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1个山茶属植物种子性状及其成分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马力 钟海雁 +4 位作者 陈永忠 彭邵锋 冯纳 陈隆升 王瑞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25,共5页
以11个山茶属植物种子为材料,分析其籽粒性状、脂肪酸组成及维生素E(VE)含量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油茶籽千粒质量、种仁含油率、干籽出仁率和干籽含油率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干籽含油率最高值为浙江红花油茶,含油率为38.17%,最低为越南... 以11个山茶属植物种子为材料,分析其籽粒性状、脂肪酸组成及维生素E(VE)含量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油茶籽千粒质量、种仁含油率、干籽出仁率和干籽含油率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干籽含油率最高值为浙江红花油茶,含油率为38.17%,最低为越南油茶,含油率为20.24%;不同种的主要脂肪酸组成基本一致,分别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油酸含量最高的为怒江油茶;各主要脂肪酸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油酸与棕榈酸、亚油酸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亚油酸与棕榈酸呈显著正相关。VE含量由高到低的排序分别为攸县油茶、腾冲红花油茶、宛田红花油茶、腾冲尿泡茶、怒江油茶、福建小果油茶、越南油茶、浙江红花油茶、溆浦大红山茶、广宁红花油茶和短柱茶,质量分数依次为243.00、202.23、178.47、145.80、145.00、142.20、127.33、105.03、99.32、87.03、20.21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属 籽粒性状 脂肪酸 维生素E 成分
下载PDF
不同物种茶油脂肪酸组成及其在Sn-2位上的分布 被引量:13
2
作者 冯纳 钟海雁 +3 位作者 周波 钟瑾璟 马力 余姣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0-23,共4页
试验以十五烷酸为内标,定量分析9种不同物种茶油的脂肪酸组成;用胰脂肪酶专一性地水解茶油甘油三酯中Sn-1和Sn-3位上的脂肪酸,并经薄层层析分离出Sn-2位甘一酯,采用气相色谱仪对Sn-2位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9个不同物种茶油主... 试验以十五烷酸为内标,定量分析9种不同物种茶油的脂肪酸组成;用胰脂肪酶专一性地水解茶油甘油三酯中Sn-1和Sn-3位上的脂肪酸,并经薄层层析分离出Sn-2位甘一酯,采用气相色谱仪对Sn-2位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9个不同物种茶油主要由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5种脂肪酸组成,浙江红花油茶的油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最高,分别为82.79g/100g和84.77g/100g;且脂肪酸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Sn-2位上的脂肪酸主要为油酸和亚油酸,短柱茶在Sn-2位的油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分别为82.96%,92.89%。表明茶油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且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的油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油 脂肪酸 Sn-2位脂肪酸 气相色谱
下载PDF
利用油茶粕基质培养食用菌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余姣 钟海雁 +3 位作者 周波 谭著明 申爱荣 冯纳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0-95,118,共7页
为了筛选能高效利用油茶粕进行培养的优质食用菌,就含有不同浓度油茶粕的培养基对11种食用菌菌丝生长的影响情况及菌丝对茶皂素的降解情况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培养基中分别添加25%、50%、70%的油茶粕后,除鸡腿菇外,各菌种均能... 为了筛选能高效利用油茶粕进行培养的优质食用菌,就含有不同浓度油茶粕的培养基对11种食用菌菌丝生长的影响情况及菌丝对茶皂素的降解情况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培养基中分别添加25%、50%、70%的油茶粕后,除鸡腿菇外,各菌种均能正常生长,其中羊肚菌、猴头菇、西峡椴木香菇、小白菇的生长状态最好;除鸡腿菇外,各菌种均能降低油茶粕培养基中茶皂素的含量,其中羊肚菌、西峡椴木香菇及小白菇这3种菌的降解效果最明显,最高降解率分别达到62.38%、70.52%、65.57%;根据菌丝的生长速度及其对茶皂素的降解情况,筛选出的优势食用菌种分别为羊肚菌、西峡椴木香菇、小白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粕 培养基 食用菌 菌丝体 茶皂素
下载PDF
油茶籽油甘三酯组成的NARP-HPLC-EISD分析及其在高温处理过程中的降解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王进英 钟海雁 +1 位作者 冯纳 周波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4-60,共7页
油茶籽油甘三酯在优化条件下得到良好分离,在14种甘三酯中含量水平前三的分别为OOO+SLO(74.21%)、OOP(10.64%)和OOL+SLL(5.19%)。方差分析表明来自不同产地的油茶籽油甘三酯分布情况存在差异。油茶籽油在深层煎炸过程(180℃)中甘三酯的... 油茶籽油甘三酯在优化条件下得到良好分离,在14种甘三酯中含量水平前三的分别为OOO+SLO(74.21%)、OOP(10.64%)和OOL+SLL(5.19%)。方差分析表明来自不同产地的油茶籽油甘三酯分布情况存在差异。油茶籽油在深层煎炸过程(180℃)中甘三酯的总体损失率为47.85%,ECN40、ECN_(42)、ECN_(44)、ECN_(46)、ECN_(48)和ECN_(50)区的甘三酯损失率分别为86.73%、91.52%、75.97%、45.01%和55.30%。LLL和PPL历经40 h煎炸后完全降解。与深层煎炸油样相比,加热(180℃)样品中甘三酯的降解程度相对降低。偏相关分析表明油茶籽油甘三酯在深层煎炸过程中的降解速率与极性组分的生成速率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甘三酯 无水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 高温处理
下载PDF
基于特征脂肪酸和不同等价碳数甘油三酯的油茶籽油掺伪鉴别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
5
作者 周波 冯纳 +2 位作者 廖泽鹏 刘剑波 钟海雁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73-79,88,共8页
基于特征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硬脂酸、亚油酸/油酸以及不同等价碳数甘油三酯的含量等14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和Fisher判别分析方法,建立油茶籽油掺伪棕榈油、葵花籽油、米糠油、大豆油、花生油和棉籽油的掺伪鉴别模型。结果表... 基于特征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硬脂酸、亚油酸/油酸以及不同等价碳数甘油三酯的含量等14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和Fisher判别分析方法,建立油茶籽油掺伪棕榈油、葵花籽油、米糠油、大豆油、花生油和棉籽油的掺伪鉴别模型。结果表明:所建模型都能完全准确识别掺伪20%及以上的掺伪油脂的掺伪量和种类,判别准确率为96. 22%。研究表明基于植物油在特征脂肪酸和不同等价碳数甘油三酯的含量的差异,运用PCA建立的掺伪鉴别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主成分分析 脂肪酸 甘油三酯 掺伪鉴别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