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肠杆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D亚基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遗传转化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王伏林 郎春秀 +4 位作者 刘仁虎 吴关庭 冯都华 陈锦清 石春海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29-1134,共6页
为探索大肠杆菌异质型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的β-CT亚基accD基因对油料作物含油量的影响,将目的基因E.coli accD(eaccD)与拟南芥Rubisco小亚基(rbcS)转运肽基因融合,构建以油菜Napin启动子驱动的种子特异表达载体。本试验应用农杆菌... 为探索大肠杆菌异质型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的β-CT亚基accD基因对油料作物含油量的影响,将目的基因E.coli accD(eaccD)与拟南芥Rubisco小亚基(rbcS)转运肽基因融合,构建以油菜Napin启动子驱动的种子特异表达载体。本试验应用农杆菌介导法,将该表达载体转入油菜,通过PCR检测获得了7个阳性转基因株系,RT-PCR检测其中3株,证明eaccD基因在转基因株系的种子中转录,在转基因植株叶片中不转录,说明该表达载体转入油菜中能引起植株种子eaccD基因的特异表达。同时分析还表明转基因株系的含油量与对照植株相比提高约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ACCASE eaccD 超量表达 含油量
下载PDF
拟南芥植物型PEPC基因人工小RNA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遗传转化
2
作者 冯都华 王伏林 陈锦清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49-254,共6页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是植物中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酶。为探索拟南芥中植物型PEPC基因对模式植物拟南芥脂肪酸含量以及抗逆性等方面的影响,笔者构建了同时敲除拟南芥Atppc1、Atppc2和Atppc3基因的人工小RNA(amiRNA)植物表达载体p...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是植物中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酶。为探索拟南芥中植物型PEPC基因对模式植物拟南芥脂肪酸含量以及抗逆性等方面的影响,笔者构建了同时敲除拟南芥Atppc1、Atppc2和Atppc3基因的人工小RNA(amiRNA)植物表达载体pFGC-amiAtppc123,经根癌农杆菌EHA105介导,用花序浸染法转化拟南芥,成功获得转基因植株。RT-PCR半定量分析表明人工小RNA在转化植株中成功进行了超量表达。该试验为分析拟南芥脂肪酸含量以及抗逆性方面提供了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PC 拟南芥 amiRNA 脂肪酸含量 花序浸染
下载PDF
水稻黄叶突变体黄玉B的碳代谢特性 被引量:1
3
作者 崔海瑞 袁兵 +3 位作者 王伟博 舒庆尧 汪庆 冯都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84-1488,共5页
以黄叶突变体黄玉B及其野生型亲本龙特甫B为材料,对光合色素与可溶性糖含量、RuBP羧化酶(RuBPCase)、蔗糖合成酶(SS)及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干物质及有机碳积累量等碳代谢相关指标进行了测定。与龙特甫B相比,黄玉B叶片光合色素含... 以黄叶突变体黄玉B及其野生型亲本龙特甫B为材料,对光合色素与可溶性糖含量、RuBP羧化酶(RuBPCase)、蔗糖合成酶(SS)及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干物质及有机碳积累量等碳代谢相关指标进行了测定。与龙特甫B相比,黄玉B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显著下降,但Chla/b和Car/Chl值显著增高。在分蘖期,黄玉B叶片可溶性糖含量、RuBPCase、SS和SPS活性显著高于龙特甫B,而在开花期均显著降低;开花前黄玉B单株有机碳积累量和干重均显著高于龙特甫B,但开花后则显著低于龙特甫B。这些结果说明黄玉B的碳代谢具有开花前旺盛而开花后缓慢的特性,很大程度上不同于龙特甫B。本研究揭示了黄玉B农艺性状和单株产量表现的碳代谢成因,为其生产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黄叶突变体 生理指标 碳代谢
下载PDF
高花药培养效率粳稻杂交组合的筛选 被引量:6
4
作者 汪庆 冯都华 +2 位作者 崔海瑞 傅俊杰 舒庆尧 《现代农业科技》 2013年第16期44-46,共3页
为提高粳稻杂种F1的花药培养效率,利用3个常规品系对6种花药培养诱导培养基进行了筛选,用筛选出的培养基对25个粳稻杂交组合F1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并对这些杂交组合的培养力和花培苗的自然结实能力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所用的6种... 为提高粳稻杂种F1的花药培养效率,利用3个常规品系对6种花药培养诱导培养基进行了筛选,用筛选出的培养基对25个粳稻杂交组合F1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并对这些杂交组合的培养力和花培苗的自然结实能力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所用的6种培养基中SK3培养基的愈伤组织诱导率较高,平均为12.42%;不同F1杂交组合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化率、自然结实株率变幅分别为12.40%~58.76%、2.01%~58.15%和6.25%~100.00%,平均分别为35.60%、21.55%和54.07%;不同杂交组合的花药培养力和花培效率具有很大的差异,变幅分别为0.76%~16.40%和0.05%~9.57%,平均分别为7.04%和3.81%;筛选到培养力在10%以上的杂交组合6个,培养效率在6%以上的杂交组合5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杂种F1 花药 培养力 培养效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