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椎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结合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多节段压迫性颈脊髓病合并退变性颈椎后凸的中长期疗效
1
作者 张立 王勇 +7 位作者 陈安富 林华刚 陈聪 郭家斌 孙宇 刁垠泽 张凤山 周非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76-784,共9页
目的:观察颈后路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结合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多节段压迫性颈脊髓病合并退变性颈椎后凸患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9年9月,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结合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 目的:观察颈后路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结合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多节段压迫性颈脊髓病合并退变性颈椎后凸患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9年9月,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结合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18例多节段脊髓受压的慢性颈脊髓病合并退变性颈椎后凸患者,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52.3±8.1岁;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合并慢性颈脊髓病5例,脊髓型颈椎病13例.减压节段:17例为C3~C7,1例为C3~T1,术中固定融合3.8±1.0个椎体.12例患者出院时(术后2周左右)复查颈椎MRI,1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13.5年(10.5±2.8年).在术前、出院时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后凸节段Cobb角,在颈椎MRI上测量脊髓前缘角及改良K线,末次随访时在X线片上评估手术固定节段骨性融合及后凸矫形角度丢失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进行JOA评分及颈痛VAS评分.结果:18例患者术前后凸节段的局部Cobb角为6.6°±6.5°后凸,术后2周为3.8°±8.0°前凸,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前C2~C7颈椎Cobb角为1.3°±9.4°前凸,术后2周为5.8°±7.0°前凸,无显著性差异(P>0.05).12例患者颈椎MRI上测量脊髓前缘角术前为11.1°±4.2°后凸,术后2周为1.3°±5.2°后凸,有显著性差异(P<0.01);C2~C7节段脊髓前缘角术前为6.5°±4.4°后凸,术后2周为1.1°±6.3°前凸,有显著性差异(P<0.01).7例(39%)患者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均在术后1~4个月内完全恢复.术后末次随访11例患者颈椎侧位X线片显示手术固定节段均获骨性融合,后凸矫形角度无丢失;颈椎MRI显示脊髓无受压,正中矢状位片显示脊髓前缘角无丢失.11例患者JOA评分术前8.0±2.8分,末次随访时15.6±0.9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JOA评分改善率(83±14)%;颈痛VAS评分术前为2.2±3.0分,末次随访时为1.11.2分,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合并有退变性颈椎后凸的多节段受压的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采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结合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融合术可以获得长期稳定、良好的脊髓功能改善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压迫性颈脊髓病 退变性后凸 椎弓根螺钉 脊髓前缘角 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
下载PDF
采用分层聚类方法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治疗短期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
2
作者 樊笑 周非非 +8 位作者 黄浩歌 张刚强 周帅 陈欣 赵衍斌 刁垠泽 潘胜发 张凤山 孙宇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23年第1期32-38,共7页
目的探索将分层聚类的方法应用于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手术治疗预后分类中的可行性并寻找潜在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基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大数据研究平台,收集CSM患者人群特征、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及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等基线... 目的探索将分层聚类的方法应用于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手术治疗预后分类中的可行性并寻找潜在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基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大数据研究平台,收集CSM患者人群特征、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及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等基线数据。利用随访数据中的改良日本骨科学会脊髓功能评分(mJOA)和生活质量量表(SF-36)进行分层聚类,以表征患者手术疗效的差异。进一步分析相关基线数据,探索每个聚类间预后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476例CSM患者,分层聚类产生了4个患者类别。第1组患者(平均mJOA改善率42.6%)和第3组患者(平均mJOA改善率31.5%)治疗效果较差;第2组患者(平均mJOA改善率55.8%)和第4组患者(平均mJOA改善率55.8%)预后良好。第2组患者预后良好的影响因素有年龄较小(50.1±11.8岁)、术前步态异常出现率低(5.0%)、病理征阳性率低(63.0%)、SF-36生理功能维度评分(73.1±24.0分)和mJOA评分(13.7±2.8分)高;第4组患者预后良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术前颈肩疼痛发生率较低(11.7%)。结论根据术后随访信息进行聚类分析,将接受手术治疗的CSM患者所分的4类,代表了4种不同患者预后模式,并从中识别出了有助于预测患者预后的术前因素,可为进一步针对更大样本资料,提取更多患者特征、选取更多随访节点、改进聚类算法提供参考及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聚类分析 预后因素
下载PDF
脊柱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与治疗——附36例报告 被引量:14
3
作者 姜亮 袁伟 +5 位作者 刘晓光 柳晨 刁垠泽 韦峰 刘忠军 党耕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40-544,共5页
目的:探讨脊柱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脊柱MM患者36例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为55.5岁(34~78岁)。患者均有局部疼痛;伴有神经功能损害25例。26例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24例病理... 目的:探讨脊柱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脊柱MM患者36例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为55.5岁(34~78岁)。患者均有局部疼痛;伴有神经功能损害25例。26例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24例病理诊断为骨髓瘤,1例为淋巴瘤,1例为软骨组织;5例手术取得病理;5例通过骨髓穿刺涂片诊断。16例化疗(其中4例有难以控制的骨痛,神经损害轻或进展缓慢者辅以放疗,1例行骨髓移植),其中9例伴神经功能损害,7例脊柱不稳定(因骨质疏松严重或一般状况差而不宜手术);16例神经损害严重或进展迅速、脊柱不稳定者手术治疗(15例行化疗者中3例辅以放疗,1例行骨髓移植;2例行两次手术),其中14例伴神经功能损害,13例脊柱不稳定;2例放弃治疗;2例因失访而治疗不详。结果:32例获随访,平均随访31.5个月(2~108个月),20例存活,12例死亡,死亡者平均存活19.4个月(2~40个月)。化疗者6例死亡,1例失访,9例存活;存活者中3例伴神经功能损害,其中1例仅化疗,神经功能无明显改善;2例放疗+化疗,神经功能均有改善;5例脊柱不稳定,4例仅化疗,其中1例压缩骨折进一步加重,1例行放疗+化疗,症状缓解,但无随访影像学资料;7例患者化疗平均9.1个月后,病灶区未见明显成骨反应。16例手术者4例死亡,1例失访,11例存活,存活者中9例伴神经功能损害,其中77.8%(7/9)有神经功能改善;11例术前脊柱不稳定者,平均随访45.9个月,脊柱保持稳定;一期手术存活者有9例,3例前路,3例后路,3例前后联合入路,随访52个月(5~108个月),各手术入路患者临床效果相似。结论:CT引导下病灶穿刺活检是确诊MM的安全、有效的手段。放疗与手术均可改善MM患者的神经功能,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脊柱不稳定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脊柱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平山病外科治疗的中期临床效果及影像学结果 被引量:9
4
作者 孙宇 刘鑫 +9 位作者 樊东升 傅渝 潘胜发 张凤山 张立 王少波 刁垠泽 陈欣 周非非 赵衍斌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19-1026,共8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应用颈前路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平山病的中期临床及影像学结果,探讨外科治疗的意义和价值。方法:36例平山病患者采用颈椎前路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术后3个月、1年、2年时肌肉萎缩和肌力变化,测量术后C2-7颈椎活动度的... 目的:回顾性分析应用颈前路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平山病的中期临床及影像学结果,探讨外科治疗的意义和价值。方法:36例平山病患者采用颈椎前路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术后3个月、1年、2年时肌肉萎缩和肌力变化,测量术后C2-7颈椎活动度的改变及C4-7节段中立位颈椎MRI横断面脊髓面积的改变。结果:(1)临床结果:除1例患者外,所有患者术后肌肉萎缩和肌无力无继续进展。随着时间推移,自觉肌无力改善的患者比例逐年增高:术后3个月为26.5%,术后1年为36.0%,术后2年时有85.7%的患者感觉肌力增加;同时肌萎缩改善的患者比例也逐年增高:术后3个月为8.8%,术后1年为24.0%,术后2年时有35.8%的患者感觉肌萎缩好转。截至术后2年随访时段时,14例患者中有12例受累肌力改善,5例肌肉萎缩得到不同程度改善。(2)影像学结果:C2-7颈椎活动度术后较术前显著减小,由术前平均62.25°±2.10°减少为术后2年时平均13.67°±7.51°(P<0.01)。屈曲位MRI脊髓不再受到压迫。颈椎各个节段MR横断面积:术后3个月时仅C6一个节段的面积较术前增大(P<0.05);术后1年时C4-5-6三个节段面积均较术前增大(均为P<0.01);术后2年时C4-5-6-7四个节段面积均较术前增大,其中C4脊髓面积增大15.60%、C5增大19.08%、C6增大21.60%、C7增大23.91%,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是治疗平山病的有效方法,可以获得较好的中期临床转归和影像学结果,对于控制平山病的发展和转归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山病 内固定融合术 疗效 影像学
下载PDF
保留单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对颈后肌群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夏天 孙宇 +7 位作者 王少波 张凤山 张立 潘胜发 刁垠泽 周非非 陈欣 赵衍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12-218,共7页
目的:探讨颈后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对颈后肌群形态及组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8月在我院诊断为后纵韧带骨化症,并接受颈后路C3-7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 目的:探讨颈后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对颈后肌群形态及组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8月在我院诊断为后纵韧带骨化症,并接受颈后路C3-7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颈椎曲度、活动度、颈部功能评分等临床指标及术后24个月相应临床指标,并在MRI上测量术前、术后24个月颈后部肌肉形态及组成。应用t检验,对比手术前、后颈后部肌群形态、成分变化。结果:16例患者入组,其中男性9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2.94±7.07岁,其中局灶型后纵韧带骨化症6例,节段型5例,连续型5例。患者接受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后患者颈椎曲度及椎间隙高度无显著变化,患者术前颈椎活动度平均40.33°±12.03°,术后为27.09°±11.09°,有显著差异(P<0.05)。对比手术前后,C3/4节段椎旁肌功能截面积(FCSA)及脂肪浸润(FI)存在显著差异(P<0.05),头夹肌FI存在显著差异(P<0.05)。C4/5及C5/6节段椎旁肌及头夹肌FCSA及FI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C6/7水平椎旁肌FCSA及FI存在显著差异(P<0.05),头夹肌在截面积(CSA)、FCSA及FI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比术后左、右侧颈后部肌肉形态及成分,C3/4节段椎旁肌FI及头夹肌CSA右侧显著大于左侧;C4/5节段右侧头夹肌FI显著小于左侧;C5/6节段右侧椎旁肌CSA及FCSA显著大于左侧;C6/7节段椎旁肌FI右侧显著小于左侧。结论: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中,颈椎后路手术会显著增加颈椎后方椎旁肌及头夹肌脂肪浸润,缩小功能横截面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有效减少单侧肌肉的萎缩及脂肪浸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颈后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颈后肌群 横截面积 脂肪浸润
下载PDF
3D打印定制钛合金融合器在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6
作者 夏天 孙宇 +4 位作者 赵衍斌 陈欣 周非非 刁垠泽 潘胜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91-796,共6页
目的:探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时应用3D打印定制钛合金融合器填充椎间隙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2019年7月~2020年1月,应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凹侧撑开、3D打印定制钛合金融合器填充椎间隙治疗7例先天性... 目的:探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时应用3D打印定制钛合金融合器填充椎间隙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2019年7月~2020年1月,应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凹侧撑开、3D打印定制钛合金融合器填充椎间隙治疗7例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患者,男4例,女3例;年龄6~15岁(9.0±3.0岁)。5例主要骨性畸形为Klippel-Feil综合征,1例为寰椎左侧侧块发育不良,1例为C4节段右侧半椎体。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围手术期神经、血管损伤及切口并发症,观察患者外观和影像学矫形效果。结果: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6例患者行单侧单处撑开,1例患者接受单侧双节段撑开。手术时间326~756min(502.4±149.8min),术中失血量100~600ml(341.4±205.0ml)。椎体间隙使用融合器高度为5~10mm(8.0±1.8mm),小关节间隙使用融合器高度7~12mm(9.5±1.9mm)。所有患者均无术中并发症发生。3例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根功能障碍,均表现为单侧C5神经根功能障碍,其中2例为凹侧,给予营养神经及功能锻炼治疗,2~6周肌力自行恢复;1例在凸侧,经术后CT检查发现螺钉位置不佳,行翻修手术调整螺钉位置后肌力恢复。随访7~13个月(10.6±2.5个月),末次随访时斜颈得到明显纠正,动力位X线片及CT检查示3D打印定制钛合金融合器与软骨下皮质骨之间接触紧密,未见透亮带,未见融合器位移和下沉;内固定位置均良好,无松动和移位,无假关节形成;畸形矫正率为64.45%。结论:应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时采用3D打印定制钛合金融合器填充椎间隙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短期临床随访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颈椎侧凸 3D打印 钛合金融合器 凹侧撑开技术
下载PDF
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截骨矫形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 被引量:9
7
作者 孙宇 张凤山 +6 位作者 潘胜发 张立 于淼 刁垠泽 陈欣 周非非 赵衍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69-776,共8页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入路半椎体切除、环形截骨矫形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的可行性、安全性,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2009年12月~2013年11月应用一期前后路联合入路半椎骨切除、环形截骨矫形术治疗13例颈椎半椎体畸形导致的先...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入路半椎体切除、环形截骨矫形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的可行性、安全性,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2009年12月~2013年11月应用一期前后路联合入路半椎骨切除、环形截骨矫形术治疗13例颈椎半椎体畸形导致的先天性颈椎侧凸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资料,观察临床效果。统计神经根、脊髓、椎动脉、硬膜囊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对比分析术前和术后颈椎CT冠状面重建图像上颈椎侧凸结构曲线和颈椎或者上胸椎的代偿曲线(Cobb角)。结果:13例患者中男8例,女5例。年龄5~15岁(9.2±3.4岁)。11例接受一期前路截骨、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融合、前路内固定融合术;2例接受一期前路截骨、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融合术,术后Halovest支具固定3个月。手术时间210.520min(324±92min),m血量150~1000ml(585±319m1)。5例术后出现凸侧神经根刺激症状,4例在术后6个月时完全缓解,1例在术后24个月时肱三头肌肌力仍为3级。随访24—60个月(30.0±12.4个月),颈椎侧凸结构曲线Cobb角由术前9°-45°(28.3°±11.0°)矫正至0°~25°(6.9°±7.8°),矫正率为44.4%~100%[(78±24)%];颈椎或者上胸椎的代偿曲线Cobb角由术前0°-25°,(21.8°±5.8°)矫正至3°-23°(5.5°±4.3°),矫正率为8%~75%[(37±33)%]。末次随访时,患者头颈肩部外观显著改善。结论: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入路半椎体切除、环形截骨矫形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初步临床及影像学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颈椎侧凸 半椎体 骨性斜颈 环形截骨
下载PDF
颈椎后路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术中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一龙 孙宇 +8 位作者 王少波 张立 张凤山 潘胜发 刁垠泽 陈欣 周非非 赵衍斌 袁晓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6-110,共5页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术中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颈椎组住院接受颈椎后路手术的患者,患者主要诊断包括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外伤、颈椎后...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术中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颈椎组住院接受颈椎后路手术的患者,患者主要诊断包括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外伤、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等。筛选出术后发生SSI的病例(SSI组)。再从未感染的患者中按1∶4的比例随机抽取对应数量的患者作为对照(非感染组)。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改良JOA(m JOA)评分、术前诊断、手术方式、内科合并症情况、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术中出血量、术中放置引流管数量、术中回输血量、手术节段以及手术时间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进行二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与SSI相关的术中危险因素,并进一步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确定危险因素的临界值。结果:10年间共有3720例患者在我院骨科颈椎组接受颈椎后路手术,手术方式主要包括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侧块螺钉固定术、颈后路椎管后壁切除+侧块螺钉固定术。其中13例患者发生SSI,发生率为0.35%(13/3720),女3例,男10例,年龄为58.38±2.52岁。从未发生SSI的患者中随机抽取5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非感染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术前m JOA评分、术前诊断、手术方式、内科合并症情况、BMI、术中输血量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吸烟、术中出血量、术中放置引流管数量、手术节段以及手术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将有统计学差异的五个因素纳入二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为颈椎后路术后SSI的独立术中危险因素;其临界值分别为180ml及84.5min。结论:术中出血量多、手术时间长,术后发生SSI的风险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路手术 手术部位感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颈椎牵引预矫形结合手术矫形治疗重度颈椎后凸畸形 被引量:7
9
作者 张立 孙宇 +5 位作者 张凤山 刘忠军 潘胜发 刁垠泽 陈欣 周非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98-704,共7页
目的 :研究颈椎牵引预矫形结合手术矫形与单纯手术矫形治疗重度颈椎后凸畸形的疗效,探讨重度颈椎后凸畸形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大于40°的重度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共32例,男24例,女8... 目的 :研究颈椎牵引预矫形结合手术矫形与单纯手术矫形治疗重度颈椎后凸畸形的疗效,探讨重度颈椎后凸畸形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大于40°的重度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共32例,男24例,女8例。年龄5.9~63.4岁,平均19.5±12.2岁。根据治疗方案是否行牵引预矫形分为牵引组及非牵引组。牵引组26例,其中4例为颅骨牵引,22例为颈椎平衡悬吊牵引,6例先行颈椎松解手术、而后采用牵引预矫形,最后进行颈椎矫形内固定融合手术。非牵引组6例,单纯采用颈椎矫形内固定融合手术。测量及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矫形手术(前路、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矫形融合内固定手术)后出院前(术后2周左右)、末次随访时,以及牵引组患者牵引后(矫形手术前)不同时间点的颈椎后凸节段的后凸角、JOA脊髓功能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 :本组32例后凸角由治疗前73.5°±26.5°矫正至术后16.6°±17.2°,最终矫正率平均(79.8±19.0)%,术后与治疗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JOA评分11.9±4.5分,术后JOA评分15.2±2.9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牵引组的后凸角(77.9°±26.5°)明显大于非牵引组(54.7°±18.2°,P<0.05),但是牵引组的手术矫正率(81.7±17.9)%高于非牵引组(73.4±25.8)%,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平衡悬吊牵引的牵引预矫正率(70.3±18.7)%及手术后的最终矫正率(83.8±14.4)%与采用颅骨牵引的相应指标(52.2±21.8)%、(70.4±32.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重度颈椎后凸畸形,采用颈椎牵引预矫形,结合前路、后路或者前后联合入路矫形固定融合手术,可以取得良好的矫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颈椎后凸畸形 牵引预矫形 融合 内固定
下载PDF
下颈椎椎弓根钉徒手置钉准确性的CT扫描评价及置钉技术要领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立 陈安富 +5 位作者 王勇 吴奉梁 刁垠泽 刘宁 孙宇 潘胜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3253-3257,共5页
目的:探讨徒手置入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不同置钉角度的置钉偏差及不同置钉偏差的风险。方法:38例脊髓型颈椎病或颈椎外伤的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或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同时,徒手置入C3-7颈椎椎弓根钉行内固定,... 目的:探讨徒手置入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不同置钉角度的置钉偏差及不同置钉偏差的风险。方法:38例脊髓型颈椎病或颈椎外伤的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或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同时,徒手置入C3-7颈椎椎弓根钉行内固定,对术后复查的CT片进行测量,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变化及相关症状,评价分析螺钉不同的内倾角对椎弓根内、外壁的穿出风险。结果:38例患者共徒手置入232枚下颈椎椎弓根螺钉,患者手术后无头晕、头痛等症状,4例患者出现一过性C5神经根麻痹,保守治疗痊愈,其余患者神经症状无加重,CT测量颈椎椎弓根螺钉的平均内倾角为(40.15±5.24)°,85.3%的螺钉完全位于椎弓根内,椎弓根的上、下、内、外四壁均完整未穿透。螺钉内倾角<20°者,无穿出椎弓根内壁的情况发生,但有可能穿出椎弓根外壁;螺钉内倾角大于50°者,无螺钉穿出椎弓根外壁、穿出椎体侧前方或侵入椎动脉孔的情况发生,但有可能穿出椎弓根内壁。结论:徒手置入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绝大多数情况下能达到安全有效地置钉,不易出现偏差,螺钉的内倾角介于30~50°时,更为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弓根钉 徒手置钉 CT测量
下载PDF
基于CT影像学特征及手术治疗策略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先天性颈椎侧凸分型(PUTH-CCS分型)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宇 曹硕 +9 位作者 周非非 陈欣 刁垠泽 赵衍斌 夏天 潘胜发 张立 张凤山 王少波 李危石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2年第9期702-709,共8页
目的:提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先天性颈椎侧凸分型(PUTH-CCS分型)方法,探讨其对先天性颈椎侧凸手术策略制定的指导意义。方法:根据颈椎侧凸节段中责任畸形椎的形态、责任畸形椎所在区域及其与邻近椎骨的关系,提出分型方法。回顾2009年5月至... 目的:提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先天性颈椎侧凸分型(PUTH-CCS分型)方法,探讨其对先天性颈椎侧凸手术策略制定的指导意义。方法:根据颈椎侧凸节段中责任畸形椎的形态、责任畸形椎所在区域及其与邻近椎骨的关系,提出分型方法。回顾2009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患者57例,分析每例患者的术前CT影像学资料以及采用的手术策略并总结二者之间的关系,将以上3个要素进行整合,从而建立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解剖学特征与手术策略制定之间的联系。结果:根据畸形椎骨形态,将半椎骨畸形、楔形椎畸形和不对称的蝴蝶椎畸形分别记录为Ⅰ、Ⅱ、Ⅲ型;根据畸形椎骨所在区域,将颅颈交界区(O~C2)、下颈椎区域(C2~C6)以及颈胸交界区(C6~T2)分别记录为a、b、c型;根据畸形椎骨与上下相邻椎骨的关系,按照完全分节、半分节和未分节依次记录为F、S、N。当半分节椎与上相邻椎融合时记录为SU,与下相邻椎融合时记录为SL。在凸侧切除术中,Ⅰ型采用完全切除术,Ⅱ型和Ⅲ型采用部分切除术;F型采用从椎间盘间隙进行手术操作,S型和N型需要先在阻滞椎之间截骨、再切除椎骨的楔形部分。在凹侧撑开术中,F型和SU型可在畸形椎所在间隙凹侧撑开;N型和SL型可在下方相邻椎间隙内凹侧撑开。在两种术式中,a型采用单纯后入路的手术方式,b型和c型采用前-后-前联合入路的手术方式。在下颈椎区域,多采用短节段固定;在颅颈、颈胸交界区,多采用长节段固定。结论:PUTH-CCS分型可以较好地反映各畸形椎的临床特点,指导不同分型的畸形椎的手术治疗方式,为今后手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手术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颈椎侧凸 分型方法 影像学特征 手术策略 脊柱侧凸矫形术
下载PDF
家族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症状特点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振 孙宇 +7 位作者 张凤山 张立 潘胜发 刁垠泽 陈欣 周非非 赵衍斌 张一龙 《脊柱外科杂志》 2018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通过对家族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临床症状分析,揭示家族聚集性OPLL的临床症状特点与遗传模式。方法 2011年1月—2016年12月,通过询问OPLL患者的家族史筛选出6个明显表现为家族聚集性的OPLL家系。对患者和其家系中每位成员... 目的通过对家族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临床症状分析,揭示家族聚集性OPLL的临床症状特点与遗传模式。方法 2011年1月—2016年12月,通过询问OPLL患者的家族史筛选出6个明显表现为家族聚集性的OPLL家系。对患者和其家系中每位成员进行颈椎X线、CT检查,观察是否有颈椎OPLL表现,同时询问是否存在OPLL相关症状。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53例,家族性OPLL发生率为24.5%(13/53);混合型∶连续型∶局灶型∶节段型=7∶4∶1∶1;患者年龄为(52.9±8.4)岁,发病年龄为(46.9±9.5)岁,最常累及节段为C_(3~6)。以颈痛为首发症状者9例,以脊髓压迫为首发症状者4例。统计全部症状的发生情况:上肢麻木疼痛10例,头晕头痛6例,颈肩痛5例,下肢麻木疼痛5例,胸腹束带感4例,踩棉花感3例,上肢肌力障碍3例,下肢肌力障碍2例,括约肌功能障碍2例。统计每个分型的患者出现症状数占各自类型全部症状数(例数×9)的比例,混合型49.2%(31/63),连续型41.7%(15/36),局灶型22.2%(2/9),节段型11.1%(1/9)。结论家族性颈椎OPLL临床症状的发生、发展特点与其影像学发生、发展、分型特点关系紧密。局灶型、节段型患者占全体比例较小,平均年龄较小,出现症状的数目较少,症状程度较轻;混合型、连续型患者占全体比例较大,平均年龄较大,出现症状的数目较多,症状程度较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骨化 后纵韧带 疾病遗传易感性
下载PDF
多发颈椎不连综合征的影像学特点与外科诊疗策略
13
作者 夏天 孙宇 +7 位作者 潘胜发 周非非 刁垠泽 陈欣 赵衍斌 张凤山 张立 王少波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72-1077,1105,共7页
目的:分析多发颈椎不连综合征(multilevel cervical disconnection syndrome,MCDS)的影像学特点及外科诊疗策略。方法:2004年3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MCDS患者共7例,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5~46岁(中位年龄12岁)。7例MCDS患者中,平均椎体... 目的:分析多发颈椎不连综合征(multilevel cervical disconnection syndrome,MCDS)的影像学特点及外科诊疗策略。方法:2004年3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MCDS患者共7例,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5~46岁(中位年龄12岁)。7例MCDS患者中,平均椎体发育不良节段数3.6±1.3个节段,平均椎弓不连节段数5.7±1.5个节段,局部后凸角平均-92.2°±20.2°,C2-7 Cobb角平均-68.6°±31.0°,T1倾斜角(T1 slope,T1S)平均-12.5°±12.5°,后凸顶点位于C4节段1例,C5节段5例,T1节段1例;术前改良日本骨科学会评分(mJOA评分)8.5~14分(平均12.6±2.1分),其中1例患者伴有吞咽困难。记录患者预矫形方式及手术方式,入院时、预矫形后、术后及末次随访影像学参数,神经功能及并发症。结果:1例术前接受颅骨牵引,3例接受平衡悬吊牵引,3例接受联合牵引,经术前牵引预矫形后,局部后凸角矫正率为60.8%。1例接受手术松解、Halo-vest外固定治疗,1例接受前路矫形内固定手术,1例接受后路矫形固定融合术,4例接受前-后联合手术治疗,手术固定6.0±2.1个节段,2例患者出现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接受翻修手术。术后随访时间6~84个月(41.2±32.0个月),末次随访局部后凸角平均-27.9°±11.6°,矫正率69.7%,C2-7 Cobb角平均-13.3°±28.4°,T1S平均4.9°±17.9°;术后mJOA评分10.5~17分(15.7±2.3分),改善率78.3%。对比手术前后临床及影像学指标,mJOA评分、C2-7后凸角、局部后凸角及T1S有统计学差异。结论:MCDS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前方椎体发育不良伴多节段椎弓不连,继发严重后凸畸形。治疗策略可采取术前牵引预矫形并前路多节段椎体切除重建、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先天性颈椎后凸畸形 牵引预矫形 多发颈椎不连综合征
下载PDF
家族聚集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振 陈欣 +7 位作者 孙宇 张凤山 张立 王少波 潘胜发 刁垠泽 周非非 赵衍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72-976,共5页
目的:通过对家族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家系成员的影像学资料分析,揭示颁椎后纵韧带骨化家族聚集性的遗传特点。方法:从2011年1月~2016年2月被诊断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住院患者中通过询问家族史筛选出五个明显表现为家族聚集性... 目的:通过对家族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家系成员的影像学资料分析,揭示颁椎后纵韧带骨化家族聚集性的遗传特点。方法:从2011年1月~2016年2月被诊断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住院患者中通过询问家族史筛选出五个明显表现为家族聚集性的后纵韧带骨化家系。收集患者和其家系中每一位成员的颈椎X线或颈椎CT检查结果,观察是否有颈椎后纵切带骨化。本研究中将影像学发现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定义为影像学阳性表现。结果:(1)五个家族共49位成员,其中17位表现为影像学阳性。总体阳性率为35%(17/49)各个家族的阳性率介于17%~57%之间。(2)影像学阳性率男性为36%,女性为33%,无明最性别差异.(3)家族性后纵韧带骨化好发C4-C6节段,其中以C6椎体发牛率最高(21%),并向上、下方向依次递减。(4)局灶型、节段型、连续型、混合型的比例为4:3:3:7,混合型所占比例较高。(5)各型对应平均年龄:局灶型38岁、节段型52岁、连续型54岁、混合型57岁,其中晚辈中阳性成员全部为局灶型。男性阳性者平均年龄49.5岁,女性阳性者平均年龄仅52.3岁。(6)40岁以上影像学阳性者C5及C6节段对应年龄值最低,而上、下两侧节段对应年龄值逐渐增加。结论:家族聚集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影像学阳性率较高,无明显性别差异。以混合型最为常见,并且通常以局灶型的形式率先发生于第i代成员的c5、C6椎体,之后逐渐向h下节椎体进展。男性成员后纵切带骨化发病年龄较早或骨化长度进展速度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后纵韧带骨化 家族聚集性 影像学特征
全文增补中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与胶原支架材料的相容性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琦 刁垠泽 马庆军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09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体外分离、培养的方法,观察其与胶原蛋白支架的相容性,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组织体外培养法分离人脐带MSCs,流式细胞学分析细胞表型,组织化学观察细胞分化能力;将细...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体外分离、培养的方法,观察其与胶原蛋白支架的相容性,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组织体外培养法分离人脐带MSCs,流式细胞学分析细胞表型,组织化学观察细胞分化能力;将细胞接种于胶原蛋白支块架上,观察细胞在材料中的形态、粘附情况和增殖特点。结果直接贴壁法分离的细胞表型均一,体外具有成骨和成脂肪能力;细胞在支架上有较好的粘附铺展,培养2周后,MSCs占据支架总体积的80%,细胞分布较均匀。结论组织块培养法可获得高纯度的人脐带MSCs,细胞在体外与胶原蛋白支架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胶原蛋白 生物支架 相容性
下载PDF
椎体CT值在预测颈椎前路融合术后早期内置物沉降中的应用价值
16
作者 何磊 周非非 +8 位作者 孙宇 李危石 王少波 张凤山 张立 潘胜发 刁垠泽 陈欣 赵衍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80-887,共8页
目的:研究颈椎椎体CT值在预测颈椎前路融合术后早期内置物沉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颈椎专业组收治的306例行颈椎前路融合手术的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ict... 目的:研究颈椎椎体CT值在预测颈椎前路融合术后早期内置物沉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颈椎专业组收治的306例行颈椎前路融合手术的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上测量C2~C7.椎体中横断面的CT值,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获得L1~L4总的骨密度T值。在术后第2天、术后3个月颈椎中立侧位X线片上分别测量颈椎前路融合节段前、后缘高度和融合节段Cobb角。定义术后3个月较术后2d融合节段前、后缘高度丢失的平均值≥2mm为内置物发生沉降。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腰椎骨密度T值与C2~C7椎体CT均值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C2~C7椎体CT均值、腰椎骨密度T值分别与融合节段高度丢失数值、融合节段Cobb角改变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检验C2~C7椎体CT均值、腰椎骨密度T值与沉降的关联。以沉降为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C2~C7椎体CT均值的临界值。结果:术后3个月明确发生沉降122例,未发生沉降184例,沉降发生率为39.9%。C2~C7椎体CT均值与腰椎骨密度T值呈显著正相关(r=0.518,P<0.001),与融合节段Cobb角改变有显著相关性(r=-0.170,P=0.003),呈负相关。但腰椎骨密度T值与融合节段Cobb角改变无显著相关性(P=0.605)。融合节段高度丢失值与C2~C7椎体CT均值无显著相关性(P=0.056),与腰椎骨密度T值无显著相关性(P=0.274)。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控制性别、术式和节段的影响后,内置物沉降与C2~C7椎体CT均值有显著相关性(P=0.035),CT值每升高1HU,沉降风险降低0.4%(OR=0.996,95%CI:0.992~1.000);控制性别、术式和节段的影响后,内置物沉降与腰椎骨密度T值的无显著相关性(P=0.098)。以沉降为标准,采用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562,ROC曲线上最佳C2~C7椎体CT均值为273HU。结论:预测颈椎前路融合术后早期内置物沉降时颈椎椎体CT值要优于腰椎骨密度T值,术前较高的颈椎椎体CT值患者术后发生内置物沉降的,风险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融合手术 沉降 CT值 T值 骨密度
下载PDF
颈椎单开门手术入路对围手术期加速康复外科进程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欣 林俊桂 +6 位作者 赵衍斌 周非非 刁垠泽 潘胜发 夏天 王少波 孙宇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CSCD 2023年第4期347-354,共8页
目的:探讨经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对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围手术期加速康复外科(ERAS)进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9月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11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经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对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围手术期加速康复外科(ERAS)进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9月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11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行经肌间隙入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58例患者列为经肌间隙入路组,行传统后正中入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58例患者列为后正中入路组。对比两组手术时间、留置引流管时间、下地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日和第2日引流量、术后总引流量、手术前后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变化、颈肩痛视觉模拟评分(VAS)、Barthel指数和脊髓功能改善率等。结果:经肌间隙入路组手术时间明显高于后正中入路组[(119.5±46.1)min vs.(68.1±11.4)min,P<0.05]。经肌间隙入路组留置引流管时间、下地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日和第2日引流量、术后总引流量等均明显低于后正中入路组[(2.21±0.52)d vs.(4.14±1.05)d,(1.05±0.29)d vs.(1.83±0.82)d,(5.16±1.84)d vs.(6.17±1.26)d,(116.5±76.2)mL vs.(172.6±66.2)mL,(110.5±55.3)mL vs.(226.8±70.4)mL,(50.6±35.2)mL vs.(69.0±21.8)mL,(171.6±98.5)mL vs.(377.3±125.9)mL,均P<0.05]。经肌间隙入路组术后白蛋白水平降低值低于后正中入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肌间隙入路组术后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值低于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肌间隙入路组术后脊髓功能改善率、出院时Barthel指数与后正中入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肌间隙入路组术后颈肩痛VAS低于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传统后正中入路,经肌间隙入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有术中出血少、术后引流量少、留置引流管时间短、下地和出院时间早等优点,可以明显缩短围手术期ERAS进程、提高康复质量,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肌间隙入路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加速康复外科
下载PDF
颈椎椎板成形术后脊髓后移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1
18
作者 刁垠泽 孙宇 +4 位作者 王少波 张凤山 潘胜发 刘晓光 刘忠军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54-458,共5页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脊髓后移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方法2008年2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经筛选后43例纳入本研究,均接受C3-C7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男32例,女11例;年龄33-78岁,平均57.9岁。脊髓型颈...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脊髓后移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方法2008年2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经筛选后43例纳入本研究,均接受C3-C7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男32例,女11例;年龄33-78岁,平均57.9岁。脊髓型颈椎病伴发育性颈椎管狭窄30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13例。门轴侧关节突螺钉锚定法2l例,保留门轴侧肌肉韧带复合体的钛缆悬吊法22例。术前、术后3个月颈椎中立位MRI正中矢状面测量各节段代表脊髓及硬膜囊后移的参数:脊髓前缘后移,脊髓后缘后移,硬膜囊前缘后移,硬膜囊后缘后移;将齿突与T1椎体后下角的连线定义为E线,其长度为E值,从每个基准点向E线作垂线,每个垂线段的长度为Px(x=l-6),得到代表每个节段局部曲度的参数下100×Px/E);以颈椎曲度指数(curvature index,CI)表示颈椎整体曲度。对以上参数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硬膜囊前缘后移在不同水平无明显变化,脊髓前缘后移、脊髓后缘后移与硬膜囊后缘后移则随所处节段小同而相应发生变化,且三者的变化具有一致性。脊髓后缘后移最大值位于C5,6水平,但G5,6水平脊髓后缘后移与CI无相关性。相关分析表明脊髓后缘后移与硬膜囊后缘后移呈高度线性相关,与(100×Px/D)具有较低的相关性。结论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脊髓的后移程度与同水平硬膜囊的后移程度高度相关,与局部曲度相关性较弱,与颈椎整体曲度无相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髓压迫症 脊髓
原文传递
第2至第7颈椎与第3至第7颈椎椎板成形术后脊髓前间隙的MRI测量比较 被引量:9
19
作者 刁垠泽 孙宇 +4 位作者 王少波 张凤山 潘胜发 刘晓光 刘忠军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45-749,共5页
目的 了解第2至第7颈椎(C2~7)椎板成形术对脊髓前间隙(ACS)的影响,并与传统的第3至第7颈椎(C3~7)椎板成形术比较,为合理的向头侧扩大减压范围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8年2月至201 1年10月行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57例患者的资料进... 目的 了解第2至第7颈椎(C2~7)椎板成形术对脊髓前间隙(ACS)的影响,并与传统的第3至第7颈椎(C3~7)椎板成形术比较,为合理的向头侧扩大减压范围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8年2月至201 1年10月行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57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减压节段的不同分为C3~7组(32例)和C2~7组(25例).比较各组手术前后神经功能、颈肩痛以及颈椎曲度;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MRI上C2~3至C7 ~T1各节段ACS数值.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后神经功能均有显著改善,颈肩痛程度及颈椎曲度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3~7组在C2~3及C3~4水平上ACS分别为6.13 mm(95% CI:5.71 ~6.55)和6.60 mm(95% CI:6.10 ~7.11),与之相比,C2~7组在C2~3及C3~4水平上ACS分别增加2.5 mm和2.1 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C4~5及以下水平ACS无明显差异.结论 与传统的C3~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相比,向头侧扩大减压至C2,可以在C2~3及相邻的C3~4水平获得更大的ACS;当C3~4水平脊髓前方致压物在中矢径>6.10 mm时,行C3~7减压可能造成该水平脊髓减压不充分,应考虑向头侧扩大减压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髓 磁共振成像 脊髓压迫症
原文传递
脊柱浆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7
20
作者 刁垠泽 马庆军 +4 位作者 刘忠军 刘晓光 姜亮 韦峰 党耕町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58-562,共5页
目的 总结脊柱浆细胞瘤外科诊断与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4年12月至2007年12月首诊并经手术治疗的脊柱浆细胞瘤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0例,女7例;年龄35-60岁,平均47.7岁。均主诉受累节段附近疼痛,9例伴放射痛,18例... 目的 总结脊柱浆细胞瘤外科诊断与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4年12月至2007年12月首诊并经手术治疗的脊柱浆细胞瘤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0例,女7例;年龄35-60岁,平均47.7岁。均主诉受累节段附近疼痛,9例伴放射痛,18例合并脊髓功能损害(Frankel B级1例、C级3例、D级14例)。术前17例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脊柱病灶活检,病理均报告为浆细胞瘤。27例均经术后病理证实诊断。根据肿瘤侵犯部位选择前路、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均行放疗和(或)辅助化疗。结果 5例失访,22例随访7-102个月,平均37.4个月。除1例于术后102个月死亡外,均存活并恢复正常工作与生活。术后局部疼痛或放射痛均缓解、括约肌功能障碍均恢复正常。术前脊髓功能B级、C级者于术后1年恢复至E级;D级14例中2例术后1周仍为D级,之后失访,12例恢复至E级。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脊柱病灶活检对诊断脊柱浆细胞瘤具有重要价值。对脊柱浆细胞瘤患者行选择性手术治疗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恢复脊柱稳定,为进一步放疗和化疗创造有利条件。正规的放疗和化疗是巩固手术疗效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细胞瘤 多发性骨髓瘤 脊柱 治疗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