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明代西藏“贡道”研究
被引量:7
- 1
-
-
作者
冯汉镛
-
机构
四川大学历史系
-
出处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39-42,32,共5页
-
文摘
《明史·辅教王传》、《西番诸卫传》及《野获编》卷30、《广志绎》卷5均记载,明代来京路线,是限定“从四川雅州入”。而对从河州(临夏)、洮州(临潭)来朝贡的,则拒不延接,不予赏赐。足见雅州乃明廷与西藏的交通枢纽。在明代从雅州进出西藏,有两条路线可供选择:一是取黎州经飞越岭入藏;二是取天全六番经罗岩州入藏。前者如《松窗梦语》卷3谓西藏贡使取黎州入京是其证。后者如《明史·大宝法王传》谓武宗朱厚照派宦官刘允入藏,取“天全六番出境”是其证。
-
关键词
西藏
大渡河
入藏
明代
吐蕃
雅州
交通枢纽
天全
岩州
两条路线
-
分类号
K297.5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中医对大气污染的认识
被引量:7
- 2
-
-
作者
冯汉镛
-
机构
四川大学历史系
-
出处
《中医药学报》
CAS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4-6,共3页
-
文摘
《医说》卷3说:“人生气中,如鱼在水。水浊则鱼瘦;气昏则人病。”所谓浊水,实是指被污染了的水。故气昏也当是指被污染了的大气。
-
关键词
中医
大气污染
污染物质
-
分类号
X5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
-
题名哈立麻来京的影响
被引量:4
- 3
-
-
作者
冯汉镛
-
机构
四川省文史研究馆
-
出处
《中国藏学》
CSSCI
1991年第1期128-131,共4页
-
文摘
一我在《西洋记发微》里,曾提到《三宝太监下西洋通俗演义》中被誉为燃灯佛转世的金碧峰,实是西藏大宝法王哈立麻的影子。1988年四川大学纪念“徐中舒教授学术思想讨论会”要出专辑,因徐老研究明史,我特写了一篇《明史·乌斯藏大宝法王传读后》,其中又提到哈立麻。最近《西藏研究》刊出了刘孔伏同志《有关明成祖迎待哈立麻的一条新史料》,读后觉得,对哈立麻的问题,还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
关键词
郑和下西洋
西藏研究
明史
五台山
保护人
永乐
学术思想
读后
徐中舒
新史料
-
分类号
K281.4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从察隅沿革再论侯显迎接哈立麻的路线
被引量:2
- 4
-
-
作者
冯汉镛
-
机构
四川省文史馆 馆员
-
出处
《中国藏学》
CSSCI
1995年第1期98-103,共6页
-
文摘
察隅在清代被看作是“野人”居住区,卫藏的有关文献.几乎都写作“珞瑜(珞瑜)”,间有写作咱玉、白玉或杂瑜的,故其地往,主被洪为康熙时岳种琪进藏才归属;赵尔丰督川才设治。但一经研究,唐慧琳《一切经音义》所记:取道“吐蕃界,更渡雪山南脚”入天竺路线,
-
关键词
侯显
赵尔丰
吐蕃
雪山
康熙
清代
沿革
《一切经音义》
慧琳
写作
-
分类号
C63
[社会学]
K827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贡杨妃荔枝路线考
被引量:7
- 5
-
-
作者
冯汉镛
-
机构
四川省文史研究馆
-
出处
《文史杂志》
2002年第5期22-24,共3页
-
文摘
一、贡品来自巴蜀
<新唐书·礼乐志十二>说:"帝幸骊山,杨贵妃生日,命小部张乐长生殿,因奏新曲,未有名.会南方进荔枝,因名<荔枝香>."又<新唐书·后妃传上>说:"(杨)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这两条资料,前者出自咸通年间袁郊<甘泽谣>①,后者则源自李肇<国史补>.据此可知,唐宫廷中吃的荔枝,都是从"南方"运来;只是宋代乐史撰<杨妃外传>,却将"南方"改为"南海".
-
关键词
后妃
宫廷
国史
骊山
生日
宋代
杨贵妃
礼乐
路线
南方
-
分类号
K242
[历史地理—中国史]
I20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家藏经验方》作者陈晔考
被引量:1
- 6
-
-
作者
冯汉镛
-
机构
四川大学历史系
-
出处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1986年第3期72-,77,共2页
-
文摘
《家藏经验方》是一部在临床上有实用价值的方书,故后代典籍如《普济方》及《永乐大典》等,均多次徵引其处方.但该书作者陈晔的事迹,无论是冈西氏的《宋以前医籍考》或丹波氏的《医籍考》,都付诸阙略,不能不认为是一件憾事.近年因整理中医古籍,纂辑医方佚文,见这部方书里提到宋高宗、许叔微、史载云、蕙民局以及监蕙民局赵尹(赵师睪)和临安等词句,我推知此书作者乃南宋中期人.
-
关键词
经验方
永乐大典
实用价值
作者
许叔微
中医古籍
宋高宗
方书
普济方
医籍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道教与崔致远
被引量:2
- 7
-
-
作者
冯汉镛
-
机构
四川省文史研究馆
-
出处
《文史杂志》
2002年第1期66-67,共2页
-
-
关键词
道教
崔致远
裴瓒
顾云
文化交流
-
分类号
B958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唐五代时来巴蜀的外国人
被引量:1
- 8
-
-
作者
冯汉镛
-
机构
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成都)
-
出处
《文史杂志》
2007年第3期24-27,共4页
-
文摘
记载古代来巴蜀的外国人,最早当在刘宋时候。《南史·裴松之传》说:“时西北远边,有白题及滑国使,由岷山道入贡,此二国,历代弗宾,莫知所出。(裴)子野(松之)云:汉靳阳侯斩胡白题将一人。服虔注曰:白题,胡名也。定远侯击虏,八滑从之,此其后也。”据这条资料,就可知唐代的白国,即刘宋时的白题,其地在新疆西部及乌兹别克斯坦一带,滑国与之邻近,故两国使者同行,到南朝来朝贡。其次是使者所走的道路,要经过岷山,才能到达成都。岷山道就是唐时所称的西山路。这是一条直通西部的国际交通线。途程是从成都经灌县蚕崖关,至汶川、翼州、松州,出黄胜关,再经武宁军、金天军、积石军、赤岭,柴达木盆地,而到达于阗的。至于它的开拓时间,最迟也是汉代。《华阳国志》卷三说:“汶山郡……西接凉州酒泉。”魏晋时的汶山,相当于唐代的松茂等州,说明那时已有西通国际的路线。自此之后,直到清代,都没有阻塞,不断地有国外人士,往来其间。清道光《绥靖中志》卷十说:
-
关键词
外国人
唐五代
巴蜀
乌兹别克斯坦
《华阳国志》
柴达木盆地
交通线
裴松之
-
分类号
K242
[历史地理—中国史]
K243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西洋记》源于戏剧
被引量:1
- 9
-
-
作者
冯汉镛
-
机构
四川省文史研究馆
-
出处
《文史杂志》
2005年第4期52-54,共3页
-
-
关键词
《西洋记》
戏剧
2005年
郑和下西洋
80年代
小说研究
-
分类号
I207.41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蜡壳丸药是古代广州的发明
被引量:1
- 10
-
-
作者
冯汉镛
-
机构
四川省文史研究馆
-
出处
《文史杂志》
2005年第6期71-71,共1页
-
-
关键词
发明
广州
古代
蜡
赵匡胤
-
分类号
K29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中医理论与临床脱节刍议
被引量:5
- 11
-
-
作者
冯汉镛
-
机构
四川省文史研究馆
-
出处
《医学与哲学》
1996年第8期436-437,共2页
-
文摘
中医理论与临床脱节刍议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成都610016)冯汉镛目前中医界普遍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理论与临床脱节;一是疗效推广困难。中医理论与临床脱节,并非现在开始,而是传统有之,故古人才会留下“读书三年,无病不可医;行医三年,无一方可用”的名言。一...
-
关键词
中医理论
临床
-
分类号
R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对《中药大辞典》真菌门药物的补充
- 12
-
-
作者
冯汉镛
-
机构
四川大学历史系
-
出处
《中医药学报》
CAS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51-56,共6页
-
文摘
《中药大辞典》自出版以来,深受广大医药工作者的欢迎,仅十年光景,这部巨著,就两次发行,誉为中药界的圭皋和宝库,是一点也不过分。不过这部巨著,并非毫无缺略,正如《辞海》一样,收罗虽漏,也有遗漏是完全相同的。仅就四川所产的药物来说,象杜鹃花科的草灵芝(Cassiope selaagjnojnojdes)。
-
关键词
中药大辞典
真菌门药物
-
分类号
R281.3
[医药卫生—中药学]
-
-
题名偶然·灵感与科学发明
- 13
-
-
作者
冯汉镛
-
机构
四川省文史研究馆
-
出处
《文史杂志》
1999年第5期32-34,共3页
-
-
关键词
苯甲醛
望远镜
万有引力定律
扑翼飞行
光导纤维
天花疫苗
偶然因素
青霉菌
狂犬病疫苗
苯胺紫
-
分类号
G305
[文化科学]
-
-
题名唐五代来巴蜀的外国人
- 14
-
-
作者
冯汉镛
-
机构
四川省文史研究馆
-
出处
《文史杂志》
2006年第2期22-24,共3页
-
-
关键词
外国人
巴蜀
唐五代
乌兹别克斯坦
史籍记载
南北朝
裴松之
岷山
-
分类号
K242
[历史地理—中国史]
K243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邪教“法轮功”与“一贯道”
- 15
-
-
作者
冯汉镛
-
机构
四川省文史研究馆
-
出处
《文史杂志》
2001年第3期23-23,共1页
-
-
关键词
法轮功
一贯道
中华道德慈善会
邪教
-
分类号
D669.8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宋代杰出的船业家
- 16
-
-
作者
冯汉镛
-
机构
四川省文史研究馆
-
出处
《文史杂志》
2000年第6期56-58,共3页
-
-
关键词
船业家
宋代
项绾
黄怀信
虞允文
冯湛
张中彦
-
分类号
K244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唐代西蜀经吐蕃通天竺路线考
被引量:8
- 17
-
-
作者
冯汉镛
-
出处
《西藏研究》
1985年第4期77-82,共6页
-
文摘
张星烺先生《中西交通史料汇编》说:“史记大宛传载张骞自西域回,已明印度与中国,在西南方久有交通”。是印度通西蜀的道路,较之河西走廊通道,反在其前。可是当时王朝,要正式开发这一路线时,“又皆闭昆明莫能通”。而典籍内,却又经常提到天竺与西蜀的直接往来。如: 一、《法苑珠林》卷二十二说:“(西洱河)其地西北去巂州(凉山彝族自治州)二千余里,问去天竺非远,往往有至彼者”。二、《高僧传》卷七说:“释慧睿,冀州人。少出家,持节精峻,常游方而学经,行蜀之西界,为人所抄掠,常使牧羊,有商客敬信者,见而异之,疑是沙门,请问经义,无不综达,商人遂以金赎之。即还袭染衣,笃学弥至,游历诸国,乃至南天竺界”。
-
关键词
吐蕃
天竺
中西交通史
高僧传
印度
慧琳
异牟寻
南诏野史
部落
唐西域
-
分类号
K297.5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川藏线是西南最早国际通道考
被引量:5
- 18
-
-
作者
冯汉镛
-
出处
《中国藏学》
CSSCI
1989年第1期147-156,共10页
-
文摘
抗战前,成都皇城坝附近街上,挂着一些“印度眼科”招牌。这些印度眼医,大多数是经西藏来四川的。征之典籍,四川与印度的交通,汉代巳屡见于记载,而前往印度的路线,则以川藏线为最早。兹论述如下:
-
关键词
川藏线
国际通道
丽水
婆罗门
印度
吐蕃
昆明
西南
路线
伊洛瓦底江
-
分类号
K281.4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毕升活字胶泥为六一泥考
被引量:3
- 19
-
-
作者
冯汉镛
-
出处
《文史哲》
1983年第3期86-87,共2页
-
文摘
一宋毕升用胶泥铸成活字来印书,是印刷史上一大发明。但由于后人不明了胶泥是什么物品?误以为就是泥土,而泥土铸成的字,如经千三百度以上高温,烧煅为瓷,则其吸水率接近零,就不能作印刷用;如用千度左右温度烧炼为陶,则其吸水率为百分之二十,同样也不能印刷。即令勉强付印,而“泥埏体粗”,印出的字迹模糊,也难以应用。于是就先后有人对此产生了怀疑。“如罗振玉以为泥不能印刷。胡适以为火烧胶泥作字,似乎不合情理,也许毕升用的是锡类。美国斯文格尔以为毕升的泥活字,是金属铸的,所谓胶泥,乃是铸字的范型”(张秀民《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72页,以下简称张书)。对铸字材料的怀疑,就直接影响到活字的发明。没有铸字材料,又如何能发明活字呢?因此弄清胶泥是什么物品?乃是印刷史上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
关键词
胶泥
印刷史
黄帝
吸水率
泥活字
直接影响
铸字
亟待解决
印刷术
发明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唐“商山路”考
被引量:3
- 20
-
-
作者
冯汉镛
-
出处
《人文杂志》
1985年第2期89-92,共4页
-
文摘
《册府元龟》卷694载:“韦伦为商州刺史,兖、荆、襄等道租庸使,会襄州裨将康楚之、张嘉延拥众为叛,凶党万余人,自称东楚义王。襄州刺史王政弃城逃走,嘉延又南袭破江陵,汉沔馈运阻绝,朝廷旰食”。又《旧唐书。穆宁传》说:广德初,“河运不通,漕輓由汉沔至商山,达京师”。《全唐文》卷784《秘书监穆元堂志》也说:“于时周郑路塞。
-
关键词
通化
武关
一统志
长安
旧唐书
运河
层峰
渭桥
全唐文
汉水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