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恩格斯技术异化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1
作者 冯庆想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5,共7页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蕴含丰富的技术异化思想,深刻揭示了技术异化的内涵、表征、根源和扬弃路径。他们以大工业的机器应用为批判靶点,坚持自然和历史相统一,将技术批判与社会批判有机结合,形成严谨缜密的逻辑理路,展现了对技术批判的彻底...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蕴含丰富的技术异化思想,深刻揭示了技术异化的内涵、表征、根源和扬弃路径。他们以大工业的机器应用为批判靶点,坚持自然和历史相统一,将技术批判与社会批判有机结合,形成严谨缜密的逻辑理路,展现了对技术批判的彻底性。在当代,马克思恩格斯技术异化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依然适用,我们在充分发挥技术转化生产力的杠杆作用的同时,也要着力纾解技术异化带来的负向效应。通过激发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对资本逻辑进行扬弃,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为人工自然观提供引导,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促进技术劳动的解放,从而使得技术文明的进步更好地服务人类共同福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技术异化 资本 人工自然观
下载PDF
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观:历史脉络和思想争鸣
2
作者 冯庆想 赵舒雅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47-157,共11页
近代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危机,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中,家国天下观式微与民族国家观萌发相伴而行。民族国家观作为西方舶来品,如何嵌入与内化为中国式民族国家观?回应这一问题正是中国现代文明建构所需的前提条件和思想基础。一批先进人物、留... 近代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危机,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中,家国天下观式微与民族国家观萌发相伴而行。民族国家观作为西方舶来品,如何嵌入与内化为中国式民族国家观?回应这一问题正是中国现代文明建构所需的前提条件和思想基础。一批先进人物、留学归国青年和政党组织汲取部分西方进步思潮并加以本土化改造,加速民族意识整体觉醒和国家观念再塑造。近代中国国共两大政党从各自的民族国家观出发救国建国,二者所秉持的民族国家观存在耦合与张力:在保持民族国家主权独立、捍卫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主张民族平等上,展现内在一致性;在追求目标、依靠力量、民族政策上,存在差异。经过激烈博弈,中国共产党凭借科学的理论及实践的反复检验,使得其关于民族国家的主张深入民心,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中国式民族国家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 民族国家观 中华民族 中国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香港本土主义的内在逻辑与历史演变 被引量:7
3
作者 冯庆想 《天府新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4-119,共6页
从共时态来看,香港本土主义包含三重逻辑:首先是以文化主体性的觉醒与"自我——他者"二元分化结构的确立为核心的文化认同逻辑;其次是以特定历史时期的巨大经济成就以及其所衍生的社会认同意识为基础的经济社会认同逻辑;最后... 从共时态来看,香港本土主义包含三重逻辑:首先是以文化主体性的觉醒与"自我——他者"二元分化结构的确立为核心的文化认同逻辑;其次是以特定历史时期的巨大经济成就以及其所衍生的社会认同意识为基础的经济社会认同逻辑;最后是以政治主体性的裂变与政治价值的自觉建构为要旨的政治认同逻辑。从历时态来看,香港本土主义包含一种先后的历史演变逻辑,它的三重内在逻辑分别形成和发展于特定的香港社会历史阶段,交汇于"一国两制"下的香港价值观念形态中,呈现出一定的"文化认同——经济社会认同——政治认同"的逻辑序列变化,显示出当代香港本土主义的内在逻辑与历史演变的整体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 本土主义 文化认同 经济社会认同 政治认同 一国两制
下载PDF
香港“港独”现象溯源与消解 被引量:2
4
作者 冯庆想 徐海波 《理论研究》 2017年第2期47-52,共6页
构建分离主义理论与成立"港独"组织,通过校园与网络宣传、渗透"港独"理念,有组织地进行暴力破坏活动,这是"港独"的主要表现。透过"港独"现象可见其分裂国家、违法犯罪、祸乱香港的本质。产生&q... 构建分离主义理论与成立"港独"组织,通过校园与网络宣传、渗透"港独"理念,有组织地进行暴力破坏活动,这是"港独"的主要表现。透过"港独"现象可见其分裂国家、违法犯罪、祸乱香港的本质。产生"港独"的根源可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追溯。针对"港独"带来的冲击,我们要坚守"一国两制"红线,依法打击"港独"势力;构建内外联动的防控机制,遏制"港独"势力进入香港体制,警惕境外势力干涉香港事务;主动抵御"港独"声音,积极鼓励爱国爱港媒体占领社会舆论主流阵地;全方位推进国民教育,提升香港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抵挡"港独"思潮的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独 社会思潮 香港问题 一国两制 国家认同
下载PDF
论香港群体意识形态——本土性与国族性的角力与融合 被引量:1
5
作者 冯庆想 徐海波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79-81,90,共4页
在香港社会170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存在香港意识与国家意识的同一、分裂与糅合,香港身份与国家身份的角力与整合,香港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博弈与融合,这充分反映了香港群体意识形态的本土性与国族性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实现香港价值和... 在香港社会170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存在香港意识与国家意识的同一、分裂与糅合,香港身份与国家身份的角力与整合,香港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博弈与融合,这充分反映了香港群体意识形态的本土性与国族性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实现香港价值和国家价值的接轨,促成香港与内地达成基本一致的国家共识,有助于推动香港从法理回归向人心回归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 群体意识形态 本土性 国族性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1
6
作者 冯庆想 徐海波 《决策与信息》 2023年第12期39-45,共7页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一国两制”理论的新实践,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发展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引领地。与此同时,由于粤港澳大湾区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障碍难消除、城市之间行政壁垒难...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一国两制”理论的新实践,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发展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引领地。与此同时,由于粤港澳大湾区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障碍难消除、城市之间行政壁垒难打破、社会内部软硬件结构性矛盾难调和等原因,大湾区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港澳政策地位虚化、各参与主体重视跨境整合而忽视城市整合,以及地方政府之间、官方与民间的连接中断或卡壳等问题。鉴于此,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一是要理顺大湾区发展目标及政策思路,以“湾区整体”思维谋划发展的同时,强调城市间错位发展的互补性、协同发展的互促性、开放发展的便捷性;二是促进大湾区城市深度合作和相关制度改革,拆除大湾区内部地方保护性行政壁垒,统一市场竞争规则和产品、行业标准,实现优势产业、创新企业的重新布局;三是构建央地制度化协商机制及官民常态化沟通平台,从顶层设计层面优化管理组织与沟通机制,并充分发挥民间组织服务社区居民的功能,以及支持半官方及民间大湾区交流机构、组织、平台搭建,使之成为政府与社会之间互动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一国两制” 央地关系 区域合作 跨域合作 全国统一大市场
下载PDF
“一国两制”下香港民主发展的困境与前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的回顾与反思
7
作者 冯庆想 徐海波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35-40,共6页
"一国两制"下香港民主发展面临双重困境:一是"一国两制"香港民主模式与西方民主模式相互角力,二是爱国爱港建制派与亲西方反对派存在内部矛盾与相互对抗。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的民主政治实践表明,"一国两制&qu... "一国两制"下香港民主发展面临双重困境:一是"一国两制"香港民主模式与西方民主模式相互角力,二是爱国爱港建制派与亲西方反对派存在内部矛盾与相互对抗。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的民主政治实践表明,"一国两制"下香港民主化进程并非一帆风顺,但从长远看,它必然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国两制 香港民主 西方民主 建制派 反对派
下载PDF
意识形态、文化与社会身份探析——以港人社会身份建构为例
8
作者 冯庆想 徐海波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87-90,共4页
意识形态、文化与社会身份之间关系密切。意识形态是文化的内核,文化承载意识形态并提供塑造社会角色的价值和规范,主体通过自觉或无意识地遵循文化模式来建构社会身份。在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变迁与社会发展过程中,香港逐渐形成意识形... 意识形态、文化与社会身份之间关系密切。意识形态是文化的内核,文化承载意识形态并提供塑造社会角色的价值和规范,主体通过自觉或无意识地遵循文化模式来建构社会身份。在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变迁与社会发展过程中,香港逐渐形成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它们共同承载和建构香港社会中的价值观念、主体意识与意义符号,在港人的社会身份诉求中发挥重要作用。港人社会身份是香港社会文化与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的具体产物,它在建构过程中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与香港本土文化等元素,成为一种独特的主体身份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文化 社会身份 香港 一国两制
下载PDF
数字社会对教育实践的挑战及应对 被引量:2
9
作者 冯庆想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3-103,共11页
数字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依托日益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创新的人工智能理论以及迭代进化的算法技术,加速知识生产和传播模式的巨大变革。教育数字化事业将受益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建设,迎来发展新空间,而数字... 数字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依托日益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创新的人工智能理论以及迭代进化的算法技术,加速知识生产和传播模式的巨大变革。教育数字化事业将受益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建设,迎来发展新空间,而数字社会发展为教育实践强力赋能的同时,也给教育实践带来一定的挑战,主要体现为:一是数字媒介教育固化以自我为本位的认知经验;二是数字技术催化的主体意识消解传统教育体系的权威;三是绩效化的数字教育产业与社会内卷加速逻辑互为强化。针对数字社会中教育实践面临的风险挑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即促进国家教育数字化行动策略的优化,完善数字社会教育生态的治理,加强年轻一代数字化生活的引导;祛除数字技术的在场和屏幕流动的景观对社会主体本真性的遮蔽,阻隔将人类真善美的价值还原成市场交易和利益分配的算法程式,使数字技术赋能的教育形态回归教育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社会 教育实践 教育数字化 人工智能 数字技术
下载PDF
香港人价值观变迁及其形态特征分析——以香港社会文化为切入点 被引量:4
10
作者 徐海波 冯庆想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0期125-128,共4页
香港人价值观与香港社会文化是相互联系的,香港人价值观是香港社会文化的核心部分,香港社会文化为香港人价值观提供表达载体和传播媒介。在独特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香港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现代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融合的文化形态,这... 香港人价值观与香港社会文化是相互联系的,香港人价值观是香港社会文化的核心部分,香港社会文化为香港人价值观提供表达载体和传播媒介。在独特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香港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现代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融合的文化形态,这一过程既展示了香港社会文化的发展轨迹,又反映了香港人价值观的变迁规律及其形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人 价值观变迁 形态特征 香港社会文化
下载PDF
香港群体意识形态与港人认同感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海波 冯庆想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9-13,共5页
香港群体意识形态与港人认同感关系密切,二者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香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文化观念、政治思想、国家意识等表征于香港群体意识形态,并深刻地影响港人认同感的建构和稳固。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国家认同是港人认同感的... 香港群体意识形态与港人认同感关系密切,二者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香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文化观念、政治思想、国家意识等表征于香港群体意识形态,并深刻地影响港人认同感的建构和稳固。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国家认同是港人认同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它们与香港群体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机制,有助于了解港人思想观念深层次的运行逻辑,为内地与香港搭建沟通平台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意识形态 港人 认同感
下载PDF
解构香港群体意识形态的文化脉络 被引量:3
12
作者 徐海波 冯庆想 《行政与法》 2013年第12期78-82,共5页
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又离不开文化的形塑。中国传统文化、岭南文化、西方现代文化和商业文化在香港独特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相互交融的过程,从侧面反映了香港文化的发展历程,又为探讨香港群体意识形态的形成史提供了线索。因此,解构香港... 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又离不开文化的形塑。中国传统文化、岭南文化、西方现代文化和商业文化在香港独特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相互交融的过程,从侧面反映了香港文化的发展历程,又为探讨香港群体意识形态的形成史提供了线索。因此,解构香港群体意识形态的文化脉络,洞察港人观念体系形成的内在规律,有助于内地和香港思想文化的对话与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 群体意识形态 文化脉络
下载PDF
中央治港方略的科学理论思维研究
13
作者 冯秀军 冯庆想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23,共3页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一国两制"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香港顺利回归祖国20年来,之所以能够克服重重挑战,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一国两制"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香港顺利回归祖国20年来,之所以能够克服重重挑战,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与中央治港方略中贯穿渗透的科学理论思维密不可分。纵观20年来的中央治港方略,它始终贯穿着科学的辩证思维、底线思维与战略思维,为"一国两制"实践和香港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国两制 治港方略 科学理论思维 中国梦 香港
下载PDF
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观:历史脉络和思想争鸣
14
作者 冯庆想 赵舒雅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4年第2期158-158,共1页
近代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危机,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中,家国天下观式微与民族国家观萌发相伴而行。民族国家观作为西方舶来品,如何嵌入与内化为中国式民族国家观?回应这一问题正是中国现代文明建构所需的前提条件和思想基础。一批先进人物、留... 近代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危机,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中,家国天下观式微与民族国家观萌发相伴而行。民族国家观作为西方舶来品,如何嵌入与内化为中国式民族国家观?回应这一问题正是中国现代文明建构所需的前提条件和思想基础。一批先进人物、留学归国青年和政党组织汲取部分西方进步思潮并加以本土化改造,加速民族意识整体觉醒和国家观念再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亡国灭种 本土化改造 进步思潮 民族意识 家国天下 再塑造 文明建构 先进人物
原文传递
后殖民文化语境中香港地区国家认同的困扰 被引量:6
15
作者 冯庆想 徐海波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54-160,共7页
后殖民文化逻辑是基于本体论划分西方与东方二元范畴以及配置"他者"概念,以西方中心主义认识论定义西方与东方、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文化霸权的实践把后殖民逻辑移植到东方国家或地区,实现前被殖民者思想与行为... 后殖民文化逻辑是基于本体论划分西方与东方二元范畴以及配置"他者"概念,以西方中心主义认识论定义西方与东方、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文化霸权的实践把后殖民逻辑移植到东方国家或地区,实现前被殖民者思想与行为的再殖民化。在港英政府156年的殖民统治期间,香港地区在国家认同方面备受西方后殖民文化的困扰。如此境况在九七回归后并未获得明显改善,可见之于后续的香港本土话语体系加深国家认同难度。不少香港后殖民文化论述助推内港两地关系紧张,一些港人的"恋殖"文化心理对香港人心回归构成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地区 后殖民文化 去殖民化 国家认同
下载PDF
中国人的国家观:历史、逻辑与理论的统一 被引量:2
16
作者 冯庆想 莫文希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8-26,共9页
历史、逻辑与理论的统一是社会历史辩证发展的一种表现形态,社会观念史亦是如此。古代中国人的家国天下的想象遵循自身的话语体系、阐释逻辑、历史语境与演进路径,形成了一种自在观照体系。近现代,随着西方殖民势力冲击、封建帝制倒垮... 历史、逻辑与理论的统一是社会历史辩证发展的一种表现形态,社会观念史亦是如此。古代中国人的家国天下的想象遵循自身的话语体系、阐释逻辑、历史语境与演进路径,形成了一种自在观照体系。近现代,随着西方殖民势力冲击、封建帝制倒垮以及新型政制建立,中华民族意识全面觉醒,中国人国家观念中的客体对象逐渐断裂,从王朝国家转向现代国家,其内在国家逻辑既延续传统中国政治文化逻辑,又与剧烈的社会变革保持同频共振,加速新中国观成型。当代中国人国家观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获得理论涵养,展现新的生机与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 国家观 历史 逻辑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下载PDF
统一与自治:中国区域治理的文化传统与历史经验
17
作者 冯庆想 莫文希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5-41,共7页
自古以来,"大一统""和为贵"等价值理念渗透贯穿于中国人对国家文化的认知与践行之中,成为中国区域治理的文化传统。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中国的地方治理实践不断完善,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可见之于区域自治的... 自古以来,"大一统""和为贵"等价值理念渗透贯穿于中国人对国家文化的认知与践行之中,成为中国区域治理的文化传统。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中国的地方治理实践不断完善,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可见之于区域自治的原则选择、制度安排与方式使用等方面。维护国家统一与实施区域自治相辅相成、有机融合。维护国家统一是实施区域自治的价值遵循;实施区域自治是维护国家统一的现实选择,二者共同整合于国家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统一 地方治理 民族区域自治 港澳高度自治
下载PDF
后现代主义对香港国家认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莫文希 冯庆想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27,共5页
后现代主义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反对权威、中心、本质,崇尚随机性、多元性、相对性;放逐作为主体的个人,逃避责任,消解终极意义的追求;颠覆时间向度,沉浸于游戏短暂刺激中,标新立异。在后现代社会语境下,香港对国家的肯定中包含一定的... 后现代主义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反对权威、中心、本质,崇尚随机性、多元性、相对性;放逐作为主体的个人,逃避责任,消解终极意义的追求;颠覆时间向度,沉浸于游戏短暂刺激中,标新立异。在后现代社会语境下,香港对国家的肯定中包含一定的否定性,难以形成统一的爱国价值共识;香港国家认同的建构属于碎片化低度整合方式,难以实现国家主体对香港的系统"询唤"。鉴于此,要改善香港国家认同,就必须主动掌控意识形态话语权,树立政治权威,凝聚"一国"价值共识;积极推进国民教育体系构建,系统塑造港人的国家观念、民族情感与历史意识;促使爱国爱港媒体承担社会责任,占领舆论前沿阵地,向西方错误思潮亮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香港 国家认同 一国两制
下载PDF
视觉化社会的形成、主体异化及治理路向
19
作者 冯庆想 许创强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0-78,共9页
心灵哲学与认知科学的发展,奠定了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信息技术、数字资本和算法能力聚合的软硬件系统,将视觉化社会从可能转化为现实。随着强制进步逻辑嵌入数字居民日常生活中主体性建构的实践,生命实体数据化的主体极易发生异化,表... 心灵哲学与认知科学的发展,奠定了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信息技术、数字资本和算法能力聚合的软硬件系统,将视觉化社会从可能转化为现实。随着强制进步逻辑嵌入数字居民日常生活中主体性建构的实践,生命实体数据化的主体极易发生异化,表征为时间感知加速和空间知觉膨胀、虚拟存在化身分裂和机能组织代理强制、注意力损耗和休眠模式间断。基于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通过视觉技术理性的辩证否定、平台资本支配数字劳动的权力关系倒置以及主体数字性和社会性统一基础的修复,虚拟社会生态或会更有利于人类主体的生存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化社会 技术 资本 数字主体 异化
下载PDF
当代国家认同的理论阐释和实践路径
20
作者 冯庆想 《思想理论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73,共7页
国家认同是主体对国家的积极情感与正向评价。近年来,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日趋错综复杂,影响国家认同的变量日益增多,主要表现为:一是国家、社会和个人结构性张力牵引国家认同程度波动;二是全球化与区域化同步重塑国家认同价值取向;三是... 国家认同是主体对国家的积极情感与正向评价。近年来,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日趋错综复杂,影响国家认同的变量日益增多,主要表现为:一是国家、社会和个人结构性张力牵引国家认同程度波动;二是全球化与区域化同步重塑国家认同价值取向;三是数字技术与虚拟环境嵌入国家认同样态建构。增进国家认同不仅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价值诉求,也是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肩负的责任使命。增进国家认同,需要提升国家保障民众福祉的能力,发挥观念上层建筑对社会主体的教化效果,优化数字媒介承载国家认同的传播生态,促进个人日常生活中国家观念的微观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认同 爱国主义教育 价值观培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