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宜昌地震台山洞伸缩仪干扰分析
1
作者 况春利 涂先新 王慧 《地震科学进展》 2024年第5期331-338,共8页
宜昌地震台新型SS-Y伸缩仪安装至今运行已有10年,本文采用Venedikov调和函数方法对宜昌地震台山洞观测SS-Y伸缩仪2014—2022年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伸缩仪数据内在质量较好,两个分量潮汐因子远大于1;且NS分量观测精度优于EW分量... 宜昌地震台新型SS-Y伸缩仪安装至今运行已有10年,本文采用Venedikov调和函数方法对宜昌地震台山洞观测SS-Y伸缩仪2014—2022年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伸缩仪数据内在质量较好,两个分量潮汐因子远大于1;且NS分量观测精度优于EW分量。通过地球物理台网数据跟踪分析平台发现,宜昌台2014—2022年间SS-Y伸缩仪数据预处理前有各类干扰存在。经综合分析,归纳为4大类干扰因素(观测系统、自然、场地、人为)影响,数据曲线形态表现多具有突跳、台阶、断记、错误数据、同步趋势等基本特征。在对2021年2月21日发生的场地环境干扰进行数据滤波处理后,两个分量可清晰记录到尖脉冲爆破干扰。对这些干扰特征的归类甄别,可为台站形变伸缩仪数据日后预处理准确识别及异常判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Y伸缩仪 数据曲线 干扰特征 归类甄别
下载PDF
湖北宜昌台DZW重力仪观测质量及记录地震特征
2
作者 况春利 《四川地震》 2024年第1期24-29,共6页
为了分析湖北宜昌台DZW重力仪2020—2022年观测资料的质量,总结宜昌台重力仪的记录地震能力,为地震预测提供准确的参考资料。首先对宜昌台重力仪2020—2022年观测资料的完整性、连续性、M_(2)波潮汐因子和M_(2)波潮汐因子中误差进行了分... 为了分析湖北宜昌台DZW重力仪2020—2022年观测资料的质量,总结宜昌台重力仪的记录地震能力,为地震预测提供准确的参考资料。首先对宜昌台重力仪2020—2022年观测资料的完整性、连续性、M_(2)波潮汐因子和M_(2)波潮汐因子中误差进行了分析,再以宜昌台为圆心,对半径5 000 km范围内的2020—2022年重力仪记录的M_(S)≥4.0地震资料和实际地震的对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到重力仪对震中距5 000 km范围内地震的记录能力,最后获得震级(M_(S))与震中距(R)的理论拟合关系为M_(S)=1.185 7lg R+2.153 5,进而推导出宜昌台重力仪记录的最小地震为M_(S)2.1。但因受到震源深度、地下传播介质、震源区地质构造共同作用,以及震中距1 000 km内的地震记录有限,导致宜昌台实际记录最小地震与计算结果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观测 震中距 记录地震 宜昌台
下载PDF
沉积层结构被动源探测方法及其在典型盆地的应用
3
作者 张瑞青 况春利 +1 位作者 张笑晗 李永华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3年第1期12-26,共15页
准确的沉积层结构,对盆地地区油气资源调查与勘探、地震动场地效应评估和壳幔深部结构成像等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近二十年来,随着地震观测技术的进步和大量流动台阵数据的积累,利用被动源资料探测沉积层结构的地震学方法研究取得了长足... 准确的沉积层结构,对盆地地区油气资源调查与勘探、地震动场地效应评估和壳幔深部结构成像等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近二十年来,随着地震观测技术的进步和大量流动台阵数据的积累,利用被动源资料探测沉积层结构的地震学方法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本文对这些主要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阐述了基本原理及相关进展.其中,基于远震体波数据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接收函数和转换函数、波场反延拓的H-β方法、以及P波质点运动分析等.基于近场体波资料约束沉积层结构通常采用的是高频波形拟合方法.此外,还简要介绍了谱比法、背景噪声面波成像和Rayleigh波Z/H幅度比,以及多种方法的联合反演.最后,对我国东部典型盆地地区,如松辽盆地和华北盆地下方沉积层结构已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层 接收函数 H-β方法 P波质点运动 背景噪声成像 Rayleigh波Z/H幅度比 谱比法
下载PDF
松辽盆地地壳精细结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况春利 张瑞青 +1 位作者 陈成锋 刘嘉栋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55-566,共12页
基于东北地区已有的宽频带流动台阵远震数据,利用波场延拓和分解的H-β网格搜索法,对松辽盆地的沉积层及地壳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松辽盆地的沉积层厚度为0.2—2.5 km,整体呈现中央坳陷区厚、边缘薄且西南地区最薄的分布特征;... 基于东北地区已有的宽频带流动台阵远震数据,利用波场延拓和分解的H-β网格搜索法,对松辽盆地的沉积层及地壳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松辽盆地的沉积层厚度为0.2—2.5 km,整体呈现中央坳陷区厚、边缘薄且西南地区最薄的分布特征;研究区地壳较薄,厚度介于24—34 km之间,其横向变化特征与沉积层厚度分布具有一定的对应性。依据沉积层和地壳的厚度计算了地壳伸展系数,其平均值接近于以往接收函数研究估测的岩石圈伸展因子。因此,本文推测松辽盆地在伸展构造过程中,其地壳和岩石圈的减薄以纯剪切模式为主。此外,松辽盆地具有较高的地壳平均波速比v_(P)/v_(S),暗示盆地下方岩石圈地幔的减薄过程中可能存在岩浆的底侵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H-β方法 沉积层厚度 地壳结构 波速比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地震活动特征 被引量:3
5
作者 况春利 唐新功 +3 位作者 于恒达 杨士达 胡家文 任子钧 《国际地震动态》 2019年第7期2-8,共7页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了780 BC至今、100°-110°E、22°-35°N(中国南北地震带)区域的中国大陆5.0级及以上天然地震的分布规律。通过GMT软件绘制了南北地震带上地震震中和断裂分布图像,分析了南北地震带地震时空分布...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了780 BC至今、100°-110°E、22°-35°N(中国南北地震带)区域的中国大陆5.0级及以上天然地震的分布规律。通过GMT软件绘制了南北地震带上地震震中和断裂分布图像,分析了南北地震带地震时空分布与地震活动性的规律。研究表明,该地区的大震与强震几乎全部发生在断裂带上,地震频次高、震中密集,呈现集群性等特征,地震活动性较高。该地震带中、南段相似,与北段存在显著差异。在南北地震带上,地震的活跃幕与平静幕持续时间,与活跃幕强度有关。研究结果对于了解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认识中国南北地震带的发震规律,地震的孕震发震和地震活动周期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南北地震带 地震活动周期
下载PDF
阿留申—阿拉斯加俯冲带及周边地区地幔过渡带结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肖勇 张瑞青 况春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38-850,共13页
利用国家测震台网固定台站和“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项目在南北地震带北段布设的宽频带流动台阵记录到的极远震事件,通过SS前驱波震相研究,获得了阿留申—阿拉斯加俯冲带东段及邻区下方410 km和660 km间断面的埋深和起伏形态特征.为... 利用国家测震台网固定台站和“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项目在南北地震带北段布设的宽频带流动台阵记录到的极远震事件,通过SS前驱波震相研究,获得了阿留申—阿拉斯加俯冲带东段及邻区下方410 km和660 km间断面的埋深和起伏形态特征.为增强对SS前驱波震相的识别,我们采用了时差校正和共反射点叠加分析.叠加结果显示,毗邻阿留申俯冲带的白令海、阿拉斯加半岛、以及阿拉斯加中南部和东部地区下方,410 km和660 km间断面的埋深基本呈正相关关系,因而具有正常的过渡带厚度.这表明在阿留申—阿拉斯加俯冲带东段,北太平洋板块还没有俯冲到地幔过渡带深度范围内.其次,在阿拉斯加西部地区下方,660 km间断面出现明显下沉,而上覆的410 km间断面埋深接近于全球平均值,从而导致过渡带明显加厚.据此,我们推测在阿拉斯加西部地区下方地幔过渡带底部可能存在库拉残留板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留申—阿拉斯加俯冲带 SS前驱波 共反射点叠加 太平洋俯冲板片 地幔过渡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