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虚构的受众:沃尔特·翁的修辞传播观
1
作者 刘中望 潘蓉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73-82,共10页
在西方文论修辞转向的大背景下,沃尔特·翁汲取古典修辞思想养分,借鉴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和肯尼斯·伯克修辞思想,创新性地提出“虚构的受众”理论。沃尔特·翁区分口语与书面文本中受众身份和功能的差异,强调受... 在西方文论修辞转向的大背景下,沃尔特·翁汲取古典修辞思想养分,借鉴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和肯尼斯·伯克修辞思想,创新性地提出“虚构的受众”理论。沃尔特·翁区分口语与书面文本中受众身份和功能的差异,强调受众的“虚构”属性,凸显技术对修辞情境和话语实践者意识的重塑。“虚构的受众”理论秉持新修辞学理路,促进对传统修辞学的受众属性认知的转变,推动修辞与传播研究视域和方法的融合,构建以媒介技术影响话语实践为核心的修辞传播学范式,影响广泛而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尔特·翁 修辞传播 虚构的 技术 受众
下载PDF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新文科建设的十大趋势
2
作者 刘中望 《湘南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98-103,共6页
近年来,勃兴的新文科建设为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机会和挑战。当下中国语言文学新文科建设的发展趋势呈现为追求和突出十种属性,即融通性、分层性、建设性、应用性、技术性、世界性、品位性、继承性、反思性、创新性,... 近年来,勃兴的新文科建设为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机会和挑战。当下中国语言文学新文科建设的发展趋势呈现为追求和突出十种属性,即融通性、分层性、建设性、应用性、技术性、世界性、品位性、继承性、反思性、创新性,由此构筑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的新坐标和新方位,并在理念、路径和方法论诸层面上规范和牵引整个学科的升级换代、地位迁移和谋求新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中国语言文学 学科建设 融通 分层 世界性
下载PDF
微博议程设置路径与用户认知模式的实证研究——基于新浪“热门微博”榜、新闻中心新闻榜的比较 被引量:17
3
作者 刘中望 张梦霞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2-96,共5页
基于新浪"热门微博"榜、新闻中心新闻榜的比较发现,媒体议程与微博议程之间的"议程碰撞"挑战媒体议程设置能力。微博意见领袖的强大影响力和号召力、微博用户偏重感性的认知模式影响微博议程的形成。在微博平台上,... 基于新浪"热门微博"榜、新闻中心新闻榜的比较发现,媒体议程与微博议程之间的"议程碰撞"挑战媒体议程设置能力。微博意见领袖的强大影响力和号召力、微博用户偏重感性的认知模式影响微博议程的形成。在微博平台上,媒体应采用人际传播模式与受众进行平等沟通,借力已有意见领袖"放大"媒体声音,注重用户的情感诉求,在"温情"媒体角色扮演中探索议程设置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浪 微博 议程设置 认知模式
下载PDF
媒介新技术:互联网与当代生活方式 被引量:24
4
作者 刘中望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5-98,共4页
石义彬文从"分割与拼贴"、"真实与虚拟"、"全球与地方"等不同向度,集中分析了传播新技术的文化影响,主张以社会化的方案与规划而非纯技术手段来应对这种文化挑战。张卓文以中外媒体广泛关注的网络事件为... 石义彬文从"分割与拼贴"、"真实与虚拟"、"全球与地方"等不同向度,集中分析了传播新技术的文化影响,主张以社会化的方案与规划而非纯技术手段来应对这种文化挑战。张卓文以中外媒体广泛关注的网络事件为研究个案,探讨网络监管与网络暴民之关系、公众对网络监管之态度,并在联合国互联网治理的理论框架下,强调以网络治理取代网络监管。王勇文分析了传播新技术所建构的新媒介环境,以及新媒介环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并从优化媒介资源配置、严格媒介管理、加强传媒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等维度,倡导构建健康的媒介环境。刘中望文从"自媒体"、新"社群主义"、新公共性等角度,探讨了互联网对当代生活方式的多种影响,强调对其研究要突破"可能性"、"实在性"这两种逻辑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方式变迁 媒介产业 互联网 新技术 国外学者 大众传媒 社会关系 麦克卢汉
下载PDF
政治化与大众化的双重逻辑——论针对1930年代中国武侠小说的批评热潮 被引量:9
5
作者 刘中望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6-40,共5页
针对1930年代中国武侠小说的激烈批评,其实质是新文学阵营对通俗文学的"政治压倒审美"式批判,动因是新文学对通俗文学读者群的争夺,引出了新文学必须善用现代传媒、实现文学大众化的重要课题。在政治功利与审美追求、"... 针对1930年代中国武侠小说的激烈批评,其实质是新文学阵营对通俗文学的"政治压倒审美"式批判,动因是新文学对通俗文学读者群的争夺,引出了新文学必须善用现代传媒、实现文学大众化的重要课题。在政治功利与审美追求、"社会影响"与"品格操守"的二律背反中,瞿秋白结合苏俄普罗文学经验,提出了政治化与大众化并举的新思路,旨在建设无产阶级文学。中国武侠小说在"反武侠"动力机制的作用下,积极调整,不断前进,批评是永葆其活力的悖论式法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侠小说 批评 政治化 大众化 瞿秋白 反武侠
下载PDF
文学与政治的博弈——瞿秋白译介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纠结 被引量:6
6
作者 刘中望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4-63,共10页
瞿秋白译介的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重要著作与经典文本由俄文向中文的直接翻译,很大程度上消除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向中国传播初期"阐释文本的混杂"、"译介的双重间接"等不良倾向和影响,... 瞿秋白译介的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重要著作与经典文本由俄文向中文的直接翻译,很大程度上消除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向中国传播初期"阐释文本的混杂"、"译介的双重间接"等不良倾向和影响,为中国现代文艺批评观念、原则和方法的确立直接提供了思想资源和理论范式。但在瞿秋白文艺大众化思路的总体框架中,他的编译式即"撰述"翻译方式却带有极大的政治功利性,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便捷手法和现实策略。立足当时中国文坛,诉诸对俄文原著的"撰述",瞿秋白以现实主义取代自然主义并为其成功"正名",激烈批判普列汉诺夫文学理论,为确立以唯物辩证法为核心的现实主义扫清道路。瞿秋白熟谙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生成语境、实际效用、评价嬗变,策略性引入适合中国需要的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注重对其改造,使其在中国的革命中发挥了很大的政治作用,他密切关注俄苏文坛、理论界、政治界的最新动向,灵活采用消息报道、理论阐释、思想溯源等多种形式,在中国语境内对其适时调整,以实现理论资源与中国现实语境的对接与平衡。瞿秋白更多地是从现实政治层面而非学术思想视域面对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阶段性的现实逻辑、动态式的政治倾向居主导地位,这样就容易生出影响与接受、紧随与自创的二元对立式焦虑。这体现了瞿秋白作为政治家的理论家和作为文学家的理论家之间的深刻矛盾,也反映了他"半政治家"、"半知识分子"的特殊身份及其人格的分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艺批评 瞿秋白 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撰述 语境
下载PDF
伊尼斯和麦克卢汉媒介历史分期观比较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刘中望 侯琬莹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5-190,共6页
伊尼斯和麦克卢汉都将媒介历史分为口语、文字印刷和电力三个时期。伊尼斯认为,媒介从中完成时间到空间的偏向,帝国由稳定到扩张动荡而面临文明危机。麦克卢汉强调,人的感官系统由此从完整联觉走向延伸割裂,在"地球村"中重回... 伊尼斯和麦克卢汉都将媒介历史分为口语、文字印刷和电力三个时期。伊尼斯认为,媒介从中完成时间到空间的偏向,帝国由稳定到扩张动荡而面临文明危机。麦克卢汉强调,人的感官系统由此从完整联觉走向延伸割裂,在"地球村"中重回声觉空间。二人的媒介历史分期观都秉持技术决定论,叛离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研究传统,具有结构主义、动态发展和人文色彩,对媒介发展设定模型使其相对忽视媒介和社会的互动关系。二人的理论相异点及原因表现在研究内容、考察视角、学术方法、理论风格、思想倾向五个方面。在学术影响上,共同唤醒对媒介本身的关注,为全球化进程输出早期理论,伊尼斯奠定媒介帝国主义研究基石,麦克卢汉开启后现代分析思潮大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尼斯 麦克卢汉 媒介历史分期 地球村 技术决定论
下载PDF
历史语境与思想旨趣——毛泽东与瞿秋白文艺理论比较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刘中望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7-120,共4页
毛泽东与瞿秋白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是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的重要论题。毛泽东与瞿秋白文艺理论的命题基本相似,都由反映论的文艺本质论、工具式的文艺属性论、大众化的文艺方向论等构成,这体现了毛泽东对瞿秋白文艺理论的继承。在文艺... 毛泽东与瞿秋白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是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的重要论题。毛泽东与瞿秋白文艺理论的命题基本相似,都由反映论的文艺本质论、工具式的文艺属性论、大众化的文艺方向论等构成,这体现了毛泽东对瞿秋白文艺理论的继承。在文艺语言、文艺批评标准、文艺与统一战线的关系等方面,毛泽东发展了瞿秋白文艺理论。毛泽东与瞿秋白文艺理论的相似性、差异性,其成因是多方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瞿秋白 文艺理论 大众性 民族形式
下载PDF
艾丽丝·门罗小说中的中国形象 被引量:5
9
作者 刘中望 周凝绮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2-188,共7页
艾丽丝·门罗笔下的中国形象具有多重意蕴和复杂面向,"器物中国"表征域外"乌托邦"想象,"他者"形象承载西方意识形态,近距离亲和印象凸显多元文化认同。门罗塑造的中国形象,既遵循西方意识形态的基本... 艾丽丝·门罗笔下的中国形象具有多重意蕴和复杂面向,"器物中国"表征域外"乌托邦"想象,"他者"形象承载西方意识形态,近距离亲和印象凸显多元文化认同。门罗塑造的中国形象,既遵循西方意识形态的基本逻辑,又是加拿大独特的"社会集体想象物",更是门罗个体认知与文化判断的结果,兼备仰视、俯视、平视三种态度。受文化心理、民族意识、"亲历性"体验的综合影响,门罗的中国形象书写似真似幻、错综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丽丝·门罗 中国形象 乌托邦 意识形态
下载PDF
西方记者延安叙事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中望 朱费伽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5-93,共9页
西方记者延安叙事方式主要是叙事聚焦和叙事结构。叙事聚焦从不同视角描述延安人物和事件,包括内聚焦、零聚焦、外聚焦三种形式:内聚焦表现为追溯往事与自我体验的“二我差”,零聚焦跨越时空和切换视角地解读大型历史事件,外聚焦含蓄冷... 西方记者延安叙事方式主要是叙事聚焦和叙事结构。叙事聚焦从不同视角描述延安人物和事件,包括内聚焦、零聚焦、外聚焦三种形式:内聚焦表现为追溯往事与自我体验的“二我差”,零聚焦跨越时空和切换视角地解读大型历史事件,外聚焦含蓄冷峻描绘深意场面和蹊跷事件。叙事结构强化延安书写的因果联系和比较意蕴,采用框架叙事和嵌入叙事两种方式,前者展示延安风貌和精神气质,后者拓展外延和深化主题。叙事聚焦和叙事结构交互作用,对历史赋形释义,彰显红色理想的政治隐喻和情感功能,凸显延安叙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记者 延安书写 叙事聚焦 叙事结构 红色理想
下载PDF
凤歌《沧海》“北落师门”形象的多重意蕴初探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中望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1-44,共4页
在文本结构、形象调性、意义指涉等层面,凤歌《沧海》中"北落师门"动物形象具有多重意蕴:增强作品的一体感,凸显全书的玄幻性,生成深层的意义指涉,体现对中西文化关系、现代性、世界图景等的全球化思考,这反映了《沧海》的独... 在文本结构、形象调性、意义指涉等层面,凤歌《沧海》中"北落师门"动物形象具有多重意蕴:增强作品的一体感,凸显全书的玄幻性,生成深层的意义指涉,体现对中西文化关系、现代性、世界图景等的全球化思考,这反映了《沧海》的独特魅力、凤歌的持续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歌 北落师门 动物形象 世界图景 现代性 全球化
下载PDF
论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文本观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中望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99-201,共3页
约翰.菲斯克认为,大众文本是在封闭与开放力量、读者与生产者、被偏好的意义同质性与解读异质性之间进行斗争的文本,它是一种"生产者式文本",过度性与浅白性是其主要特征。菲斯克的大众文化文本观建立在其大众观的基础上,突... 约翰.菲斯克认为,大众文本是在封闭与开放力量、读者与生产者、被偏好的意义同质性与解读异质性之间进行斗争的文本,它是一种"生产者式文本",过度性与浅白性是其主要特征。菲斯克的大众文化文本观建立在其大众观的基础上,突出大众具备积极、主动、充满抵抗精神的辨识力。菲斯克的大众文化文本观对于大众文化地位、积极作用的提升与挖掘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对大众文化进行客观公允的辩证分析,其主要不足在于他不加批判的研究立场引发了"文化研究的范式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菲斯克 大众文化 文本 生产者式的 大众辨识力 文化研究的范式危机
下载PDF
论余华小说《兄弟》的接受及其异质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中望 费振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8-85,共8页
余华小说《兄弟》的接受情况复杂,国内外专业批评领域争议较大,普通读者意见相对趋同。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基于文本自身的异质性,主要表现为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并存的多重时间性,叙事手法的极端夸张;另一方面,受道德观... 余华小说《兄弟》的接受情况复杂,国内外专业批评领域争议较大,普通读者意见相对趋同。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基于文本自身的异质性,主要表现为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并存的多重时间性,叙事手法的极端夸张;另一方面,受道德观念、媒介承载、学术立场、审美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专业批评歧异与读者评论类同形成对照,反映“无功利阅读”的回归,呼唤文学批评视野重视“表层阅读”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兄弟》 接受 异质性 多重时间性 表层阅读
下载PDF
样板化与大众化的合一——瞿秋白的高尔基崇拜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中望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0-105,共6页
瞿秋白推崇高尔基为无产阶级普罗作家、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实践者、革命者,原因是高尔基自身的主体因素、苏联打造"样板"的影响、建设新文艺的现实需要。瞿秋白的高尔基崇拜,遵循样板化与大众化的双重逻辑,进步意义与消极影响并... 瞿秋白推崇高尔基为无产阶级普罗作家、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实践者、革命者,原因是高尔基自身的主体因素、苏联打造"样板"的影响、建设新文艺的现实需要。瞿秋白的高尔基崇拜,遵循样板化与大众化的双重逻辑,进步意义与消极影响并存,文本指涉意义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瞿秋白 高尔基 样板化 大众化
下载PDF
技术膜拜与艺术消费——大型实景演出的文化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中望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7-110,共4页
大型实景演出注重自然山水与人文风貌的契合,强调情境架构与历史场景的对接,运用"光影奇观""民俗展示"操作策略,生成消费主义文化逻辑。在实现旅游功利、商业意识形态的支配下,实景演出技术常异化为反艺术力量,值... 大型实景演出注重自然山水与人文风貌的契合,强调情境架构与历史场景的对接,运用"光影奇观""民俗展示"操作策略,生成消费主义文化逻辑。在实现旅游功利、商业意识形态的支配下,实景演出技术常异化为反艺术力量,值得警醒和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实景演出 技术 艺术
下载PDF
一部求实、求信、创新的学术著作——评李佃来《公共领域与生活世界——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中望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CSSCI 2010年第1期356-358,共3页
在这些年的哲学研究中,讲求学术原创、强调思维创新、注重反思批评已经逐渐成为各大方家的普遍共识。李佃来新著《公共领域与生活世界——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依据丰富的中西方文本资料,全方位探讨了哈贝... 在这些年的哲学研究中,讲求学术原创、强调思维创新、注重反思批评已经逐渐成为各大方家的普遍共识。李佃来新著《公共领域与生活世界——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依据丰富的中西方文本资料,全方位探讨了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的产生背景、演变路径、问题意识、逻辑架构、理论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 生活世界 社会理论研究 市民社会理论 学术著作 问题意识 哲学研究 政治哲学 学术创新
下载PDF
“沙家浜”现象与接受美学视野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中望 《温州大学学报》 2005年第6期42-47,共6页
自接受美学的视阈审视从“样板戏”到“风流版”的“沙家浜”现象,力图对“沙家浜”现象中引发的尖锐争论之原因做出深层解读。不同时期读者的审美经验、期待视野、接受方式直接导致他们对于《沙家浜》各个版本的不同看法。
关键词 沙家浜 接受美学 审美经验 期待视野 接受方式
下载PDF
试论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定义观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中望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35-138,共4页
约翰.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是大众利用现有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活生生的实践过程,是“有啥用啥”或“权且利用”的艺术。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定义观建立在其文化观、大众观的基础上,强调文化与生活方式的紧密关系,突出大众具备积... 约翰.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是大众利用现有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活生生的实践过程,是“有啥用啥”或“权且利用”的艺术。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定义观建立在其文化观、大众观的基础上,强调文化与生活方式的紧密关系,突出大众具备积极、主动、充满抵抗精神的辨识力。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定义对于大众文化地位、积极作用的挖掘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对大众文化进行更全面合理、更客观公允、更辩证具体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菲斯克 大众文化 权且利用 相关性 辨识力
下载PDF
关于湖南高校学生参加“大广赛”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中望 周茹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年第6期78-80,共3页
大广赛是面向全国在校大学生的一项重要广告创作比赛。在其历届比赛中,湖南参赛成绩较好,研究"大广赛"对我省广告教育改革意义重大。通过问卷、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湖南高校学生参加"大广赛"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
关键词 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 湖南高校 实证研究
下载PDF
《爸爸去哪儿》与拍摄地绥宁大园古苗寨旅游形象的塑造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中望 陶阳谷 周瑶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74-78,共5页
《爸爸去哪儿》第三季第五站绥宁大园古苗寨塑造了一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的苗寨形象;节目内容深刻影响并丰富了大园古苗寨的景观构成;当地居民提升了村寨旅游吸引力的信心,投身旅游业的热情高涨;节目受众转化为游客,大量涌入拉动了当... 《爸爸去哪儿》第三季第五站绥宁大园古苗寨塑造了一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的苗寨形象;节目内容深刻影响并丰富了大园古苗寨的景观构成;当地居民提升了村寨旅游吸引力的信心,投身旅游业的热情高涨;节目受众转化为游客,大量涌入拉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也凸显交通不便、接待能力不强等问题。大园古苗寨旅游资源相对单一,要想持续发展,必须与临近景点进行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爸爸去哪儿》 大园古苗寨 旅游 景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