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晚近国内人性研究诸说消解
- 1
-
-
作者
刁晓瀛
-
出处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5期40-45,共6页
-
文摘
对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探讨,是近年来哲学界争论较多的课题。从学术角度看,各式各样的分歧似可简化为这样两个问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包含人学内容,能否建立一门马克思主义的入学;(2)马克思主义人学即关于人性或人的本质问题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是什么。前一个问题或许没有讨论的必要。首先,人学或称哲学人类学的名称虽然产生于本世纪二十年代,但就其内容而言,则源渊流长,可以说,以往哲学家对人性所作的形而上学的考察、思索、探究和期望构成了人学的历史。其次,作为西方古代哲学、近代哲学尤其德国古典哲学的杰出继承者与批判者的马克思,在创建其哲学体系的过程中,也丝毫未忽视对人的研究,相反,他不仅把人格完整、个性自由以及以人的解放为目标的社会解放视为哲学探询、社会批判和价值关怀的出发点。
-
关键词
人性结构
人性研究
社会性
马克思主义人学
感性与理性
社会理性
人性观
个体感性
积淀说
人与人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论审美组合的特征
- 2
-
-
作者
刁晓瀛
-
出处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5期52-56,28,共6页
-
文摘
艺术创作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具有怎样的美学特征呢?比较流行的说法不外乎两种:(1)认为艺术创作的美学特征在于它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2)认为艺术创作的美学特征在于它是艺术家的审美意识的物态化过程。然而只要仔细推敲审度一番就会发觉,上述两种说法都有其无法弥补的缺陷。第一种说法实际上仅仅揭示了构成艺术作品的某些要素的来源,即艺术家所再现的外在社会生活和所表现的内在心理经验,却没有告诉我们艺术家在再现和表现过程中是如何使艺术作品具有审美价值的,因而可以将它看作是所谓“
-
关键词
艺术创作
艺术作品
艺术家
美学特征
审美形式
语言组合
审美活动
审美意识
艺术形象
审美心理结构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论天然美与人工美的同一性
- 3
-
-
作者
刁晓瀛
-
出处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136-139,共4页
-
文摘
一通常,国内流行的一些美学原理教科书对审美对象或审美客体的划分,采取这样两种做法。或者将其划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种类型,或者将其划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两种类型。但是无论是美学上的“实践派”(亦叫“社会派”)还是“自然派”(亦叫“客观派”),无论是“三分法”还是“两分法”。
-
关键词
审美客体
艺术美
自然美
审美符号
三种类型
社会美
美学原理
现实美
审美活动
三分法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对艺术繁荣的思考——兼谈“不平衡”的问题
- 4
-
-
作者
刁晓瀛
贾明
-
出处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4期49-52,42,共5页
-
文摘
一同以往多数学术争论一样,有关“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平衡关系”问题的讨论,也呈现出一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但科学研究的进程似乎应该是这样的:由不一致走向一致。对这一课题的进一步探讨还是十分必要的。为什么相同的研究对象和类似的材料在不同学者的思维过程中会产生迥异的结论?问题在于研究的方法。
-
关键词
艺术发展
不平衡关系
物质生产
艺术生产
经济发展
艺术家
社会发展
审美心理结构
艺术创作
繁荣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被打碎的寿命枷锁
- 5
-
-
作者
弗朗克.谢尔马赫
刁晓瀛
-
出处
《书摘》
2007年第4期107-109,共3页
-
文摘
《老寿星的密谋——长寿社会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一书,是一部探讨人类老化问题的著作。作者从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政治学等角度出发,并立足于全球化的高度,剖析老化现象,深究由此引起的各类矛盾、冲突和后果。该书曾名列德国畅销书榜前茅,发行愈百万册。下面内容即摘自该书。
-
关键词
期望寿命
社会学
人口统计学
畅销书榜
人类学
-
分类号
R195
[医药卫生—卫生统计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