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9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刁翔文 陈雅莹 +3 位作者 田婧 刘振涛 何志承 刘凌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1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进一步探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诊断及预后指标。方法:对我院2003年4月至2009年4月六年期间诊断为DIC的9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临床症状、常规止凝血指标、原发病等。结果:98例DIC患者中共92例(94%)有... 目的:进一步探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诊断及预后指标。方法:对我院2003年4月至2009年4月六年期间诊断为DIC的9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临床症状、常规止凝血指标、原发病等。结果:98例DIC患者中共92例(94%)有不同程度的出血,59例(60%)出现休克,84例(86%)合并器官衰竭。D-D二聚体(D-D)、抗凝血酶-3(AT-3)与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这些常规实验室指标相比诊断阳性率更高,分别为94.1%和85.2%(p<0.05)。死亡组和未死亡组纤维蛋白原浓度(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阳性率死亡组显著高于未死亡组(p<0.05)。共83例DIC患者在怀疑出现DIC后复查了血常规,死亡组PLT最大下降率与未死亡组相比差异缺乏统计学意义(p>0.05)。产科原发病组的器官衰竭率(25%)、死亡率(0%)和PT>3s阳性率(37.5%)均最低(p<0.05),而血浆Fbg浓度亦低于感染组及血液恶性肿瘤组(p<0.05)。结论:D-D、AT-3与一般的出凝血指标相比具更高的敏感性,而Fib则对DIC诊断敏感性较低,预后相关性也较差。炎症反应机制在DIC发病过程中占重要地位,SIRS评定对DIC诊断和预后评估具重要意义。血小板数量下降率对DIC的诊断和预后的价值则有待进一步研究。产科原发病患者出血率高但器官衰竭率和死亡率较低,而感染原发病器官衰竭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D二聚体(D—D) 抗凝血酶-3(AT-3) 纤维蛋白原浓度(Fib)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下载PDF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6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刁翔文 刘凌 +3 位作者 黄明礼 梁颖 曾莉君 冯莹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63-66,共4页
目的:了解近10年广州5大医院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97年1月-2007年6月广州5大医院收治265例ITP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年龄、ITP类型、诱因、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抗心磷脂抗体(ACA... 目的:了解近10年广州5大医院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97年1月-2007年6月广州5大医院收治265例ITP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年龄、ITP类型、诱因、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抗心磷脂抗体(ACA)、抗核抗体(ANA)、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骨髓细胞学检查等实验室数据,分析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的疗效与骨髓中巨核细胞数的关系。结果:①儿童组ITP男女比例为1:0.90(31/28),急性型(69.4%,41/59)高于慢性型(30.5%,18/59)(P<0.05)。②成人ITP中育龄组(≥14岁且<50岁)男女比例为1:2.59(39/101),女性患病(72.1%,101/140)高于男性(27.9%,39/140)(P<0.05),慢性型(58.6%,82/140)高于急性型(41.4%,58/140)(P<0.05)。③老年组(≥50岁)男女比例为1∶1.54(26/40),急性型占33.3%(22/66)。④诱因中,前躯感染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41.4%,24/58)。急性ITP前驱感染率(33.9%,41/121)高于慢性ITP(11.8%,17/144)(P<0.05)。⑤抗体检测PAIg的阳性率(51.1%,48/94)显著高于ANA、ENA抗体阳性率(27.9%,17/61;25.8%,16/62)(P<0.05)。⑥成人组巨核细胞数增加或正常者激素治疗效果优于巨核细胞数减少者(P<0.05)。结论:儿童ITP患者男女比例基本相等,以急性型为主。育龄期女性ITP患病高于同龄男性,以慢性型为主。ITP患者除可能有针对自身血小板的免疫异常或其它有核细胞的免疫异常,需要进一步追踪随诊。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与治疗前巨核细胞数相关,巨核细胞数增加或正常者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相关抗体 抗心磷脂抗体(ACA) 核抗体(ANA) 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 诱因
下载PDF
含硼替佐米方案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出凝血功能及循环中微颗粒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刁翔文 李娟 +2 位作者 刘俊茹 黄蓓晖 李滢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92-797,共6页
目的:研究采用含硼替佐米方案(PAD)诱导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出凝血功能及循环中总微颗粒(TMPs)水平的变化特点。方法: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8例新诊断MM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TMPs水平,观察MM患者PAD治疗前后血小板、凝血、抗凝、... 目的:研究采用含硼替佐米方案(PAD)诱导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出凝血功能及循环中总微颗粒(TMPs)水平的变化特点。方法: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8例新诊断MM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TMPs水平,观察MM患者PAD治疗前后血小板、凝血、抗凝、纤溶功能和TMPs的改变。结果:治疗前MM患者FVIII:C和vWF:Rco升高[(152.89±31.14)%和(165.69±38.43)%];血小板聚集功能下降[(63.76±21.36)%];PAI升高[3.98(1.63)U/mL];TMPs较健康对照组升高[(640.65±214.22)μL vs(134.29±63.09)μL,P<0.01],并与β2-MG正相关(r=0.672,P<0.01)。PAD治疗后,血小板聚集功能恢复[(77.83±15.62)%,P=0.01];PAI异常得到纠正[0.88(1.38)U/mL,P<0.01];TMPs也进行性下降,3疗程PAD后降至(184.25±93.35)/μL(P<0.01)。结论:MM患者本身具有血小板、凝血、纤溶异常和TMPs水平升高;PAD方案使疾病缓解同时恢复患者血小板功能,纠正纤溶异常,并降低TMPs水平,以上改变可能是采用含硼替佐米方案治疗的MM患者血栓发生率低的部分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硼替佐米 微颗粒
下载PDF
包裹性腹膜硬化的诊断和防治 被引量:2
4
作者 刁翔文 余学清 阳晓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793-798,共6页
包裹性腹膜硬化(encapsulating peritoneal sclerosis,EPS)是长期腹膜透析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病死率高。目前EPS主要依据潜在风险患者的临床表现、腹膜功能改变和影像学表现进行诊断,确诊时往往已处于疾病晚期。EPS的治疗包括停止腹膜... 包裹性腹膜硬化(encapsulating peritoneal sclerosis,EPS)是长期腹膜透析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病死率高。目前EPS主要依据潜在风险患者的临床表现、腹膜功能改变和影像学表现进行诊断,确诊时往往已处于疾病晚期。EPS的治疗包括停止腹膜透析、腹腔灌洗、营养支持、药物和手术等,但晚期患者疗效不佳。早期发现并及时干预可有效阻止EPS的病情发展。因此,本文就EPS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重点关注EPS的早期诊断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 诊断 预防 包裹性腹膜硬化 治疗
原文传递
中国透析患者高钾血症现状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黄娜娅 刘苑莹 +12 位作者 余健文 许元文 郑勋华 张涤华 艾珍 吴海珊 刁翔文 叶晓青 易春燕 毛海萍 阳晓 余学清 陈崴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2期3466-3471,共6页
目的探讨透析患者高钾血症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全国多中心血液透析(HD)和腹膜透析(PD)数据库登记的年龄≥18岁,透析时间≥3个月的患者,分析高钾血症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12364例患者,男6836... 目的探讨透析患者高钾血症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全国多中心血液透析(HD)和腹膜透析(PD)数据库登记的年龄≥18岁,透析时间≥3个月的患者,分析高钾血症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12364例患者,男6836例,年龄(51±15)岁,HD 4230例,PD 8134例,高钾血症发生率20.7%(2554/12364),低钾血症发生率17.0%(2102/123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钾血症的独立相关因素包括HD(OR=2.25,95%CI:1.54~3.30)、糖尿病(OR=1.65,95%CI:1.17~2.32)、高体质指数(BMI)(OR=1.06,95%CI:1.03~1.09)、高白蛋白(OR=1.04,95%CI:1.01~1.07)、高血磷(OR=3.12,95%CI:2.44~4.00)、低二氧化碳结合力(OR=0.89,95%CI:0.87~0.92)、低三酰甘油(OR=0.76,95%CI:0.68~0.85)、低血肌酐水平(OR=0.95,95%CI:0.90~0.99)、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OR=1.38,95%CI:1.11~1.72)及β-受体阻滞剂(OR=1.32,95%CI:1.07~1.64)。结论我国透析患者高钾血症发生率为20.7%,HD、糖尿病、高BMI、高白蛋白、高血磷、低二氧化碳结合力、低三酰甘油、低血肌酐水平、使用ACEI/ARB及β-受体阻滞剂是其独立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钾血症 血液透析 腹膜透析 横断面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