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果蔬中农药残留荧光探针快速检测试剂性能评价
1
作者 袁利杰 赵林萍 +6 位作者 王萌 蒋静 魏永辉 李宝丽 冯苏敏 张汝凡 苗银萍 《现代食品》 2024年第13期225-228,共4页
目的:评价果蔬中农药残留荧光探针快速检测试剂性能。方法:通过拟合标准曲线确定果蔬中农药残留荧光探针快速检测试剂的检测限,同时对试剂准确性、重复性、稳定性及仪器确证法结果一致性进行评价。结果:在3.753~107.180μg·kg^(-1)... 目的:评价果蔬中农药残留荧光探针快速检测试剂性能。方法:通过拟合标准曲线确定果蔬中农药残留荧光探针快速检测试剂的检测限,同时对试剂准确性、重复性、稳定性及仪器确证法结果一致性进行评价。结果:在3.753~107.180μg·kg^(-1),方法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5.068μg·kg^(-1),回收率在85.12%~95.47%。与仪器确证法结果比对,农药残留荧光探针快速检测方法的结果偏差在^(-1)%~17%。结论:本文提供了一种准确、快速、便捷的果蔬中农药残留荧光探针快速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蔬 农药残留 荧光探针 性能
下载PDF
葡萄糖水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缓解新生儿医疗操作性疼痛干预的效果 被引量:4
2
作者 丁静 廖卫华 +1 位作者 张俊亮 冯苏敏 《吉林医学》 CAS 2022年第6期1714-1715,共2页
目的:探讨葡萄糖水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缓解新生儿医疗操作性疼痛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0年2月96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在新生儿采血操作前口中注入蒸馏水,观察组给... 目的:探讨葡萄糖水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缓解新生儿医疗操作性疼痛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0年2月96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在新生儿采血操作前口中注入蒸馏水,观察组给予葡萄糖水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比较两组疼痛程度、应激指标和哭泣情况。结果:观察组操作1 min、3 min后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NIPS)评分和呼吸频率、心率、舒张压、收缩压低于对照组,操作时及操作3 min后哭泣率为62.50%、27.08%,均低于对照组的93.75%、6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葡萄糖水联合非营养性吸吮能够缓解新生儿医疗操作性疼痛,减轻疼痛应激反应,减少哭泣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操作性疼痛 葡萄糖水 非营养性吸吮 疼痛程度
下载PDF
基于同步荧光光谱法对食用油和煎炸油鉴别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冯苏敏 孙淑敏 谢岩黎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1-75,共5页
快速鉴别食用油和煎炸油,选用市售大豆油、花生油、调和油以及不同煎炸条件下煎炸后的大豆油、花生油和调和油作为试验样品,采用Gray Eclipse荧光光度计对样品进行扫描处理,运用SPSS 16.0软件和Origin 8.0软件对样品的同步荧光光谱数据... 快速鉴别食用油和煎炸油,选用市售大豆油、花生油、调和油以及不同煎炸条件下煎炸后的大豆油、花生油和调和油作为试验样品,采用Gray Eclipse荧光光度计对样品进行扫描处理,运用SPSS 16.0软件和Origin 8.0软件对样品的同步荧光光谱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食用油煎炸后,荧光峰位置发生红移;与原油相比,煎炸后的大豆油与调和油的荧光峰强度降低,花生油的荧光强度在300~400之间波动;同一煎炸温度下,随煎炸时长的增加,煎炸油的荧光峰向波长增加的方向移动;同一煎炸时长下,随煎炸温度的增加,与原油相比,煎炸油发生红移的距离增大。判别分析对食用油和煎炸油的正确判别率为100%。可见利用同步荧光光谱法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可以有效区分食用油和不同煎炸条件下的煎炸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油 煎炸 同步荧光光谱 判别分析
下载PDF
乳粉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能力验证结果与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冯苏敏 贺添艳 李晓玥 《农产品加工》 2019年第17期59-61,65,共4页
为提高实验室微生物检测能力,实验室参加由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测试评价中心组织的乳粉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检测能力验证计划。按照GB4789.3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第一法单核细... 为提高实验室微生物检测能力,实验室参加由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测试评价中心组织的乳粉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检测能力验证计划。按照GB4789.3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第一法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定性检验对样品进行处理、培养,并对可疑菌落进行初筛及生化鉴定。样品18-X650未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25mL,样品18-Y493未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25mL。结果表明,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测试评价中心组织对该次试验结果评价为满意,对第三方人员对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判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检测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能力验证
下载PDF
基于集束化护理理念的风险管控在新生儿脑功能监测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5
作者 丁静 廖卫华 +3 位作者 吴宏丽 李园芳 徐慧颖 冯苏敏 《中国数字医学》 2018年第12期98-100,共3页
目的:探讨基于集束化护理理念的风险管控在新生儿脑功能监测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行振幅整合脑电图监测的456例新生儿,依据入院时间分为管控后组(n=226)和管控前组(n=230),分别实施基于集束化护理理念的风险管控和常规... 目的:探讨基于集束化护理理念的风险管控在新生儿脑功能监测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行振幅整合脑电图监测的456例新生儿,依据入院时间分为管控后组(n=226)和管控前组(n=230),分别实施基于集束化护理理念的风险管控和常规护理。结果:管控后组监测成功率为89.82%(203/226),管控前组为69.13%(159/23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控后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风险因素意识、风险管理态度、风险管理意向及处理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管控前(P<0.05);管控后组家属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管控前组(P<0.05)。结论:基于集束化护理理念的风险管控可显著提高新生儿行振幅整合脑电图监测的成功率,同时提高了护理人员风险认识程度和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振幅整合脑电图 集束化护理 风险
下载PDF
核酸适体技术在食品危害因子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冯苏敏 孙淑敏 谢岩黎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96-300,共5页
核酸适体作为一种新型的识别分子,其识别模式与抗体类似,被誉为"人工抗体"。食品中存在的危害因子是一类很重要的靶分子,筛选这类小分子有机物的核酸适体并应用于检测中,将为食品安全检测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对保障食品安全... 核酸适体作为一种新型的识别分子,其识别模式与抗体类似,被誉为"人工抗体"。食品中存在的危害因子是一类很重要的靶分子,筛选这类小分子有机物的核酸适体并应用于检测中,将为食品安全检测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对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危害因子的核酸适体的筛选和应用,重点综述近几年核酸适体在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等食品中主要危害因子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适体 食品 危害因子 安全检测
原文传递
HFMEA在优化无陪护病房新生儿身份识别流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廖卫华 徐慧颖 +5 位作者 丁静 方晓英 吴宏丽 李园芳 曾芳 冯苏敏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6年第14期1983-1986,共4页
目的:使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health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HFMEA)模式管理工具,改进规范新生儿身份识别流程,最大限度地保证患儿身份识别的准确性,提高护理安全。方法应用HFMEA对身份识别流程中容易引起失效的... 目的:使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health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HFMEA)模式管理工具,改进规范新生儿身份识别流程,最大限度地保证患儿身份识别的准确性,提高护理安全。方法应用HFMEA对身份识别流程中容易引起失效的环节进行决策树分析,确定失效模式,制定详细的改进措施。结果新流程应用后,对照组患儿腕带发生脱落为11.2%,实验组发生率为5.9%(χ2=5.849,P=0.016),差异有显著性;手腕带信息错误比较,对照组有12例(0.04%),实验组0例(χ2=12.16,P=0.000);护理人员对流程的评价方面:95.7%护理人员认为新流程详细、具体、操作性强;全部(100%)护理人员认为新流程增加了新生儿身份识别的安全性,提高了护士查对及自我保护意识;6位(13.0%)护理人员认为新的身份识别流程程序繁琐。结论运用HFMEA模式,优化无陪护病房新生儿身份识别流程,提高了护士对无陪护病房内新生儿身份识别的有效性与正确性,在保证新生儿科护理安全质量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MEA 无陪护病房 新生儿 身份识别
原文传递
新生儿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监测表格式护理记录单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8
作者 邱娟 廖卫华 +2 位作者 方晓英 曾芳 冯苏敏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1期47-50,共4页
探讨新生儿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监测表格式护理文书记录单的设计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抽取60例我科符合新生儿连续床旁aEEG监测指征,并且实施了24h连续床旁aEEG监测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抽取2021年9月—2022年2月进行监测的30例患儿作... 探讨新生儿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监测表格式护理文书记录单的设计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抽取60例我科符合新生儿连续床旁aEEG监测指征,并且实施了24h连续床旁aEEG监测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抽取2021年9月—2022年2月进行监测的30例患儿作为试验组,抽取2021年3月—2021年8月进行监测的3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试验组护士使用新生儿aEEG监测表格式护理记录单记录床旁脑电图监测全过程,对照组护士采取将记录过程书写在《NICU 监护单》中“特殊情况”一栏的方式。结果 试验组记录时间数、记录字符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记录完整率、特殊事件标记落实率、护士每小时巡视监测情况落实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皮肤完整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新生儿aEEG监测表格式护理记录单能有效减少撰字数,减少记录时间,有效地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其有效提高了护理记录完整率、特殊事件标记率、护士每小时巡视监测情况落实率,弥补了常规NICU护理记录单无新生儿aEEG监测专项记录的缺陷,设计科学、客观,记录简洁、清晰、全面,提醒护理人员严格落实aEEG监测过程中的护理要求规范,同时有利于协助后期读图与分析,排除伪差干扰,对临床诊疗具有辅助支持意义;其提高了皮肤完整率,较常规NICU护理记录单相比,增加了对头部皮肤压疮观察项目的重点实施与落实,减少了这一损伤的发生率,从而进一步保障患儿基础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监测 表格式护理记录单 设计与应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