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鼻咽癌高危家族成员发病危险性的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贾卫华 许宗利 +5 位作者 冯炳健 黄丽惜 余杏娟 冯启胜 张锋 曾益新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767-770,共4页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具有家族聚集现象,目前相关的研究多局限于高发家系报告或小样本量的病例对照研究。鼻咽癌高危人群中的高危家族成员发病风险性到底有多高,目前还没有一个量化的指标衡量。本研究在高发区广东进行大样本高发家系收集的...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具有家族聚集现象,目前相关的研究多局限于高发家系报告或小样本量的病例对照研究。鼻咽癌高危人群中的高危家族成员发病风险性到底有多高,目前还没有一个量化的指标衡量。本研究在高发区广东进行大样本高发家系收集的基础上,对其家族成员鼻咽癌发病风险性进行定量估算,为遗传流行病学研究及临床遗传咨询提供资料。方法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共收集广东籍鼻咽癌高发家系113个,使用标化发病比(SIR)进行一级亲属发病危险性的估算。结果鼻咽癌高发家系中一级亲属的SIR值为37.55,其中,兄弟、姐妹、父亲、母亲的SIR值分别为50.72、79.64、7.12和33.58。结论鼻咽癌高危家族成员的发病危险性是一般人群的7.12倍至79.6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遗传易感性 先证者 标化发病比
下载PDF
胃癌7号染色体长臂的杂合性缺失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李锦添 买世娟 +6 位作者 冯炳健 冯启胜 黄丽惜 余杏娟 潘志忠 詹友庆 夏建川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7号染色体长臂微卫星位点的杂合性缺失(lossofheterozygosity,LOH),以初步确定7号染色体长臂上与胃癌相关基因连锁最密切的微卫星多态位点及LOH的临床意义。方法:在70例原发性胃癌中应用多重PCR技术扩增覆盖整个7号染...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7号染色体长臂微卫星位点的杂合性缺失(lossofheterozygosity,LOH),以初步确定7号染色体长臂上与胃癌相关基因连锁最密切的微卫星多态位点及LOH的临床意义。方法:在70例原发性胃癌中应用多重PCR技术扩增覆盖整个7号染色体长臂的9个微卫星位点(平均遗传距离为10cm),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PCR产物,用GeneScan、Genotyper软件进行分析。结果:9个微卫星位点的LOH均可发生于原发性胃癌,总的LOH频率为34.3%(24/70),其中D7S486和D7S798位点的LOH频率较高,分别为24.0%(12/50)和19.2%(5/26);总的LOH频率随临床分期而显著增高(P=0.046),D7S486位点的LOH频率在淋巴结转移者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5)。结论:在7号染色体长臂D7S486和D7S798位点附近,可能存在与胃癌发展相关的抑癌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7号染色体长臂 杂合性缺失 肿瘤抑制基因
下载PDF
原发性胃癌染色体7q31的最小共同缺失区域及其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李锦添 付莉 +7 位作者 夏建川 冯炳健 买世娟 余杏娟 黄丽惜 冯启胜 潘志忠 詹友庆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306-1311,共6页
背景与目的:先前的研究显示7号染色体长臂(7q)在原发性胃癌有高频缺失;位于7q31的D7S486是7q上最高频的杂合性缺失(lossofheterozygosity,LOH)位点,且该位点的LOH频率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推测D7S486位点附近可能存在胃癌相关的... 背景与目的:先前的研究显示7号染色体长臂(7q)在原发性胃癌有高频缺失;位于7q31的D7S486是7q上最高频的杂合性缺失(lossofheterozygosity,LOH)位点,且该位点的LOH频率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推测D7S486位点附近可能存在胃癌相关的抑癌基因(tumorsuppressorgene,TSG)。为能在更小的区域内找寻胃癌相关的TSGs,本研究通过检测原发性胃癌在7q31区域内微卫星标记位点的LOH情况,确定胃癌的最小共同缺失区域,并分析它们在胃癌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以D7S486位点为中心,在位于其上下的7q31区域内选取平均遗传距离约0.5厘摩(centimorgan,cM)的12个微卫星标记。显微切割78例原发性胃癌和相应的正常胃粘膜组织,分别提取DNA;进行多重PCR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PCR产物,以GeneScan、Genotyper软件分析各微卫星位点的LOH情况。根据LOH结果作图,确定胃癌在7q31内的最小共同缺失区域,并与临床病理指标联系,分析区域缺失在胃癌发病中的可能作用。结果:12个微卫星标记位点均可在原发性胃癌中出现LOH,总的LOH频率为41.7%(40/72)。LOH的最高频位点是D7S486(位于7q31.2),为30.4.%(17/56);次高频位点是D7S650(位于7q31.3),为21.1%(8/38)。原发性胃癌在7q31内有两个最小共同缺失区域,分别为D7S2543~D7S486和D7S480~D7S650(长度均约为90kb)。D7S2543~D7S486区域缺失的频率与胃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和P=0.03);D7S480~D7S650区域缺失的频率与胃癌患者的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3),且该区域缺失仅出现于临床Ⅲ/Ⅳ期、T3/T4期或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结论:原发性胃癌在染色体7q31上存在两个最小共同缺失区域,分别为D7S2543~D7S486和D7S480~D7S650;在这两个区域内可能存在胃癌发展密切相关的抑癌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染色体7q31 杂合性缺失
下载PDF
HLA DQ位点多样性模拟分析及其PCR RFLP分型
4
作者 陈尚武 冯炳健 +2 位作者 潘德京 陈荣祥 徐安龙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61-66,共6页
选择27 个识别序列为4 nt 的限制性内切酶, 通过计算机对最新获得的19 个DQA1和35 个DQB1 等位基因第2 外显子中的一段序列进行模拟酶切分析, 根据酶切格局数目及各格局所代表的等位基因数的均衡性, 确定酶的优先... 选择27 个识别序列为4 nt 的限制性内切酶, 通过计算机对最新获得的19 个DQA1和35 个DQB1 等位基因第2 外显子中的一段序列进行模拟酶切分析, 根据酶切格局数目及各格局所代表的等位基因数的均衡性, 确定酶的优先次序, 在此基础上进行PCRRFLP模拟分析, 确定最佳的酶组合. 结果表明, 分别采用4 个和6 个酶的组合, 可有效鉴定DQA1 和DQB1 等位基因. 同时通过比较分析DQB1 各等位基因核苷酸位点的变异系数, 发现DQB1 不同血清型间等位基因第2 外显子核苷酸序列变化有一定规律. 研究为建立一个简捷准确的HLA 分型方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A 基因型 多样性 DQ位点 PCR-RFLP分型
下载PDF
单体型分析将家族性鼻咽癌易感基因定位于4p11~p14区域 被引量:6
5
作者 陈汉奎 冯炳健 +2 位作者 梁慧 张如华 曾益新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6期1776-1779,共4页
前期研究把家族性鼻咽癌(NPC)候选易感位点定位在长度约14.21cM的4p15.1~q12区域上,但由于微卫星标记D4S2996和D4S428没有提供足够信息,这个区域的远端边界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确定.在两个主要的NPC家系中采用一组微卫星标记和单核苷酸... 前期研究把家族性鼻咽癌(NPC)候选易感位点定位在长度约14.21cM的4p15.1~q12区域上,但由于微卫星标记D4S2996和D4S428没有提供足够信息,这个区域的远端边界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确定.在两个主要的NPC家系中采用一组微卫星标记和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进行单体型分析,将NPC易感区域的远端边界确定于D4S1577和D4S3347之间,并将该区域缩小到长度为8.29cM的4p11~p14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体型分析 家族性鼻咽癌 肿瘤易感基因 基因定位 染色体4p11-p14
原文传递
SARS冠状病毒spike基因DNA疫苗的初步研究
6
作者 李疆 覃海德 +9 位作者 刘鹏 张经纬 冯炳健 冯启胜 陈丽珍 潘志刚 黄丽惜 张如华 余杏娟 曾益新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7-301,共5页
目的 构建SARS病毒spike基因片段真核表达质粒DNA疫苗;检测spike基因片段的免疫原性;筛选SARS病毒疫苗构建的理想靶抗原。方法 采用RT PCR从SARS冠状病毒北京0 1(BJ0 1)株cDNA获取了spike基因cDNA的全长D12、编码N末端氨基酸的cDNA片... 目的 构建SARS病毒spike基因片段真核表达质粒DNA疫苗;检测spike基因片段的免疫原性;筛选SARS病毒疫苗构建的理想靶抗原。方法 采用RT PCR从SARS冠状病毒北京0 1(BJ0 1)株cDNA获取了spike基因cDNA的全长D12、编码N末端氨基酸的cDNA片段D14和编码C末端氨基酸的cDNA片段D2 3;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 /D12、pcDNA3 D14、pcDNA3 D2 /3;用3种重组质粒和pcDNA3空质粒载体(对照)DNA皮下注射免疫Wistar大鼠;ELISA检测免疫后大鼠血清S蛋白特异性抗体IgG的产生;同位素51 Cr实验检测特异性CTL应答;ELISPOT检测单细胞水平IFN -γ分泌。结果 pcDNA3 /D2 3疫苗免疫组大鼠血清有S蛋白阳性抗体IgG产生、抗体滴度>10 0 0 ;脾淋巴细胞可诱导特异的CTL应答和IFN γ分泌,pcDNA3 /D2 3疫苗组与其它组之间统计分析P <0 .0 5。结论SARS冠状病毒S蛋白的C末端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是疫苗构建的理想候选靶抗原,本研究结果为SARS病毒的疫苗研究提供了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ke基因 SARS冠状病毒S蛋白 PCDNA3 步研究 SARS病毒 Wistar大鼠 cDNA片段 质粒DNA疫苗 ELISA检测 ELISPOT 抗体IGG CTL应答 IFN-γ 基因cDNA RT-PCR 真核表达质粒 基因片段 免疫原性 疫苗构建 大鼠血清 单细胞水平 脾淋巴细胞
原文传递
中密度纤维板的密度稳定性分析——以广西三威林产岑溪市人造板有限公司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黄伟雄 韦盛永 +3 位作者 陆锋 冯炳健 李立群 徐健峰 《林业科技通讯》 2021年第4期63-66,共4页
以广西三威林产岑溪市人造板有限公司为例,通过人员操作、原料属性和配比、设备精度以及热压工艺等4个方面探究分析广西三威岑溪厂中密度纤维板产品密度稳定性差的缘由,并根据试验结果采取相应改进措施。结果显示,原料含水率波动、原料... 以广西三威林产岑溪市人造板有限公司为例,通过人员操作、原料属性和配比、设备精度以及热压工艺等4个方面探究分析广西三威岑溪厂中密度纤维板产品密度稳定性差的缘由,并根据试验结果采取相应改进措施。结果显示,原料含水率波动、原料材种混杂配比不均以及铺装精度和压机精度误差是导致产品密度稳定性差的主要原因,通过相应调整后板坯的质量和含水率稳定性提高,热压试验后产品厚度偏差由最大1 mm降低到0.5 mm,最终产品的密度最大负偏差值由36.96 kg/m3降低至9.56 kg/m^(3),实现了中密度纤维板的密度稳定性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板 密度稳定性 热压试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