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R延迟增强扫描在膝关节软骨损伤早期的临床诊断价值
1
作者 冼新源 林益良 +4 位作者 方培 张中文 黄发明 盛国全 林琼梅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3年第11期2080-2084,共5页
目的:探讨MR延迟增强扫描在膝关节软骨损伤早期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58例临床诊断为膝关节损伤患者行常规MR平扫及增强,完成常规序列MR平扫后,行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Gd-DTPA),注药后嘱患者做平地运动,30分钟后行MR延迟增强扫描... 目的:探讨MR延迟增强扫描在膝关节软骨损伤早期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58例临床诊断为膝关节损伤患者行常规MR平扫及增强,完成常规序列MR平扫后,行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Gd-DTPA),注药后嘱患者做平地运动,30分钟后行MR延迟增强扫描,采用三维脂肪抑制快速扰相梯度回波(3D-FS-FLASH)序列完成扫描,对常规MR平扫、延迟MR增强扫描所得图像进行分析,确定有无软骨损伤及软骨损伤的部位、范围等。记录常规MR平扫与延迟增强序列下膝关节6处关节软骨损伤的分级,然后以关节镜为金标准,计算常规MR平扫与MR延迟增强扫描的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种磁共振检查方法在诊断膝关节软骨总体准确度及Ⅰ、Ⅱ级损伤的准确度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R延迟增强检查诊断软骨损伤的敏感度最高,常规MR平扫的特异度最高。MR延迟增强扫描是目前诊断膝关节软骨损伤早期的最优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延迟增强 软骨损伤
下载PDF
16层螺旋CT椎动脉成像关键扫描参数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林益良 莫深 +5 位作者 卢家灵 黄发明 张中文 盛国全 冼新源 方培 《广西医学》 CAS 2015年第8期1162-1164,共3页
目的对比在不同扫描参数下椎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效果,以提高椎动脉CTA图像质量。方法 60例接受椎动脉CTA检查患者随机平均分为A、B、C 3组,分别以90 Hu、120 Hu、150 Hu作为监测阈值采用造影剂自动跟踪扫描技术进行跟踪触发扫描,比... 目的对比在不同扫描参数下椎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效果,以提高椎动脉CTA图像质量。方法 60例接受椎动脉CTA检查患者随机平均分为A、B、C 3组,分别以90 Hu、120 Hu、150 Hu作为监测阈值采用造影剂自动跟踪扫描技术进行跟踪触发扫描,比较各组内椎动脉起始处(ⅰ点)、第6颈椎横突孔处(ⅱ点)、椎动脉从枢椎穿出处(ⅲ点)及椎动脉穿出硬脑膜处(ⅳ点)动脉强化CT值及以上监测点同层颈内静脉CT值。另将40例接受椎动脉CTA检查患者随机平均分成Ⅰ、Ⅱ两组,分别采取不同层厚与螺距匹配(层厚分别为1 mm、0.5 mm,螺距均为1.5∶1)进行扫描,比较两组椎动脉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 A、B、C 3组CTA全部获得成功,60例患者共120条椎动脉CT值减去邻近颈内颈脉CT值(CA-CV评分)均为3分。3组在各监测点的动脉强化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各监测点的同层静脉CT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阈值升高,静脉CT值明显升高。Ⅰ、Ⅱ两组病例在显示椎动脉CA-CV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采用16层螺旋CT行椎动脉成像检查,关键参数设置为阈值90 Hu、层厚1 mm、螺距1.5∶1时,可获得优良的椎动脉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CT血管造影 16层螺旋CT 阈值 层厚 螺距 图像质量
下载PDF
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9
3
作者 林益良 莫深 +5 位作者 卢家灵 黄发明 张中文 盛国全 冼新源 方培 《实用医技杂志》 2015年第8期842-844,共3页
椎动脉型颈椎病(ce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是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致使椎动脉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狭窄、折曲而造成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CSA是颈椎病中常见类型,发病率仅... 椎动脉型颈椎病(ce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是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致使椎动脉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狭窄、折曲而造成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CSA是颈椎病中常见类型,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其发病机制主要有3点:1动力性因素,由于椎节失稳后钩椎关节松动变位而波及侧方上下横突孔,出现轴向或侧向移位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引起痉挛、狭窄或折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 横突孔 VERTEBRAL 钩椎关节 基底动脉供血 椎节 神经根型 椎动脉造影 彩色多普勒超声 折曲
下载PDF
对疲劳骨折部位的分析
4
作者 莫深 林益良 +2 位作者 盛国全 冼新源 方培 《求医问药(下半月刊)》 2012年第6期343-344,共2页
疲劳骨折又名行军骨折、应力骨折,在新兵训练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尽管疲劳骨折多发生于下肢的跖骨、胫腓骨,但全身多处骨骼亦可发生。本文通过对疲劳骨折发生部位的统计分析,应用生物力学原理,对各部位疲劳骨折的损伤机制特点进行分析... 疲劳骨折又名行军骨折、应力骨折,在新兵训练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尽管疲劳骨折多发生于下肢的跖骨、胫腓骨,但全身多处骨骼亦可发生。本文通过对疲劳骨折发生部位的统计分析,应用生物力学原理,对各部位疲劳骨折的损伤机制特点进行分析,旨在使训练组织者及医务工作者对疲劳骨折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从而降低新兵训练中该损伤的发生率,并提高民众对新兵训练的基本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疲劳骨折 发生部位 损伤机制
下载PDF
血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影像学分析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冼新源 林益良 吴婧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第12期33-34,共2页
目的:研究血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影像学分析,对提高血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20例血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CT影像表现,分析影像特征。结果:96例出现肺气囊,25例肺脓肿,76例胸腔液气胸、脓胸,8例心包... 目的:研究血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影像学分析,对提高血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20例血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CT影像表现,分析影像特征。结果:96例出现肺气囊,25例肺脓肿,76例胸腔液气胸、脓胸,8例心包积液、5例心包增厚、钙化[1]。结论:血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胸部CT最主要特征是:以两肺外围和基底部分布为主的多发点片状或类圆形结节影,部分呈楔形改变,边界模糊不清,常伴多发大小不一、薄壁、张力高的肺气囊。胸部薄层CT扫描检查对该病具有较高辅助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胸部CT 肺气囊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所致活动性附着点炎的MRI表现
6
作者 冼新源 《医疗装备》 2017年第10期22-23,共2页
目的探究强直性脊柱炎所致活动性附着点炎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8月医院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伴有活动性附着点炎患者52例,均采用MRI检查并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各位置(骨盆、脊柱、髋关节等)活动性附着点炎的... 目的探究强直性脊柱炎所致活动性附着点炎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8月医院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伴有活动性附着点炎患者52例,均采用MRI检查并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各位置(骨盆、脊柱、髋关节等)活动性附着点炎的MRI表现。结果 52例均存在活动性附着点炎,表现为肌腱、韧带和骨附着位置骨髓及周围邻近组织水肿,出现异常信号,呈片状长T1长T2,边缘模糊,多见于脊柱棘突、骨突、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等部位。结论对强直性脊柱炎所致活动性附着点炎患者实施MRI检查,其表现具有特征性,临床可采用MRI对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性进行判断,也可使用MRI早期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所致活动性附着点炎及对其疗效进行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 脊柱炎 活动性附着点炎 MRI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30例CT分布特点及征象研究 被引量:44
7
作者 吴婧 冯连彩 +6 位作者 冼新源 强军 张捷 毛勤香 孔淑凤 陈宇辰 潘军平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21-326,共6页
目的探讨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影像学表现。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2020年1月20日至2月5日来自全国多家医院确诊COVID-19病例130例,按分布特点进行分型,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1)分布:单侧14例(10.7%),双侧116例(89.... 目的探讨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影像学表现。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2020年1月20日至2月5日来自全国多家医院确诊COVID-19病例130例,按分布特点进行分型,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1)分布:单侧14例(10.7%),双侧116例(89.3%);胸膜下型(102例78.4%),小叶核心型99例(76.1%),弥漫型8例(6.1%);(2)数目:单发病灶9例(6.9%),多发病灶113例(86.9%),弥漫8例(6.1%);(3)密度:仅为磨玻璃影(GGO)70例(53.8%),GGO与实变影兼有60例(46.2%);(3)伴随征象:血管增粗100例(76.9%),胸膜平行征98例(75.3%),"细网格征"100例(76.9%),"晕征"13例(10%),"反晕征"6例(4.6%),3例胸腔积液(2.3%),2例肺气囊(1.5%)。未见空洞。35患者行CT复查,21例(60%)好转,14例(40%)加重。结论COVID-19影像学特点主要以胸膜下及小叶核心分布为主,两者均可融合成片,重症者发展为双肺弥漫;最有价值的特征是"胸膜平行征";恢复期表现为边缘收缩的实变影,支气管扩张,胸膜下线或纤维条索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放射摄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