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8
1
作者 冷冬妮 王海 +3 位作者 吴波 马恒辉 周航波 陆珍凤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246-248,共3页
目的微结节型胸腺瘤是一种十分罕见的胸腺上皮性肿瘤,只占所有胸腺瘤的1%~5%,国内尚无报道。文中探讨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micronodular thymoma with lymphoid stroma,MN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运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 目的微结节型胸腺瘤是一种十分罕见的胸腺上皮性肿瘤,只占所有胸腺瘤的1%~5%,国内尚无报道。文中探讨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micronodular thymoma with lymphoid stroma,MN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运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1例女性,68岁MNT,复习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肿块位于前中纵隔,大小9 cm×7 cm×5 cm,切面实性,灰白灰黄色,质中。组织学以多发性由丰富的淋巴细胞间质分隔的散在上皮性结节为特征,淋巴样间质中含有明显的生发中心。免疫表型:上皮成分表达CKpan,间质淋巴细胞和结节内散在淋巴细胞表达CD20、TdT、CD3和CD5。结论MNT非常罕见,良性病程,预后好,其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与免疫组化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瘤 微结节 淋巴样间质
下载PDF
Warthin瘤样甲状腺乳头状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1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冷冬妮 刘英娜 +2 位作者 杜秀銮 闵慧 王珺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7年第7期1136-1138,共3页
Warthin瘤样甲状腺乳头状肿瘤(Warthin-like papillary thyroid tumor,WLTT)是甲状腺乳头状癌一种罕见变异亚型,肿瘤组织学上类似于涎腺的Warthin瘤。近期我院收治1例Warthin瘤样甲状腺乳头状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现报道如下,并结... Warthin瘤样甲状腺乳头状肿瘤(Warthin-like papillary thyroid tumor,WLTT)是甲状腺乳头状癌一种罕见变异亚型,肿瘤组织学上类似于涎腺的Warthin瘤。近期我院收治1例Warthin瘤样甲状腺乳头状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现报道如下,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以期提高临床及病理医师对WLTT的认识。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7岁,1年前无意中发现右侧颈部肿大包块,无疼痛,可触及,直径约1.5cm,质中,活动度可,与皮肤无黏连,边界清楚,局部无红肿,按压无疼痛,未予重视,后肿块缓慢增大。血清学检查示:甲状腺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rthin瘤样甲状腺乳头状癌 甲状腺乳头状癌 WARTHIN瘤
下载PDF
乳腺导管内不典型性乳头状肿瘤 被引量:4
3
作者 冷冬妮 王海 +4 位作者 张曙 周航波 马恒辉 石群立 周晓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9-100,共2页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不典型 乳头状瘤
下载PDF
浸润性乳腺癌中CK5/6、EGFR以及激素受体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冷冬妮 王海 +4 位作者 刘英娜 张曙 周航波 黄华 陆珍凤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0年第6期1110-1113,共4页
目的:了解浸润性乳腺癌中CK5/6、EGFR以及激素受体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HE、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46例浸润性乳腺癌。结果:146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3-82岁,平均54岁。组织学上部分肿瘤细胞显著多形性,核分裂象多见。免... 目的:了解浸润性乳腺癌中CK5/6、EGFR以及激素受体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HE、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46例浸润性乳腺癌。结果:146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3-82岁,平均54岁。组织学上部分肿瘤细胞显著多形性,核分裂象多见。免疫组化:146例浸润性乳腺癌中31例为ER、PR、HER2三阴性乳腺癌。CK5/6在浸润性乳腺癌及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17.8%(26/146)和54.8%(17/31),EGFR在CK5/6阳性和CK5/6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5.3%(17/26)和16.6%(20/120)。Ki-67在CK5/6阳性乳腺癌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CK5/6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率。结论: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在三阴性乳腺癌中发病率较高;Ki-67在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中高表达率提示该肿瘤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基底细胞样癌 免疫组化 EGFR
下载PDF
鼻NK/T细胞淋巴瘤伴鳞状上皮假上皮瘤样增生 被引量:2
5
作者 冷冬妮 王海 +4 位作者 张曙 马恒辉 周航波 吴波 石群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16-618,共3页
关键词 NK/T细胞淋巴瘤 鳞状上皮 假上皮瘤样增生
下载PDF
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临床病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冷冬妮 王海 石群立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37-539,共3页
关键词 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 临床病理
下载PDF
18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冷冬妮 王海 +5 位作者 石群立 刘英娜 赵鑫 周航波 陆珍凤 周晓军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7年第6期536-539,共4页
目的:了解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的形态学特点,探讨和分析其组织发生、病理特点及其预后。方法:临床病理观察和免疫组化分析18例SPT标本。结果:18例患者中16例为女性,2例为男性,年龄12~65岁,平均32岁。13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至6年均... 目的:了解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的形态学特点,探讨和分析其组织发生、病理特点及其预后。方法:临床病理观察和免疫组化分析18例SPT标本。结果:18例患者中16例为女性,2例为男性,年龄12~65岁,平均32岁。13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至6年均无复发,5例失访。肿瘤直径平均7cm,有包膜,16例为实性区与囊性区混合,2例无囊性区。组织学上肿瘤细胞有实性和假乳头2种排列方式,肿瘤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核圆形或卵圆形,核异型不明显,核分裂象罕见,以肿瘤细胞围绕血管排列成假乳头状突起为特征,常见泡沫细胞团、胆固醇裂隙。免疫组化:β-联蛋白(β-Cat)核阳性13例,α1-抗胰蛋白酶(α1-AT)阳性18例,波形蛋白(Vim)阳性18例,CD10阳性14例,孕激素(PR)阳性12例,细胞角蛋白(CKpan)阳性5例,突触素(Syn)阳性3例,嗜铬素A(CgA)阳性4例。结论:①SPT与胰腺其他多种肿瘤具相似的组织学形态,需鉴别;②β-Cat在SPT瘤细胞胞核的异常表达可能与肿瘤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胰腺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临床病理 预后
下载PDF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病理及分子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冷冬妮 王海 石群立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8年第10期1796-1797,共2页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实性假乳头状瘤 研究进展
下载PDF
CD117阴性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超微结构
9
作者 冷冬妮 刘英娜 +1 位作者 马恒辉 周航波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1年第10期1950-1952,共3页
目的:探讨CD117阴性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GISTs)的临床病理及超微结构特征。方法:采用HE、免疫组化(EnVision法)及电镜技术观察16例CD117阴性GISTs。结果:16例患者中11例男性,5例女性,年龄32-67岁,平均54岁... 目的:探讨CD117阴性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GISTs)的临床病理及超微结构特征。方法:采用HE、免疫组化(EnVision法)及电镜技术观察16例CD117阴性GISTs。结果:16例患者中11例男性,5例女性,年龄32-67岁,平均54岁。随访9例,1例死亡。组织学形态可分为梭形细胞为主型、上皮样细胞为主型以及梭形和上皮样细胞混合型三类。肿瘤细胞免疫组化阳性表达为DOG1 81.2%(13/16),CD117 0%(0/16),CD34 63%(10/16),Des 6%(1/16),α-SMA 31.3%(5/16),S-100 12.5%(2/16)。电镜下GISTs的超微结构特点与卡哈尔细胞相似。结论:CD117阴性GISTs可通过免疫标记DOG1及电镜检测做出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CD117 DOG1 超微结构
下载PDF
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临床病理及超微结构分析
10
作者 冷冬妮 王海 +5 位作者 刘英娜 刘翔宇 姜少军 周航波 陆珍凤 石群立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8年第3期304-307,共4页
目的:探讨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MPE)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2例MPE患者的病理标本进行光镜、免疫组化、电镜观察,并结合其临床资料和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结果:12例MPE患者中,女性6例,男性6例,年龄14~50岁,平均31岁... 目的:探讨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MPE)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2例MPE患者的病理标本进行光镜、免疫组化、电镜观察,并结合其临床资料和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结果:12例MPE患者中,女性6例,男性6例,年龄14~50岁,平均31岁。本研究中6例患者随访10~80个月,其中2例术后复发;6例患者失访。12例MPE患者的肿瘤均位于脊髓内,多局限于脊髓圆锥、马尾节段。肉眼观察肿瘤均为灰白色、半透明状;组织学上肿瘤主要由立方形或长梭形细胞构成,呈单层或多层围绕纤维血管间质成乳头状排列,细胞分化好,核呈卵圆形,核分裂象罕见,未见坏死;免疫组化标记瘤细胞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S-100蛋白(S-100)、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细胞角蛋白(CK)和癌胚抗原(CEA)阴性。超微结构观察,见瘤细胞胞质内数量较多呈束状排列的中间细丝、微囊及囊内纤毛。结论:MPE是室管膜瘤的一个独特亚型,易与其他乳头状肿瘤混淆,其诊断依赖于组织学及免疫组化和电镜观察辅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管膜瘤 黏液乳头型 免疫组化 超微结构
下载PDF
基底细胞样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冷冬妮 王海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9年第4期439-441,共3页
目前多数研究者依据基因表型将乳腺癌分为4种.即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basaldikebreastcarcinoma,BLBC)、管腔型(1uminalsubtype)、正常乳腺样型(normalbreast-likesub—type)和HER2高表达型(HER2over-expressionsubtype)。BLBC... 目前多数研究者依据基因表型将乳腺癌分为4种.即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basaldikebreastcarcinoma,BLBC)、管腔型(1uminalsubtype)、正常乳腺样型(normalbreast-likesub—type)和HER2高表达型(HER2over-expressionsubtype)。BLBC是一组具有肌上皮/基底细胞免疫表型特征的乳腺癌.因其预后较差而引起了广泛关注,而国内病理工作者对其认识较少。故本文综合近年的研究文献,对BLBC的分子生物学特点、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治疗及患者预后等作一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及病理医师对BLBC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基底细胞样癌 病理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内吗啡肽-1对成年大鼠脊髓胶状质内突触传递的抑制作用强于内吗啡肽-2(英文) 被引量:2
12
作者 冷冬妮 冯宇鹏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9-275,共7页
本实验采用全细胞电压钳记录方法,研究了内吗啡肽1(EM1)和内吗啡肽2(EM2)对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突触传递的抑制性作用。EM1(1μmol/L)和EM2(1μmol/L)都能够显著抑制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s)和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PSCs)的频... 本实验采用全细胞电压钳记录方法,研究了内吗啡肽1(EM1)和内吗啡肽2(EM2)对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突触传递的抑制性作用。EM1(1μmol/L)和EM2(1μmol/L)都能够显著抑制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s)和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PSCs)的频率而不改变其幅值。这种抑制作用能被μ受体选择性拮抗剂βfunaltrexamine(βFNA,10μmol/L)阻断。值得注意的是,EM1对mEPSCs和mIPSCs的频率的抑制作用强于EM2。上述结果提示在脊髓胶状质,内吗啡肽通过激活突触前膜上的μ受体,抑制兴奋性和抑制性的突触传递;与EM2相比,EM1可能是脊髓水平的更强效的内源性镇痛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吗啡肽-1 成年大鼠 脊髓 突触 抑制作用 内吗啡肽-2 全细胞电压钳记录法 Μ受体
下载PDF
内吗啡肽在脊髓背角浅层的镇痛机制 被引量:3
13
作者 冷冬妮 冯宇鹏 李云庆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257-260,共4页
内吗啡肽 (EM)是 μ阿片受体 (MOR)的内源性配体。脊髓背角浅层 (Ⅰ ,Ⅱ层 )是阿片类物质调制外周伤害性信息的关键部位 ,其内含EM和MOR的结构很密集。在脊髓背角浅层 ,EM可以抑制初级传入末梢释放谷氨酸和P物质 ,增加中枢内源性镇痛系... 内吗啡肽 (EM)是 μ阿片受体 (MOR)的内源性配体。脊髓背角浅层 (Ⅰ ,Ⅱ层 )是阿片类物质调制外周伤害性信息的关键部位 ,其内含EM和MOR的结构很密集。在脊髓背角浅层 ,EM可以抑制初级传入末梢释放谷氨酸和P物质 ,增加中枢内源性镇痛系统的下行投射末梢在脊髓背角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和 5 羟色胺 ,抑制脊髓背角Ⅱ层 (胶状质 )兴奋性中间神经元释放神经活性物质。在脊髓背角浅层EM可能通过以上途径实现对外周伤害性信息传递的调制并发挥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吗啡肽 脊髓背角 镇痛机制 镇痛 Μ阿片受体
下载PDF
前列腺导管腺癌42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英娜 蒋智铭 +3 位作者 冷冬妮 张惠箴 郑莉 闵慧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04-706,共3页
目的探讨前列腺导管腺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前列腺穿刺活检、经尿道前列腺切除和前列腺癌根治手术标本中的前列腺导管腺癌,所有病例均作34βE12、CK5/6、p63、AMACR、PSA和PAP免疫标记,并对照HE切片诊断。结... 目的探讨前列腺导管腺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前列腺穿刺活检、经尿道前列腺切除和前列腺癌根治手术标本中的前列腺导管腺癌,所有病例均作34βE12、CK5/6、p63、AMACR、PSA和PAP免疫标记,并对照HE切片诊断。结果导管腺癌以周围型多见(39例,92.6%),有30例(21.4%)合并普通经典型腺癌。镜下以大腺泡为主,呈乳头状,筛孔状或管状结构,瘤细胞高柱状,核异型性明显。免疫组化表型类似经典型腺癌,但有23.8%的病例肿瘤性腺管周围有34βE12、CK5/6、p63标记阳性的基底细胞存在。结论导管腺癌与经典型腺癌相比,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表现均有差异,病理诊断应注意与高级别上皮内瘤和转移性腺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导管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腋窝菌群敏感性与顶泌汗腺分布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徐丽霞 杨海平 +4 位作者 王玲 陈国富 余建华 刘英娜 冷冬妮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9年第11期1645-1647,共3页
目的:探讨腋窝常见菌群的敏感性和顶泌汗腺的分布,为优化腋臭手术治疗方案,减少术后不良反应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术前取腋窝代谢物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在局部肿胀麻醉下,采用腋皱壁切口,切除腋浅筋膜浅面的顶泌汗腺治疗腋臭102例。取... 目的:探讨腋窝常见菌群的敏感性和顶泌汗腺的分布,为优化腋臭手术治疗方案,减少术后不良反应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术前取腋窝代谢物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在局部肿胀麻醉下,采用腋皱壁切口,切除腋浅筋膜浅面的顶泌汗腺治疗腋臭102例。取部分患者腋毛范围外0.5cm及腋毛中央切口皮肤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手术效果满意,总有效率97.5%。结论:根据顶泌汗腺的分布,采用合理的切开深度和分离范围修剪去除顶泌汗腺,使用敏感性的药物防感染治疗及妥善的术后护理,是保证腋臭手术成功,减少不良反应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腋臭 顶泌汗腺 表皮葡萄球菌 腋浅筋膜
下载PDF
胃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曙 冷冬妮 +4 位作者 施公胜 章建国 刘益飞 刘颖 黄华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8年第7期1178-1182,共5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bcl-10和bcl-2蛋白在MALT淋巴瘤中表达的意义。方法:对46例胃肠MALT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cl-10和bcl-2在肿瘤中的表达。结果:46例MALT淋巴... 目的:探讨胃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bcl-10和bcl-2蛋白在MALT淋巴瘤中表达的意义。方法:对46例胃肠MALT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cl-10和bcl-2在肿瘤中的表达。结果:46例MALT淋巴瘤男女发病之比为1.87:1,平均年龄53岁。组织学以单核样B细胞克隆性增生为主,伴淋巴上皮病变,少数有大细胞转化。免疫组化bcl-10在不同临床分期,恶性度及复发转移组中胞核阳性的表达率分别为28.13%,70%,75%;72.5%,83.3%;33.33%,71.4%。其表达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bcl-2在各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13%,60%,50%;77.5%,50%;77.78%,46.43%。除不同临床分期组外(P>0.05),其表达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肠道MALT淋巴瘤是一种低度恶性淋巴瘤,具有特殊的病理组织学形态。MALT淋巴瘤中bcl-10胞核及bcl-2的表达对于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复发转移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BCL-10 BCL-2 免疫组化
下载PDF
细胞角蛋白5/6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海 冷冬妮 +4 位作者 周航波 石群立 周晓军 王建东 姚育英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11期1167-1170,I0006,共5页
目的:三阴性乳腺癌分为基底样和非基底样2种表型,其中基底样表型预后差。文中探讨基底样标记物细胞角蛋白5/6(CK5/6)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方法: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80例三阴性及25例非三阴性浸润性乳... 目的:三阴性乳腺癌分为基底样和非基底样2种表型,其中基底样表型预后差。文中探讨基底样标记物细胞角蛋白5/6(CK5/6)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方法: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80例三阴性及25例非三阴性浸润性乳腺癌中CK5/6和EGFR蛋白的表达,运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2例EGFR免疫组化可疑阳性者EGFR基因扩增情况。结果:组织学上肿瘤组织具有推进式的边缘,周围伴淋巴细胞浸润。瘤细胞呈合体细胞样,通常见坏死。所有病例显示为高级别癌,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示三阴性乳腺癌和非三阴性乳腺癌中CK5/6的表达率分别为72.5%和4.0%(P<0.05),EGFR表达率分别为61.3%和28.0%(P<0.05)。三阴性乳腺癌中CK5/6与EGFR的表达具有相关性(P<0.05)。2例经FISH检测见EGFR基因扩增。结论:大多数(>60%)三阴性乳腺癌具有基底细胞样表型同时表达EGF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 免疫组化 荧光原位杂交
下载PDF
精索Burkitt淋巴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倩 冷冬妮 +3 位作者 张正祥 周航波 石群立 周晓军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7期624-627,共4页
目的:探讨精索原发性Burkit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运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1例原发于精索的Burkitt淋巴瘤,并复习临床资料及文献。结果:男性患儿,4岁。偶尔发现阴囊处肿块1个月。术中见肿块位于左侧精索,大小5cm... 目的:探讨精索原发性Burkit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运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1例原发于精索的Burkitt淋巴瘤,并复习临床资料及文献。结果:男性患儿,4岁。偶尔发现阴囊处肿块1个月。术中见肿块位于左侧精索,大小5cm×3cm×2cm,切面灰红,鱼肉样。组织学:瘤组织由单一的、弥漫浸润的中等大小圆细胞组成,其中散在分布着吞噬细胞碎片的组织细胞,呈"星空样"改变。免疫表型:瘤细胞弥漫表达CD20和CD79,部分表达CD10,约95%的瘤细胞Ki-67阳性。瘤细胞不表达CD3、CD43、bcl-2和TdT。EBV原位杂交:瘤细胞阴性。结论:原发于精索的Burkitt淋巴瘤非常罕见,此型淋巴瘤高度恶性,预后较差。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与免疫组化标记,并且该肿瘤要与其他类型的淋巴瘤及非淋巴系统的小细胞恶性肿瘤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索 BURKITT淋巴瘤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海 冷冬妮 周晓军 《东南国防医药》 2008年第1期32-34,共3页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CD117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下载PDF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英娜 冷冬妮 闵慧 《东南国防医药》 2009年第2期127-130,共4页
目的研究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采用HE和免疫组化(EnVision法)观察13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结果13例患者中11例为女性,2例为男性,年龄12-65岁,平均32岁,随访8例,手术后均无复发。肿瘤平均直径约7 c... 目的研究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采用HE和免疫组化(EnVision法)观察13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结果13例患者中11例为女性,2例为男性,年龄12-65岁,平均32岁,随访8例,手术后均无复发。肿瘤平均直径约7 cm,有包膜。组织学上肿瘤呈实性或假乳头两种排列方式。免疫组化:β-catenin核阳性10例,α1-AT阳性13例,Vimentin阳性13例,CD10阳性10例,PR阳性9例,CKpan阳性2例,Syn阳性1例,CgA阳性1例。结论SPT是一种较少见的胰腺低度恶性肿瘤,须与胰腺其他多种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临床病理 鉴别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