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他克林体外抗细粒棘球蚴作用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刘丛珊 尹建海 +3 位作者 姚嘉青 薛剑 陶奕 张皓冰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08-612,共5页
目的研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他克林体外抗细粒棘球蚴的作用效果。方法体外分离和培养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和生发层细胞,经浓度为4、8、10、20和40μg/mL的他克林作用3d后经0.1%亚甲基蓝染色观察,记录死活原头节的数目以计算原头节死亡率,... 目的研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他克林体外抗细粒棘球蚴的作用效果。方法体外分离和培养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和生发层细胞,经浓度为4、8、10、20和40μg/mL的他克林作用3d后经0.1%亚甲基蓝染色观察,记录死活原头节的数目以计算原头节死亡率,另外用CCK-8试剂盒检测药物对生发层细胞活性的影响并计算细胞活性抑制率。同时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分别观察药物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和生发层细胞超微结构造成的影响。结果经20μg/mL和40μg/mL的他克林体外作用3d后,原头节的死亡率高达100%,其中死亡原头节的体壁出现轻微肿胀且伴随着外部轮廓的消失,同时超微结构亦发生明显改变,原头节体壁组织中出现了大量的空泡和脂肪滴。当他克林浓度为40μg/mL时,可造成生发层细胞全部死亡。细粒棘球蚴生发层细胞粘附于培养介质的基质消失、细胞发生聚集且数目减少。扫描电镜可观察到他克林作用3d后的细胞出现塌陷或者萎缩。结论他克林可直接影响体外培养的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和生发层细胞的活性,是潜在的包虫病治疗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克林 细粒棘球蚴 原头节 生发层细胞
下载PDF
甲苯达唑治疗棘球蚴病的疗效、代谢及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刘丛珊 张皓冰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13-519,共7页
甲苯达唑是治疗棘球蚴病的有效药物,但其肠道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为了提高甲苯达唑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近年来对其剂型进行了一些研究。本文综述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甲苯达唑 药代动力学 生物利用度 细粒棘球蚴 多房棘球蚴 棘球蚴病
下载PDF
Seize the long tail, traditional metamorphosis interconnection
3
作者 刘丛珊 《International English Education Research》 2016年第2期17-18,共2页
关键词 传统 变态 企业转型 信息系统 互联网
下载PDF
差异化战略、二元创新与企业绩效:资源整合能力的调节或中介作用 被引量:13
4
作者 田立法 王淞 +1 位作者 刘丛珊 杨来娣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3-99,共7页
基于18个省域内167家盈利性企业,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二元创新的中介作用、递进关系及资源整合能力的调节或中介作用。结果发现,突破式创新在差异化战略与企业绩效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渐进式创新在差异化战略与突破式创新间发挥部分... 基于18个省域内167家盈利性企业,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二元创新的中介作用、递进关系及资源整合能力的调节或中介作用。结果发现,突破式创新在差异化战略与企业绩效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渐进式创新在差异化战略与突破式创新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资源整合能力在渐进式创新与突破式创新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资源整合能力与突破式创新的调节或中介作用关系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异化战略 突破式创新 渐进式创新 资源整合能力 企业绩效
下载PDF
小鼠长期服用阿苯达唑对肝脏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郑琪 刘丛珊 +2 位作者 姜斌 徐莉莉 张皓冰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3-197,共5页
目的观察服用阿苯达唑1~16周对小鼠血清中7项肝功能指标和肝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180只昆明雌性小鼠随机均分为给药组和阴性对照组。给药组小鼠灌服阿苯达唑136.3 mg/(kg.d),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给药1、2、4、6、8、10、12、1... 目的观察服用阿苯达唑1~16周对小鼠血清中7项肝功能指标和肝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180只昆明雌性小鼠随机均分为给药组和阴性对照组。给药组小鼠灌服阿苯达唑136.3 mg/(kg.d),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给药1、2、4、6、8、10、12、14和16周时,两组各时段随机取10鼠,眼内眦静脉取血,分离血清,检测肝功能指标,即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直接胆红素(DBL)、间接胆红素(IBIL)、白蛋白(ALB)和球蛋白(GLB)等7项指标;10鼠中5鼠取肝组织,固定染色后透射电镜观察,进行病理评分,将两组比较后有统计学意义的肝功能指标作为自变量,病理评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在给药各时间段,给药组的DBL、IBIL、ALB和GLB水平,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12周组ALT(55.2±23.7)、AST(176.4±49.2)和ALP(141.1±19.4)等3项指标值均高于其余给药组,且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35.5±8.6、108.2±21.9和84.0±24.8)(均P<0.05)。给药2、8、10、12和14周组,肝组织病理评分为11.8±4.8、10.6±4.8、13.6±3.5、29.8±10.7和5.6±2.5,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0.8±0.4、1.2±0.8、2.4±2.0、1.2±0.4和1.4±1.1)(均P<0.05)。以ALT、AST和ALP为自变量、病理评分为因变量的3组单因素线性回归方程中,AST所属方程线性回归拟合度最佳,回归方程为Y=-17.616+0.188X。结论小鼠长期服用棘球蚴病治疗剂量的阿苯达唑可致ALT、AST、ALP等3项肝酶指标明显升高,并引起轻度的肝组织病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病 阿苯达唑 不良反应 肝损伤
下载PDF
7种抗疟药抑制疟色素形成及其体外、体内抗日本血吸虫作用的比较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薛剑 姜斌 +2 位作者 刘丛珊 孙军 肖树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61-169,共9页
目的比较、观察7种抗疟药抑制疟色素(hemozoin)的形成,与其体外和体内抗血吸虫的作用。方法抑制疟色素形成是通过观察25μmol/L磷酸氯喹、盐酸奎宁、奎尼丁、盐酸甲氟喹、磷酸咯萘啶和苯芴醇,以及100μmol/L蒿甲醚在pH 4.0~5.0的乙酸钠... 目的比较、观察7种抗疟药抑制疟色素(hemozoin)的形成,与其体外和体内抗血吸虫的作用。方法抑制疟色素形成是通过观察25μmol/L磷酸氯喹、盐酸奎宁、奎尼丁、盐酸甲氟喹、磷酸咯萘啶和苯芴醇,以及100μmol/L蒿甲醚在pH 4.0~5.0的乙酸钠-高铁血红素(hematin)溶液中对β-hematin形成的抑制作用。用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培养日本血吸虫成虫,测定上述7种抗疟药的半数和95%致死浓度(LC50和LC95)。观察奎宁、氯喹和咯萘啶伍用氯化血红素对体外培养血吸虫的致死作用,以及7种抗疟药口服或腹腔注射对感染日本血吸虫成虫小鼠的疗效。结果25μmol/L咯萘啶对pH 4.4~5.0的乙酸钠溶液中的hematin具有明显抑制β-hematin形成的作用,抑制率为81.3%~97.0%。在pH为4.6的乙酸钠-hematin溶液中,25μmol/L甲氟喹、氯喹或奎宁对β-hematin形成的抑制率分别为79.7%、72.8%和65.8%;在pH为4.8~5.0的乙酸钠-hematin溶液中,上述3种药物明显抑制β-hematin的形成,抑制率分别为83.1%~90.6%、41.9%~49.0%和53.2%~62.0%。25μmol/L本芴醇在pH为4.6、4.8和5.0的乙酸钠-hematin溶液中分别有74.3%和40.4%~40.5%的β-hematin形成抑制率。在相同浓度下,奎尼丁在pH为4.8和5.0的乙酸钠-hematin溶液中对β-hematin形成的抑制率分别为53.4%和50.9%,而100μmol/L蒿甲醚对pH 4.4~4.8的乙酸钠-hematin溶液中的β-hematin形成仅有轻度抑制作用,抑制率为16.6%~25.0%。甲氟喹、咯萘啶、奎宁和奎尼丁对体外培养血吸虫的LC50和LC95分别为4.93和6.123μg/ml,37.278和75.703μg/ml,93.688和134.578μg/ml,101.534和129.957μg/ml;而血吸虫在含100或120μg/ml氯喹、本芴醇和蒿甲醚的培养液中培养3 d,无或仅少数虫体死亡。用对血吸虫无效的奎宁50μmol/L(20μg/ml)和氯喹50μmol/L(26μg/ml)与氯化血红素153.4μmol/L(100μg/ml)伍用培养血吸虫,前者在培养的1~3 d内全部虫体死亡,而氯喹与氯化血红素伍用组仅18.8%(3/16)的虫体死亡。相反,对血吸虫具有杀灭作用的咯萘啶50μmol/L(46μg/ml)与氯化血红素153.4μmol/L(100μg/ml)伍用示拮抗作用,无虫体死亡。感染血吸虫成虫的小鼠每天口服氯喹、咯萘啶和本芴醇400 mg/kg,连服3 d,或前两者每天腹腔注射100 mg/kg,连续2~3 d,均无效。顿服蒿甲醚、奎宁和奎尼丁400 mg/kg或甲氟喹200 mg/kg均有明显疗效,减虫率为61.1%~98.1%。结论7种抗疟药抑制疟色素形成的作用与体外和体内抗血吸虫作用无明确的相关性。奎宁与氯化血红素伍用可明显增强其体外抗血吸虫的作用,而咯萘啶与氯化血红素伍用则示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抗血吸虫作用 抗疟药 疟色素 氯化血红素 体外试验 体内试验
下载PDF
4种苯并咪唑类药物在4种油性分散介质中的溶解度 被引量:1
7
作者 姜斌 张皓冰 +1 位作者 刘丛珊 陶奕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第20期84-86,共3页
目的探讨4种苯并咪唑类药物(阿苯达唑,丙氧咪唑,芬苯达唑和氟苯达唑)分别在4种油性分散介质中的溶解度。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4种苯并咪唑类药物的溶解度。结果在分散介质油酸、油酸油醇脂、油酸乙酯、大豆油和水中,阿苯达... 目的探讨4种苯并咪唑类药物(阿苯达唑,丙氧咪唑,芬苯达唑和氟苯达唑)分别在4种油性分散介质中的溶解度。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4种苯并咪唑类药物的溶解度。结果在分散介质油酸、油酸油醇脂、油酸乙酯、大豆油和水中,阿苯达唑的溶解度分别为(3414±38)、(72.5±2.9)、(57.2±4.4)、(139±8)和(0.63±0.04)μg/mL;丙氧咪唑的溶解度分别为:(3774±106)、(86.7±5.2)、(62.7±7.4)、(10.7±0.5)和(1.4±0.1)μg/mL;芬苯达唑的溶解度分别为:(1790±47)、(258±17)、(376±36)、(197.2±1.9)和(11.4±0.3)μg/mL;氟苯达唑的溶解度分别为:(427±32)、(16.9±0.1)、(26.4±2.3)、(5.8±0.4)和(0.04±0.00)μg/mL。结论 4种苯并咪唑类药物在油酸中的溶解度远较其他油相的为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咪唑类药物 阿苯达唑 丙氧咪唑 芬苯达唑 氟苯达唑 高效液相色谱法 溶解度 油性介质
下载PDF
北京市大学生网购数码产品购后行为研究
8
作者 刘丛珊 郭晓程 尚会英 《现代商业》 2013年第30期284-286,共3页
本文通过对北京市大学生网购数码产品购后行为的研究发现:顾客满意度和购后行为有明显的对应关系;性别因素主要影响购后的口碑传播;月生活费因素则通过大学生的财务风险承受力影响其购后行为;受网购年龄因素影响较为显著的几种购后行为... 本文通过对北京市大学生网购数码产品购后行为的研究发现:顾客满意度和购后行为有明显的对应关系;性别因素主要影响购后的口碑传播;月生活费因素则通过大学生的财务风险承受力影响其购后行为;受网购年龄因素影响较为显著的几种购后行为,其发生的可能性多随着网购年龄的增长呈U型变化。基于此,网店应通过真实详尽的产品描述、全方位的服务意识、及时有效的售后沟通以及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服务提升顾客满意度,促使大学生采取正面的购后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数码产品 购后行为
下载PDF
北京市大学生手机品牌偏好研究
9
作者 刘丛珊 时溢 《管理观察》 2011年第28期201-203,共3页
本文利用品牌偏好指数分析法,对大学生手机市场中,诺基亚、Iphone、三星、索爱等品牌的偏好程度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发现多数品牌存在质量不高、品牌定位有偏差、在大学生市场认知度低等问题,并从体验营销、口碑营销、市场细分和定位... 本文利用品牌偏好指数分析法,对大学生手机市场中,诺基亚、Iphone、三星、索爱等品牌的偏好程度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发现多数品牌存在质量不高、品牌定位有偏差、在大学生市场认知度低等问题,并从体验营销、口碑营销、市场细分和定位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大学生手机品牌偏好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手机 品牌偏好
下载PDF
芬苯达唑前药的体外代谢研究
10
作者 温爱丹 段李平 +5 位作者 刘丛珊 陶奕 薛剑 吴宁波 姜斌 张皓冰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8-70,共3页
以人工胃液、人工肠液和小鼠肝匀浆为体外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合成的芬苯达唑前药MPT在上述3种生物基质中的代谢进行定量研究,绘制代谢曲线,并测定其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杀伤作用。结果表明,芬苯达唑前药在人工胃液、人工肠液... 以人工胃液、人工肠液和小鼠肝匀浆为体外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合成的芬苯达唑前药MPT在上述3种生物基质中的代谢进行定量研究,绘制代谢曲线,并测定其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杀伤作用。结果表明,芬苯达唑前药在人工胃液、人工肠液和小鼠肝匀浆中均可发生代谢,在肝脏匀浆中代谢为有活性的芬苯达唑,代谢率为7.92%。在10μg/ml芬苯达唑前药的体外作用下,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死亡率为4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芬苯达唑前药 体外代谢 棘球蚴 原头节
下载PDF
Synthesis, Crystal Structure and Anti-parasitic Activity of 2-(2-Methoxy-4-nitrophenylcarbamoyl)phenyl 4-Fluorobenzoate
11
作者 段李平 吴宁波 +3 位作者 刘丛珊 陶奕 张雪强 张浩冰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6期847-852,共6页
The title compound 2-(2-methoxy-4-nitrophenylcarbamoyl)phenyl-4'-fluorobenzoate (C21H15FN206, Mr = 410.35), a fluorine-containing derivative of salicylamide, was conve- niently synthesized through two steps and c... The title compound 2-(2-methoxy-4-nitrophenylcarbamoyl)phenyl-4'-fluorobenzoate (C21H15FN206, Mr = 410.35), a fluorine-containing derivative of salicylamide, was conve- niently synthesized through two steps and crystallized in the orthorhombic space group P21/c with a = 7.6453(15), b = 14.323(3), c = 17.035(3) A, V= 1865.4(6) A3, Z = 4, Dc = 1.461 Mg/m^3, 2 = 0.71073 A, μ(MoKa) = 0.115 mm-1, F(000) = 848, R = 0.0705 and wR = 0.1834 for 3267 independent refections with 1 〉 2σ(I). X-ray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dihedral angles formed between the 2-methoxy-4-nitrobenzene and benzene ring, the benzene and 4-fluorobenzene, and the 2-methoxy-4-nitrobenzene and 4-fluorobenzene ring are 3.2(4), 69.8(3) and 72.9(2)~, respectively. Bioassay shows that the title compound has anti-parasitic activity against hydatid protoscole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2-methoxy-4-nitrophenyicarbamoyl)phenyl-4'-fluorobenzoate synthesis ANTI-PARASITIC crystal structure
下载PDF
氨基醇咔唑化合物BTB3体外抗细粒棘球蚴效果的评价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丛珊 张皓冰 +2 位作者 薛剑 陶奕 胡薇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45-248,254,共5页
目的观察氨基醇咔唑化合物BTB3体外抗细粒棘球蚴的效果。方法体外培养羊源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和继发感染小鼠来源的生发层细胞,用浓度为1、2、4、8、10和20μg/ml的BTB3作用3 d后,分别采用美兰染色法和CCK-8法检测原头节和生发层细胞的活... 目的观察氨基醇咔唑化合物BTB3体外抗细粒棘球蚴的效果。方法体外培养羊源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和继发感染小鼠来源的生发层细胞,用浓度为1、2、4、8、10和20μg/ml的BTB3作用3 d后,分别采用美兰染色法和CCK-8法检测原头节和生发层细胞的活性。用扫描电镜观察10μg/ml BTB3对生发层细胞造成的损伤。体外培养细粒棘球蚴囊,用浓度为1、5和10μg/ml的BTB3作用2周后,观察其对囊的影响,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囊内部结构的变化。结果 10μg/ml和20μg/ml BTB3组原头节的死亡率分别为(100.0±0.0)%和(85.2±7.2)%。但当浓度降低后,原头节死亡率均低于10%。生发层细胞经8、10和20μg/ml BTB3作用后,其细胞活性抑制率均达100%,其余低浓度BTB3组的抑制率随浓度的降低而降低。扫描电镜观察发现,BTB3可使生发层细胞发生脱落、皱缩以及空腔化。10μg/ml BTB3作用于棘球蚴囊14 d后,全部囊均出现塌陷。其超微结构显示,BTB3作用后棘球蚴内囊中出现了细胞脱落和不均匀的现象。结论 BTB3对体外培养的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生发层细胞和棘球蚴囊均有较强的作用,是一种潜在的抗棘球蚴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 原头节 生发层细胞 棘球蚴囊 氨基醇咔唑化合物
原文传递
甲苯达唑在不同介质中的溶解度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丛珊 陶奕 张皓冰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292-295,共4页
目的研究甲苯达唑在几种油相和水相介质中的溶解度,通过观察溶解度的变化情况,为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提高奠定基础。方法将甲苯达唑分散于大豆油、甘油三油酸酯以及油酸等9种油相介质中,并以1%西黄耆胶和去离子水作为对照,于25℃或37c... 目的研究甲苯达唑在几种油相和水相介质中的溶解度,通过观察溶解度的变化情况,为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提高奠定基础。方法将甲苯达唑分散于大豆油、甘油三油酸酯以及油酸等9种油相介质中,并以1%西黄耆胶和去离子水作为对照,于25℃或37cC的恒温水浴中以100r/min的速度机械振荡24h后离心,取上清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甲苯达唑在上述介质中的浓度。结果在25℃时甲苯达唑在大豆油、甘油三油酸酯以及油酸中的溶解度分别为(2.1±0.2)μg/ml、(54.1±1.9)μg/ml以及(329.4±9.7)μg/ml,均高于在去离子水(1.0±0.1)μg/ml和1%西黄芪胶(5.5±0.7)μg/ml的溶解度。当介质温度升高到37℃,甲苯达唑在上述溶剂中的溶解度均随着介质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其中在3种油相中的溶解度为(34.1±1.9)~(900.7±57.1)μg/ml,而在1%西黄耆胶和去离子水中增加到(7.2±0.7)μg/m1和(3.7±1.2)μg/ml。结论与传统的水相给药介质相比,将甲苯达唑分散于油相溶剂中,可显著增加其溶解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病 甲苯达唑 溶解度 酸碱度 酸度值
原文传递
小鼠口服3种苯并咪唑类药物的油酸、大豆油和1%西黄耆胶混悬剂的药动学 被引量:1
14
作者 姜斌 张皓冰 +1 位作者 刘丛珊 陶奕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1915-1919,共5页
目的观察3种苯并咪唑类药物(阿苯达唑、芬苯达唑或氟苯达唑)的3种混悬剂(油酸、大豆油和1%西黄耆胶的混悬剂)在小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及其在相应介质中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的相关性。方法用球磨机制备阿苯达唑、芬苯达唑或氟苯达唑在油酸... 目的观察3种苯并咪唑类药物(阿苯达唑、芬苯达唑或氟苯达唑)的3种混悬剂(油酸、大豆油和1%西黄耆胶的混悬剂)在小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及其在相应介质中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的相关性。方法用球磨机制备阿苯达唑、芬苯达唑或氟苯达唑在油酸、大豆油和1%西黄耆胶的混悬剂(作对照剂型)。每组45~54只小鼠1次口服1种上述的苯并咪唑类药物混悬液,剂量除阿苯达唑选用100 mg.kg-1外,其余芬苯达唑和氟苯达唑均为50 mg.kg-1,并于给药后0.25~24 h的不同间隔时间取血,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药浓度,用DAS程序计算3种苯并咪唑类药物的药动学参数。结果小鼠口服3种苯并咪唑类药物在油酸、大豆油和1%西黄耆胶混悬剂后,阿苯达唑的平均滞留时间(MRT)分别为(3.91±0.29)、(3.70±0.09)和(1.59±0.14)h,峰浓度(ρmax)分别为(0.66±0.08)、(0.29±0.05)和(0.34±0.09)mg.L-1,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3.19±0.40)、(1.25±0.09)和(0.50±0.05)mg.L.h-1,相对生物利用度F(油酸或大豆油混悬剂组的AUC与1%西黄耆胶混悬剂组AUC之比,下同)分别为6.38和2.50;芬苯达唑的MRT分别为(5.72±0.14)、(4.83±0.38)和(3.85±0.25)h,ρmax分别为(0.70±0.11)、(0.20±0.05)和(0.12±0.03)mg.L-1,AUC分别为(5.02±0.73)、(1.08±0.21)和(0.52±0.07)mg.h.L-1,F分别为9.65和2.08;氟苯达唑的MRT分别为(5.71±0.37)、(4.59±0.39)和(3.34±0.20)h,ρmax分别为(0.93±0.14)、(0.58±0.09)和(0.41±0.09)mg.L-1,AUC分别为(6.90±0.73)、(3.33±0.39)和(1.94±0.55)mg.h.L-1;F分别为3.57和1.72。结论小鼠一次口服阿苯达唑、芬苯达唑或氟苯达唑的2种油相混悬剂后,与1%西黄耆胶混悬剂相比,其药动学参数明显改善,延长了MRT,提高了ρmax,同时增加了AUC和F,而且3种苯并咪唑类药物在3种介质中的溶解度与其在小鼠体内的MRT、ρmax、AUC基本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咪唑类药物 阿苯达唑 芬苯达唑 氟苯达唑 油酸 大豆油 混悬剂 药动学 生物利用度
原文传递
小鼠长期口服阿苯达唑后停药对受损肝组织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郑琪 刘丛珊 +2 位作者 姜斌 徐莉莉 张皓冰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135-139,共5页
目的观察小鼠长期t3服阿苯达唑后,停药对受损肝组织和肝功能恢复的可能性。方法雌性昆明系小鼠110只.其中90只作为实验组,每鼠每天灌服剂量为136.3mg/kg的阿苯达唑混悬液。另外20只作为对照组,每鼠每天灌服生理盐水10ml/kg。上述... 目的观察小鼠长期t3服阿苯达唑后,停药对受损肝组织和肝功能恢复的可能性。方法雌性昆明系小鼠110只.其中90只作为实验组,每鼠每天灌服剂量为136.3mg/kg的阿苯达唑混悬液。另外20只作为对照组,每鼠每天灌服生理盐水10ml/kg。上述2组鼠于服药1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各取10只小鼠剖杀.从眼内眦静脉取血作肝功能测定.并从各组的10只小鼠中随机取5只的肝左叶组织,作肝细胞透射电镜观察。与此同时.将实验组的剩余80只小鼠均分为继服药组和停药组,继服药组每天灌服上述剂量的阿苯达唑.继服4周,而停药组和对照组余留的10只小鼠则灌服上述剂量的生理盐水4周。继服药组在继服阿苯达唑1、2、3、4周,或停药组于停药1、2、3、4周后各取10只小鼠剖杀,对照组的10只小鼠则于灌服生理盐水16周后剖杀.并按上述方法取小鼠的眼内眦静脉和肝脏作肝功能测定和肝细胞电镜观察。结果小鼠继服药1-4周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活力逐周下降.小鼠灌服阿苯达唑12周.停药1周后各组的上述3种酶活力亦明显下降。其中1周停药组ALT值(39.6±6.2)明显低于同期继服药组(45.6±8.5).(Z=1.82,P〈0.05),1周和2周停药组的AST值137.8±11.9、120.6±9.3显著低于同期继服药组162.4±25.7、141.0±15.1(ZAST1=1.92,ZAST2=1.75,P均〈0.05);1周和2周停药组的ALP值120.6±15.2、104.6-4-15.7明显低于同期继服药组142.6±8.4、125.3±11.6(ZALP1=1.86,ZAST2=1.55,P均〈0.05)。继服药1-4周组肝细胞病理变化程度与服药12周组相比较.呈逐周减轻.停药1~4周组各组小鼠病理变化的减轻较继服药组迅速和明显.停药1周组和2周组小鼠肝细胞透射电镜病理变化评分由23.4±6.3.分别降至6.6±3.0和3.4±2.5,明显低于继服药1周组和2周的14.0±4.6、8.4±2.3(Z1=2.40,Z2=2.91,P均〈0.05)。结论小鼠长期口服阿苯达唑后停药1~4周.其受损肝组织和肝功能有明显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病 阿苯达唑 不良反应 肝损伤
原文传递
寄生虫微管蛋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姚嘉青 刘丛珊 张皓冰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0-184,共5页
寄生虫严重影响人类和牲畜健康,因此亟需有效药物控制和治疗寄生虫疾病。其中以微管蛋白为靶标的抗寄生虫药物已受到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关注。本文对近年寄生虫微管蛋白特征及其与药物作用机制、抗药性和实验方法相关的研究作一综述,旨在... 寄生虫严重影响人类和牲畜健康,因此亟需有效药物控制和治疗寄生虫疾病。其中以微管蛋白为靶标的抗寄生虫药物已受到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关注。本文对近年寄生虫微管蛋白特征及其与药物作用机制、抗药性和实验方法相关的研究作一综述,旨在为探索抗寄生虫新型药物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虫 微管蛋白 抑制剂 作用机制 抗药性 实验方法
原文传递
他克林对多房棘球蚴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丛珊 尹建海 +2 位作者 姚嘉青 张晶 张皓冰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38-242,共5页
目的观察他克林体外抗多房棘球蚴的作用以及抗小鼠多房棘球蚴感染的疗效。方法在含50~200个多房棘球蚴原头节的96孔板中加入浓度为100.00、50.00、25.00、12.50和6.25μmol/L的他克林,给药后1、3、5和7 d用亚甲基蓝法测定原头节的活性... 目的观察他克林体外抗多房棘球蚴的作用以及抗小鼠多房棘球蚴感染的疗效。方法在含50~200个多房棘球蚴原头节的96孔板中加入浓度为100.00、50.00、25.00、12.50和6.25μmol/L的他克林,给药后1、3、5和7 d用亚甲基蓝法测定原头节的活性。同时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CCK-8法)测定他克林对3种正常宿主细胞(L929细胞、HK-2细胞和Chang liver)以及3种肿瘤细胞(A172细胞、A2058细胞和HCT-8细胞)的细胞毒性。40只感染多房棘球蚴6个月的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4组,分别为30 mg/kg他克林组、15 mg/kg他克林组、25 mg/kg甲苯达唑组和1%西黄芪胶对照组。各组小鼠连续灌胃给药28 d,停药14 d后处死小鼠,剖取小鼠体内多房棘球蚴囊,称取囊重并计算囊重抑制率,采用SPSS 17.0中的非参检验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他克林体外对多房棘球蚴原头节的作用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随着药物浓度和培养天数的增加,原头节的活性显著降低。100μmol/L的他克林作用3 d后,原头节全部死亡且形态发生强烈改变,难以观察到完整的超微结构。他克林作用7 d后,100.00、50.00、25.00、12.50和6.25μmol/L组的原头节死亡率分别为(100±0)%、(91.2±2.5)%、(80.3±5.1)%、(71.6±2.4)%和(51.7±2.9)%。他克林对正常宿主细胞活性影响较小,药物浓度增加至250.0μmol/L,对L929细胞、HK-2细胞和Chang liver细胞的活性抑制率分别为(27.6±4.7)%、(29.6±3.9)%和(26.9±2.1)%。但是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较大,A172细胞、A2058细胞和HCT-8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Tox50)分别为(178.2±3.2)、(133.2±5.2)和(128.8±4.0)μmol/L。30 mg/kg他克林组、15 mg/kg他克林组和25 mg/kg甲苯达唑组囊重抑制率分别为-3.4%、9.4%和38.2%,上述各组小鼠体内多房棘球蚴囊重的减少与1%西黄芪胶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小鼠在实验周期中分别有3、6、2和5只死亡,相较于其他组,25 mg/kg甲苯达唑和15 mg/kg他克林治疗增加了感染实验鼠的生存率。结论他克林可直接影响体外培养的多房棘球蚴原头节的活性,可提高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克林 多房棘球蚴 原头节 细胞毒性
原文传递
细粒棘球蚴原头节β_4微管蛋白的可溶性表达、纯化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姚嘉青 刘丛珊 +2 位作者 薛剑 陶奕 张皓冰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31-237,共7页
目的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β4微管蛋白(EgTub4)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和分析,并探索该基因在大肠埃希菌中可溶性表达的最佳诱导条件,纯化目标蛋白。方法采用ProtParam、SMART、Predictprotein和Swiss-model软件分析EgTub4蛋白的理化性... 目的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β4微管蛋白(EgTub4)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和分析,并探索该基因在大肠埃希菌中可溶性表达的最佳诱导条件,纯化目标蛋白。方法采用ProtParam、SMART、Predictprotein和Swiss-model软件分析EgTub4蛋白的理化性质和结构,采用SignalP4.1软件进行信号肽预测。提取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总RNA,并反转录成cDNA,PCR扩增EgTub4基因,构建原核重组表达载体pET28aEgTub4、pET30a-EgTub4和pET32a-EgTub4,进行酶切鉴定,并测序。探索重组蛋白rEgTub4可溶性表达的最佳诱导条件[表达载体、诱导温度(T)、诱导剂(IPTG)浓度、诱导时间(t)和培养基类型]。利用镍柱亲和层析法纯化重组蛋白,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分析(Westernblotting)。结果经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EgTub4蛋白理论等电点(pI)值为4.79,理论相对分子质量(M_r)为49700;EgTub4不含信号肽,含有3个结构域,分别为微管蛋白GTPase结构域、C末端结构域和卷曲螺旋区。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ET28a-EgTub4、pET30a-EgTub4和pET32a-EgTub4,经双酶切后,均可得到与目的基因相对分子质量相符的片段,测序正确。经Westernblotting分析,在表达质粒pET28a(+)、pET30a(+)和pET32a(+)中重组蛋白分别为M_r56000、60000、68000。EgTub4基因在pET28a(+)中表达时不可溶,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需要在变性条件下进行纯化。而在pET30a(+)和pET32a(+)中表达时均部分可溶,可以在非变性条件下进行纯化。综合考虑,本研究最终选择pET30a(+)作为EgTub4基因的表达载体。目标蛋白可溶性表达的优化条件为:T=25℃、[IPTG]=0.01mmol/L、t=10h、2×YT培养液。最佳洗杂咪唑浓度为150mmol/L,洗脱咪唑浓度为500mmol/L。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纯化的蛋白均能与β-微管蛋白抗体及His-Tag标签抗体反应,条带大小符合预期,约M_r 60000。结论对EgTub4进行了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和表达,得到该基因在大肠埃希菌中可溶性表达的最佳诱导条件,纯化目标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 原头节 β4微管蛋白 原核表达 可溶性 生物信息学
原文传递
氨基醇类化合物HT24对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微管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19
作者 史琦琪 刘丛珊 +6 位作者 霍乐乐 魏玉芬 姜斌 殷梦 薛剑 陶奕 张皓冰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37-442,448,共7页
目的探索氨基醇类化合物HT24对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微管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从感染多房棘球蚴的BALB/c小鼠体内分离原头节,体外培养1 d后分为对照组和低、中、高浓度组,分别加入终浓度0.5%的二甲基亚砜(DMSO)和25、50、100μmol/L的H... 目的探索氨基醇类化合物HT24对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微管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从感染多房棘球蚴的BALB/c小鼠体内分离原头节,体外培养1 d后分为对照组和低、中、高浓度组,分别加入终浓度0.5%的二甲基亚砜(DMSO)和25、50、100μmol/L的HT24共培养,每组设3个平行孔,每孔含原头节约2000个。HT24作用后第1~3天观察虫体活性及形态改变,第3天透射电镜下观察原头节焰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情况,第3、5、7天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原头节中α9-,β2-,β4-和β6-微管蛋白基因的mRNA相对转录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原头节中β-微管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组间比较使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结果氨基醇类化合物HT24作用后第3天,低浓度组多房棘球蚴原头节轮廓模糊,虫体胀大,透明度降低,部分钩突脱落;中浓度组原头节明显胀大,钩突脱落;高浓度组原头节全部死亡,虫体缩小。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中、高浓度组焰细胞胞膜破裂,胞质内纤毛断裂,出现大的缺口或断裂口,部分纤毛溢出,游离于细胞外。qPCR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100),低、中、高浓度组第7天α9-微管蛋白基因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8.01±1.54、9.84±0.40和7.85±2.60,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β2-微管蛋白基因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10.97±0.69、11.83±0.97和6.48±1.52,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β4-微管蛋白基因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10.61±1.24、8.31±1.05和7.47±0.96,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β6-微管蛋白基因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8.83±0.80、7.89±1.30和5.63±2.25,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HT24作用后第3天低、中、高浓度组β-微管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6±0.06、0.23±0.03和0.61±0.06,均低于对照组(0.67±0.05)(P<0.01);第5天分别为1.12±0.03,0.55±0.04,0.30±0.02,均高于对照组(0.26±0.03)(P<0.01);第7天分别为0.73±0.05,0.36±0.04,0.40±0.04,其中中、高浓度组低于对照组(0.73±0.05)(P<0.01)。结论氨基醇类化合物HT24能降低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微管蛋白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影响微管蛋白功能,从而抑制多房棘球蚴的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房棘球绦虫 氨基醇类化合物 原头节 微管蛋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