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尔金断裂西部邻区的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冯永革 于勇 +2 位作者 陈永顺 梁晓峰 王芃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29-1636,共8页
本文利用横波分裂方法对北京大学于田流动台阵记录的SKS震相进行分析,获到了阿尔金断裂西部及邻区的上地幔各向异性参数.分析结果显示,快波偏振方向在整个研究区基本呈近E-W向,与研究区内阿尔金断裂的走向几乎一致,分裂延迟时间在0.93~1... 本文利用横波分裂方法对北京大学于田流动台阵记录的SKS震相进行分析,获到了阿尔金断裂西部及邻区的上地幔各向异性参数.分析结果显示,快波偏振方向在整个研究区基本呈近E-W向,与研究区内阿尔金断裂的走向几乎一致,分裂延迟时间在0.93~1.20s之间.综合研究区附近前人横波分裂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在印度和欧亚大陆板块碰撞作用下,青藏高原北部上地幔软流圈物质向北流动,遇到塔里木盆地"克拉通"较厚岩石圈阻挡并发生了旋转,向东西两侧流动,导致在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边界地带软流圈上地幔橄榄岩中晶格沿近E-W向优势排列.这一模式显示阿尔金断裂可能是一个岩石圈尺度的大型走滑断裂:它既控制近地表的上地壳构造运动,同时也影响了上地幔软流圈物质的流动.另外,在向塔里木盆地内部延伸的台站也观测到显著的各向异性和近EW向的快波偏振方向.这些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岩石圈的中、下部分在南部边界被青藏高原北部上地幔软流圈流动"热侵蚀"而损失一部分,导致青藏高原软流圈向东西两侧的流动已经延伸到塔里木盆地内部.本文的研究结果揭示克拉通岩石圈"活化"不仅可以在垂直方向发生(如,岩石圈拆沉或软流圈上涌导致的热侵蚀),也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发生,即软流圈的水平流动对克拉通岩石圈边界的热侵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地幔各向异性 岩石圈破坏 软流圈流动 阿尔金断裂
下载PDF
1989—1999大同地震序列的隐伏断层研究:库仑应力分析和余震JHD重定位 被引量:7
2
作者 冯永革 王海洋 +1 位作者 陈永顺 黄清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68-577,共10页
1989年到1999年,大同—阳高地区发生了一系列MS≥5的中强地震.本文基于前人对1989年三次MS≥5地震的震源机制反演的结果,通过建立不同断层模型,利用库仑应力方法,计算前震对于主震,以及前震和主震对于余震的库仑应力触发关系,提出了一... 1989年到1999年,大同—阳高地区发生了一系列MS≥5的中强地震.本文基于前人对1989年三次MS≥5地震的震源机制反演的结果,通过建立不同断层模型,利用库仑应力方法,计算前震对于主震,以及前震和主震对于余震的库仑应力触发关系,提出了一种可能的破裂模型,即1989年前震沿北西西方向发生左旋破裂,之后主震和余震沿北北东方向发生右旋破裂.根据这种破裂模式计算得出,前震发生后,主震震源处的库仑应力增加了约2×105 Pa,余震震源处的库仑应力出现下降;主震发生后,余震处的库仑应力出现回升,最后余震处的库仑应力几乎没有变化.基于大同地震台网的近场观测数据,用JHD(Joint Hypocentral determination)定位方法,对1999年11月1日MS=5.6地震后一个月的余震进行重定位,得到一条走向118°,倾角85°的左旋走滑断层,余震的深度分布在5km至20km范围内,显示该断层是隐伏断层.另外提出对主震震中位置约10km的修正.本文对1989年三次MS≥5地震序列和1999年MS=5.6地震余震空间分布的研究揭示该地区存在两条活跃的共轭隐伏走滑断层(1989年主震的北北东方向和1999年地震的北西西方向),并且推断已知的大王村断裂和团堡断裂是地下这两条共轭的隐伏走滑断层构造/地震活动在地表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同地震 库仑应力 地震触发 JHD定位方法
下载PDF
地震“突变震源”说 被引量:3
3
作者 冯永革 陈立成 +2 位作者 吴发恩 马文涛 赵鸿儒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395-2406,共12页
大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我们研究地震成因,其目的为了地震预报.本文由组成地球物质的化学元素出发,在简单论述理论依据等的基础上,提出构造地震震源地球物质综合化学物理性质变化为主导,由渐变到突变至发震的"突变震源"基本思... 大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我们研究地震成因,其目的为了地震预报.本文由组成地球物质的化学元素出发,在简单论述理论依据等的基础上,提出构造地震震源地球物质综合化学物理性质变化为主导,由渐变到突变至发震的"突变震源"基本思想;揭示地震可预报性的根本依据是"地震异常变化参数";主张全面地科学地"综合预报地震方法"."突变震源"说,还可用于其它类型地震机制基础之解释.文末采用模拟实验手段具体说明"突变震源"说之地震可预报性的思想、理论与方法.综上所述,本文指出地震成因等问题的研究新方向和地震可预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变震源说 地球物质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非均匀性 差异性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中部地区背景噪声成像 被引量:43
4
作者 唐有彩 陈永顺 +10 位作者 杨英杰 丁志峰 刘瑞丰 冯永革 李鹏 俞春泉 魏松峤 范文渊 王海洋 周仕勇 宁杰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011-2022,共12页
利用华北地区的流动与固定地震观测台阵在2007年1月~12月期间的垂直分量记录,采用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华北克拉通中部地区6~40 s的相速度和群速度分布图像.成像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以及上地幔的速度结构存在很大的横向不均匀性.... 利用华北地区的流动与固定地震观测台阵在2007年1月~12月期间的垂直分量记录,采用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华北克拉通中部地区6~40 s的相速度和群速度分布图像.成像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以及上地幔的速度结构存在很大的横向不均匀性.8~16 s的相速度以及8~20 s的群速度分布图像清晰地勾绘出华北地区盆地和隆起之间的边界.华北盆地以及山西断陷带呈明显的低速异常,表明相应区域存在较厚的沉积层并且在中、上地壳内存在低速带;而太行山隆起以及鄂尔多斯高原则呈现高速异常.相速度16~25 s以及群速度20~30 s的图像显示华北盆地由低速异常变为高速异常,表明华北盆地的地壳较薄.长周期(30~35 s)相速度图像表明华北盆地的上地幔顶部存在低速异常.华北盆地较薄的地壳和低速异常(明显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可能与该地区岩石圈减薄,软流圈物质上涌有关.8~35 s的群速度和相速度图像都显示,大同火山区是一个低速异常区,可能是由目前仍在活动的岩浆的加热而引起地壳升温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层析成像 华北盆地 鄂尔多斯 山西断陷带 群速度 相速度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壳和上地幔结构的接收函数研究 被引量:38
5
作者 郭震 唐有彩 +3 位作者 陈永顺 宁杰远 冯永革 岳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591-3600,共10页
利用北京大学和早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区布设的共34台宽频带地震仪记录的远震体波资料,获取P波接收函数和S波接收函数,再分别通过偏移成像和共转换点叠加(CCP)和倾斜叠加得到了华北克拉通东部横跨郯庐... 利用北京大学和早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区布设的共34台宽频带地震仪记录的远震体波资料,获取P波接收函数和S波接收函数,再分别通过偏移成像和共转换点叠加(CCP)和倾斜叠加得到了华北克拉通东部横跨郯庐断裂带地区沿剖面的地壳和上地幔速度间断面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鲁西隆起下方的莫霍面的深度要比华北盆地和青岛地区浅约5km,形成类似屋顶状的莫霍面隆起.郯庐断裂带和聊考断裂带下方的莫霍面有明显的错断.岩石圈与软流圈的分界面(以下简称LAB)的深度从太行山山前的约100km深度上升到鲁西隆起下方约60km深,向东在青岛地区下方LAB深度进一步变浅.我们利用倾斜叠加计算台站下方波速比得到地壳内的泊松比变化,结果显示鲁西隆起泊松比值分布相对均匀,而青岛地区内泊松比变化剧烈,可能反应了该地区作为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的北缘经历了较为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地壳和上地幔间断面 S波接收函数 LAB 泊松比 鲁西隆起 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
下载PDF
山西断陷带地壳结构的接收函数研究 被引量:37
6
作者 唐有彩 冯永革 +7 位作者 陈永顺 周仕勇 宁杰远 魏松峤 李鹏 俞春泉 范文渊 王海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102-2109,共8页
利用2006年8月到2008年3月北京大学在山西断陷带南部架设的两条东西向流动观测地震台阵记录的远震资料,提取各台站接收函数,然后进行倾斜叠加(Slant stack)和台阵偏移成像,获得了沿台阵横穿山西断陷带的地壳和上地幔的精细结构变化.研... 利用2006年8月到2008年3月北京大学在山西断陷带南部架设的两条东西向流动观测地震台阵记录的远震资料,提取各台站接收函数,然后进行倾斜叠加(Slant stack)和台阵偏移成像,获得了沿台阵横穿山西断陷带的地壳和上地幔的精细结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山西断陷带下面莫霍面存在明显不连续,莫霍面上隆约4~6 km,纵横波速比从两侧的1.75上升为山西断陷带内部2.0左右,且中、下地壳可能存在一个低速层.山西断陷带的构造模式沿相距140 km的两条剖面表现出明显差异:南端的临汾盆地为拉张作用下的纯剪切模式,向北转化为太原盆地的简单剪切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山西断陷带 临汾盆地 太原盆地 莫霍面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和周边地区地壳速度结构的背景噪声层析成像 被引量:25
7
作者 范文渊 陈永顺 +9 位作者 唐有彩 周仕勇 冯永革 岳汉 王海洋 金戈 魏松峤 王彦宾 盖增喜 宁杰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568-1583,共16页
利用连续地震背景噪声记录和互相关技术获得瑞利面波格林函数,进而反演获得了青藏高原东部和周边地区的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地震数据源于北京大学宽频带流动观测地震台阵,国家数字测震台网数据备分中心提供的部分固定台站的连续记录及INDE... 利用连续地震背景噪声记录和互相关技术获得瑞利面波格林函数,进而反演获得了青藏高原东部和周边地区的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地震数据源于北京大学宽频带流动观测地震台阵,国家数字测震台网数据备分中心提供的部分固定台站的连续记录及INDEPTH IV宽频带流动观测地震台阵.首先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取得所有可能台站对的面波经验格林函数和瑞利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反演得到了观测台阵下方周期从6~60s的瑞利波相速度异常分布图像.并且进一步反演获得研究区域三维剪切波速度结构和莫霍面深度分布.短周期(6~14s)相速度异常分布与地表地质构造特征吻合较好,在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南北向转换带.而本文最重要的结果是周期大于25s的相速度异常分布图像显示,以昆仑断裂带为界,柴达木盆地和祁连山脉地区呈现与青藏高原截然不同的中地壳速度结构,反而与青藏高原东缘地区和川滇菱形块体速度结构相似.反演获得的剪切波速度在27.5~45km深度的切片也明显地揭示:青藏高原的松潘—甘孜地块和羌塘地块呈现均一的低速层;然而,柴达木盆地和祁连山脉地区则呈现较强的横向不均匀性,尤其是柴达木盆地的高速异常和四川盆地的高速异常相对应.这些结果为前人提出的青藏高原东北向台阶式增长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地震学观测证据.与全球一维平均速度模型(AK135)相比较发现,本文测量和反演获得的研究区域内平均相速度和剪切波速度都比AK135模型慢很多,尤其是青藏高原的中地壳(25~40km)剪切波速度显著低于全球平均速度模型.进一步的层析成像反演证实松潘—甘孜和羌塘地块中地壳(27.5~45km)呈现大范围均一的低速层,为青藏高原可能存在大规模中下地壳"层流"提供地震学观测证据.在祁连山脉的27.5~45km深度观测到的明显低速异常体可能对应于该造山带下地幔岩浆活动导致的底侵作用,表明引起该地区地壳增厚的主要机制可能是来自地幔岩浆的底侵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 瑞利面波 层析成像 剪切波速度结构 青藏高原 柴达木盆地和祁连山脉地区
下载PDF
鄂尔多斯地区上地幔岩石圈三维速度结构面波反演研究 被引量:32
8
作者 李多 周仕勇 +2 位作者 陈永顺 冯永革 李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613-1623,共11页
双平面波拟合法是一种新的面波成像方法,反演中考虑地震波场中的非平面波成分,提高反演的分辨率.本文利用双平面波拟合法,反演获得鄂尔多斯地区上地幔岩石圈的速度结构.所用资料为国家数字地震台网69个宽频带地震仪和北京大学34个流动... 双平面波拟合法是一种新的面波成像方法,反演中考虑地震波场中的非平面波成分,提高反演的分辨率.本文利用双平面波拟合法,反演获得鄂尔多斯地区上地幔岩石圈的速度结构.所用资料为国家数字地震台网69个宽频带地震仪和北京大学34个流动数字地震台观测到的地震波面波资料.首先从面波记录中提取了研究区域20~125s瑞利波相速度频散曲线,进而得到各个周期瑞利波相速度异常分布图.结果显示,短周期瑞利波相速度异常与地表的构造特征吻合较好,中长周期的瑞利波相速度可以反映出上地幔岩石圈的速度异常分布以及构造特征.由研究区20~125s的瑞利波相速度分布图可以反演得到地表到地下200km范围内的三维剪切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鄂尔多斯块体内部稳定均一,活化或改造的痕迹不明显;鄂尔多斯块体西南缘受到青藏高原的强烈作用,有大量地幔物质流动的痕迹存在;中央转换带下超过200km深度存在地幔物质上涌,可能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青藏高原板块的挤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平面波拟合法 面波成像 鄂尔多斯 华北克拉通 岩石圈
下载PDF
新疆地区环境噪声层析成像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唐小勇 范文渊 +3 位作者 冯永革 唐有彩 陈永顺 朱丽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042-2049,共8页
本文利用北京大学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和新疆地震监测台网12个月连续地震记录数据,采用环境噪声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新疆地区的周期从10~35 s范围内的瑞利面波相速度异常分布图像.研究结果与地表地质构造相一致,新疆地区的天山、两盆大... 本文利用北京大学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和新疆地震监测台网12个月连续地震记录数据,采用环境噪声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新疆地区的周期从10~35 s范围内的瑞利面波相速度异常分布图像.研究结果与地表地质构造相一致,新疆地区的天山、两盆大地构造与瑞利面波相速度异常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短周期10~20 s的图像显示两个盆地内都呈现低速异常,对应盆地较厚的沉积层.中长周期25~35 s的层析成像结果显示东西天山地区存在明显异常差异.本文获得的新疆地区地壳和上地幔相速度结果,也为进一步结合传统天然地震面波成像方法,最终获得新疆地区的三维剪切波速度结构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Rayleigh面波 环境噪声 层析成像
下载PDF
用于半导体激光器的大电流纳秒级窄脉冲驱动电路 被引量:24
10
作者 陈彦超 冯永革 张献兵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145-3151,共7页
根据脉冲式半导体激光器对功率、脉宽、上升沿的要求,同时考虑电脉冲的注入便于测试激光器的各种性能,提出了一种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MOSFET)为开关器件,以雪崩晶体管为驱动器,可产生大电流、窄脉宽、陡上升沿脉冲的激光器... 根据脉冲式半导体激光器对功率、脉宽、上升沿的要求,同时考虑电脉冲的注入便于测试激光器的各种性能,提出了一种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MOSFET)为开关器件,以雪崩晶体管为驱动器,可产生大电流、窄脉宽、陡上升沿脉冲的激光器驱动电路.讨论了预触发脉冲宽度和雪崩晶体管输出负载对MOSFET输出脉冲在幅度和波形上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耦合电阻来控制脉冲的“下冲”和振荡.实验结果表明:在0~200 V供电电压下,该电路在1Ω电阻上产生了从0A到148 A,具有陡上升/下降沿的10 ns级电脉冲.通过调整电路参数,可输出脉冲宽度窄至8.6 ns,幅度达到124 A的电脉冲.该驱动电路满足了脉冲式半导体激光器的工作要求和对器件测试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导体激光器 驱动电路 大电流信号 纳秒级脉冲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的Pn波层析成像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海洋 Thomas HEARN +10 位作者 陈永顺 裴顺平 冯永革 岳汉 金戈 周仕勇 王彦宾 盖增喜 宁杰远 Eric Sandvol James NI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72-480,共9页
利用INDEPTH/ASCENT台阵和其它布设在青藏高原的流动宽频带地震仪数据,反演了青藏高原东部和周边区域的上地幔顶层Pn波速度以及台站延迟.研究区域的平均Pn波速度是8.1km/s,略高于中国大陆的平均Pn波速度.低速区主要分布在羌塘地块的西... 利用INDEPTH/ASCENT台阵和其它布设在青藏高原的流动宽频带地震仪数据,反演了青藏高原东部和周边区域的上地幔顶层Pn波速度以及台站延迟.研究区域的平均Pn波速度是8.1km/s,略高于中国大陆的平均Pn波速度.低速区主要分布在羌塘地块的西部和松潘—甘孜地块,高温异常的岩石圈上地幔很可能是导致这一低速区的原因.班公-怒江缝合带东端区域的Pn波速度达到8.35km/s,这一高速区可能与向北俯冲的印度板块(东端)有关.另一Pn波高速区分布在祁连山和昆仑山之间,主要由柴达木盆地和共和盆地及其周边地区,两个并不完全连续的高速异常区组成,它可能对应于特提斯洋闭合时北部增生的克拉通地体;在后来的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碰撞中,这一地体有可能阻挡了青藏高原向北的生长.相对密集的台站提供了高分辨率的速度结构横向分布和地壳厚度变化.台站延迟显示青藏高原北部和东部的地壳存在显著的减薄——松潘—甘孜地块东北缘的地壳厚度仅为约50km,而羌塘地块东部唐古拉山地壳最厚,达到75km,这可能是由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引起的羌塘地块内部变形增厚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部 层析成像 PN波速度 台站延迟
下载PDF
利用双平面波干涉面波层析成像方法研究山西断陷盆地及鄂尔多斯地台三维速度结构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李鹏 周仕勇 +3 位作者 陈永顺 冯永革 姜明明 唐有彩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10年第3期47-60,共14页
本文利用了北京大学在山西地堑的34个台站以及中国地震局台网中心在鄂尔多斯地区46个台站的远震波形数据,运用双平面波干涉的面波层析成像方法,提取瑞利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开展台阵覆盖区三维速度结构反演,据此分析了研究区地壳和上地... 本文利用了北京大学在山西地堑的34个台站以及中国地震局台网中心在鄂尔多斯地区46个台站的远震波形数据,运用双平面波干涉的面波层析成像方法,提取瑞利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开展台阵覆盖区三维速度结构反演,据此分析了研究区地壳和上地幔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瑞利面波相速度分区特征显著,山西断陷盆地和渭河断陷盆地的相速度整体偏低。鄂尔多斯块体在莫霍面以下有明显高速异常,表明该地块为构造稳定的克拉通块体,鄂尔多斯块体的岩石圈下界面在120~140km的深度左右。与此相反,山西断陷盆地和渭河断陷盆地地下70~120km左右均有低速异常,显示这两个地区构造活动活跃,这也与该区域历史上多次发生强震是相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 面波层析成像 剪切波速度 双平面波法
下载PDF
从20年国际地学计划中看地震观测台网与现代数字地震仪的发展 被引量:12
13
作者 雷军 李学政 冯永革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4年第4期819-827,共9页
本文简要介绍现今国际地球科学观测的现状和最新动向.最近20多年来由于地震台网、台阵理论的发展以及数字宽频带地震观测技术在一系列国际地学计划的广泛使用,使人类对地球的了解在深度、广度和精度上都取得巨大进步.并用大量统计数... 本文简要介绍现今国际地球科学观测的现状和最新动向.最近20多年来由于地震台网、台阵理论的发展以及数字宽频带地震观测技术在一系列国际地学计划的广泛使用,使人类对地球的了解在深度、广度和精度上都取得巨大进步.并用大量统计数据说明了现代地震观测中数字地震仪器的使用情况、国际上主流地震检波器及采集器的性能及其相关问题,以期对我国未来各类地震台网的设计以及台网在观测能力和数据质量上与国际接轨提供有用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检波器 采集器 台网 台阵 地球观测计划
下载PDF
DC_4型数字超声列车车轴多波检测仪的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兵团 冯永革 +3 位作者 成正维 马天朗 王笛 陈立成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9-112,共4页
鉴于超声单波(回波)金属检测仪存在不能检测损伤大小和形状的问题,我们依据多波地震勘探的理论,对超声多波金属检测仪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特性、原理及与其配套的三分量换能器等进行了分析,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关键词 数字超声列车车轴多波检测仪 多波 多震相 多波三维成像
下载PDF
云南扬子准地台区地壳浅部速度构造特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胡鸿翔 冯永革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8年第4期12-17,共6页
描述了云南扬子准地台区洱源—江川深地震测深剖面初至波的详细分析解释结果.所用方法为改进的射线追踪法.结果表明,在剖面中段沉积盖层巨厚,基底面下陷最深可达10 km 以上,并且中新生代沉积也比别处厚.此凹陷区对应攀西古裂谷的南段,... 描述了云南扬子准地台区洱源—江川深地震测深剖面初至波的详细分析解释结果.所用方法为改进的射线追踪法.结果表明,在剖面中段沉积盖层巨厚,基底面下陷最深可达10 km 以上,并且中新生代沉积也比别处厚.此凹陷区对应攀西古裂谷的南段,此处地震活动与岩浆侵入活动相对剖面的两端弱.剖面西段基底面起伏剧烈,在洱海地区形成小盆地.此处基底层内存在上隆的高速带,并对应有剧烈而又频繁的地震活动和基性岩浆岩活动.同样情况也存在于剖面的东段.说明地震活动性及岩浆活动与基底层内高速物质的分布存在对应关系.该高速物质估计为基性或超基性岩浆岩带,它是上地幔内半熔融岩浆物上涌的产物,它的活动触发了本地区众多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波速构造 杨子构造区 地震活动性 岩浆活动
下载PDF
超声多波检测新方法模型试验研究
16
作者 王兵团 冯永革 +3 位作者 庞坤 崔建英 卓琳 陈立成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5-108,共4页
关键词 相似性 多波 多震相 多波三维成像
下载PDF
北京大学道路地震学观测台阵设计及数据特点 被引量:6
17
作者 温景充 鲍铁钊 +1 位作者 冯永革 宁杰远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91-797,共7页
2018年4-5月,在河北省容城县进行前后两期道路地震学密集台阵观测。观测仪器包括200多个短周期地震仪和22个甚宽频带地震仪。观测台阵跨越高铁、普通铁路、高速公路及普通道路。通过一致性检验和远震波形对短周期地震仪进行台站时钟校正... 2018年4-5月,在河北省容城县进行前后两期道路地震学密集台阵观测。观测仪器包括200多个短周期地震仪和22个甚宽频带地震仪。观测台阵跨越高铁、普通铁路、高速公路及普通道路。通过一致性检验和远震波形对短周期地震仪进行台站时钟校正,获得近50万条高铁地震记录。这些地震记录可用于研究高铁或其他道路震源及波场特征,进行浅层及深层地下结构4D成像,为道路安全、地震预测、环境监测、资源和能源探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以及智慧城市建设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地震学 地震观测台阵 地震震源 智慧城市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fference and change in the comprehensiv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rocks 被引量:7
18
作者 于萍 冯永革 赵鸿儒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41-547,共7页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ock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atomic structures of chemical elements, this paper dissert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difference and change in the comprehensive physical propert...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ock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atomic structures of chemical elements, this paper dissert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difference and change in the comprehensiv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rocks, such as density, elasticity, electrical property and radioactivity, etc. The examples in this paper show that the change of the comprehensive physical parameters of rocks reflects the change of atoms, molecules, minerals and their constitutions in rocks, and there are som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se parame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综合物性参数 弹性 密度 电阻率 放射性 相关性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南部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
19
作者 许启慧 盖增喜 +3 位作者 冯永革 王冠之 郭震 梁晓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71-483,共13页
塔里木南缘位于塔里木块体同青藏高原碰撞的前缘,是认识青藏高原同周围块体相互作用的重要位置.横波分裂方法可以获得岩石圈及软流圈地幔的介质各向异性特征,进而探讨岩石圈变形和地幔流动.本文利用横波分裂方法对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 塔里木南缘位于塔里木块体同青藏高原碰撞的前缘,是认识青藏高原同周围块体相互作用的重要位置.横波分裂方法可以获得岩石圈及软流圈地幔的介质各向异性特征,进而探讨岩石圈变形和地幔流动.本文利用横波分裂方法对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联合布设在塔里木盆地南部的8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记录的SKS和SKKS震相进行分析,获得了塔里木盆地南部上地幔各向异性参数.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快波偏振方向总体比较一致呈近东西向,但存在盆地边缘到盆地内部变化,而慢波延迟时间分布在0.3~1.5 s,差异较大.综合前人对青藏高原北缘和阿尔金断裂周边的横波分裂研究结果,研究区内大部分地区地幔流动方向和绝对板块运动方向保持一致,推测青藏高原北缘同塔里木盆地接触带,青藏高原北缘软流圈南东东向流动对塔里木块体下方地幔流动造成扰动,随着深入到塔里木块体内部,干扰越来越弱;同时青藏高原北部软流圈物质可能对塔里木盆地岩石圈产生影响,随着地幔软流圈物质持续向北运动逐渐冷却,对盆地内部岩石圈的影响程度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异性 上地幔流动 塔里木盆地 横波分裂
下载PDF
Research on model testing of a new ultrasonic multi-wav detecting method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兵团 冯永革 +3 位作者 庞坤 崔建英 卓琳 陈立成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6年第1期108-112,共5页
The traditional crack exploring method with echo (reflected wave) in metals is called the "single-wave detecting method" that uses a probe of single weight. This method is not able to detect directly the size and ... The traditional crack exploring method with echo (reflected wave) in metals is called the "single-wave detecting method" that uses a probe of single weight. This method is not able to detect directly the size and shape of the crack and the result can only be obtained by relative comparison, that is to compare the echo amplitudes of the unknown quantity (crack) with the known quantity (regular artificial crack) to determine the equivalent size and shape of a certain cra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MILARITY MULTI-WAVE multiple seismic phases multi-wave 3-dimensional Imaging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