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节镜下通道扩大术治疗继发性腘窝囊肿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7
1
作者 张利恒 李亮 +7 位作者 孙铭 门宏亮 罗浩 王鑫众 冯宪发 李凤立 李树里 马云杰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5731-5733,共3页
目的探讨常规关节镜前内、前外侧入路保留囊壁的通道扩大术治疗继发性腘窝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302例有膝关节症状、磁共振成像(MRI)提示囊肿与后关节腔相通的腘窝囊肿患者。局麻下经关节镜下常规前内、前外侧入路,行膝关节腔清理,后... 目的探讨常规关节镜前内、前外侧入路保留囊壁的通道扩大术治疗继发性腘窝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302例有膝关节症状、磁共振成像(MRI)提示囊肿与后关节腔相通的腘窝囊肿患者。局麻下经关节镜下常规前内、前外侧入路,行膝关节腔清理,后内侧不做辅助入路。通过髁间窝的前、后交叉韧带之间将关节镜和手动器械伸到后内侧间室,以扩大腘窝囊肿与关节腔之间的通道口(5 mm×5 mm),不做囊壁切除。根据Rauschning和Lindgren分级方法评定手术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22~26个月随访,平均(23. 4±2. 1)个月。术后所有患者明显缓解,根据Rauschning和Lindgren分级评分结果分别为:术后0级264例,I级35例,Ⅱ级2例,复发1例。好转率100%优良率99. 0%,复发率0. 3%。结论局麻下关节镜常规前内、前外侧入路不做囊壁切除的通道扩大术治疗继发性腘窝囊肿效果评价优良率高。手术具有费用低、麻醉风险小、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日短、复发率低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膝关节 腘窝囊肿
下载PDF
关节镜下前路通道扩大术与后内侧入路治疗腘窝囊肿效果对比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利恒 马云杰 +7 位作者 孙铭 李亮 门宏亮 罗浩 王鑫众 冯宪发 李凤立 李树里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9期135-138,共4页
目的对比膝关节镜下前路通道扩大术与后内侧入路治疗腘窝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腘窝囊肿患者196例(200条患肢)为研究对象,其中单侧腘窝囊肿192例,双侧腘窝囊肿4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组[98例(10... 目的对比膝关节镜下前路通道扩大术与后内侧入路治疗腘窝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腘窝囊肿患者196例(200条患肢)为研究对象,其中单侧腘窝囊肿192例,双侧腘窝囊肿4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组[98例(100肢)]和B组[98例(100肢)]。A组患者采用前路通道扩大术治疗,B组患者采用后内侧入路治疗。根据Rauschning和Lindgren腘窝囊肿分级评定两组患者手术疗效。结果 A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显著短于B组(P = 0.04)。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和术后1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随访10 ~ 12个月,平均(11.2±0.3)个月,所有患者症状均有所缓解,两组患肢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83)。结论膝关节镜下前路通道扩大术治疗腘窝囊肿与后内侧入路治疗效果相当,但前路通道扩大术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患者术后功能训练依从性好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膝关节 腘窝囊肿
下载PDF
应用网状小切口减压引流法治疗急性骨筋膜间区综合征 被引量:3
3
作者 冯宪发 刘长民 《中国实用医药》 2007年第11期28-29,共2页
目的介绍网状小切口减压引流法治疗创伤后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方法对四肢损伤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56例,早期发现后,及时应用网状小切口筋膜切开减压引流术。结果及时减压组优良率约96.86%,常规大“S”切口减压,其优良率约41.67%,... 目的介绍网状小切口减压引流法治疗创伤后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方法对四肢损伤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56例,早期发现后,及时应用网状小切口筋膜切开减压引流术。结果及时减压组优良率约96.86%,常规大“S”切口减压,其优良率约41.67%,血液循环及下肢功能恢复良好,由于早期诊断,早期切开减压,疗效满意,治愈率达80%。结论早期诊断,及时小切口切开减压,损伤小,愈合快,治疗效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膜室综合征 网状小切口 减压引流
下载PDF
神经再生室与微环境研究的新模型 被引量:2
4
作者 冯宪发 于惊涛 +1 位作者 孙新哲 张铁力 《中国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1年第4期222-223,共2页
目的 建立神经再生室与微环境研究模型 ,并介绍操作要点 ,对其科学性、可行性进行评估。方法 将大鼠的坐骨神经于股中部切断 ,推剥神经外膜于远近端 ,使近远端的神经束露出2mm将其切除 ,使断端的神经束回缩至外膜内 ,间断缝合外膜 ,... 目的 建立神经再生室与微环境研究模型 ,并介绍操作要点 ,对其科学性、可行性进行评估。方法 将大鼠的坐骨神经于股中部切断 ,推剥神经外膜于远近端 ,使近远端的神经束露出2mm将其切除 ,使断端的神经束回缩至外膜内 ,间断缝合外膜 ,使断伤的神经束间留有 2mm~3mm微小间室。结果 术后 4周见再生的神经通过微小间室 ,吻合处神经束排列规律连续 ,没有神经瘤形成。结论 神经外膜再生室模型是一个自由自然的神经再生内环境 ,符合神经生长规律 ,是对以往外设的“再生室”研究神经再生的一个改进 ,对传统的神经吻合方法是一个完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 神经再生 微环境 动物、实验
下载PDF
一期原位静脉动脉化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5例分析
5
作者 冯宪发 于惊涛 +1 位作者 张跃忠 晋利明 《吉林医学》 CAS 1996年第6期358-358,共1页
一期原位静脉动脉化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5例分析冯宪发,于惊涛,张跃忠,晋利明(松原市中心医院骨科131200)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临床一种较棘手的难治性疾病,病残率较高,我科自1993年至今采用动静脉转流——静脉动脉化... 一期原位静脉动脉化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5例分析冯宪发,于惊涛,张跃忠,晋利明(松原市中心医院骨科131200)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临床一种较棘手的难治性疾病,病残率较高,我科自1993年至今采用动静脉转流——静脉动脉化治疗5例,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闭塞性 脉管炎 原位静脉动脉化 治疗
下载PDF
周围神经外膜吻合方法的改进性临床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冯宪发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7年第4期195-197,共3页
目的应用改良的周围神经外膜吻合方法以使损伤后的神经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方法在清创修整神经断端时,推剥神经外膜于远近端,使断端的神经束露出,并各将其切除2mm左右,使断端的神经束回缩至外膜内,使断伤的神经束间留有微小间室进... 目的应用改良的周围神经外膜吻合方法以使损伤后的神经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方法在清创修整神经断端时,推剥神经外膜于远近端,使断端的神经束露出,并各将其切除2mm左右,使断端的神经束回缩至外膜内,使断伤的神经束间留有微小间室进行吻合。结果应用神经改进缝合法修复周围神经86例,103条神经,均经1年以上随访,优34例,良45例,可5例,差2例。临床优良率达到91.86%。结论短缩神经束,创造一个自然的神经再生内环境室,利用趋化再生原理进行修复神经,是对以往研究神经再生的一个改进,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临床应用可获得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再生 微环境 周围神经 损伤 神经外膜
下载PDF
吻合血管的腓骨小头移植重建挠腕关节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冯宪发 《中国实用医药》 2007年第36期87-88,共2页
目的探讨腓骨小头移植重建挠腕关节的手术方法。方法从1991~2005年采用吻合血管的腓骨小头移植治疗先天性桡骨缺如患儿1例;松解桡侧挛缩软组织,于尺骨弯曲处额状面斜形截骨;挠骨巨细胞瘤8例;采用肿瘤及连同挠骨远段大块切除;挠骨外伤... 目的探讨腓骨小头移植重建挠腕关节的手术方法。方法从1991~2005年采用吻合血管的腓骨小头移植治疗先天性桡骨缺如患儿1例;松解桡侧挛缩软组织,于尺骨弯曲处额状面斜形截骨;挠骨巨细胞瘤8例;采用肿瘤及连同挠骨远段大块切除;挠骨外伤性缺损5例;切取带血管腓骨小头移植于桡骨缺损处,重建桡腕关节。结果经平均3年随访,肿瘤无复发,前臂桡偏畸形矫正满意,腕关节功能改善,移植骨增粗增长。结论带血管腓骨小头移植重建桡腕关节,可保持腕关节稳定和一定活动度,是治疗先天性桡骨远段端缺损的一种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缺如 腓骨小头骨骺移植 骨巨细胞瘤 整块切除
下载PDF
静脉注射甘露醇治疗四肢软组织肿胀12例
8
作者 冯宪发 于惊涛 《吉林医学信息》 1994年第10期13-13,共1页
关键词 甘露醇 治疗 四肢软组织肿胀
下载PDF
吻合血管的腓骨小头移植重建桡腕关节的临床应用
9
作者 冯宪发 《中国实用医药》 2007年第35期50-51,共2页
目的探讨腓骨小头移植重建桡腕关节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吻合血管的腓骨小头移植治疗先天性桡骨缺如患儿1例;松解桡侧挛缩软组织,于尺骨弯曲处额状面斜形截骨;桡骨巨细胞瘤8例;采用肿瘤及连同桡骨远段大块切除;桡骨外伤性缺损5例;切取... 目的探讨腓骨小头移植重建桡腕关节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吻合血管的腓骨小头移植治疗先天性桡骨缺如患儿1例;松解桡侧挛缩软组织,于尺骨弯曲处额状面斜形截骨;桡骨巨细胞瘤8例;采用肿瘤及连同桡骨远段大块切除;桡骨外伤性缺损5例;切取带血管腓骨小头移植于桡骨缺损处,重建桡腕关节。结果经平均3年随访,肿瘤无复发,前臂桡偏畸形矫正满意,腕关节功能改善,移植骨增粗增长。结论带血管腓骨小头移植重建桡腕关节,可保持腕关节稳定和一定活动度,是治疗桡骨远段端缺损的一种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缺如 腓骨小头骨骺移植 治疗腓骨头整块切除
下载PDF
阴囊内巨大罕见结石一例
10
作者 冯宪发 张跃忠 《吉林医学情报》 1992年第5期87-87,共1页
关键词 阴囊结石 巨大型 临床表现 外科手术
下载PDF
自制中药油纱在治疗创面不愈合的应用
11
作者 张芳 冯宪发 《中国骨伤》 CAS 2005年第6期331-331,共1页
关键词 中药油纱 创面愈合 溃疡创面 活血化瘀 祛腐生机
下载PDF
跖骨旁孤立性动脉瘤样骨囊肿一例
12
作者 于惊涛 冯宪发 《吉林医学信息》 1994年第10期40-40,共1页
关键词 跖骨孤立性动脉瘤样骨囊肿 诊断 临床特点
下载PDF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联合颈总动脉外膜剥脱术治疗混合型脑瘫疗效及对术后康复效果
13
作者 王博 冯宪发 +1 位作者 冯锁立 雷广鹏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4期301-304,共4页
分析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联合颈总动脉外膜剥脱术治疗混合型脑瘫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20年3月-2021年10月收治的混合型脑瘫患儿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1,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和研究组(n=21,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联合... 分析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联合颈总动脉外膜剥脱术治疗混合型脑瘫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20年3月-2021年10月收治的混合型脑瘫患儿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1,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和研究组(n=21,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联合颈总动脉外膜剥脱术治疗)。结果:治疗前二组患儿GMFM-66评分、肌张力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GMFM-66评分显著升高,肌张力均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GMFM-66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肌张力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联合颈总动脉外膜剥脱术治疗混合型脑瘫疗效确切,降低肌张力,改善肢体功能,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颈总动脉外膜剥脱术 混合型脑瘫 疗效 术后康复效果
下载PDF
类风湿性关节炎并发趾(指)坏死一例
14
作者 晋利明 冯宪发 《吉林医学信息》 1994年第10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趾(指)坏死 并发症 病例报告
下载PDF
生物陶瓷系统微创治疗ARCOⅡ、Ⅲ期股骨头坏死 被引量:10
15
作者 鲁亚杰 王臻 +7 位作者 卢霄 卢建熙 陈献韬 牛东升 冯宪发 张成泉 余进伟 王保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91-1298,共8页
目的完善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生物陶瓷系统微创治疗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理论体系,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取7~8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8只制备血管化动物模型,术后4、8、12周采用m... 目的完善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生物陶瓷系统微创治疗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理论体系,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取7~8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8只制备血管化动物模型,术后4、8、12周采用micro-CT扫描血管三维重建和荧光背景下血管显像观察新生血管形态,并计算血管长入包裹区的深度、血管数目以及血管直径。取9个猪股骨标本随机分为3组(n=3):A组为正常股骨头颈组;B组为空腔组(隧芯减压通道+股骨头内球形骨缺损);C组为植骨组,打压植入混合陶瓷颗粒填充股骨头内球形缺损,骨隧道内植入β-TCP多孔生物陶瓷棒。行生物力学检测计算标本的刚度及屈服载荷。多中心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8年7月,国内7所医疗中心行生物陶瓷系统微创保髋治疗的ONFH患者200例(232髋)。其中男145例,女55例;年龄17~76岁,平均42岁。按照国际骨循环协会(ARCO)分期为Ⅱ期150髋,Ⅲ期82髋。术后定期对患者进行影像学评估,采用Harris评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并比较ARCOⅡ期与Ⅲ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血管可由多孔生物陶瓷棒非包裹区长入包裹区,至12周时可见血管贯穿包裹区。随术后时间延长,血管长入包裹区的深度、血管数目、血管直径均逐渐增加,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力学检测示,B、C组标本刚度和屈服载荷显著低于A组,B组屈服载荷显著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股骨头颈的刚度恢复至A组的41.52%±3.96%,屈服载荷恢复至A组的46.14%±7.85%。临床研究显示,20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73个月,平均22.7个月。至末次随访时有12例(16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髋关节生存率为93.10%;根据影像学评估,184髋(79.31%)影像学稳定,48髋(20.69%)出现影像学进展;Harris评分为(79.3±17.3)分,较术前(57.3±12.0)分显著改善(t=18.600,P=0.000);优良率达64.22%(149/232)。ARCOⅡ期患者在髋关节生存率、影像学评估、Harris评分方面均优于ARCOⅢ期患者(P<0.05)。结论β-TCP生物陶瓷系统微创治疗ONFH,可引导大转子及股骨颈血运至股骨头内促进坏死修复;术后早期可以部分恢复股骨头颈力学性能;该方法为ONFH患者,尤其是早期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保髋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生物陶瓷 血管化 生物力学 多中心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