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直肠癌肿瘤原发灶与肝脏转移灶中PD-L1表达的差异性 被引量:8
1
作者 冯昌银 郑巧灵 +4 位作者 黄建平 吴龙 连渊娥 蒋逸婷 杨映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40-1344,共5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肿瘤原发灶与肝脏转移灶中PD-L1表达是否一致。方法收集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例,选取同时行原发灶与肝脏转移灶切除或活检的标本32例。肿瘤原发灶位于直肠7例,乙状结肠12例,降结肠2例,横结肠2例,升结肠9例。肿瘤病理类型:3...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肿瘤原发灶与肝脏转移灶中PD-L1表达是否一致。方法收集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例,选取同时行原发灶与肝脏转移灶切除或活检的标本32例。肿瘤原发灶位于直肠7例,乙状结肠12例,降结肠2例,横结肠2例,升结肠9例。肿瘤病理类型:31例管状腺癌,1例黏液腺癌。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肝脏转移灶组织中PD-L1的表达。评估整个切片中的肿瘤区域,计数原发灶肿瘤细胞PD-L1阳性细胞百分比,计数原发灶肿瘤浸润免疫细胞PD-L1阳性细胞百分比。采用同样的方法评估转移灶中PD-L1的表达。结果结直肠癌原发灶肿瘤细胞PD-L1阳性率为9. 4%(3/32),原发灶间质免疫细胞的阳性率为21. 9%(7/32);肝脏转移灶瘤细胞PD-L1阳性率为15. 6%(5/32),转移灶间质免疫细胞PD-L1阳性率34. 4%(11/32)。PD-L1在原发灶肿瘤细胞和肿瘤浸润免疫细胞中的表达率均低于其对应转移灶(P=0. 020、0. 037)。结论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肝脏转移灶的免疫状态存在差别,转移灶可能存在更强的免疫抑制,为临床开展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肝转移 PD-L1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肠型胃腺癌组织中A3G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冯昌银 郑巧灵 +3 位作者 黄建平 陈瑚 连渊娥 杨映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426-1430,共5页
目的探讨胃腺癌组织中A3G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在线工具GEPIA分析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A3G mRNA的表达差异。收集胃腺癌(Lauren分型肠型)组织样本85例,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两步法检测胃癌组织中A3G蛋白的表... 目的探讨胃腺癌组织中A3G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在线工具GEPIA分析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A3G mRNA的表达差异。收集胃腺癌(Lauren分型肠型)组织样本85例,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两步法检测胃癌组织中A3G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数量的关系。通过TIMER数据库分析胃癌组织中A3G mRNA表达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B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A3G mRNA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A3G蛋白低表达42例(49.4%),高表达43例(50.6%)。胃癌组织中A3G蛋白高表达与肿瘤T、N分期、临床分期及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数量相关(P<0.05),A3G高表达的病例肿瘤浸润更深、淋巴结转移更多、分期更晚;A3G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远处转移等因素无关(P>0.05)。A3G高、低表达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6.5%、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织中A3G表达与肿瘤浸润T细胞呈正相关(r=0.668,P<0.05)。结论A3G在胃腺癌中高表达,与肿瘤侵袭转移临床病理特征和肿瘤免疫微环境密切相关,其可能参与胃腺癌的发生、发展,可作为胃腺癌预后标志物或潜在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腺癌 A3G 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微环境 预后
下载PDF
121例乳腺原位癌伴微小浸润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4
3
作者 冯昌银 郑巧灵 +1 位作者 蒋逸婷 杨映红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20年第10期2511-2516,共6页
目的:探讨乳腺原位癌伴微小浸润(breast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BCIS-Mi)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121例乳腺BCIS-M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肿瘤大小、组织学级别、粉刺样坏死、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ur-infiltratin... 目的:探讨乳腺原位癌伴微小浸润(breast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BCIS-Mi)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121例乳腺BCIS-M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肿瘤大小、组织学级别、粉刺样坏死、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u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s)、浸润灶数量、浸润灶类型、淋巴结转移情况等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121例乳腺BCIS-Mi患者均为女性,86.0%(104/121)的患者为高级别导管原位癌,其中1例为大汗腺型原位癌,7例伴有乳头Paget病,2例伴有小叶原位癌;14.0%(17/121)为中级别原位癌,其中1例为原位实性乳头状癌,1例伴小叶原位癌。54.5%患者可见粉刺样坏死,63.6%的患者具有多个浸润灶,43.0%的患者原位癌导管周围见TILs,26.4%的患者浸润灶富于TILs(浸润灶中淋巴细胞/间质>30%)。121例BCIS-Mi中仅6.6%出现淋巴结转移,主要集中在多个浸润灶且浸润灶中TILs少的患者。结论:乳腺高级别的BCIS易发生微浸润,肿物>3.5 cm者易出现多个浸润灶。微小浸润灶数量多、间质TILs少是BCIS-Mi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微浸润性癌 多灶微浸润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下载PDF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组织中B-MYB和APOBEC3B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冯昌银 郑巧灵 +2 位作者 黄建平 蒋逸婷 杨映红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8年第36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ointestinal tract-pancreas neuroendocrine neoplasm,GEP-NEN)组织中B-MYB和APOBEC3B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行ESD或手术切除的GEPNEN组织样本126例,其中NET 67例,NEC 59例。应用免疫组织化... 目的:探讨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ointestinal tract-pancreas neuroendocrine neoplasm,GEP-NEN)组织中B-MYB和APOBEC3B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行ESD或手术切除的GEPNEN组织样本126例,其中NET 67例,NEC 59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MYB和APOBEC3B在GEP-NEN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B-MYB在肿瘤旁正常的胃肠胰组织中几乎不表达,在GEP-NET和GEP-NEC中高表达,高表达率分别为77.6%(52/67)和64.4%(38/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POBEC3B在肿瘤旁正常的胃肠胰组织中几乎不表达或弱表达,在GEPNET和GEP-NEC中高表达,高表达率分别为91.1%(61/67)和38.9%(23/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多因素分析显示B-MYB和APOBEC3B的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部位均无关,与肿瘤组织学分类有关。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B-MYB和APOBEC3B在GEP-NEN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465,P=0.000)。结论:B-MYB促进APOBEC3B蛋白的表达可能参与GEP-NEN的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 B-MYB APOBEC3B 免疫组化
下载PDF
TK1在乳腺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冯昌银 杨映红 +1 位作者 黄建平 连渊娥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63-67,共5页
目的检测胸苷激酶-1(Thymidine Kinase-1,TK1)在乳腺导管癌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与Ki67、ER、PR、C-erbB-2等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以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4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组织,其中31例... 目的检测胸苷激酶-1(Thymidine Kinase-1,TK1)在乳腺导管癌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与Ki67、ER、PR、C-erbB-2等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以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4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组织,其中31例含有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成分,37例癌旁可见正常的乳腺组织(normal breast tissues,NBT)。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40例乳腺癌组织中TK1、Ki67、ER、PR、C-erbB-2。结果 TK1在乳腺癌组织中浸润性导管癌的表达率为57.5%(23/40),导管原位癌为51.6%(16/31),癌旁正常的乳腺组织为0%(0/37),三者之间的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K1表达与年龄、月经、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与否、TNM分期、ER、PR、C-erbB-2无关(P>0.05),与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TK1在浸润性导管癌Ⅰ级的表达率为20%(2/10),Ⅱ级为76%(19/25),Ⅲ级为40%(2/5),以组织学Ⅱ级为最高。TK1的表达与Ki67相关(r=0.738,P<0.001)。TK1阳性组的累积生存率低于TK1阴性组,并且TK1和Ki67均阳性的为最低。结论 TK1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对于导管原位癌的诊断具有辅助价值。TK1是患者预后不良的一项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导管癌 胸苷激酶-1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蛋白组学技术及其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冯昌银 郑智勇 余英豪 《医学综述》 2008年第8期1147-1150,共4页
蛋白组学是继基因组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技术学科,它是建立在蛋白质的提取、分离、纯化、鉴定技术之上的。利用蛋白组学技术分析移植患者和其它患者的血清、尿液等体液中蛋白表达的差异,可以发现一些移植相关的特异性蛋白,并制定相... 蛋白组学是继基因组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技术学科,它是建立在蛋白质的提取、分离、纯化、鉴定技术之上的。利用蛋白组学技术分析移植患者和其它患者的血清、尿液等体液中蛋白表达的差异,可以发现一些移植相关的特异性蛋白,并制定相应的蛋白组模式,利用这些蛋白组模式可以区别出移植排异患者与非移植排异患者、阐述移植排异的机制、移植耐受的机制。为临床诊断、开辟新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移植 蛋白组学 蛋白质分离
下载PDF
儿童局限性脂肪萎缩1例
7
作者 冯昌银 郑智勇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10年第1期22-22,共1页
关键词 脂肪萎缩 儿童 病理诊断
下载PDF
胸腺鳞状细胞癌41例临床病理分析及PD-L1表达的意义 被引量:6
8
作者 吴龙 冯昌银 +1 位作者 黄建平 杨映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27-1230,共4页
目的探讨胸腺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PD-L1在胸腺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原发性胸腺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PD-L1表达、随访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1例原发性胸腺鳞状细胞癌中,男性28例,女... 目的探讨胸腺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PD-L1在胸腺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原发性胸腺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PD-L1表达、随访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1例原发性胸腺鳞状细胞癌中,男性28例,女性13例,发病年龄9~74岁,中位年龄58岁,发病高峰年龄50~59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咳嗽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CT示前纵隔或前上纵隔占位,肿瘤最大径1.0~12.0 cm。免疫表型:CD117(41/41)、CD5(39/41)、PD-L1(34/41)均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8%~95%。PD-L1表达与肿瘤大小及背景中是否富于淋巴细胞相关(P<0.05)。37例胸腺鳞状细胞癌可行Masaoka分期:Ⅲ期22例,Ⅳ期15例。41例胸腺鳞状细胞癌患者随访6~97个月,15例死亡,5年生存率为21.4%。结论胸腺鳞状细胞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PD-L1的阳性率较高,可为临床开展免疫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肿瘤 鳞状细胞癌 临床病理特征 PD-L1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细支气管腺瘤15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陈瑚 黄建平 +1 位作者 冯昌银 杨映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24-1226,共3页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腺瘤(bronchiolar adenoma,B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对15例BA进行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年龄41~82岁,男性6例,女性9例。3例有吸烟史,无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多为...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腺瘤(bronchiolar adenoma,B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对15例BA进行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年龄41~82岁,男性6例,女性9例。3例有吸烟史,无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多为位于外周肺的磨玻璃影,直径0.3~1.1 cm。肿瘤为灰白色的小结节,部分病例切面呈胶冻状。镜下由基底细胞层和腔面细胞层构成,根据腔面细胞层的组成分为近端型和远端型。近端型13例,远端型2例。免疫表型:基底细胞CK5/6、p63、p40均呈阳性,腔面细胞及基底细胞TTF-1、CK7均呈阳性,柱状细胞Napsin A、SPB呈部分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1%~5%。15例患者随访2~36个月,均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BA属于肺良性肿瘤,预后良好,结合典型的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有助于与其他肺部疾病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细支气管腺瘤 临床病理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胃淋巴上皮瘤样癌27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瑚 蒋逸婷 +4 位作者 陈永钦 连渊娥 冯昌银 黄建平 杨映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16-1018,共3页
目的探讨胃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胃LEL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原位杂交、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7例中女性4例,男性23例,年龄... 目的探讨胃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胃LEL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原位杂交、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7例中女性4例,男性23例,年龄35~70岁,中位年龄54岁。肿瘤位于近端胃19例,远端胃6例,残胃1例,远端胃和近端胃均发生1例。镜下见肿瘤细胞排列成发育不良的腺腔,条索或单个散在,间质见大量淋巴细胞。免疫表型:27例肿瘤细胞CKpan、CKL阳性,间质淋巴细胞表达CD3或CD20,原位杂交检测EBER阳性。随访3~60个月,24例无瘤存活,1例3个月后复发,2例失访。结论LELC是少见的胃癌亚型,与EBV感染相关,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淋巴上皮瘤样癌 EBV
下载PDF
EBUS-TBNA组织学与细胞学检查在肺门和纵隔占位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6
11
作者 康德勇 吴雪晶 冯昌银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353-1355,共3页
目的探讨经支气管超声内镜引导下针吸活检(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组织学与细胞学检查对肺门及纵隔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34例经EBUS-TBNA检查的... 目的探讨经支气管超声内镜引导下针吸活检(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组织学与细胞学检查对肺门及纵隔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34例经EBUS-TBNA检查的肺门或纵隔占位性病变,活检标本行组织学及细胞学检查,对发现形态学恶性标本进一步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34例活检标本,组织学检查发现恶性病变26例,结合免疫组化标记,其中腺癌14例,鳞状细胞癌6例,小细胞癌6例,肉芽肿性炎2例,良性病变6例。细胞学检查发现恶性肿瘤22例,可疑癌3例,2例见少量类上皮细胞,良性病变4例,3例标本不充足。EBUS-TBNA组织学联合细胞学诊断敏感度92.86%,特异度100%。结论 EBUSTBNA是肺癌诊断及纵隔淋巴结转移敏感、特异的方法,对肉芽肿性炎的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结合免疫组化标记可以进一步区分肺癌组织学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纵隔肿瘤 超声内镜 针吸活检
下载PDF
角化棘皮瘤的皮肤镜表现 被引量:5
12
作者 田伟 冯昌银 +4 位作者 林立航 叶小茵 刘晶晶 汪洁 王育英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716-717,共2页
皮肤镜是一种无创性的在体皮肤表面显微镜诊断技术,通过皮肤镜观察到的形态特征与组织病理学变化有着特殊和相对明确的对应关系。对多种皮肤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提高肉眼诊断的准确率。角化棘皮瘤在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上均十分... 皮肤镜是一种无创性的在体皮肤表面显微镜诊断技术,通过皮肤镜观察到的形态特征与组织病理学变化有着特殊和相对明确的对应关系。对多种皮肤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提高肉眼诊断的准确率。角化棘皮瘤在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上均十分类似鳞状细胞癌(SCC),常被认为是SCC的变异型,少数患者有复发和恶化的危险。对于临床怀疑但又不能十分确定的皮损,早期诊断并及时切除非常重要。本文对10例角化棘皮瘤患者的皮肤镜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皮肤镜作为角化棘皮瘤无创诊断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镜 角化棘皮瘤
下载PDF
妊娠急性脂肪肝组织的体液免疫反应 被引量:3
13
作者 郑智勇 王晨 +3 位作者 曲利娟 杨才生 曾玲 冯昌银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4期3637-3640,共4页
目的:观察妊娠急性脂肪肝(AFLP)发病有无体液免疫反应参与.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3例AFLP肝组织中各种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沉积.结果:例1,2肝小叶的肝血窦内皮细胞上均有大量IgG、C1q或C4c粗颗粒状沉积,血窦内枯否氏细胞吞噬IgG... 目的:观察妊娠急性脂肪肝(AFLP)发病有无体液免疫反应参与.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3例AFLP肝组织中各种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沉积.结果:例1,2肝小叶的肝血窦内皮细胞上均有大量IgG、C1q或C4c粗颗粒状沉积,血窦内枯否氏细胞吞噬IgG、IgM、IgA及C1q阳性颗粒,汇管区有不等量C1q沉积和血管内皮细胞C4d.例3肝血窦内皮细胞和汇管区有较多IgG、IgM、IgA沉积,但补体沉积很少.结论:AFLP肝脏组织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体液免疫反应,可能是其重要的发病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急性脂肪肝 免疫球蛋白 补体 免疫组化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临床病理分析及术中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探讨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映红 连渊娥 +1 位作者 赵文新 冯昌银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56-859,共4页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的临床病理因素,探讨术中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病理诊断方法。方法复习存档病理资料125例PTMC(2010年),详细描述其组织学诊断标准,并与近3年来PTMC病理资料作比较。结果微小乳头状癌以女性患者居多,共107...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的临床病理因素,探讨术中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病理诊断方法。方法复习存档病理资料125例PTMC(2010年),详细描述其组织学诊断标准,并与近3年来PTMC病理资料作比较。结果微小乳头状癌以女性患者居多,共107例,占85.6%(男女比例为1∶6);≤45岁58例(46.4%),>45岁64例(5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49例(39.38%),右侧63例(50.4%),双侧12例(9.6%),峡部1例。术中冰冻切片检查121例,未做4例,确诊113例(88.43%),冰冻切片漏诊8例(6.6%)。确诊病例中92例做了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淋巴结出现转移28例(30.44%),无转移64例(69.7%)。其中原发灶≥0.5cm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4.0%(18/53),<0.5cm者转移率为25.6%(10/39),两者比例为1.71∶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1)。结论术中冰冻切片确诊为PTMC者应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 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下载PDF
肺癌中IMP3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姚梅宏 杨映红 +2 位作者 黄建平 冯昌银 连渊娥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07-1411,1417,共6页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mRNA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I mRNA-binding protein 3,IMP3)在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178例肺癌组织中IMP3蛋白及mRNA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肺...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mRNA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I mRNA-binding protein 3,IMP3)在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178例肺癌组织中IMP3蛋白及mRNA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肺癌组织中IMP3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0.01)。IMP3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病理类型、病理学分期、血清CEA水平有关(P<0.05)。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显示IMP3表达、淋巴结转移、病理学分期与患者的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有关,淋巴结转移、吸烟与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有关(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IMP3表达、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是PFS的独立影响因素;病理学分期是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IMP3表达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肺癌患者疾病进展的独立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IMP3 荧光定量PCR 免疫组织化学 临床预后
下载PDF
肺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2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6
作者 郑巧灵 康德勇 +3 位作者 江美辰 冯昌银 黄建平 杨映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25-828,共4页
目的探讨肺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ciliated muconodular papillary tumors,CMP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CMP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女性,50岁;例2男性,41岁。2例均因发现... 目的探讨肺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ciliated muconodular papillary tumors,CMP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CMP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女性,50岁;例2男性,41岁。2例均因发现肺部占位就诊,术后病理诊断为CMPT,其中例1同时患有微浸润性腺癌。镜下肿瘤由黏液细胞、纤毛柱状细胞及基底细胞混合组成的乳头状、腺管样结构,肺泡腔内可见黏液。细胞形态温和,无异型性,未见明显核分裂象及坏死。免疫表型:纤毛柱状细胞和黏液细胞表达CK7、TTF-1,不表达p63、p40、CK5/6、Napsin A;基底细胞表达TTF-1、CK7、p63、p40、CK5/6。结论CMPT可能起源于终末细支气管,ERK活化状态和不同类型的驱动基因突变证实了CMPT是良性肿瘤性病变。识别纤毛柱状细胞及连续的基底细胞层是诊断CMPT的关键,需与黏液腺癌、黏液表皮样癌等鉴别。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肺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 黏液细胞 纤毛柱状细胞 基底细胞
下载PDF
原发心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玫芳 赵红 +5 位作者 康德勇 冯昌银 邱小文 杨焕星 郑宇辉 杨映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7-171,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心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原发心脏DLBCL的临床病理资料,分别行HE染色、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应用原位杂交以及荧光原位杂... 目的探讨原发心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原发心脏DLBCL的临床病理资料,分别行HE染色、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应用原位杂交以及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进行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见肿瘤细胞为大淋巴样细胞,弥漫性浸润性生长,核分裂象多见。肿瘤细胞弥漫表达CD20、PAX5,Ki-67增殖指数60%~95%,CD5阳性且C-MYC和BCL-2双表达1例。FISH检测未检出MYC、BCL-2、BCL-6基因断裂分离。2例行肿物切除/活检,未行化疗,分别于术后2、3个月死亡;3例行肿物切除/活检及R-CHOP方案化疗,分别随访2、10、38个月,预后良好。结论原发心脏DLBCL属于罕见的高度侵袭性恶性肿瘤,除特征性的病理形态学改变,需结合临床表现、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检测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并进行规范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肿瘤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免疫组织化学 分子特征 诊断
下载PDF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继发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郑巧灵 冯昌银 杨映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420-1421,共2页
患者女性,51岁。因发现双腋下肿物伴咽痛1年于2015年12月28日就诊。查体:左侧颈后及左侧腋下可触及多发肿大淋巴结,直径1~1.5cm,质韧,活动度可;右侧腋窝可触及一肿大淋巴结,大小2cm×2cm,质韧,无粘连,无触痛。
关键词 淋巴瘤 不一致性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 病例报道
下载PDF
补中益气汤对兔结肠黏膜5-HT、CgA阳性细胞数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钱之远 陈志耀 +1 位作者 涂小煌 冯昌银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539-543,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补中益气汤联合易蒙停对结肠黏膜5-羟色胺(5-HT)、嗜铬粒蛋白A(CgA)阳性细胞数的影响,探讨补中益气汤联合易蒙停治疗结肠切除术后排便障碍的作用机理。方法:切除青紫蓝兔结肠后,分别给予补中益气汤、易蒙停及两者联合治疗1... 目的:通过观察补中益气汤联合易蒙停对结肠黏膜5-羟色胺(5-HT)、嗜铬粒蛋白A(CgA)阳性细胞数的影响,探讨补中益气汤联合易蒙停治疗结肠切除术后排便障碍的作用机理。方法:切除青紫蓝兔结肠后,分别给予补中益气汤、易蒙停及两者联合治疗14d,处死后取吻合口处结肠。免疫组化法检测每组切除后正常结肠、吻合口处结肠黏膜中5-HT、CgA阳性细胞。结果:正常组、术后空白对照组、西药组、中药组、中西医药组5-HT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0.40±2.22,26.27±2.35,18.20±2.71,15.93±2.46,14.33±2.87;CgA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0.60±5.34,51.51±6.13,36.10±5.34,28.36±7.16,29.33±8.17。中药组与中西药组比较无差异(P>0.05),余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1或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联合易蒙停致结肠切除后青紫蓝兔结肠黏膜5-HT、CgA阳性细胞数的减少,可能是其治疗结肠切除术后排便障碍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中益气汤 易蒙停 青紫蓝兔 结肠黏膜 5-HT细胞 CgA细胞
下载PDF
肺肠型腺癌15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徐玫芳 郑巧灵 +2 位作者 冯昌银 吴龙 杨映红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年第24期112-115,共4页
目的探讨肺肠型腺癌(pulmonary enteric adenocarcinoma,PEA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PEAC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分子特征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见肿瘤细胞呈高柱状,假复层排列成... 目的探讨肺肠型腺癌(pulmonary enteric adenocarcinoma,PEA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PEAC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分子特征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见肿瘤细胞呈高柱状,假复层排列成腺样、筛状、乳头状或实性结构,腺腔内可见坏死物及核碎裂,类似结直肠腺癌的形态。肿瘤细胞CK7(13/15)、CDX2(12/15)、CK20(6/15)、MUC2(1/2)、TTF1(7/15)、Napsin A(4/15)及SPB(1/8)阳性。EGFR基因突变率为12.5%(1/8),为21号外显子L858R突变;未发现EML4-ALK融合基因和ROS1融合基因。随访4~57个月,3例分别于术后5、19、36个月死亡,12例生存状态良好。结论 PEAC是肺腺癌的少见变型,其组织学形态与结直肠腺癌相似,详细的临床病史、组织学的异质性及免疫表型是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依据,EGFR、EML4-ALK等肺腺癌常见基因突变在PEAC中少见,预后有待长期密切的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肠型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 分子特征 诊断 鉴别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