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经筋手法结合运动疗法对小儿痉挛型脑瘫运动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1
作者 韩行普 黄超 +2 位作者 冯益民 陈雨琼 刘春雷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年第11期2249-2253,共5页
目的观察中医经筋手法结合运动疗法对小儿痉挛型脑瘫运动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期间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127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以单纯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63例和观察组6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 目的观察中医经筋手法结合运动疗法对小儿痉挛型脑瘫运动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期间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127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以单纯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63例和观察组6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和运动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经筋手法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分、精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Peabody developmental motor scale,PDMS-2)评分、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评分和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3.75%(60/64)高于对照组80.95%(5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3个月后两组患儿M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抓握能力、视觉运动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抓握能力、视觉运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行走和跑跳、站立位、坐位、爬与跪位、卧位与翻身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站立位、坐位、爬与跪位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跨步长、1 min步行距离较治疗前增加,步宽、10 m步行时间较治疗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跨步长、1 min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步宽、10 m步行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经筋手法联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性脑瘫患儿疗效较好,有利于减轻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状态,可提高粗大运动功能,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脑瘫 小儿 中医经筋手法 运动疗法 运动能力 步行能力
下载PDF
西秦岭造山带的演化、构造格局和性质 被引量:213
2
作者 冯益民 曹宣铎 +5 位作者 张二朋 胡云绪 潘晓萍 杨军录 贾群子 李文明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10,共10页
简要论述了西秦岭造山带显生宙以来的构造演化和格局,讨论了西秦岭造山带的性质。西秦岭造山带自800Ma左右以来,经历了超大陆裂解、洋陆演化、碰撞造山、板内伸展和陆内叠覆造山后才形成现今的西秦岭造山带。在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西秦... 简要论述了西秦岭造山带显生宙以来的构造演化和格局,讨论了西秦岭造山带的性质。西秦岭造山带自800Ma左右以来,经历了超大陆裂解、洋陆演化、碰撞造山、板内伸展和陆内叠覆造山后才形成现今的西秦岭造山带。在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西秦岭有着完全不同的构造体制和格局。在洋陆演化阶段属板块构造体制,以多陆块洋为特征的洋陆格局;在板内伸展阶段属板内裂谷和裂陷盆地体制,以板内伸展盆地体系为特征的海陆格局;在陆内叠覆造山阶段属陆内盆山体制和陆内盆山格局。西秦岭造山带是一个"碰撞—陆内型"复合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造山带 显生宙 构造演化 构造格局 造山带性质
下载PDF
东天山大地构造及演化——1:50万东天山大地构造图简要说明 被引量:78
3
作者 冯益民 朱宝清 +1 位作者 杨军录 张开春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09-314,共6页
以东天山地区古生代沉积建造分析为基础,探讨了该区古生代以来的大地构造格局和演化历程。认为该区震旦—泥盆纪具板块构造格局,石炭纪—早二叠世属碰撞期后的板内裂谷和裂陷槽。提出早古生代早中期该区曾是古亚洲洋中的一个古老陆块(... 以东天山地区古生代沉积建造分析为基础,探讨了该区古生代以来的大地构造格局和演化历程。认为该区震旦—泥盆纪具板块构造格局,石炭纪—早二叠世属碰撞期后的板内裂谷和裂陷槽。提出早古生代早中期该区曾是古亚洲洋中的一个古老陆块(隶属准噶尔地块),随着阿尔曼特洋盆和米什沟—干沟洋盆关闭,拼接到阿尔泰古陆边缘,成为西伯利亚古大陆的增生边缘。志留纪—早泥盆世沿卡拉麦里一带再次裂解,形成了卡拉麦里有限洋盆,将南准噶尔地块从西伯利亚大陆边缘割裂开来。随着卡拉麦里洋盆的向南俯冲,造成了东天山地区大南湖一带的泥盆纪岛弧杂岩带,构成了东天山地区斑岩铜矿的含矿岩系,中泥盆世末卡拉麦里洋盆关闭。早石炭世进入碰撞期后板内伸展阶段,形成一系列裂陷槽和裂谷,晚二叠世开始进入陆内造山阶段。新生代随着印度板块同欧亚大陆的碰撞,开始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天山地区 大地构造 大地构造图 古生代 沉积建造 成矿作用 成矿环境
下载PDF
勉县—略阳带大地构造属性之探讨 被引量:32
4
作者 冯益民 曹宣铎 张二朋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95-303,共9页
本文从剖析勉略带南北两侧泥盆纪—石炭纪沉积入手,指出南北两侧同属于华南古生物地理区,在沉积相、沉积建造和沉积充填序列方面基本相同,都是以浅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沉积建造和海进型充填序列为特征。其次,对所谓的“勉略蛇绿岩带”... 本文从剖析勉略带南北两侧泥盆纪—石炭纪沉积入手,指出南北两侧同属于华南古生物地理区,在沉积相、沉积建造和沉积充填序列方面基本相同,都是以浅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沉积建造和海进型充填序列为特征。其次,对所谓的“勉略蛇绿岩带”提出质疑;岩石组合和时代配置都不支持该蛇绿岩带作为分割性大洋盆地的残余,何况它有限的空间展布同样不支持上述观点。第三,将勉略带同典型的缝合带进行比较,认为勉略带缺乏典型缝合带内部及其两侧地质体的空间配置关系,诸如沟弧盆体系,俯冲杂岩及前陆盆地等。况且,根据相关的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资料,勉略带在泥盆纪—三叠纪期间不存在分割性大洋盆地,在印支运动中也没有形成缝合带。因此,提出勉略带在泥盆纪—石炭纪曾经是一个裂谷,印支运动以来历经多期构造作用形成一条构造混杂带,在陆内造山过程中可能发生过大规模的大陆地壳消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构造 泥盆纪 石炭纪 沉积 古生物 充填序列 缝合带
下载PDF
北祁连蛇绿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78
5
作者 冯益民 何世平 《岩石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S1期125-140,142-146,共22页
在北祁连广泛出露早中奥陶世蛇绿岩。本文较详细地研究了玉石沟、大岔大坂、塔墩沟和老虎山四个地区的蛇绿岩。这些蛇绿岩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蛇绿岩中的基性岩类都接近MORB;它们的上地幔源区属亏损型;玉石沟、大岔大坂、... 在北祁连广泛出露早中奥陶世蛇绿岩。本文较详细地研究了玉石沟、大岔大坂、塔墩沟和老虎山四个地区的蛇绿岩。这些蛇绿岩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蛇绿岩中的基性岩类都接近MORB;它们的上地幔源区属亏损型;玉石沟、大岔大坂、塔墩沟和老虎沟蛇绿岩分别生成于弧前盆地(或小洋盆)、弧间盆地、近弧的弧后盆地和近陆的弧后盆地的扩张脊环境。早中奥陶世时该区曾出现一个具沟-弧-盆体系的成熟大洋,在大约460Ma时由于洋内剪切引起的向北俯冲作用导致俯冲杂岩和岛弧的形成以及弧后扩张。玉石沟蛇绿岩是一个外来移置体,其余3个蛇绿岩则属原地或准原地岩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祁连山 早中奥陶世 蛇绿岩 生成环境
下载PDF
大洋板块地层(OPS)简介及评述 被引量:16
6
作者 冯益民 张越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23-531,共9页
大洋板块地层(Ocean Plate Stratigraphy)是由日本地质学家Isozaki在1990年首先提出来的,基本含义是大洋板块在从洋中脊到海沟俯冲带的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套构造-沉积地层。近年来,关于大洋板块地层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丰富了大洋... 大洋板块地层(Ocean Plate Stratigraphy)是由日本地质学家Isozaki在1990年首先提出来的,基本含义是大洋板块在从洋中脊到海沟俯冲带的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套构造-沉积地层。近年来,关于大洋板块地层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丰富了大洋板块地层的内涵。本文着重介绍大洋板块地层的基本概念、物质组成、形成环境及构造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大洋板块地层在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建议在造山带地质研究中采用"俯冲增生杂岩"取代"大洋板块地层"。因为在成因上,地层并不等同于杂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板块地层 俯冲增生杂岩 蛇绿岩 蛇绿混杂岩
下载PDF
北祁连山中段早中奥陶世蛇绿岩中席状岩墙杂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1
7
作者 冯益民 何世平 阎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52-264,T001,共13页
作为蛇绿岩套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席状岩墙杂岩(Sheeted dyke complex)近来在北祁连山中段肃南县大岔大坂北坡的早中奥陶世蛇绿岩中被发现。这一发现对于祁连山早古生代蛇绿岩来说尚属首次,而且对于研究蛇绿岩的发展演化及探讨奥陶纪时... 作为蛇绿岩套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席状岩墙杂岩(Sheeted dyke complex)近来在北祁连山中段肃南县大岔大坂北坡的早中奥陶世蛇绿岩中被发现。这一发现对于祁连山早古生代蛇绿岩来说尚属首次,而且对于研究蛇绿岩的发展演化及探讨奥陶纪时洋底扩张都有重要意义。席状岩墙杂岩由一系列具单向冷凝边的辉绿岩墙组成,以一墙挨一墙的形式产出,岩墙间无任何填充物。席状岩墙杂岩在矿物组合上,常量元素、稀土元素及痕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配分模式,甚至金属硫化物矿化作用方面都有类似之处。这些证据表明席状岩墙杂岩是连通其下岩浆房与其上枕状熔岩的通道。席状岩墙的单向冷凝边为岩浆上升方式和扩张洋脊的存在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根据Zr/Y—Zr关系图式,得出该区洋脊的扩张速率大约为2c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岩 席状岩墙杂岩 地质意义
下载PDF
祁连造山带研究概况——历史、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41
8
作者 冯益民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07-314,共8页
回顾了祁连造山带的研究历史,对研究现状作了简要的总结。认为在祁连造山带已初步建立起岩石圈结构及动力学模型,划分了板块构造单元,祁连山自震旦纪以来先后出现过大陆裂谷和板块构造两种构造体制及三种不同类型的造山作用(俯冲造... 回顾了祁连造山带的研究历史,对研究现状作了简要的总结。认为在祁连造山带已初步建立起岩石圈结构及动力学模型,划分了板块构造单元,祁连山自震旦纪以来先后出现过大陆裂谷和板块构造两种构造体制及三种不同类型的造山作用(俯冲造山、碰撞造山和陆内造山),而构造体制变更、盆地类型转换以及造山作用类型变化的地球动力学机制是地幔柱构造。提出了造山带研究现存的关键问题,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作者认为祁连山造山理论研究上可望与阿尔卑斯、阿帕拉契亚齐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造山带 岩石圈动力学 构造单元 大陆动力学
下载PDF
北祁连造山带西段的外来移置体 被引量:10
9
作者 冯益民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65-371,共7页
北祁连造山带西段发育有许多外来移置体,本文论述了其物质组成、构造样式、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揭示了研究外来移置体对正确重建造山带构造演化中的重要意义。认为研究外来移置体,不仅可以在恢复造山带古地理占构造格局时排除干扰,而... 北祁连造山带西段发育有许多外来移置体,本文论述了其物质组成、构造样式、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揭示了研究外来移置体对正确重建造山带构造演化中的重要意义。认为研究外来移置体,不仅可以在恢复造山带古地理占构造格局时排除干扰,而且对探讨造山带造山过程中动力学的转换都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祁连造山带 外来移置体 推覆体 滑覆体 造山带
下载PDF
祁连山及其邻区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兼论早古生代海相火山岩的成因环境 被引量:70
10
作者 冯益民 何世平 《西北地质科学》 1995年第1期92-103,共12页
作者对中、南祁连的大地构造属性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它们和柴达木地块具有同一前震旦纪基底,三者共同构成了柴达木板块。北祁连山的主体是介于中朝板块和柴达木板块间的早古生代缝合带。中朝板块的南缘有一个活动陆缘,由走廊弧后盆... 作者对中、南祁连的大地构造属性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它们和柴达木地块具有同一前震旦纪基底,三者共同构成了柴达木板块。北祁连山的主体是介于中朝板块和柴达木板块间的早古生代缝合带。中朝板块的南缘有一个活动陆缘,由走廊弧后盆地和走廊南山北缘岛弧构成。从中寒武世以来,祁连山及其邻区构造演化经历了古大陆克拉通裂解,大洋克拉通演化阶段和新大陆克拉通演化阶段。现今的祁连山是这些构造演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早古生代海相火山岩的生成环境在南祁连为单一的裂谷环境。而在北祁连及走廊带,则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生成环境:(1)中寒武世为初始大洋裂谷环境,(2)早中奥陶世为具沟弧盆体系的政熟大洋,(3)晚奥陶世为残留洋盆,(4)志留纪为前陆盆地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大地构造 海相 火山岩 成因环境
下载PDF
北祁连山及其邻区古生代以来的大地构造演化初探 被引量:103
11
作者 冯益民 吴汉泉 《西北地质科学》 1992年第2期61-74,共14页
北祁连山出露有中寒武世中晚期和早中奥陶世两期蛇绿岩。同位素年龄分别为335.5 Ma和440-460 Ma的两期高压变质带赋存于中寒武统和下中奥陶统中。大量地质记录揭示北祁连山是介于阿拉善地块和中祁连地块间的一个早古生代缝合带。北祁连... 北祁连山出露有中寒武世中晚期和早中奥陶世两期蛇绿岩。同位素年龄分别为335.5 Ma和440-460 Ma的两期高压变质带赋存于中寒武统和下中奥陶统中。大量地质记录揭示北祁连山是介于阿拉善地块和中祁连地块间的一个早古生代缝合带。北祁连山及其邻区古生代以来大地构造演化是复杂的。中寒武世早期统一的中国古陆经陆内裂谷作用发生裂解,于中寒武世中晚期形成北祁连洋。到晚寒武世洋盆转化成残留海盆。早奥陶世北祁连地区再次拉张,遭受第二次大洋化,到中奥陶世形成具沟弧盆体系的成熟大洋。晚奥陶世洋盆转化成残留海盆。于晚奥陶世末碰撞成山,志留纪在新生褶皱山系前形成前陆盆地,盆地底部的下志留统下部层位的磨拉斯可视为碰撞造山的标志。到泥盆纪进入碰撞期后造山阶段,泥盆纪磨拉斯则作为碰撞期后造山作用的标志。北祁连山及其邻区经历了石炭-三叠纪上叠盆地发展阶段,到侏罗纪进入陆内造山阶段。陆内造山作用的主要特征是山脉抬升、盆地沉降,形成盆-岭构造。这个作用一直持续到现在。笔者还对碰撞作用和造山作用的类型进行了讨论。认为软碰撞(soft collision)引起洋盆闭合,但不造山,硬碰撞(rigid collision)使残留海盆闭合并形成新生褶皱山系。在北祁连可以辨认出碰撞造山、碰撞期后造山及陆内造山这3种类型各具特征的造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构造 演化 古生代 北祁连山
下载PDF
北秦岭西段金矿主要控矿因素 被引量:5
12
作者 冯益民 李增庆 +3 位作者 何世平 赵利利 宋忠宝 何芳 《河南地质》 1994年第4期294-303,共10页
北秦岭西段地处秦岭造山带和祁连造山带的接合部位,是构造岩浆活跃地带,特别是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形成了该地段中生代构造岩浆带。北秦岭西段是金矿(化)集中的地带,控矿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结为下列几个方面:①区域地质构造背景;②... 北秦岭西段地处秦岭造山带和祁连造山带的接合部位,是构造岩浆活跃地带,特别是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形成了该地段中生代构造岩浆带。北秦岭西段是金矿(化)集中的地带,控矿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结为下列几个方面:①区域地质构造背景;②区域地球化学场;③构造断裂;④构造岩浆活动;⑤流体地质。这五种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金及相关元素的迁移富集,形成了规模不等、类型各异的金矿床及金矿化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秦岭 控矿因素 金矿床
下载PDF
北祁连山寒武─奥陶纪硅质岩岩石化学特征及形成环境 被引量:5
13
作者 冯益民 何世平 《西北地质科学》 1994年第1期17-25,共9页
通过对北祁连地区寒武-奥陶纪硅质岩岩石化学特征研究,揭示硅质岩在成分上具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于其生成构造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一般形成于大洋中脊的硅质岩在岩石化学成分上富于Fe_2O_3和MnO,而Al_2O_3含量... 通过对北祁连地区寒武-奥陶纪硅质岩岩石化学特征研究,揭示硅质岩在成分上具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于其生成构造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一般形成于大洋中脊的硅质岩在岩石化学成分上富于Fe_2O_3和MnO,而Al_2O_3含量最低。形成于近弧环境的硅质岩在成分上相对富含FeO+MgO+CaO,而Al_2O_3较洋脊的稍高.但不及形成于深海盆地的硅质岩。富含Al_2O_3而贫Fe_2O_3、MnO、FeO、MgO和CaO的硅质岩形成于近陆的深海或半深海盆地或初始洋盆的盆缘地带。由此可见,硅质岩岩石化学成分具有明显的指相意义。然而,研究表明,硅质岩中SiO_2含量的高低并不具有指相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纪 硅质岩 岩石化学 寒武纪
下载PDF
新疆东准噶尔地区构造演化及主要成矿期 被引量:5
14
作者 冯益民 《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 1991年第32期47-60,共14页
笔者认为东准噶尔地区曾是古新疆克拉通的一部分,只是到了泥盆纪才演化成大洋。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大洋消失之后,经历了残留海盆阶段才开始碰撞造山。碰撞期后的岩浆作用和板内裂陷作用在该区特别发育,而且形成相关的内生金属矿产。以大... 笔者认为东准噶尔地区曾是古新疆克拉通的一部分,只是到了泥盆纪才演化成大洋。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大洋消失之后,经历了残留海盆阶段才开始碰撞造山。碰撞期后的岩浆作用和板内裂陷作用在该区特别发育,而且形成相关的内生金属矿产。以大型内陆盆地沉降和山脉隆升为特征的陆内造山作用标志着大陆克拉通化的最终完成。成矿期与构造演化密切相关,自老而新划分了6个成矿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 演化 成矿期 新疆 准噶尔地区
下载PDF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被引量:916
15
作者 潘桂棠 肖庆辉 +8 位作者 陆松年 邓晋福 冯益民 张克信 张智勇 王方国 邢光福 郝国杰 艳芳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I0001,5-28,共28页
中国大地构造形成演化与大地构造分区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整体论述中国构造分区,都以不同学派对中国大陆地壳形成演化的不同认识论和方法论,有不同的方案。以黄汲清先生等多旋回构造观、王鸿祯先生等历史大地构造观和李春昱先生等板... 中国大地构造形成演化与大地构造分区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整体论述中国构造分区,都以不同学派对中国大陆地壳形成演化的不同认识论和方法论,有不同的方案。以黄汲清先生等多旋回构造观、王鸿祯先生等历史大地构造观和李春昱先生等板块构造观的"三大主流大地构造观"为指导思想的大地构造划分方案,是集中国地质构造之大成,在全国起指导作用,影响既广泛且深远。板块构造单元划分是当前板块构造细结构研究的关键问题。它既是板块构造研究的理论问题,也是区域地质研究和成矿预测评价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本文的大地构造分区图的编制是以地层划分和对比、沉积建造、火山岩建造、侵入岩浆活动、变质变形等地质记录为基础,承接融合中国"三大主流大地构造观"的经典划分理念,在板块构造—地球动力学理论指导下,以成矿规律和矿产能源预测的需求为基点,以不同规模相对稳定的古老陆块区和不同时期的造山系大地构造相环境时空结构分析为主线,以特定区域主构造事件形成的优势大地构造相的时空结构组成和存在状态为划分构造单元的基本原则,划分出中国的大地构造环境主要由陆块区和造山系组成为9个一级构造单元,以及相应的56个二级构造单元。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还存在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较准确地划分尚需很长时间的不懈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构造 构造单元 陆块区 造山系 多岛弧盆系
下载PDF
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晚古生代板块构造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194
16
作者 李锦轶 肖序常 +3 位作者 汤耀庆 赵民 朱宝清 冯益民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05-316,共12页
笔者等根据近年研究,认为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晚古生代板块构造的演化,大致分为几个阶段:早泥盆世初,早古生代晚期形成的陆壳拉张,分裂成卡拉麦里有限洋盆;早泥盆世晚期,该洋盆开始聚敛收缩,早石炭世初洋盆闭合,两侧陆块连接;陆块... 笔者等根据近年研究,认为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晚古生代板块构造的演化,大致分为几个阶段:早泥盆世初,早古生代晚期形成的陆壳拉张,分裂成卡拉麦里有限洋盆;早泥盆世晚期,该洋盆开始聚敛收缩,早石炭世初洋盆闭合,两侧陆块连接;陆块连接带上发育由洋盆转化形成的陆间残余海盆;早石炭世末期,发生强烈褶皱造山运动,把已经连接的陆块最后焊接成一个板块。此后,该区进入板内演化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古生代 板块 构造 特征 新疆
下载PDF
东天山板块构造分区、演化与成矿地质背景研究 被引量:352
17
作者 秦克章 方同辉 +4 位作者 王书来 朱宝清 冯益民 于海峰 修群业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02-308,共7页
围绕东天山找矿的基础地质构造问题,编制了新的1:50万东天山地区大地构造图和1:100万东天山地区成矿规律图划分出新的大地构造单元,确认了中天山结晶轴的存在。将东天山地区显生宙以来的大地构造演化划分为洋壳扩张、俯冲岛弧、弧后盆... 围绕东天山找矿的基础地质构造问题,编制了新的1:50万东天山地区大地构造图和1:100万东天山地区成矿规律图划分出新的大地构造单元,确认了中天山结晶轴的存在。将东天山地区显生宙以来的大地构造演化划分为洋壳扩张、俯冲岛弧、弧后盆地和碰撞造山期及造山期后伸展5个阶段,各阶段分别形成了对应的矿床和矿床组合明确了主要矿床如土屋铜矿(泥盆纪—早石炭世增生弧背景)、黄山—香山铜镍矿(早二叠世同碰撞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天山地区 古生代 构造演化 岛弧 弧后盆地 成矿环境 成矿作用 成矿时代
下载PDF
识别洋陆转换的岩石学思路——洋内弧与初始俯冲的识别 被引量:61
18
作者 肖庆辉 李廷栋 +7 位作者 潘桂棠 陆松年 丁孝忠 邓晋福 冯益民 刘勇 寇彩化 杨琳琳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21-737,共17页
阐述了洋陆转化形成的洋内弧与初始弧的岩石组合序列及其地球化学特征,提出岩浆弧是由洋陆转化以及底侵的壳幔转化共同作用形成的认识,前弧环境是洋陆转化形成初生大陆的场所,由特征的类似洋中脊的洋内弧前弧玄武岩类构成。大陆的形成... 阐述了洋陆转化形成的洋内弧与初始弧的岩石组合序列及其地球化学特征,提出岩浆弧是由洋陆转化以及底侵的壳幔转化共同作用形成的认识,前弧环境是洋陆转化形成初生大陆的场所,由特征的类似洋中脊的洋内弧前弧玄武岩类构成。大陆的形成过程如下:从地幔中生长出洋壳,从洋壳中的洋陆转化生长出不成熟的弧陆壳,最后从弧陆壳底侵的壳幔转化中长出成熟的陆壳。这样,地壳的生长和形成主要通过岩浆增生作用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内弧 初始俯冲 大陆生长 洋陆转换 前弧 壳幔转化
下载PDF
大地构造相的定义、划分、特征及其鉴别标志 被引量:90
19
作者 潘桂棠 肖庆辉 +8 位作者 陆松年 邓晋福 冯益民 张克信 张智勇 王方国 邢光福 郝国杰 艳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613-1637,共25页
大地构造相是反映陆块区和造山系(带)形成演变过程中,在特定演化阶段、特定构造部位的大地构造环境中,形成的一套岩石-构造组合,是表达大陆岩石圈板块经过离散、聚合、碰撞、旋扭等动力学过程而形成的地质构造作用的综合产物,具有恢复... 大地构造相是反映陆块区和造山系(带)形成演变过程中,在特定演化阶段、特定构造部位的大地构造环境中,形成的一套岩石-构造组合,是表达大陆岩石圈板块经过离散、聚合、碰撞、旋扭等动力学过程而形成的地质构造作用的综合产物,具有恢复与揭示陆块区和造山系(带)的组成、结构、演化与成矿地质背景的功能。根据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原理和长期研究中国大陆构造的实践经验,在前人大地构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和详细的大地构造相划分方案。总结了这些大地构造相的基本特征及其鉴别标志,不仅丰富了大陆板块构造研究的内容,而且为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和资源预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维和工作方法。大地构造相的鉴别也是厘定大地构造单元属性、划分大地构造演化阶段的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构造相 划分方案 构造相的特征:鉴别标志
下载PDF
中国黑戈壁地区植物区系及其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8
20
作者 夏延国 宁宇 +4 位作者 李景文 李俊清 冯益民 吴波 卢琦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906-1915,共10页
黑戈壁是戈壁中最为干旱的区域,为了系统的研究其植被及物种多样性,该研究采用无人机航拍和实地调查的方法,对中国西北内陆的黑戈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西北内陆的黑戈壁地区共记录植物154种,分属28科,85属;植物生活型组... 黑戈壁是戈壁中最为干旱的区域,为了系统的研究其植被及物种多样性,该研究采用无人机航拍和实地调查的方法,对中国西北内陆的黑戈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西北内陆的黑戈壁地区共记录植物154种,分属28科,85属;植物生活型组成简单,主要以灌木、半灌木及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占植物物种比例的70%以上。(2)在植物物种组成方面,与整个荒漠区比较,黑戈壁地区物种数量少,但灌木所占比例远高于荒漠区。(3)黑戈壁地区植物科、属内物种组成贫乏,科内属、种数量比较多的为藜科、菊科、豆科等。(4)黑戈壁地区优势群落的建群种为红砂、盐生草、膜果麻黄等,中国特有植物为新疆沙拐枣、哈密黄蓍、胀果甘草等,主要国家保护植物有胡杨、裸果木、胀果干草等。(5)黑戈壁地区植物区系表征科主要为蒺藜科、蓼科、麻黄科等,而属的分布型以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及北温带分布为主,占黑戈壁地区总属的47%以上,是群落组成的优势种和建群种。(6)与其他荒漠地区植物区系相比,黑戈壁地区植物旱生种比例增加,适应类型更为贫乏,缺乏特有成分,具有明显残遗性;由于特殊极端干旱环境,形成黑戈壁地区特殊植物类群和区系特征;黑戈壁地区是荒漠地区的区域特色植物物种资源和基因资源的重要区域和保存地,而黑戈壁生态系统非常脆弱,一旦破坏,将很难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戈壁 植物区系 物种多样性 分布 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