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南石漠化地区粮食作物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儒桐 刘现 +2 位作者 贾露瑶 张凤 刘世薇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共12页
【目的】分析西南石漠化地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基于2015—2020年西南石漠化地区粮食种植数据与社会经济指标数据,运用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指数、空间自相关、空间误差回归模型等模型方法,在县域尺度上... 【目的】分析西南石漠化地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基于2015—2020年西南石漠化地区粮食种植数据与社会经济指标数据,运用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指数、空间自相关、空间误差回归模型等模型方法,在县域尺度上进行研究。【结果】2015—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呈波动性增加趋势,玉米播种面积整体下降,稻谷和薯类播种面积整体上升;粮食种植结构类型共有54种,区域种植结构类型丰富度指数波动上升,玉米型县域数目减少,稻谷型增加;云南省石漠化地区HH集聚区的粮食作物为玉米与薯类,广西石漠化地区HH集聚区粮食作物为玉米与稻谷,而在贵州省石漠化地区,3种粮食作物分别有相应的HH集聚种植区;此外,自然地理环境、总人口、居民可支配收入、产业发展是影响西南石漠化地区粮食、玉米、稻谷、薯类播种面积的主要因素,亩均利润对玉米播种面积具有显著正向效益,国家政策促进了西南石漠化地区玉米面积的调减与种植结构的改变。【结论】2015—2020年西南石漠化地区主要受国家政策影响,减少玉米非优势区的播种面积,优化了该区域的种植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石漠化地区 粮食作物 空间自相关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西南地区粮食安全评价研究
2
作者 刘现 王儒桐 +2 位作者 张凤 贾露瑶 刘世薇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5-124,共10页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基于2001-2020年西南地区及42个地市单元的面板数据,从粮食供给能力、可获得性、稳定性以及可持续性4个维度构建了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西南地区粮食安全状态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西...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基于2001-2020年西南地区及42个地市单元的面板数据,从粮食供给能力、可获得性、稳定性以及可持续性4个维度构建了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西南地区粮食安全状态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粮食安全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经历了波动下降与稳步上升2个阶段.(2) 4个子系统中,粮食可获得性水平上升速度最快、幅度最大,是西南地区粮食安全水平上升的主要贡献者,其次是粮食稳定性、供给能力和可持续性,各子系统在不同时段呈现不同的演变特点.(3)粮食安全在不同地市之间分异大,差别明显,粮食安全综合水平高且增长较快的地市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内. 2001-2020年间西南地区各地市粮食安全类型由粮食安全性低和极低为主向粮食安全性中等以上转变,粮食安全性高和极高的类型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粮食安全性中等的类型主要分布在粮食安全级别高类型的外围.未来应从加大耕地保护、提高耕地质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收入、增加食物供给来源、降低化肥使用量以及促进农业技术更新等方面保障西南地区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西南地区 综合评价
下载PDF
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 被引量:48
3
作者 刘世薇 张平宇 +2 位作者 宋凤斌 潘晓卉 温鑫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51-1060,共10页
以黑龙江垦区为例,在对其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国际比较基础之上,从农业生产现代化、物质装备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生活现代化、农业环境保护5个方面,构建了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对2000年以... 以黑龙江垦区为例,在对其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国际比较基础之上,从农业生产现代化、物质装备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生活现代化、农业环境保护5个方面,构建了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对2000年以来的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结果表明,垦区在作物单产、农机装备水平、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和有机作物种植占比等方面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在经营规模、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业等方面差距较大。黑龙江垦区的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稳步提高,以农业生产现代化和农业生活现代化的快速演进为主,其次是物质装备现代化和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环境保护水平有所下降,其中各子系统有不同演变特点。因此提出黑龙江垦区尚处于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改革,攻克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垦区 农业现代化 熵值法
下载PDF
艾比湖流域降水与径流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刘世薇 周华荣 +2 位作者 梁雪琼 李玉霞 巴乌龙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1-25,共5页
以艾比湖流域的博尔塔拉河(博河)和精河为例,基于1961-2008年的水文气象数据,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线性倾向估计、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流域内2条河流的变化趋势及周期特征,得到以下结论:(1)48年来,艾比湖流域博乐站和精河站降... 以艾比湖流域的博尔塔拉河(博河)和精河为例,基于1961-2008年的水文气象数据,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线性倾向估计、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流域内2条河流的变化趋势及周期特征,得到以下结论:(1)48年来,艾比湖流域博乐站和精河站降水量均呈现增加的趋势,其中,博乐站的线性倾向斜率为8.54mm/10年;精河站的线性倾向斜率为12.74mm/10年。(2)博河和精河年径流量均呈现极显著的增加趋势,其Z值分别为2.42和2.45,两者均通过а=0.05显著性检验。(3)艾比湖流域年降水量序列的小波系数等值线分布比较密集,存在明显的小波系数高低值中心震荡。两站年降水量在48年的时间序列中存在多个周期。(4)流域内2条河流均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尤其以年代际周期最为显著。在每个周期中径流量又经历了几次"丰枯"交替。(5)博河和精河2条河流径流量与降水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64和0.490,均通过a=0.01的R显著性检验,表明降水是流域径流量的重要补给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 降水 变化趋势 艾比湖流域
下载PDF
喀什地区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刘世薇 周华荣 +1 位作者 黄世光 梁雪琼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10-218,共9页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利用喀什地区1990、2000、2008年3个时期土地利用数据,结合统计年鉴,对研究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驱动力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1990~2008年喀什地区单一景观类型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和城乡工矿用地面积持续增加,...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利用喀什地区1990、2000、2008年3个时期土地利用数据,结合统计年鉴,对研究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驱动力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1990~2008年喀什地区单一景观类型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和城乡工矿用地面积持续增加,草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分离度和破碎度因人为和自然干扰各景观类型的变化有所差异;人工景观稳定性和复杂性增强,自然景观结构简单,稳定性较差;景观动态呈"显著变化—缓慢变化"的趋势;20 a来,整个景观破碎度增加,景观形状趋于复杂和不规则化,景观异质性和均衡度增强;土地利用程度较低,但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信息熵先增后减,区域景观经历了"有序-无序-有序"的变化。驱动力分析表明:对于能带来较高收益的半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受人为干扰的影响较大,对于自然景观,自然干扰是其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时空演变 驱动力 喀什地区
下载PDF
新疆石河子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世薇 周华荣 +2 位作者 梁雪琼 李玉霞 巴乌龙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30-237,共8页
利用1953—2007年的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新疆石河子地区冷暖干湿气候特征的演变规律和突变情况。结果表明:近55 a来石河子地区的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持续升高,90年代以后明显变暖,其中春、冬季升温幅度较大;70年代降水最少,80年... 利用1953—2007年的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新疆石河子地区冷暖干湿气候特征的演变规律和突变情况。结果表明:近55 a来石河子地区的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持续升高,90年代以后明显变暖,其中春、冬季升温幅度较大;70年代降水最少,80年代后各季降水持续增加,21世纪后降水增加趋势更加明显。受降水的影响,干燥度经历了一个"偏湿—偏干—偏湿"的变化过程。在西北变暖湿背景下,石河子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突变都比较明显。各季气温突变比较一致,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各季降水突变时段不尽相同,在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都有突变发生;干燥度在60年代和70年代经历了一次变干突变和一次变湿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候突变 石河子
下载PDF
东北西部粮食生产时空格局变化及优化布局研究 被引量:56
7
作者 陈玉洁 张平宇 +1 位作者 刘世薇 谭俊涛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397-1407,共11页
利用2003~2013年东北西部各县市粮食生产统计数据,运用聚类分析、粮食贡献度和PSR模型方法,分析东北西部粮食生产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根据国家"镰刀弯"地区规划提出的玉米种植面积调减目标,对各县市具体调减值进行核算,得出以下主... 利用2003~2013年东北西部各县市粮食生产统计数据,运用聚类分析、粮食贡献度和PSR模型方法,分析东北西部粮食生产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根据国家"镰刀弯"地区规划提出的玉米种植面积调减目标,对各县市具体调减值进行核算,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从2003年以来,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明显向玉米、水稻两种作物集中,而相对低产的大豆所占比例明显下降;粮食生产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多数地区被以玉米为主的类型区取代。2003~2013年东北西部粮食增产主要归因于种植面积扩大,其次是粮食单产提高,受粮食作物结构影响较小。东北西部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值均小于0.6,处于不安全级至临界安全级阈值范围内,其中不安全级和较不安全级所占比重为97.01%,集中呈片状分布,亟待调整区域种植结构以提高耕地生态安全。东北西部玉米播种面积调减总目标为145.20万hm2,其中农牧交错带调减113.23万hm2,冷凉区调减31.97万hm2,调减地区主要集中在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吉林西部和辽宁西部地区的部分县市等玉米为主的类型区。东北西部各县市在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耕地生态安全、农民的生计替代和利益补偿等问题,做到科学、合理、有序地调减玉米种植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种植结构 优化布局 东北西部
下载PDF
玛纳斯河流域土壤类型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被引量:23
8
作者 禹朴家 徐海量 +2 位作者 乔木 周生斌 刘世薇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50-1059,共10页
以玛纳斯河流域为例,运用G 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土壤类型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玛纳斯河流域各土壤类型的分离度指数大多集中在0~3之间,各土壤类型的分布相对比较集中;(2)玛纳斯河流域土壤空间分形结... 以玛纳斯河流域为例,运用G 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土壤类型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玛纳斯河流域各土壤类型的分离度指数大多集中在0~3之间,各土壤类型的分布相对比较集中;(2)玛纳斯河流域土壤空间分形结构特征客观存在;(3)玛纳斯河流域各土壤类型的斑块形状复杂性差距较大。分维数最大的是草甸盐土,为1.709,土壤斑块的镶嵌结构最复杂。平均形状指数最大的是新积土,为3.684,土壤斑块的长短轴之比较大,斑块形状偏离正方形或圆形的程度较大;(4)玛纳斯河流域土壤类型多样性指数为3.037,均匀度指数为0.803,表明研究区内各土壤类型的异质性和多样性较高;(5)土壤类型的优势度指数为2.465,斑块密度指数为0.027,表明流域内的土壤是由半固定风沙土等少数几种土壤类型所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类型 空间分布 景观指数 玛纳斯河流域
下载PDF
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区域经济差异分解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禹朴家 徐海量 +3 位作者 刘世薇 张青青 安红燕 王炜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76-1182,共7页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运用崔王指数(TW)、经济增长指数和泰尔指数分解等方法,对1978—2007年新疆典型绿洲县域经济的增长及其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崔王极化指数测度的绿洲县域经济极化态势呈波动性扩大的趋势,并大致可以分为2个不同...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运用崔王指数(TW)、经济增长指数和泰尔指数分解等方法,对1978—2007年新疆典型绿洲县域经济的增长及其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崔王极化指数测度的绿洲县域经济极化态势呈波动性扩大的趋势,并大致可以分为2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自1978年以来玛纳斯河流域各县域经济都得到了较快发展,绿洲平均经济增长率为18.6%.从整个绿洲来看,经济平均增长指数经历了"增加-降低-增加"的过程;从绿洲的不同灌区来看,各个分区的平均增长指数都出现了大幅度的波动,其极差为41.17%;泰尔指数的分解特征表明,1978—2007年间,灌区内差异虽然呈波动式下降的趋势,但它仍然主导着区域内经济的差异;但从不同灌区来看,石河子区和安集海区的经济差异占据了灌区内差异的90%以上,是灌区内差异的主体,是区域整体差异的根源.地理环境、人口文化素质、政策性因素等是造成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县域经济差异的最主要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差异 崔王指数 因素分解 泰尔指数 玛纳斯河流域
下载PDF
1959-2007年玛纳斯河流域干湿季气候变化趋势 被引量:5
10
作者 禹朴家 徐海量 +3 位作者 张青青 刘世薇 安红燕 龚君君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21-1129,共9页
运用统计方法对玛纳斯河流域1959-2007年近49 a来干季、湿季和全年降水量、均温、干旱指数的变化趋势、周期特征和突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9 a来玛纳斯河流域降水量和温度均呈增加的趋势,其气候倾向率分别为5.9 mm.(10a)-1和0.3℃.(... 运用统计方法对玛纳斯河流域1959-2007年近49 a来干季、湿季和全年降水量、均温、干旱指数的变化趋势、周期特征和突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9 a来玛纳斯河流域降水量和温度均呈增加的趋势,其气候倾向率分别为5.9 mm.(10a)-1和0.3℃.(10a)-1,但在20世纪70年代有一个明显的干旱期;降水、均温和干旱指数序列在干季、湿季、全年中都存在着较长周期,长周期中包含着短周期.其中,干旱指数和降水序列都存在8 a、14 a左右的周期;均温的变化周期比较复杂,波动性较强,存在22 a左右的年代际周期.累积距平法与滑动t检验得出的气候要素突变年份基本一致,大都处于1980年代.1983年流域内降水量发生由少雨到多雨的变化,流域气候开始变得湿润,1988年平均气温由偏冷转向偏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周期 突变 干湿季 玛纳斯河流域
下载PDF
东北西部农牧交错带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林峰 张平宇 +1 位作者 李鹤 刘世薇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45-352,共8页
脆弱性理论与方法已成为研究复杂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工具。通过构建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振兴东北战略实施以来东北西部农牧交错带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结果如下。1)东北西部农牧交错带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总... 脆弱性理论与方法已成为研究复杂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工具。通过构建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振兴东北战略实施以来东北西部农牧交错带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结果如下。1)东北西部农牧交错带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总体呈下降趋势,平均脆弱性得分由2005年的1.343下降到2015年的1.197;适应能力的提高是地区脆弱性降低的主要原因。2)脆弱性水平呈"西南高、东北低"、"北部稳定、中南部下降"的时空分异特征。3)低应对能力是地区脆弱性的主要特征,而各脆弱类型呈差异化分布态势。在当前东北地区粮食结构调整背景下,针对不同地区的脆弱性特征,实施差异化的应对策略是保证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弱性 社会生态系统 农牧交错带 时空演变 东北西部
下载PDF
新疆三工河流域土壤类型复杂性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禹朴家 徐海量 +3 位作者 张青青 刘世薇 周彩霞 安红燕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30-1334,共5页
运用分形理论,选取斑块形状指数,在对三工河流域土壤斑块的标度-频度分形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土壤斑块面积-周长分维数,讨论了流域内土壤斑块空间分布的复杂性。结果表明:三工河流域内土壤斑块标度-频度分形关系及土壤类型斑... 运用分形理论,选取斑块形状指数,在对三工河流域土壤斑块的标度-频度分形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土壤斑块面积-周长分维数,讨论了流域内土壤斑块空间分布的复杂性。结果表明:三工河流域内土壤斑块标度-频度分形关系及土壤类型斑块面积-周长分形关系客观存在;流域内土壤类型分维值具有一定差异,其中潮土的分维数最大,硫酸盐草甸盐土最小。复杂性指数与分维数和形状指数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能较客观地反映土壤类型斑块在空间分布上的复杂性;流域内高山寒漠土的复杂性指数最大,空间分布最复杂(K=2.403),半固定风沙土的复杂性指数最小,空间分布最简单(K=1.2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维数 斑块形状指数 土壤类型 复杂性指数 三工河流域
下载PDF
人文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庆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成立60周年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平宇 刘大千 刘世薇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12-1022,共11页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区域地理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简称东北地理所)人文地理研究一直坚持稳定的学科方向,具有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的时代特征,聚焦不同历史时期东北区域发...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区域地理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简称东北地理所)人文地理研究一直坚持稳定的学科方向,具有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的时代特征,聚焦不同历史时期东北区域发展重大问题,区域研究特色突出。东北地理所建所60 a来在农业和工业发展与布局、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综合发展规划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应用与基础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向未来学科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东北地理所人文地理研究仍要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可持续发展这条主线,重点研究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布局、国土空间规划与区域治理、跨境区域开发与经济合作、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探索东北老工业基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变规律,发扬人文地理研究特色,创新理论与方法,加强学科队伍建设,提升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地理 区域发展 学科建设 东北地区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城镇化状态评估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幸雨 刘现 +1 位作者 王儒桐 刘世薇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8-198,共11页
基于2005—2019年长江经济带116个地市单元的面板数据,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3个维度构建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弹性系数法对可持续城镇化状态进行评估。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3个子... 基于2005—2019年长江经济带116个地市单元的面板数据,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3个维度构建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弹性系数法对可持续城镇化状态进行评估。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3个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也逐步上升,其中经济子系统上升幅度最大,资源环境子系统上升幅度最小。②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水平呈下、中、上游依次递减、局部地区呈“核心—边缘”的空间格局,其空间差异缓慢增大。各地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个别地市在城镇化过程中社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有所下降。③大部分地市表现不可持续城镇化发展状态,但表现可持续城镇化状态的城市逐渐增加。④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可持续发展主要存在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城市子系统发展不协调、区域间发展差距大等问题,需根据不同地市可持续城镇化状态实施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可持续发展 状态评估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17
15
作者 潘晓卉 张平宇 刘世薇 《土壤与作物》 2018年第3期303-311,共9页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明确区域种植结构时空变化过程,可为东北地区种植结构的调整及优化提供科学依据。采用2005-2015年东北地区40个市/盟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根据主要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以及作物组合状...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明确区域种植结构时空变化过程,可为东北地区种植结构的调整及优化提供科学依据。采用2005-2015年东北地区40个市/盟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根据主要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以及作物组合状况,划分主要作物种植结构类型,进而分析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 2005-2015年东北地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持续扩大,其中,大豆播种面积及其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均呈现"上升-下降"趋势,玉米和水稻播种面积稳定上升,水稻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比重在2011年超过大豆;(2)种植结构类型共出现8种,以作物主导型为主。其中,玉米主导型和水稻主导型地区数量增加,大豆主导型地区数量减少;(3)玉米主导型地区分布最广,由辽宁省、吉林省向黑龙江省中部和东部地区扩散,大豆主导型萎缩至大、小兴安岭地区。种植结构类型单一化趋势明显,黑龙江省中部和东部地区、吉林省东部地区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种植结构类型向玉米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结构 粮食作物 时空变化 东北地区
下载PDF
黑龙江省西部垦区与农区耕地利用效益比较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潘晓卉 张平宇 +1 位作者 刘世薇 初楠臣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33-641,共9页
耕地利用效益与土地经营模式有密切关系。基于2006—2015年黑龙江省西部垦区与农区耕地利用有关数据,从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入手构建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耕地利用效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划分耕地利用经济-社会-... 耕地利用效益与土地经营模式有密切关系。基于2006—2015年黑龙江省西部垦区与农区耕地利用有关数据,从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入手构建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耕地利用效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划分耕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耦合协调度等级,比较垦区与农区耕地利用效益差异。结果如下。1)研究期间,垦区耕地利用效益缓慢增加,农区耕地利用效益波动下滑。垦区及农区耕地利用经济和社会效益均高于生态效益。2) 2015年,垦区耕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综合效益均高于农区,生态效益低于农区。垦区及农区耕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间均处于拮抗耦合阶段。垦区耕地利用效益间基本协调,农区轻度失调。3)土地经营模式不同是两类地区耕地利用效益差异的重要原因。在耕地利用过程中,应探索土地经营模式并重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效益 土地经营 垦区 农区
下载PDF
近百年美国大豆生产时空格局变化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幸雨 杨庆媛 +1 位作者 王亚辉 刘世薇 《世界农业》 CSSCI 2022年第3期25-35,共11页
本文基于1924—2019年美国大豆生产分布县域数据,采用变异系数、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美国大豆产量、种植面积和单产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重心迁移轨迹,为中国了解美国大豆产业发展现状,应对大豆国际市场变化,制定大豆生产、贸易进出口政... 本文基于1924—2019年美国大豆生产分布县域数据,采用变异系数、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美国大豆产量、种植面积和单产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重心迁移轨迹,为中国了解美国大豆产业发展现状,应对大豆国际市场变化,制定大豆生产、贸易进出口政策等提供参考。结果表明:①近百年美国大豆生产经历了引种扎根、迅速发展、波动性发展、稳定成熟四个发展阶段。1924—2019年,美国大豆的产量、种植面积和单产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17%、4.17%、1.55%。②中西部地区一直是美国大豆的主产区,研究时段内大平原地区大豆生产地位上升,南部地区地位下降。伊利诺伊州、印第安纳州和艾奥瓦州的大豆产量多年位于全美前列,大豆高产的州多位于大豆主产区。各州之间大豆产量、面积差距逐渐缩小,单产差距不大。③美国大豆产量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集聚特征,且集聚性逐渐增强。高高集聚区和低高集聚区分布较广,此两类集聚区均呈现扩张趋势。④1930—2010年,美国大豆生产重心总体呈倒“几”字形向西北方向移动,2010年后又向东南方向移动,总体移动距离为63.54千米。基于美国的经验,未来中国大豆生产应注重安排轮作模式,制定大豆品种种植规划;改革创新大豆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大豆科技创新;推进大豆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种植;培养壮大中国大豆行业协会,争夺中国大豆行业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美国 时空变化 空间分析
下载PDF
西南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优化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漫 刘世薇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20,共9页
【目的】优化作物种植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方法】运用比较优势理论,构建比较优势模型,测算了西南地区主要农作物的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 【目的】优化作物种植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方法】运用比较优势理论,构建比较优势模型,测算了西南地区主要农作物的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以期为区域种植结构调整提供借鉴。【结果】(1)2000—2017年西南地区玉米和油菜籽播种面积稳步上升,稻谷和甘蔗播种面积波动中有所下降。薯类、油菜籽、烟叶的播种面积虽不及稻谷、玉米,但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4.73%、35.80%、56.73%。(2)2000年以来西南地区稻谷、薯类、油菜籽、甘蔗和烟叶具有稳定的比较优势,豆类生产的比较优势在波动中上升,玉米不具有比较优势。(3)西南地区不同作物比较优势存在空间差异,油菜籽、薯类、烟叶优势区分布较广,稻谷、玉米、甘蔗优势区数量较少。【结论】未来西南地区各政府应按照比较优势优化西南地区农作物空间布局,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品种结构,构建用地养地结合的耕作制度,提高优势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比较优势 农作物 种植结构调整
下载PDF
重庆市高校大学生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笑怡 肖心月 +2 位作者 席昊德 张源 刘世薇 《绿色科技》 2021年第8期132-134,141,共4页
指出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是城市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大学生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一类群体,其环保意识、垃圾分类意识及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未来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着眼于大学生这一特... 指出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是城市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大学生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一类群体,其环保意识、垃圾分类意识及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未来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着眼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大学生的垃圾分类处理现状展开了调查,分析了大学生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意愿,讨论和探究了影响大学生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意愿的影响因素,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意处理意愿的相关对策和建议,可为我国高校推进大学生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更好实施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垃圾分类 资源回收
下载PDF
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被引量:33
20
作者 刘世薇 张平宇 李静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066-2078,共13页
垦区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中西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参鉴模式之一。以黑龙江垦区为例,分两个层次深入分析垦区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的演变过程及与其他农区城镇化的差异。按照城镇化的资金来源和发展主体进行... 垦区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中西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参鉴模式之一。以黑龙江垦区为例,分两个层次深入分析垦区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的演变过程及与其他农区城镇化的差异。按照城镇化的资金来源和发展主体进行划分,黑龙江垦区城镇化的动力机制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1947-1978年自上而下的城镇化阶段,1979-至今自下而上为主的快速城镇化新阶段。从动力因子视角对垦区的动力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9-2010年间影响垦区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依次是市场力、内源力、行政力和外向力。与沿海地区的小城镇相比,黑龙江垦区远离大都市区,城镇化动力表现为典型的"内生性增长",其发展模式可为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村镇发展提供很好的借鉴。但垦区的城镇化方式有其特殊性和先天不足,应加强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合理规划农垦小城镇,实现垦区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垦区 城镇化 驱动力 黑龙江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