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倍体棉种的起源与演化 被引量:3
1
作者 刘三宏 王坤波 宋国立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04-308,共5页
从四倍体棉种起源与演化的地理学、供体种研究及研究方法等分析表明,目前在四倍体棉种起源与演化的研究上仍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待于运用更为先进的技术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 四倍体棉种 地理学 供体种 品种起源 区域分布
下载PDF
基于45S rDNA和雷蒙德氏棉gDNA为探针的草棉FISH核型研究(英文)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坤波 宋国立 +6 位作者 王春英 刘三宏 刘方 李懋学 黎绍惠 张香娣 王玉红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64-273,共10页
草棉基于荧光原位杂交(FISH)的核型公式为2n=2x=26=16m+10sm(6sat),短臂和长臂的相对长度分别为1.43~4.14和3.34~5.18,染色体长度比(最长与最短染色体的比值)是1.63。染色体组有6个随体,都定位在最后3条染色体的短臂... 草棉基于荧光原位杂交(FISH)的核型公式为2n=2x=26=16m+10sm(6sat),短臂和长臂的相对长度分别为1.43~4.14和3.34~5.18,染色体长度比(最长与最短染色体的比值)是1.63。染色体组有6个随体,都定位在最后3条染色体的短臂上,其中位于第12和第13号染色体的随体在DAPI和罗丹明镜像中明显可见,但位于第11号染色体的随体在DAPI镜像中观察不到。检测到6个(3对)NOR信号,与随体同位,1对位于染色体端粒,2对紧接着丝粒。雷蒙德氏棉基因组DNA(gDNA)作探针时,在体细胞染色体上检测到GISH—NOR,其数量、位置和大小与45S探针的NOR相同,说明FISH核型比以前常规核型(非FISH核型)更精确。结合本试验室其它FISH资料,推断A基因组棉种在作为供体形成异源四倍体棉种以来,一些串连重复序列如rDNA可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包括扩增、易位或缺失等。对于D基因组特有的GISH—NOR的一个可能解释,就是D基因组棉种的rDNA拷贝数远远多于A基因组棉种。NOR或者GISH-NOR位点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探讨rDNA基因进化和功能,并作为一种标记应用于棉属构建染色体序号定位的物理图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荧光原位杂交的核型 草棉 GISH-NOR rDAN进化
下载PDF
黄褐棉45S rDNA的FISH定位及核型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吴琼 宋国立 +6 位作者 刘三宏 王春英 刘方 黎绍惠 张香娣 王玉红 王坤波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439-442,F0003,共5页
黄褐棉是棉属5个四倍体棉种之一,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将45S rDNA定位在黄褐棉2、4、9号染色体,2号染色体上的45S rDNA特别大,信号位于随体并覆盖了染色体的短臂,比二倍体和四倍体棉种的45S rDNA都要大得多;另外的2对信号很小,形状与陆... 黄褐棉是棉属5个四倍体棉种之一,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将45S rDNA定位在黄褐棉2、4、9号染色体,2号染色体上的45S rDNA特别大,信号位于随体并覆盖了染色体的短臂,比二倍体和四倍体棉种的45S rDNA都要大得多;另外的2对信号很小,形状与陆地棉中的弱信号类似。黄褐棉的核型公式为:2n=4x=52=50m(2SAT)+2sm,属于2B类型,第2对染色体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其余都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黄褐棉的核型、随体数、45S rDNA与其他四倍体棉种区别很大,黄褐棉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四倍体棉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褐棉 45S RDNA FISH 核型
下载PDF
二倍体栽培棉45SrDNA-FISH作图及核型比较 被引量:10
4
作者 别墅 王坤波 +7 位作者 王春英 宋国立 孔繁玲 刘方 刘三宏 黎绍惠 张香娣 王玉红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23-228,共6页
以45SrDNA为探针,获得了草棉体、亚洲棉体细胞染色体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资料。从rDNA FISH实验结果看,草棉有6个杂交信号,也显示了3对核仁组织区(NOR),分别位于第3、9、13对同源染色体上;亚洲棉有4个杂交信号,显示了2对NOR,分别位于第... 以45SrDNA为探针,获得了草棉体、亚洲棉体细胞染色体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资料。从rDNA FISH实验结果看,草棉有6个杂交信号,也显示了3对核仁组织区(NOR),分别位于第3、9、13对同源染色体上;亚洲棉有4个杂交信号,显示了2对NOR,分别位于第6、13对同源染色体上。草棉、亚洲棉基于45SrDAN FISH的核型分别为:2n=2x=26=20m(4sat)+6sm(2sat)和2n=2x=26=26m(4s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倍体栽培棉 45SrDNA—FISH 作图分析 核型比较
下载PDF
浅议福州市山地土壤的开发利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刘三宏 《福建水土保持》 1997年第4期21-24,共4页
福州市山地面积83.1万hm2,约占土地总面积的72.1%,且地跨中、南亚热带,气候条件优良,农村劳力充足,具有极优越的开发利用条件,如能善于开发,可获极丰厚的回报,对繁荣农村经济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详细论述了如何因地制宜... 福州市山地面积83.1万hm2,约占土地总面积的72.1%,且地跨中、南亚热带,气候条件优良,农村劳力充足,具有极优越的开发利用条件,如能善于开发,可获极丰厚的回报,对繁荣农村经济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详细论述了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山地土壤造林种果以取得预期的经济、生态效益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土壤 赤红壤 红壤 黄壤 草甸土 紫色土 福州市
下载PDF
实行林农间作促林保土增收 被引量:2
6
作者 刘三宏 林福兴 《福建水土保持》 1998年第1期21-22,32,共3页
林农间作可以增加幼林地的覆盖度,减轻水土流失,还能促进幼林的生长并可用之于改造生长发育不良的“小老头林”以及保护幼林提高森林保存率。同时还可增加林农经济收入,收到以短养长效果。林农间作必须做到不产生新的水土流失,不影... 林农间作可以增加幼林地的覆盖度,减轻水土流失,还能促进幼林的生长并可用之于改造生长发育不良的“小老头林”以及保护幼林提高森林保存率。同时还可增加林农经济收入,收到以短养长效果。林农间作必须做到不产生新的水土流失,不影响幼林的生长发育。间种必须选抗逆能力强,产量稳定,有一定经济价值的作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农间作 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
下载PDF
浅谈福州水稻增产途径
7
作者 刘三宏 《福建农业》 1998年第12期8-8,共1页
福州市现有稻田151.5万亩,比1990年的162.2万亩减少10.7万亩,平均每年以1.5万亩的速度递减。据土壤普查,全区中低产田占65%—70%,其中还有15%—20%的“望天田”。1997年全市平均亩产418公斤,最高县463公斤,最低县356公斤,高产田亩... 福州市现有稻田151.5万亩,比1990年的162.2万亩减少10.7万亩,平均每年以1.5万亩的速度递减。据土壤普查,全区中低产田占65%—70%,其中还有15%—20%的“望天田”。1997年全市平均亩产418公斤,最高县463公斤,最低县356公斤,高产田亩产可达600—750公斤,低产田亩产仅200—300公斤。县与县、高产田与低产田之间产量差距悬殊,大有潜力可挖。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认为福州市水稻增产途径要抓以下几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增产 中低产田 高产田 望天田 土壤普查 土壤有机质 灌排 再生稻 耕作层 稻田
下载PDF
福州市2007年中稻新品种区域试验研究
8
作者 刘三宏 郑伯伟 《农业科技通讯》 2008年第9期51-53,44,共4页
福州市中稻区域试验参试新品种8个,筛选出两优15、中浙优1号、宜香586、58s/3398四个品种明年续试;兴优15参加明年生产试验。
关键词 中稻品种 区域试验 宜香 生产试验
下载PDF
福州市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探讨
9
作者 刘三宏 《福建稻麦科技》 2006年第1期40-42,共3页
根据福州市粮食自给率低及当前农业生产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稳定耕地、粮播面积;提高农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种粮科技含量及规模经营粮食生产等对策,以确保福州市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 粮食 现状 生产能力 对策
下载PDF
水稻肥床旱育的优势与利用
10
作者 刘三宏 《福建农业科技》 1998年第3期35-36,共2页
水稻肥床旱育的优势与利用刘三宏(福州市农业局农技站350005)近10年来,水稻肥床旱育技术,在国内推广应用均获得显著的增产效果。福州市于1992年开始试验、示范,至1997年已累计推广1475万hm2,平均每公顷... 水稻肥床旱育的优势与利用刘三宏(福州市农业局农技站350005)近10年来,水稻肥床旱育技术,在国内推广应用均获得显著的增产效果。福州市于1992年开始试验、示范,至1997年已累计推广1475万hm2,平均每公顷比传统的湿润育秧栽培增产58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肥床旱育 优势 利用
下载PDF
福州市2009年早季杂交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结果初报
11
作者 郑伯伟 刘三宏 +1 位作者 胡蓉 王命义 《吉林农业(下半月)》 2009年第11期90-92,共3页
福州市2009年早稻参加区试新品种12个,筛选出高产的元丰优7008、金农优53等四个有苗头的新品种明年续试;Y两优7008、金优966建议安排生产试验。
关键词 早稻品种 区域试验 结果初报
下载PDF
棉花GISH-NOR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三宏 王坤波 +5 位作者 宋国立 王春英 刘方 黎绍惠 张香娣 王玉红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43-447,共5页
  在以棉花基因组 DNA(gDNA)为探针的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GISH)实验中, 观察到 6 个 NOR(nucleolar organizer region)信号. 在对草棉或陆地棉的同一有丝分裂细胞分别进行以 45S rDNA和 gDNA 为探针的原位...   在以棉花基因组 DNA(gDNA)为探针的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GISH)实验中, 观察到 6 个 NOR(nucleolar organizer region)信号. 在对草棉或陆地棉的同一有丝分裂细胞分别进行以 45S rDNA和 gDNA 为探针的原位杂交中, 发现以 gDNA为探针所产生的 NOR 信号与以 45S rDNA为探针所产生的 NOR 信号在数目、位置以及大小方面极其相似甚至相同, 由此将以 gDNA为探针所产生的NOR命名为GISH-NOR. 在棉花GISH-NOR中, 陆地棉和雷蒙德氏棉全部为端部类型GISH-NOR,而对于草棉变种阿非利加棉则为 4 个端部类型和 2 个着丝粒类型 GISH-NOR. 陆地棉 6 个 GISH-NOR中的 2 个位于 A 亚组染色体上, 其余的 4 个位于 D 亚组染色体上. 在以雷蒙德氏棉为靶 DNA, 以其本身 gDNA 为探针的 GISH 中, 观察到 6 个 GISH-NOR 信号. 而在以阿非利加棉为靶 DNA, 以其本身gDNA为探针的GISH中, 没有观察到GISH-NOR信号, 并且有一对染色体长臂近一半区域不显示信号.在以陆地棉为靶 DNA, 阿非利加棉为探针时发现, 如果用 D 基因组棉种作封阻, 则不出现 GISH-NOR信号; 如果改用鲑鱼精 DNA作封阻, 则出现 GISH-NOR 信号. 而在以 D 基因组二倍体棉种戴维逊氏棉为探针时, 即使用 A基因组棉种作封阻, 也能观察到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H 陆地棉 棉种 棉花 基因组 探针 DNA 观察 染色体 初步探讨
原文传递
闽花6号花生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三宏 《中国农技推广》 2008年第3期21-22,共2页
闽花6号系福建农林大学油料作物研究所通过选用粤油523为母本,用引自山东花生研究所的Q6作父本有性杂交育成,2006年初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多年来,本站致力于高产、优质花生品种的引进和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并引进... 闽花6号系福建农林大学油料作物研究所通过选用粤油523为母本,用引自山东花生研究所的Q6作父本有性杂交育成,2006年初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多年来,本站致力于高产、优质花生品种的引进和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并引进了高产花生新品种闽花6号,在沿海、平原及山区等不同生态条件下开展多点试验、示范.亩产在230~350kg。该品种具有综合性状较突出,高产稳产,抗黄曲霉,高蛋白质含量,适应性较广等优势,较适宜福州地区种植,有望成为本市花生当家品种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栽培技术 花生品种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特性 特征 福建农林大学 蛋白质含量 油料作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