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系统性分析与评价目前针刺治疗糖尿病肾病(DN)疗效及机制研究的现有证据。方法:在国内外数据库中检索针刺治疗DN涉及机制相关生物标志物的人体或动物随机对照试验及疗效相关meta分析。对纳入文献的腧穴选择、腧穴归经、针刺治疗DN...目的:系统性分析与评价目前针刺治疗糖尿病肾病(DN)疗效及机制研究的现有证据。方法:在国内外数据库中检索针刺治疗DN涉及机制相关生物标志物的人体或动物随机对照试验及疗效相关meta分析。对纳入文献的腧穴选择、腧穴归经、针刺治疗DN机制研究中高频腧穴涉及生物标志物的分布进行总结与分析。通过SYRCLE或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初筛764篇文献中,共纳入针刺治疗DN疗效相关meta分析3篇,针刺治疗DN机制研究35篇。纳入文献的总体质量中等。疗效分析表明在西医基础治疗上联合针刺治疗能够更好的减轻DN患者的24 h尿蛋白定量、降低血肌酐水平和降低尿白蛋白排泄率。文献中涉及腧穴共计49个,其中使用频次>10的高频腧穴共15个,排名前3位的分别为足三里31篇(88.6%)、肾俞28篇(80.0%)和三阴交21篇(60.0%)。观察指标方面,研究频次以糖代谢途径为主[涉及6项观察指标,研究频次最高的依次为空腹血糖(FBG)22篇、餐后2 h血糖(2 h PG)14篇];其次是免疫炎症途径[共10项指标,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5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D_(3)^(+)、CD_(4)^(+)、CD_(8)^(+)T淋巴细胞各3篇];再次是氧化应激途径[共6项,其中羰基(PCO)5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各4篇]。排名前三位高频腧穴的研究指标多涉及糖代谢途径的FBG、2 h PG,氧化应激途径的PCO,以及免疫炎症途径的TGF-β1等。结论:针刺可有效改善DN患者肾功能水平,其可能机制以糖代谢和免疫炎症途径为主,部分涉及氧化应激及血流动力学途径,但在因果推断方面,仍需开展规范、高质量的研究加以验证。展开更多
目的:运用Meta分析评估揿针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自建库至2022年11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关于揿针治疗AR的临床研究。...目的:运用Meta分析评估揿针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自建库至2022年11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关于揿针治疗AR的临床研究。两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有关资料,其中总有效率、AR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鼻结膜炎生存质量评分(RQLQ)、复发率为主要结局指标,次要结局指标包括症状体征量化评分、“四分法”症状评价量表等。用Stata软件对所有纳入的研究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2篇临床研究,涉及1 491名参与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揿针治疗AR的总有效率高于中西医常规疗法[RR=1.20,95%CI(1.14,1.26),P<0.001];复发率低于中西医常规疗法[OR=0.35,95%CI(0.14,0.89),P=0.027];VAS评分低于中西医常规疗法[WMD=-1.30,95%CI(-1.85,-0.75),P<0.001];RQLQ评分低于中西医常规疗法[WMD=-6.75,95%CI(-12.74,-0.76),P=0.027]。结论:基于目前的研究,揿针疗法可提高总有效率,降低疾病复发,改善AR发作的不适,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但研究之间的异质性偏大,仍需大样本、设计严谨、符合国际规范的临床研究方案提高证据质量级别。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系统性分析与评价目前针刺治疗糖尿病肾病(DN)疗效及机制研究的现有证据。方法:在国内外数据库中检索针刺治疗DN涉及机制相关生物标志物的人体或动物随机对照试验及疗效相关meta分析。对纳入文献的腧穴选择、腧穴归经、针刺治疗DN机制研究中高频腧穴涉及生物标志物的分布进行总结与分析。通过SYRCLE或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初筛764篇文献中,共纳入针刺治疗DN疗效相关meta分析3篇,针刺治疗DN机制研究35篇。纳入文献的总体质量中等。疗效分析表明在西医基础治疗上联合针刺治疗能够更好的减轻DN患者的24 h尿蛋白定量、降低血肌酐水平和降低尿白蛋白排泄率。文献中涉及腧穴共计49个,其中使用频次>10的高频腧穴共15个,排名前3位的分别为足三里31篇(88.6%)、肾俞28篇(80.0%)和三阴交21篇(60.0%)。观察指标方面,研究频次以糖代谢途径为主[涉及6项观察指标,研究频次最高的依次为空腹血糖(FBG)22篇、餐后2 h血糖(2 h PG)14篇];其次是免疫炎症途径[共10项指标,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5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D_(3)^(+)、CD_(4)^(+)、CD_(8)^(+)T淋巴细胞各3篇];再次是氧化应激途径[共6项,其中羰基(PCO)5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各4篇]。排名前三位高频腧穴的研究指标多涉及糖代谢途径的FBG、2 h PG,氧化应激途径的PCO,以及免疫炎症途径的TGF-β1等。结论:针刺可有效改善DN患者肾功能水平,其可能机制以糖代谢和免疫炎症途径为主,部分涉及氧化应激及血流动力学途径,但在因果推断方面,仍需开展规范、高质量的研究加以验证。
文摘目的:运用Meta分析评估揿针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自建库至2022年11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关于揿针治疗AR的临床研究。两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有关资料,其中总有效率、AR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鼻结膜炎生存质量评分(RQLQ)、复发率为主要结局指标,次要结局指标包括症状体征量化评分、“四分法”症状评价量表等。用Stata软件对所有纳入的研究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2篇临床研究,涉及1 491名参与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揿针治疗AR的总有效率高于中西医常规疗法[RR=1.20,95%CI(1.14,1.26),P<0.001];复发率低于中西医常规疗法[OR=0.35,95%CI(0.14,0.89),P=0.027];VAS评分低于中西医常规疗法[WMD=-1.30,95%CI(-1.85,-0.75),P<0.001];RQLQ评分低于中西医常规疗法[WMD=-6.75,95%CI(-12.74,-0.76),P=0.027]。结论:基于目前的研究,揿针疗法可提高总有效率,降低疾病复发,改善AR发作的不适,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但研究之间的异质性偏大,仍需大样本、设计严谨、符合国际规范的临床研究方案提高证据质量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