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冯江菊 张道许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17-119,共3页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形态向高层次发展的客观表现形式,其间必然伴随着人口的转移。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及城市非农业人口比重的增加,致使流动人口犯罪问题越来越突出。流动人口犯罪是经济原因、社会环境原因及文化冲...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形态向高层次发展的客观表现形式,其间必然伴随着人口的转移。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及城市非农业人口比重的增加,致使流动人口犯罪问题越来越突出。流动人口犯罪是经济原因、社会环境原因及文化冲突等各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一系列自身的特点。基于此,完善流动人口犯罪的预防机制和加强流动人口犯罪的惩治机制是预防流动人口犯罪的根本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犯罪
下载PDF
案例教学法在刑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冯江菊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第29期223-224,248,共3页
案例教学法在刑法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刑事案例的选取应从针对性、典型性、新颖性、适宜性、启发性五个特征进行把握;在运用刑事案例教学时,应将课堂传授与多样实践相结合,以课堂传授为主。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刑法教学 案例选择 运用
下载PDF
帮助当事人毁灭罪证行为的认定——兼论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与包庇罪的区分 被引量:3
3
作者 冯江菊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2-104,共3页
认定帮助当事人毁灭罪证的行为是构成包庇罪还是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存在着行为说、限制行为说、诉讼阶段说及诉讼类型说四种不同的观点。基于罪刑法定原则的立场,行为说较为合理。包庇罪应仅限于作假证明包庇的行为,而不包括帮助犯... 认定帮助当事人毁灭罪证的行为是构成包庇罪还是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存在着行为说、限制行为说、诉讼阶段说及诉讼类型说四种不同的观点。基于罪刑法定原则的立场,行为说较为合理。包庇罪应仅限于作假证明包庇的行为,而不包括帮助犯罪人毁灭证据或伪造证据的行为;实施帮助当事人毁灭证据或伪造证据行为的应按照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定罪处罚。行为人既帮助毁灭证据又作假证明包庇的,应按照吸收犯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庇罪 帮助毁灭证据罪 吸收犯
下载PDF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危险方法”之界定 被引量:4
4
作者 冯江菊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68-70,共3页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具有概括性和补充性的特征,在理解其中的"危险方法"时应严格解释。"其他危险方法"不仅是指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以外的危险方法,而且是指其他危害公共安全犯罪行为以外的危险方...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具有概括性和补充性的特征,在理解其中的"危险方法"时应严格解释。"其他危险方法"不仅是指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以外的危险方法,而且是指其他危害公共安全犯罪行为以外的危险方法。其中"危险行为"是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危险性相当的行为,一经实施,就可能造成不特定或多数人重伤、死亡或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方法。在认定时,可参酌危害行为的本质、危害行为的对象、危害行为发生的场合及实害结果发生的现实可能性具体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危险方法 危险相当性
下载PDF
国际刑事法院被害人保障机制及其借鉴 被引量:5
5
作者 冯江菊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74-78,共5页
《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的正式生效宣告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常设性的国际刑事法院的诞生。《规约》及其附件对被害人权益的保护给予了充分的保护,包括被害人诉讼参与权、知情权、人身权和隐私权获得保护的权利及获得赔偿的权利等,具有... 《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的正式生效宣告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常设性的国际刑事法院的诞生。《规约》及其附件对被害人权益的保护给予了充分的保护,包括被害人诉讼参与权、知情权、人身权和隐私权获得保护的权利及获得赔偿的权利等,具有全面性、充分性及保障性的特点。考察国际刑事法院对被害人权益的保障措施,对完善我国的刑事被害人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 国际刑事法院 被害人
下载PDF
交通肇事罪之“逃逸”解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冯江菊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66-69,共4页
交通肇事后"逃逸"及其结果直接影响对本罪的量刑,对于其中"逃逸"含义的理解主要有逃避法律追究说与救助义务说之争。从"逃逸"的行为性质、致害的因果关系及刑法用语来看,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 交通肇事后"逃逸"及其结果直接影响对本罪的量刑,对于其中"逃逸"含义的理解主要有逃避法律追究说与救助义务说之争。从"逃逸"的行为性质、致害的因果关系及刑法用语来看,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但对其具体认定,还需结合主客观要件进行具体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肇事 逃逸 救助义务
下载PDF
司法大众化的解读与提倡——人民司法的本意回归 被引量:2
7
作者 冯江菊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0-54,共5页
一段时期以来,司法职业化成为司法改革的主流话语,代表着司法改革的方向。在司法职业化的语境下,司法大众化似乎已不合时宜。然而,近年来司法改革实效却不尽人意,司法离人民群众渐行渐远。因此,当前应着力加强司法大众化理念贯彻。司法... 一段时期以来,司法职业化成为司法改革的主流话语,代表着司法改革的方向。在司法职业化的语境下,司法大众化似乎已不合时宜。然而,近年来司法改革实效却不尽人意,司法离人民群众渐行渐远。因此,当前应着力加强司法大众化理念贯彻。司法大众化在我国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司法大众化与司法精英化并不矛盾。要想使司法大众化理念落到实处,就必须构建一种合理的、人民能够有效参与的长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大众化 司法精英化 纠纷解决
下载PDF
法治视野下构建公众参与型政府决策模式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冯江菊 《岭南学刊》 2015年第5期83-88,共6页
公众参与型政府决策模式体现为决策主体的多元化、决策过程的互动性、决策实施的自觉性及决策反馈的有效性等特点。当前还存在着政府信息公开不够、公众理性参与不足、公众参与渠道不畅及效果有限等问题。结合现有公众参与的制度,以政... 公众参与型政府决策模式体现为决策主体的多元化、决策过程的互动性、决策实施的自觉性及决策反馈的有效性等特点。当前还存在着政府信息公开不够、公众理性参与不足、公众参与渠道不畅及效果有限等问题。结合现有公众参与的制度,以政务公开机制、民意表达机制和舆论传动机制为基础,构建公众参与型政府决策模式应加强开放性政府建设、提升公众参与能力、疏通公众参与途径及完善参与反馈机制,并完善相应的法律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参与 政府决策 参与反馈 法律保障
下载PDF
个人信用征信与保护的冲突与平衡 被引量:3
9
作者 冯江菊 《经济研究导刊》 2010年第8期127-129,共3页
个人征信行业和制度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是市场交易安全的保障,其本质要求个人信用信息的开放和共享,而个人信用信息的私密性的特征决定了个人信用征信机制的构建与个人隐私权保护的冲突不可避免。可以说,个人信用隐私权的适度... 个人征信行业和制度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是市场交易安全的保障,其本质要求个人信用信息的开放和共享,而个人信用信息的私密性的特征决定了个人信用征信机制的构建与个人隐私权保护的冲突不可避免。可以说,个人信用隐私权的适度限制与个人征信信息的适当公开,二者的平衡与协调是个人征信体系建立成败的关键问题。在个人信用信息的征集、管理及使用过程中,都应注重个人信用信息保护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信用 征信 保护 平衡
下载PDF
职务侵占罪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之界定 被引量:5
10
作者 冯江菊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62-63,共2页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认定职务侵占罪的关键问题,其既不同于贪污罪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也不同于"利用工作上的便利",而主要指"利用从事集体公务的便利"、"利用从事公司、企业或其他单...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认定职务侵占罪的关键问题,其既不同于贪污罪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也不同于"利用工作上的便利",而主要指"利用从事集体公务的便利"、"利用从事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管理事务的便利"及"利用从事劳务的便利"。具体包含主管、管理、经手单位财物的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务侵占罪 职务便利 劳务便利
下载PDF
论刑法中的对合犯罪 被引量:1
11
作者 冯江菊 《韶关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9-13,共5页
对合犯在大陆刑法中属于共同犯罪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但在将此概念引入我国刑法理论时,却与我国的共犯理论产生了冲突。因此,有必要跳出我国刑法中的共犯理论体系,将包括对合犯在内的具有对合关系的一类特殊的犯罪即对合犯罪单独归类进... 对合犯在大陆刑法中属于共同犯罪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但在将此概念引入我国刑法理论时,却与我国的共犯理论产生了冲突。因此,有必要跳出我国刑法中的共犯理论体系,将包括对合犯在内的具有对合关系的一类特殊的犯罪即对合犯罪单独归类进行探讨。在犯罪构成上,对合犯罪具有犯罪客体同一性、客观对合性、主体依存性及主观对应性等特征。对合行为在我国刑法中主要表现为买卖行为、渎职、失职行为与一定违法行为间的对合行为及其他对合行为。对于对舍犯罪的处罚主要有对合双方行为都是犯罪和仅对合一方行为构成犯罪两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犯 对合犯 对合犯罪 刑法
下载PDF
重塑权威:构建公众参与型刑事司法的基础解读
12
作者 冯江菊 《经济研究导刊》 2013年第8期247-249,共3页
近年来,我国司法信用缺失、司法公信力不足的事实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问题。从羁押期间的"躲猫猫"事件,到对判决的民意指责,再到判决的执行难,申诉、上访问题突出,都充分表明了司法信用的危机。公众参与刑事司法有利于推动司... 近年来,我国司法信用缺失、司法公信力不足的事实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问题。从羁押期间的"躲猫猫"事件,到对判决的民意指责,再到判决的执行难,申诉、上访问题突出,都充分表明了司法信用的危机。公众参与刑事司法有利于推动司法民主、促进司法公正和提升司法公信力。在我国,公众参与刑事司法有明确的宪法依据、暗合的历史传统、迫切的现实需求和积极的政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司法 公众参与 现实基础
下载PDF
浅析城市流动人口犯罪
13
作者 冯江菊 张道许 《决策探索》 2006年第07B期37-38,共2页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犯罪率的急剧上升,已严重影响社会的改革、发展与稳定。流动人口,是指未改变法定住址而在常住地市区或乡、镇范围以外滞留一昼夜以上的移动人口。而流动人口犯罪的实质就是异地犯罪。流动人口犯罪在我国...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犯罪率的急剧上升,已严重影响社会的改革、发展与稳定。流动人口,是指未改变法定住址而在常住地市区或乡、镇范围以外滞留一昼夜以上的移动人口。而流动人口犯罪的实质就是异地犯罪。流动人口犯罪在我国主要表现为从西部流向东部,从贫穷地区流向富裕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的大量农民工的犯罪。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人口的规模高速流动,流动人口的犯罪问题也日益严重。流动人口犯罪数量多、比例大,对国家经济建设造成重大破坏,并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财产、人身和生命安全。流动人口犯罪已成为影响城市进一步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犯罪 城市化 异地犯罪 犯罪问题 犯罪数量
下载PDF
浅析空白刑法中的补充规范及其溯及力
14
作者 冯江菊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76-78,共3页
刑法分则中存在着大量的空白刑法规范,空白刑法中的补充规范对构成要件起补充说明作用,在地位上应属于刑法的间接规范;补充规范的变更引起刑法的变更,两者具有同步性;由补充规范的变更引起的溯及力问题,应坚持从旧兼从轻原则。
关键词 空白刑法 补充规范 溯厦力 从旧兼从轻
下载PDF
新媒体背景下新闻热点案件的法学课堂嵌入问题探究
15
作者 冯江菊 《法制与经济》 2015年第11期8-10,共3页
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促生了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是其中重要的参与者,也是网络舆论的重要推动者。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法学教育不能与社会脱节,新闻案件适时嵌入法学课堂教学,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引导青年的理性参... 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促生了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是其中重要的参与者,也是网络舆论的重要推动者。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法学教育不能与社会脱节,新闻案件适时嵌入法学课堂教学,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引导青年的理性参与,既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又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热点 法学教育 社会参与
下载PDF
公众的司法参与权研究——以刑事司法为话语领域
16
作者 冯江菊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第2期61-64,共4页
公众刑事司法参与权,是指公众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刑事司法活动,以影响和制约刑事检察活动和刑事审判活动,监督刑事司法权力行使,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权利。在我国,公众参与刑事诉讼主要包括四种情况,即作为当事人的参与、作为司法辅助者的... 公众刑事司法参与权,是指公众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刑事司法活动,以影响和制约刑事检察活动和刑事审判活动,监督刑事司法权力行使,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权利。在我国,公众参与刑事诉讼主要包括四种情况,即作为当事人的参与、作为司法辅助者的参与、作为司法决策者的参与和作为检察监督者的参与。基于现有公众参与刑事司法的困境,应加强司法信息公开、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规范人民监督员制度及健全司法反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司法 公众参与 人民陪审
下载PDF
法治视野下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的冲突与平衡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道许 冯江菊 《金融教育研究》 2007年第1期120-122,共3页
高校与学生的诉讼纠纷案件,其实质是高校教育管理权与学生的权利之间的对抗,如何更好地用法律来规范和协调学校的教育管理权与学生权利之间的关系已被提上日程。此类矛盾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学校管理权与学生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的冲突... 高校与学生的诉讼纠纷案件,其实质是高校教育管理权与学生的权利之间的对抗,如何更好地用法律来规范和协调学校的教育管理权与学生权利之间的关系已被提上日程。此类矛盾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学校管理权与学生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的冲突。我们应综合运用非诉讼和司法手段,对学生权利进行救济,平衡学校管理权与大学权利之间的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管理权 权利 冲突 平衡
下载PDF
关于法院判决“执行难”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道许 冯江菊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07-109,共3页
“执行难”是困扰我国民事执行领域的顽疾。我国独立的《民事强制执行法》尚未制定颁布。由于法院领导体制、执行机制、当事人法律意识及执行立法不完善等诸多原因,导致“执行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应加快立法步伐,完善执... “执行难”是困扰我国民事执行领域的顽疾。我国独立的《民事强制执行法》尚未制定颁布。由于法院领导体制、执行机制、当事人法律意识及执行立法不完善等诸多原因,导致“执行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应加快立法步伐,完善执行体制,确立人民法院应有地位,加强对当事人的法制教育,以从根本上解决“执行难”这一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 执行难 原因 对策
下载PDF
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道许 冯江菊 《前沿》 2006年第1期125-127,共3页
2002年3月18日,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四)》,其中第四条明确规定了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从而弥补了对童工权益刑法保护的空白,同时表明了我国严厉打击雇用童工的犯罪行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并积极履行国际公... 2002年3月18日,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四)》,其中第四条明确规定了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从而弥补了对童工权益刑法保护的空白,同时表明了我国严厉打击雇用童工的犯罪行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并积极履行国际公约义务的态度。笔者在本文中首先对本罪的构成要件及其内容作了初步的界定,同时对该罪在司法认定中的罪数及罪的区分作了简要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充实该罪客观要件和增设罚金刑的立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 构成要件 罚金刑
下载PDF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现状检视与内涵界定
20
作者 冯江菊 《宜宾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62-71,共10页
把握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界限的核心在于准确理解和界定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在防卫过当司法认定中,存在着重损害结果轻防卫行为的“唯结果论”,以及防卫限度条件中的“明显超过”常常被虚置等认定偏差。基于1997年《刑法》修改正... 把握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界限的核心在于准确理解和界定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在防卫过当司法认定中,存在着重损害结果轻防卫行为的“唯结果论”,以及防卫限度条件中的“明显超过”常常被虚置等认定偏差。基于1997年《刑法》修改正当防卫制度的立法目的及更好地保护防卫人的合法权益的政策立场,在认定“必要限度”时,立足必需说的立场,防卫行为应是最必要的有效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限度;且这只是防卫行为认定的最低限度,超过“必要限度”并不能认定防卫人属于防卫过当,还要防卫行为达到“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程度,才能认定为防卫过当。结合防卫行为对侵害人人身安全可能造成的损害程度进行等级划分,“明显超过”应是至少高出防卫必需限度的一个危险等级以上的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卫过当 必要限度 明显超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