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步法酸蚀-冲洗粘结剂对脱胶原蛋白牙本质的粘结
1
作者 Vicente P.A. Saboia Fernando Nato +7 位作者 Annalisa Mazzoni Giovanna Orsini Angelo Putignano Marcelo Giannini Lorenzo Breschi 徐杰(译 冯琳(译) 岳林(审) 《中国口腔医学继续教育杂志》 2010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评估XP-Bond与人脱蛋白牙本质粘结即刻和人工老化6个月后粘结界面的微拉伸粘结强度和纳米渗漏的表现。材料和方法:选择成人无龋磨牙.暴露中深层牙本质.分为组1(XP—Bond与脱蛋白的牙本质粘结)和组2(按照生产商的说明使用XP... 目的:评估XP-Bond与人脱蛋白牙本质粘结即刻和人工老化6个月后粘结界面的微拉伸粘结强度和纳米渗漏的表现。材料和方法:选择成人无龋磨牙.暴露中深层牙本质.分为组1(XP—Bond与脱蛋白的牙本质粘结)和组2(按照生产商的说明使用XP—Bond)。在组1中.酸蚀牙本质表面后.用10%次氯酸钠处理60s以去除暴露的已脱矿的有机基质,再与XP—Bond粘结。树脂/牙本质柱采用无缝微拉伸技术,24h或人工老化6个月后被拉伸至断裂。数据分析使用two—way ANOVA和Tukey's post—hoc检测(P〈005)。通过在粘结界面上定量检测银示踪剂的量来评价界面的纳米渗漏。结果:在XP—Bond粘结前使用次氯酸钠处理组的即刻粘结强度[组1:(18.9±58)MPa]比对照组降低62%[组2:(49.9±103)MPa;P〈05]。人工老化6个月后.组1和组2的粘结强度分别显著降低到(10.1±2.7)MPa和(35.2±8.7)MPa(P〈0.05)。应用次氯酸钠和人工老化均会使XP—Bond粘结界面的纳米渗漏增加。结论:脱胶原的牙本质即刻粘结强度和长期的粘结稳定性均有所降低,提示胶原纤维对牙本质的粘结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齿粘结系统 牙本质 次氯酸钠 胶原 混合层
原文传递
复合树脂填入技术对高C因素窝洞修复的影响
2
作者 Sillas Duarte Welingtom Dinelli +2 位作者 Maria Helena Carmona da Sllva 冯琳(译) 岳林(审) 《中国口腔医学继续教育杂志》 2009年第2期33-36,共4页
目的:评价3种复合树脂填入技术对高C因素窝洞修复后牙釉质和牙本质/牙骨质洞壁边缘微渗漏的影响。设置的无效假设是三种树脂填入技术间没有差异。材料和方法:在30颗离体无龋第三磨牙的颊面和舌面预备标准V类洞.随机分为3组:①采用... 目的:评价3种复合树脂填入技术对高C因素窝洞修复后牙釉质和牙本质/牙骨质洞壁边缘微渗漏的影响。设置的无效假设是三种树脂填入技术间没有差异。材料和方法:在30颗离体无龋第三磨牙的颊面和舌面预备标准V类洞.随机分为3组:①采用斜分层放置技术;②采用水平分层放置技术:③采用整块放置技术(一次放置)。窝洞的修复采用单瓶粘接剂(Single Bond.3M ESPE)和微混合填料复合树脂(Z100,3M ESPE)。修复体周围2mm以外的牙面用指甲油覆盖.热循环处理(每5℃/55℃各30s.循环1000次)。样本浸入50%(重量比)的硝酸银溶液中24h.然后置于照片洗印液中8h.微渗漏评价依次分为0~4A。[牙合]面和龈方的微渗漏结果采用Wilcoxon和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接受无效假设。水平分层技术.斜分层技术和不分层技术三者间牙釉质和牙本质洞缘微渗漏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高C因素的窝洞修复,无论是分层填入技术还是整块填入技术,都不能消除边缘微渗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接 粘接剂 C因素 牙本质 牙釉质 复合树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