道天津地区刀额新对虾杆状病毒导致对虾死亡一病例,应用石蜡切片H-E染色、超薄切片、光学显微镜浸片观察及环境因子调查等研究手段,从病原体、病理学及环境因素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病例病原与本地区中国对虾杆状病毒病... 报道天津地区刀额新对虾杆状病毒导致对虾死亡一病例,应用石蜡切片H-E染色、超薄切片、光学显微镜浸片观察及环境因子调查等研究手段,从病原体、病理学及环境因素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病例病原与本地区中国对虾杆状病毒病原相仿,隶属于杆状病毒科,杆状病毒属(Bac-ulovirus)的C亚群,短杆状,具有囊膜,病毒粒子平均大小为228nm×125nm,核衣壳平均大小为210nm×86nm。病毒粒子寄生在肝胰腺病变组织的细胞核中,部分存在于细胞质中,不形成包涵体,致使宿主肝胰腺超微结构发生严重病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额新对虾 病毒 杆状病毒 病理 环境因子 对虾
下载PDF
鲤鱼舞三毛金藻中毒症血液学指标测定及组织病理观察
8
作者 冯守明 杨先乐 +1 位作者 傅志茹 孙刚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2003年第1期35-36,40,共3页
测定了患舞三毛金藻毒素中毒症及健康鲤鱼的 16项血液学指标 ,结果进行了 t检验 ;对患病及健康鲤鱼的造血器官进行了组织学观察 ,描述了病鱼造血组织的病理变化。
关键词 鲤鱼 舞三毛金藻 中毒症 血液学 指标测定 组织病理 造血器官
下载PDF
银鼓鱼病原菌(海豚链球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7
9
作者 罗璋 许杰 +3 位作者 韩进刚 徐赟霞 马文婷 冯守明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5-99,共5页
从患病濒死的银鼓鱼(Selenotoca multifasciata)肾脏组织中分离到Yg1菌株,用该菌株对健康银鼓鱼进行人工感染,可使其致病,发病症状与自然病鱼症状一致,再分离菌株的各种特性与原分离菌株相同。通过ATB系统和菌体常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 从患病濒死的银鼓鱼(Selenotoca multifasciata)肾脏组织中分离到Yg1菌株,用该菌株对健康银鼓鱼进行人工感染,可使其致病,发病症状与自然病鱼症状一致,再分离菌株的各种特性与原分离菌株相同。通过ATB系统和菌体常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反应指标测定以及16SrRNA测序分析等综合鉴定,Yg1菌株为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药敏试验结果表明,Yg1菌株对恩诺沙星、土霉素、罗红霉素、强力霉素、四环素、左氟沙星等抗生素较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鼓鱼 病原菌 海豚链球菌 药敏试验 抗生素
下载PDF
斑石鲷含肉率与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尤宏争 李文雯 +2 位作者 夏苏东 姜巨峰 冯守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4-179,共6页
为研究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的营养价值与鲜美程度,采用营养测试方法对体质量为(272.11±33.89)g的斑石鲷含肉率和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斑石鲷的含肉率为66.06%±0.93%;肌肉(鲜样)中水分、粗蛋白质、粗脂... 为研究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的营养价值与鲜美程度,采用营养测试方法对体质量为(272.11±33.89)g的斑石鲷含肉率和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斑石鲷的含肉率为66.06%±0.93%;肌肉(鲜样)中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灰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0.50%、20.20%、7.80%、1.30%;肌肉蛋白质中共检测出18种氨基酸,占干样品总量的65.17%,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8种)总量为27.15%(干样,下同),占氨基酸总量的41.65%,必需氨基酸组成与FAO/WHO要求一致;斑石鲷的必需氨基酸指数为82.98,限制性氨基酸为色氨酸、胱氨酸,4种鲜味氨基酸总质量分数为38.49%;肌肉中脂肪酸含量丰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28.41%,其中EPA、DHA含量分别为5.59%和13.60%,常量及微量元素含量丰富。研究表明,斑石鲷肌肉中含有丰富的EPA、DHA和矿物元素,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保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石鲷 含肉率 肌肉营养成分 氨基酸
下载PDF
海水工厂化养殖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和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腹水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26
11
作者 薛淑霞 冯守明 孙金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48-554,共7页
从患腹水病大菱鲆和褐牙鲆成鱼体内分离到两株致病作用强的病原菌FS1和FS2,经人工感染实验表明菌株FS1和菌株FS2为腹水症的致病菌。采用常规的生理生化鉴定方法及梅里埃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VITEK32),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病原菌的... 从患腹水病大菱鲆和褐牙鲆成鱼体内分离到两株致病作用强的病原菌FS1和FS2,经人工感染实验表明菌株FS1和菌株FS2为腹水症的致病菌。采用常规的生理生化鉴定方法及梅里埃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VITEK32),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病原菌的鉴定。结果表明,菌株FS1和菌株FS2分别为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tarda)和溶藻弧菌(Vibrioalginolyticus)。菌株FS116SrRNA基因序列与迟缓爱德华氏菌的同源性达99%;菌株FS2的16SrRNA基因序列与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副溶血弧菌等的同源性均达99%。为最终确定菌株FS2的分类地位,测定了其HSP60基因序列,进行网上同源性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菌株FS2与溶藻弧菌的同源性达99%,而与其他弧菌HSP60基因的同源性均低于91%。这两种致病菌混合感染或分别感染均可造成养殖鲆鱼腹水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褐牙鲆 腹水病 病原菌 分离 鉴定
下载PDF
大鳞副泥鳅群体线粒体DNA D-loop序列遗传变异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白晓慧 杨华 +4 位作者 孟一耕 王娜 姜巨峰 吴会民 冯守明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58-664,共7页
为探明大鳞副泥鳅野生资源状况,利用线粒体DNA D-loop序列,对天津5个大鳞副泥鳅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种群历史动态进行分析。5个群体72个个体的D-loop基因序列全长912~914bp,其中多态性位点30个,共检测到22个单倍型,平均单... 为探明大鳞副泥鳅野生资源状况,利用线粒体DNA D-loop序列,对天津5个大鳞副泥鳅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种群历史动态进行分析。5个群体72个个体的D-loop基因序列全长912~914bp,其中多态性位点30个,共检测到22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813和0.0015,呈现高单倍型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的模式。5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为-0.0205~0.0795,总的遗传分化指数为0.0712,属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单倍型网络进化图和单倍型系统发育树均未显示出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中性检验和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分析均表明,大鳞副泥鳅经历过种群扩张,扩张事件发生在第四纪更新世晚期。研究结果表明,应加强5个湿地大鳞副泥鳅群体的保护,适时开展大鳞副泥鳅良种选育工作,减少对大鳞副泥鳅野生资源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鳞副泥鳅 线粒体DNA D-loop基因 遗传多样性 核苷酸不配对分布
下载PDF
红头丽体鱼×红魔丽体鱼杂交子一代胚胎发育及仔鱼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13
13
作者 孙志景 姜巨峰 +6 位作者 傅志茹 吴会民 刘肖莲 夏苏东 张振国 郝爽 冯守明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8-46,共9页
对红头丽体鱼[Cichlasoma synspilum(♀)]×红魔丽体鱼[C.citrinellum(♂)]杂交子一代(F1)(俗称"血鹦鹉")的胚胎及仔鱼形态发育进行观察,描述了各发育时期的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平均受精率为(91.33±3.06)%,平均孵... 对红头丽体鱼[Cichlasoma synspilum(♀)]×红魔丽体鱼[C.citrinellum(♂)]杂交子一代(F1)(俗称"血鹦鹉")的胚胎及仔鱼形态发育进行观察,描述了各发育时期的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平均受精率为(91.33±3.06)%,平均孵化率为(91.67±2.08)%;血鹦鹉的受精卵呈椭圆球形,黏性,有浅黄、白灰和红褐3种颜色,无油球,平均卵长径为(1.89±0.04)mm;发育过程可分为6个阶段:受精卵阶段、卵裂阶段、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孵出期,并进一步分为28个发育分期;在水温(30±0.5)℃下历时约52 h 36 min完成孵化。初孵仔鱼全长(3.71±0.05)mm,卵黄长径为(1.74±0.09)mm,短径为(1.25±0.07)mm,于第3天开始摄食轮虫,孵出后第5天卵黄囊完全消失。第13天全长(11.86±1.02)mm,各鳍条基本形成,进入稚鱼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头丽体鱼×红魔丽体鱼子一代 胚胎发育 仔鱼形态
下载PDF
河蟹臭氧水育苗的正交试验 被引量:8
14
作者 朱福庆 冯守明 +4 位作者 孙广明 李宝华 李秀梅 孙晓旺 杨建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7-18,26,共3页
关键词 河蟹 臭氧水 育苗 正交试验
下载PDF
三种不同养殖品种池塘水质变化特征分析及比较 被引量:6
15
作者 吴会民 姜巨峰 +5 位作者 李春艳 蔡超 张韦 刘肖莲 白晓慧 冯守明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2-86,共5页
研究了养殖泥鳅、翘嘴红鲌和青虾池塘的水质变化特点,并用VIKOR算法比较了三种养殖品种的池塘水环境质量。结果表明:三种养殖品种池塘的水质变化特点基本相同,但是三种池塘中,青虾养殖池塘水质最优,泥鳅池塘次之,翘嘴红鲌池塘最差。
关键词 养殖品种 池塘 水质 VIKOR算法
下载PDF
温度对北极红点鲑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克明 夏苏东 +4 位作者 尤宏争 胡华 李楠 刘义 冯守明 《经济动物学报》 CAS 2016年第4期193-196,199,共5页
为研究温度对北极红点鲑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设置10,13,16,19℃4个温度梯度,选取1龄北极红点鲑(161.7±2.59)g,经过42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体重增长率影响极显著(P〈0.01),温度为16℃时体重最大,19℃时体重... 为研究温度对北极红点鲑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设置10,13,16,19℃4个温度梯度,选取1龄北极红点鲑(161.7±2.59)g,经过42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体重增长率影响极显著(P〈0.01),温度为16℃时体重最大,19℃时体重最小;对摄食率影响不显著(P〉0.05);对饵料系数影响显著(P〈0.05)。16℃时体重增长率和饵料利用率最高,19℃时最低。温度对SOD、MDA、CAT、AKP、ACP等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均为极显著(P〈0.01),13~16℃非特异性免疫机能能较好的发挥作用,19℃时非特异性免疫机能降低。说明北极红点鲑的适宜养殖温度为16℃左右,最好控制在19℃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红点鲑 温度 增重率 非特异性免疫指标
下载PDF
鱼用三联口服疫苗的制备方法及其对大菱鲆的免疫效果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振国 郝爽 +5 位作者 李继 罗璋 冯守明 吴会民 姜巨峰 孙志景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52-255,共4页
为探究海水养殖中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的疫苗接种方法,以药用淀粉、麦芽糊精,以及经0.5%甲醛灭活的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副溶血弧菌V.parahemolyticus和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为主要原料,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鱼用... 为探究海水养殖中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的疫苗接种方法,以药用淀粉、麦芽糊精,以及经0.5%甲醛灭活的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副溶血弧菌V.parahemolyticus和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为主要原料,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鱼用三联口服疫苗,并用其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免疫,分别在免疫0、7、14、21、28 d时测定溶藻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和迟缓爱德华氏菌特异性抗体,以1×109cfu/m L活菌(3种菌液比例为1∶1∶1)进行攻毒试验并计算免疫保护率。结果表明,药用淀粉150 g、麦芽糊精50g、菌液60 m L、挤出速度200 r/min、滚圆时间60 s时,为比较成熟的三联口服疫苗制备工艺,用该疫苗免疫大菱鲆后,3种细菌的大菱鲆血清和后肠黏膜抗体效价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免疫保护率达5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联口服疫苗 大菱鲆 免疫
下载PDF
温度对北极红点鲑体成分和消化酶活力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克明 钱红 +5 位作者 夏苏东 尤宏争 李文雯 孟一耕 马林 冯守明 《经济动物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29-32,共4页
为研究温度对北极红点鲑体成分和消化酶指标的影响,设置10,13,16,19℃4个温度梯度,选取1龄北极红点鲑(161.7±12.94)g,经过42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北极红点鲑体成分影响显著(P<0.05),以16℃为转折点,水分随温度升高先降... 为研究温度对北极红点鲑体成分和消化酶指标的影响,设置10,13,16,19℃4个温度梯度,选取1龄北极红点鲑(161.7±12.94)g,经过42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北极红点鲑体成分影响显著(P<0.05),以16℃为转折点,水分随温度升高先降低后升高,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灰分随温度升高先升高后降低;温度对肝胰脏和肠道主要消化酶指标影响显著(P<0.05),其中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力在肝胰脏和肠道中变化趋势一致,胃蛋白酶活力和脂肪酶活力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胰蛋白酶活力随温度升高而升高。肝胰脏中淀粉酶活力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在肠道中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肠道中消化酶活力高于肝胰脏中消化酶活力。结果显示,温度对体成分和消化酶活力均有显著影响,16℃时肌肉品质最好,温度对不同消化酶的影响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红点鲑 温度 体成分 消化酶
下载PDF
长丝鲈“突眼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振国 姜巨峰 +3 位作者 孙志景 郝爽 吴会民 冯守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24-628,共5页
从患"突眼病"长丝鲈Osphronemas goramy肾脏中分离到1株优势菌CSL1,分别以腹腔注射、划伤浸泡和直接浸泡3种方式进行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结果表明:CSL1菌株能感染长丝鲈,且毒力较强,腹腔注射0.2 m L菌液(菌浓度为1×108cfu... 从患"突眼病"长丝鲈Osphronemas goramy肾脏中分离到1株优势菌CSL1,分别以腹腔注射、划伤浸泡和直接浸泡3种方式进行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结果表明:CSL1菌株能感染长丝鲈,且毒力较强,腹腔注射0.2 m L菌液(菌浓度为1×108cfu/m L)可导致受试长丝鲈66.7%死亡,划伤浸泡感染(菌浓度为1×108cfu/m L)死亡率达100%,直接浸泡感染(菌浓度为1×108cfu/m L)无死亡,被感染长丝鲈出现与自然感染相同的症状;对菌株CSL1进行形态特征观察和主要理化特性分析,初步鉴定为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进一步选用16S rRNA对该菌进行分子鉴定,将序列结果进行Blast分析并构建进化树,结果显示,16S rRNA基因与Gen Bank上登录的豚鼠气单胞菌的相应序列具有很高的同源性,进化树聚为一支;综合生理生化与分子鉴定结果,判定所分离的菌株为豚鼠气单胞菌;药敏试验显示,该菌株对左氟沙星、诺氟沙星、恩诺沙星、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吡哌酸8种药物高度敏感,对阿齐霉素、新霉素和强力霉素3种药物中度敏感,对新生霉素、萘啶酸、氨卞青霉素、青霉素、阿莫西林、甲氧卞啶、链霉素、复方新诺明8种药物具有耐药性。研究表明,长丝鲈"突眼病"的病原菌为豚鼠气单胞菌,其药敏结果可为防治该病提供用药参考,庆大霉素是治疗由豚鼠气单胞菌引起的各种养殖鱼类相关疾病的普适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丝鲈 突眼病 豚鼠气单胞菌 药敏试验
下载PDF
盐碱地养虾池塘养殖期间细菌组成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么宗利 周凯 +5 位作者 罗璋 来琦芳 王慧 徐赟霞 应成琦 冯守明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5-228,共4页
对天津地区盐碱地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池塘的细菌种类和垂直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池塘中细菌总数维持在2.4×10^3-8.5×10^5cfu/mL之间,弧菌总数维持在1.75×10^2-2.3×10^5cfu/mL之间,... 对天津地区盐碱地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池塘的细菌种类和垂直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池塘中细菌总数维持在2.4×10^3-8.5×10^5cfu/mL之间,弧菌总数维持在1.75×10^2-2.3×10^5cfu/mL之间,细菌总数和弧菌总数分别在8月份和9月份达到高峰。反硝化细菌总数维持在3.4×10^4-2.8×10^5cfu/mL之间,硫酸盐还原菌总数维持在2.9×10^2-7.5×10^4cfu/mL之间,氨化细菌总数维持在1.2×10^2-7.0×10^4cfu/mL之间。养殖水体中共检测到13种细菌,养殖前期弧菌属、产碱菌属、棒杆菌属为优势菌群;养殖中期产碱菌属、弧菌属、气单胞菌属、肠杆菌科为优势菌群;养殖后期弧菌属、气单胞菌属、噬纤维菌属为优势菌群。通过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7月份细菌多样性指数最高,9月份细菌多样性指数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养虾池塘 细菌组成 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