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死刑是道德上的要求吗?——从作为、不作为及以命偿命问题出发 被引量:2
1
作者 凯斯.r.孙斯坦 艾德里安.沃缪勒 余素青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48-256,共9页
最新证据表明死刑有很显著的震慑效果,一次死刑的执行可以防止18个或者更多的谋杀案件。这一证据暗示拒绝实行死刑是将众多的无辜民众置于死地,因而极大地削弱了从道德角度来反对死刑的观点。死刑因此也是一种"以命偿命",而... 最新证据表明死刑有很显著的震慑效果,一次死刑的执行可以防止18个或者更多的谋杀案件。这一证据暗示拒绝实行死刑是将众多的无辜民众置于死地,因而极大地削弱了从道德角度来反对死刑的观点。死刑因此也是一种"以命偿命",而且对人类生命的神圣性的笃信也会迫使人们实行死刑惩罚,而非禁止。从道德角度来反对死刑的观点通常以"作为"和"不作为"的区分为出发点,但在这种背景下该区分是具有误导性的,因为政府也是特殊类型的道德执行者。大多数人不认可死刑中的以命偿命形式可能源于在认知上未能认真对待"统计意义上的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刑 道德 政府 作为
下载PDF
法和经济学的行为学方法 被引量:7
2
作者 克里斯蒂.朱斯 凯斯.r.孙斯坦 +2 位作者 里查德.H.西拉 王卫东 童颖琼 《北大法律评论》 2005年第1期460-497,共38页
这篇文章提供了一个关于法经济学分析如何通过增加对真实人类行为的关注而提高的广阔视野。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通过引入一种更准确地理解了人类行为及其原因的选择观,提出法经济学分析的一个新方法。行为经济学与传统模型比起来,似乎更能... 这篇文章提供了一个关于法经济学分析如何通过增加对真实人类行为的关注而提高的广阔视野。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通过引入一种更准确地理解了人类行为及其原因的选择观,提出法经济学分析的一个新方法。行为经济学与传统模型比起来,似乎更能预测和解释那些协商失败而交由仲裁者终结的谈判。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指出有限理性,尤其是禀赋效应,对传统的法经济学主张提出了质疑。作者用行为经济学解释法律内容的机制是简易、传统的,是对先前许多关于事后偏见研究的直接推测。事后偏见在侵权法制度中似乎根深蒂固,以至于人们即使唤起法官对它的注意,法官(更不用说陪审员)可能也难于承认或者解决事后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和经济学 行为学方法 “启发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