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与深圳市儿童分级诊疗相关政策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刘舒嫣 姚弥 +4 位作者 张家玮 祁祯楠 齐建光 冼俊芳 迟春花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550-1555,共6页
背景为了解决儿童“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困境,我国推行了分级诊疗制度。目前国内对儿童分级诊疗相关政策分析的系统研究献见报道。目的作为分级诊疗第一批试点城市,北京市和深圳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下简称社区卫生机构)儿童接诊... 背景为了解决儿童“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困境,我国推行了分级诊疗制度。目前国内对儿童分级诊疗相关政策分析的系统研究献见报道。目的作为分级诊疗第一批试点城市,北京市和深圳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下简称社区卫生机构)儿童接诊情况差异较大,本研究通过分析两地儿童分级诊疗相关政策,探索政策对社区卫生机构接诊儿童的影响。方法根据研究小组制定的分级诊疗政策研究框架(社区首诊制、双向转诊、医联体、薪酬激励、儿科培训、宣传、农村医疗可及性),在北京市政府、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深圳市政府在线、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检索儿童分级诊疗相关政策文件。筛选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政策,比较两市纳入政策的数量与内容,分析异同点。结果从6953篇政策文件中筛选出35篇符合分级诊疗政策研究框架的政策文件,其中北京市27篇、深圳市8篇。在医联体、薪酬激励、儿科培训方面,两市都有相关政策。在差异性方面北京市在分级诊疗的宣传和农村医疗可及性方面有相关政策,深圳市在社区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有相关政策。结论通过落实社区首诊制或加大医保支付比例差距方法促进儿童基层首诊、完善双向转诊指征、完善医联体、薪酬激励和儿科培训相关分级诊疗政策可能对改善社区卫生机构接诊儿童现况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 儿童 分级诊疗 政策分析 分析框架
下载PDF
广州某社区老年人皮肤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
2
作者 陈祖辉 莫海霞 +2 位作者 冼俊芳 余浩辉 邓列华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3-76,共4页
目的:探讨广州某社区老年人皮肤病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有效防治老年人皮肤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广州某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群进行现况调查和体格检查,应用SPSS建立数据库,通过单因素(t检验、2检验)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等方... 目的:探讨广州某社区老年人皮肤病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有效防治老年人皮肤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广州某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群进行现况调查和体格检查,应用SPSS建立数据库,通过单因素(t检验、2检验)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等方法分析老年人皮肤病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经专科医师体检确认,200例被调查者中,98例患有皮肤病,患病率为49.00%,两种或两种以上皮肤病的检出率为46.95%.常见皮肤病变包括皮肤瘙痒症(21.50%)以及脂溢性角化病(20.50%).老年人皮肤病影响因素各异,酗酒、户外工作以及家族皮肤病史分别是其常见危险因素.结论:广州某社区老年人皮肤病多发、影响因素复杂,建议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增强对老年人皮肤病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 老年人皮肤病 现状调查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苄星青霉素致迟发性过敏反应1例 被引量:3
3
作者 冼俊芳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11期858-859,共2页
青霉素过敏类型包括速发性过敏反应与迟发性过敏反应。速发性过敏反应即在数分钟至1h内发生呼吸困难、瘙痒、休克等变态反应,属于IgE介导的超敏反应;迟发性过敏反应是在用药后1h或数天之后发生的变态反应,最长可见连续用药1个月后出... 青霉素过敏类型包括速发性过敏反应与迟发性过敏反应。速发性过敏反应即在数分钟至1h内发生呼吸困难、瘙痒、休克等变态反应,属于IgE介导的超敏反应;迟发性过敏反应是在用药后1h或数天之后发生的变态反应,最长可见连续用药1个月后出现过敏表现[1],其发病机制被认为与T细胞参与免疫反应有关。迟发性过敏反应具有不可预测性,导致青霉素迟发性过敏反应误诊率高,甚至错失抢救时机。本案例为苄星青霉素治疗期间出现的迟发性变态反应,且治疗前皮试均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霉素 迟发性过敏反应 病例报告
下载PDF
安全型留置针与传统型留置针使用感受及成本核算对比分析
4
作者 冼俊芳 谭腾芳 +2 位作者 丁雅莉 陈依梦 齐晓贵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4年第8期1-4,11,共5页
目的:探讨安全型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感受、成本核算及安全效果。方法:通过随机对照研究对某综合医院59名护理人员分为两组,实验组使用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对照组使用传统型留置针,通过问卷调查统计两组的使用感受、不良反应,并统计使用期间... 目的:探讨安全型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感受、成本核算及安全效果。方法:通过随机对照研究对某综合医院59名护理人员分为两组,实验组使用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对照组使用传统型留置针,通过问卷调查统计两组的使用感受、不良反应,并统计使用期间发生锐器伤的例数、期初成本及期末成本。结果:实验组护理人员使用安全型留置针熟悉程度与穿刺把握评分分别为(4.07±0.842)、(3.62±0.728),均低于对照组护理人员使用传统型留置针的对照组护理人员评分[(4.80±0.407)、(3.97±0.556)],两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实验组护理人员对其所使用的留置针安全感评分(4.07±0.593)高于对照组(2.63±1.1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留置针锐器伤发生为0,普通型留置针锐器伤发生率为0.6%,部分科室为1.3%。安全型留置针的期初成本较传统型留置针高出3倍,普通型留置针期末成本较期初成本增长68.84%。结论:传统留置针操作性能更好,启动成本低,而安全型留置针在减少锐器伤发生及成本可控性更有优势,在投入使用安全型留置针,需进行有别于传统型留置针的标准化培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人员 安全器具 锐器伤 成本
下载PDF
广州市某综合医院锐器伤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5
5
作者 冼俊芳 陈祖辉 《职业与健康》 CAS 2016年第13期1866-1869,共4页
目的通过了解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现状,为锐器伤的防护提出改良建议。方法对广州市某综合医院近8年登记上报的378例锐器伤个案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378例锐器伤中,护理人员为高发人群,占76.2%;锐器伤大多发生在各种注射操作中(43.9... 目的通过了解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现状,为锐器伤的防护提出改良建议。方法对广州市某综合医院近8年登记上报的378例锐器伤个案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378例锐器伤中,护理人员为高发人群,占76.2%;锐器伤大多发生在各种注射操作中(43.9%),其次是处理废物过程中(30.7%);90.5%锐器伤受伤部位在手,52.0%锐器伤人员未戴手套;明确暴露源病原学阳性者87例(乙型肝炎50例,梅毒25例,丙型肝炎12例);仅有25.3%(96/378)的医务人员在事后采取病原体监测或预防性治疗措施,不同职称以及受不同污染程度锐器刺伤的医务人员事后会采取相关防护措施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相关部门应加强锐器伤高发人员职业安全培训,规范操作技能,开展安全器具,完善职业暴露后的管理和处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锐器伤 医务人员 职业暴露 安全器具
原文传递
症状隐匿的单纯疱疹病毒脑炎1例及其全科诊疗思维
6
作者 冼俊芳 王文生 +2 位作者 黄越 迟春花 白晓苏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3年第3期321-324,共4页
回顾1例神经系统及影像学表现隐匿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结合文献复习,探讨不典型单纯疱疹病毒脑炎诊断要点及难点,分享有关发热伴头痛的诊疗思路。
关键词 脑炎 单纯疱疹 诊断 鉴别 全科医生
原文传递
医务人员锐器伤及安全器具使用意愿与困境的综合调查 被引量:4
7
作者 冼俊芳 黄翠萍 +1 位作者 李兆伟 张玉彩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1年第2期187-191,共5页
目的探讨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及安全器具使用现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对某综合医院312名一线医务人员的锐器伤现状及安全器具认知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回收有效问卷30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6.1%。有64.6%的医务人员在职业生涯中曾遭受至少... 目的探讨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及安全器具使用现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对某综合医院312名一线医务人员的锐器伤现状及安全器具认知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回收有效问卷30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6.1%。有64.6%的医务人员在职业生涯中曾遭受至少1次以上的锐器伤。关联性分析显示,发生锐器伤的次数和性别、职业、工龄、科室均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P<0.05),女性、护士、工龄5~10年者、手术科室人员更容易发生锐器伤。仅有40.2%的锐器伤者事后主动上报。工龄和上报率有一定的相关性,工龄越长,上报率越高(P<0.05)。不同性别、职业及工龄医务人员对安全器具的认知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护士、工龄长的人员更熟悉安全器具的使用。60.0%的医务人员表示非常乐意使用安全器具,34%的医务人员表示可以尝试,6.0%的医务人员则不愿意尝试。工龄与使用意愿有一定的正相关性(P<0.05)。结论减少锐器伤问题应从机制入手,建立统一监管系统,通过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推进安全器具的广泛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锐器伤 医务人员 职业暴露 安全器具
原文传递
紧密型医联体模式下全科医学科建设探索 被引量:17
8
作者 张玉彩 谢春 +3 位作者 香利强 林丹娜 冼俊芳 罗新乐 《中华全科医学》 2019年第4期661-665,共5页
目的探讨紧密型医连体模式下全科医学科的定位。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全科医学科的发展和深圳市5家区属医院全科医学科的实际运行情况,探索紧密型医联体模式下全科医学科在组织架构、功能定位和学科发展方面的建设。结果我国全科医学科... 目的探讨紧密型医连体模式下全科医学科的定位。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全科医学科的发展和深圳市5家区属医院全科医学科的实际运行情况,探索紧密型医联体模式下全科医学科在组织架构、功能定位和学科发展方面的建设。结果我国全科医学科的发展主要依赖学科联盟,通过教学师资输出与师资培养在临床基地和实践基地间建立联系。紧密医联体模式下全科医学科发展可借用行政手段强力推进,有利于分级诊疗。2016年深圳市社康机构基本医疗服务人次占全市公立医疗机构门急诊总诊疗量的42.66%。选择在社区首诊的医保参保人数量863万,占全市参保人总数的70%。深圳市区属医院全科医学科在组织架构上多采用双重管理模式,即在业务上归属医务科等职能部门管理,行政上归属社区健康管理中心管理。全科医学科在功能定位上侧重于全科教学,着重于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为基层输送合格的全科医生。全科门诊是全科医生的主要带教场所,全科住院部适合收治多病共存、未分化疾病和教学患者,有利于全科医生对典型患者的系统学习。结论紧密型医联体模式有利于分级诊疗推进,该模式下全科医学科组织架构可采用双重管理,其功能定位为全科教学,其学科发展方向为多病共存患者照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密型医联体 全科医学科 学科建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