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冯岽智书法作品选
1
作者 冯岽智 《艺术生活》 2014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关键词 隶书 八分书 书体
下载PDF
冯岽智书法
2
作者 冯岽智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9年第7期19-19,共1页
关键词 书法
原文传递
在迂回中,慢慢地靠近目标
3
作者 冯岽智 《书画世界》 2017年第12期55-60,共6页
对于行草书,我一向是心生欢喜而又视为畏途的。也许是性格木讷的原因,我更倾心于静态的书体。在师范学习期间,我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学习颜柳欧赵,而是选择了汉碑。冥冥中,那折射出泱泱大汉王朝雄强国力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及先民... 对于行草书,我一向是心生欢喜而又视为畏途的。也许是性格木讷的原因,我更倾心于静态的书体。在师范学习期间,我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学习颜柳欧赵,而是选择了汉碑。冥冥中,那折射出泱泱大汉王朝雄强国力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及先民们自由洒脱的创造力的碑拓更能吸引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精神 自强不息 行草书 创造力 学习 师范 同学
下载PDF
平中不平说汪平
4
作者 冯岽智 《书画世界》 2019年第1期66-71,共6页
汪平虽在小地方,名气却很大。在当今书法圈里,但凡经常拿毛笔搞书法且在主流中讨生活的朋友,尤其是60后至80后,不知其名的恐不太多。在其老家上至达官商贾,下至平民百姓,差不多路人皆知。
关键词 80后 书法 名气 百姓
下载PDF
古奇纵逸 疏宕天成——以《杨淮表记》为母语文本的临习实践
5
作者 冯岽智 《青少年书法(青年版)》 2018年第7期33-36,共4页
《杨淮表记》为东汉著名摩崖石刻,熹平二年(173)刻于陕西褒城镇东北褒斜谷石门隧道西壁,全称《司隶校尉杨淮从事下邳相杨弼表记》,亦称《杨淮碑》,后迁入汉中市博物馆为《石门十三品》之一。杨淮、杨弼兄弟是《石门颂》中司隶校... 《杨淮表记》为东汉著名摩崖石刻,熹平二年(173)刻于陕西褒城镇东北褒斜谷石门隧道西壁,全称《司隶校尉杨淮从事下邳相杨弼表记》,亦称《杨淮碑》,后迁入汉中市博物馆为《石门十三品》之一。杨淮、杨弼兄弟是《石门颂》中司隶校尉杨孟文(杨涣)之孙。因熹平二年二月同郡黄门卞玉过石门,见《石门颂》有感于杨氏祖孙业绩,而再刻石作此表纪,与其祖父之刻石同镌一壁,故又称《卞玉过石门颂表记》,由此可证二者的血脉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门颂》 实践 临习 文本 母语 司隶校尉 摩崖石刻 博物馆
原文传递
把根留住
6
作者 冯岽智 《青少年书法(青年版)》 2015年第1期62-63,共2页
在展厅文化刺激下,为适应当代审美需求,名家大都把楚简原本的单纯尖起尖收的用笔增加了逆入平出的中锋古法运用,而使线条中段更加厚实。如果说商周金文是篆书中的碑派,那么楚篆(尤其是楚简)就是帖派,其更强化了用笔的首尾动作,... 在展厅文化刺激下,为适应当代审美需求,名家大都把楚简原本的单纯尖起尖收的用笔增加了逆入平出的中锋古法运用,而使线条中段更加厚实。如果说商周金文是篆书中的碑派,那么楚篆(尤其是楚简)就是帖派,其更强化了用笔的首尾动作,且顿挫节奏感更强。在深研经典的基础上,当代名家熔铸了个人独特气质和对于文化的修炼,在楚系篆书上各自做出了宝贵的探索,给后学者提供了可资借鉴和值得启发思考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需求 节奏感 文化 当代 用笔 楚简 名家 篆书
原文传递
以无法为有法
7
作者 冯岽智 《中国钢笔书法》 2016年第10期12-15,共4页
王波兄性情洒脱豪放而不失儒雅,睿智诙谐却充满灵机。他总是在满满的快乐中活力四射,这或许与他早年的军旅生活有关。
关键词 军旅生活 儒雅 豪放 洒脱 灵机 诙谐
原文传递
创作自述
8
作者 冯岽智 《青少年书法(青年版)》 2017年第3期50-51,共2页
回顾自己这20年的学书之路,基本上是从粗放真率向细腻优雅的风格逐渐过渡的。我对于小楷的学习是近两年的事情。古人云“夫欲工其事,必先利其器”,写小楷尤其讲究。如果没有一支理想的笔是无法想象的,因为它会严重影响你的书写情绪... 回顾自己这20年的学书之路,基本上是从粗放真率向细腻优雅的风格逐渐过渡的。我对于小楷的学习是近两年的事情。古人云“夫欲工其事,必先利其器”,写小楷尤其讲究。如果没有一支理想的笔是无法想象的,因为它会严重影响你的书写情绪,打击你的自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 自信心 学习 理想
原文传递
在迂回中,慢慢地靠近目标
9
作者 冯岽智 《青少年书法(青年版)》 2016年第3期60-61,共2页
对于行草书,我一向是心生欢喜而又视为畏途的。也许是性格木讷的原因,我更倾心于静态的书体。在师范学习期间,我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学习颜柳欧赵,而是选择了汉碑。
关键词 行草书 学习 师范 同学
原文传递
淡淡的放纵——陈世忠其人其印
10
作者 冯岽智 《青少年书法(青年版)》 2009年第12期72-72,F0003,共2页
在我的印象里,陈世忠的篆刻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以占金甲骨、楚简帛书为母语文本,进行巧妙的嫁接;另一类是近似于魏楷、隶书的印化。两者都不能归人正统的秦汉印或流派印,其基调既非古典文人式小桥流水、“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 在我的印象里,陈世忠的篆刻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以占金甲骨、楚简帛书为母语文本,进行巧妙的嫁接;另一类是近似于魏楷、隶书的印化。两者都不能归人正统的秦汉印或流派印,其基调既非古典文人式小桥流水、“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也非吼几嗓子秦腔股的苍凉激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世忠 书法 金甲骨 楚简帛书
原文传递
疏放妍妙 气象超然——临习《十七帖》的体会
11
作者 冯岽智 《中国钢笔书法》 2006年第2期6-12,共7页
  <十七帖>为东晋王羲之所书,以第一帖开首"十七"名之,是帖历来被奉为草书圭臬,视作书中之龙,其书疏放妍妙,气象超然.唐蔡希综<法书论>:"晋世右军,特出不群,颖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创立制度,谓之新草,今传&...   <十七帖>为东晋王羲之所书,以第一帖开首"十七"名之,是帖历来被奉为草书圭臬,视作书中之龙,其书疏放妍妙,气象超然.唐蔡希综<法书论>:"晋世右军,特出不群,颖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创立制度,谓之新草,今传<十七帖>是也".刘熙载亦云:"右军书‘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所谓‘中和诚可经'也".此论确有见地,"中和"二字道尽王羲之书法之神髓及审美原则,既追"力屈万夫"的阳刚之气,又求"气韵千古"的阴柔之美;既不是雄强恣肆,也不过份稳重平和,做到了收放得当."新草"二字则彪炳了王书在书法史上的显要位置,王羲之集前人笔法丰富,结体多样之大成,使章草产生了突破与飞跃的发展.<十七帖>就是革新后的章草,亦可称小草.它已脱去章草的隶意雁尾,由横势变为纵势.学小草,必从晋人入手,所谓"书不入晋,固非上流,法不宗王,讵称逸品"是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