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癌组织高尔基体磷蛋白3蛋白表达与根治术后肿瘤复发的关系
1
作者 刘中松 《黑龙江医学》 2022年第13期1554-1556,共3页
目的:分析胃癌组织高尔基体磷蛋白3(GOLPH-3)蛋白表达与根治术后肿瘤复发的关系。方法:选取108例实施胃癌根治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均未接受其他类型抗肿瘤治疗。取胃癌组织和边缘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GOLPH-3蛋白阳性表达... 目的:分析胃癌组织高尔基体磷蛋白3(GOLPH-3)蛋白表达与根治术后肿瘤复发的关系。方法:选取108例实施胃癌根治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均未接受其他类型抗肿瘤治疗。取胃癌组织和边缘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GOLPH-3蛋白阳性表达率并比较;随访1年,对比复发和未复发患者胃癌组织GOLPH-3蛋白阳性表达率;Cox模型分析胃癌组织GOLPH-3蛋白阳性表达率与根治术后肿瘤复发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GOLPH-3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边缘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57,P<0.05),胃癌患者术后1年复发率38.24%,复发患者的胃癌组织GOLPH-3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未复发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89,P<0.05);Ⅲ期、未/低分化、胃癌组织GOLPH-3蛋白阳性表达均是胃癌根治术后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955、60.940、10.089,P<0.05),术后规范放化疗、中医药辅助治疗则是胃癌根治术后肿瘤复发的保护因素。结论:胃癌组织GOLPH-3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且该蛋白阳性表达与Ⅲ期、未/低分化均可增加术后肿瘤复发的风险,而术后规范放化疗、中医药辅助治疗则可降低其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高尔基体磷蛋白3 根治术 肿瘤复发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直肠癌组织Sirt5、STAT3蛋白表达及其与分化程度的关系研究
2
作者 刘中松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年第18期4-6,15,共4页
目的分析直肠癌组织沉默调节蛋白5(Sirt5)、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蛋白表达及其与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行手术治疗的102例直肠癌患者,取手术切除标本中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切缘正常组织),并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Sirt5、S... 目的分析直肠癌组织沉默调节蛋白5(Sirt5)、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蛋白表达及其与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行手术治疗的102例直肠癌患者,取手术切除标本中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切缘正常组织),并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Sirt5、STAT3蛋白表达水平。比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Sirt5、STAT3蛋白表达分布及阳性表达率;比较不同分化程度患者癌组织Sirt5、STAT3蛋白表达分布及阳性表达率;分析患者癌组织Sirt5、STAT3蛋白表达与分化程度的关系。结果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不同分化程度患者的癌组织Sirt5、STAT3蛋白表达分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组织的Sirt5、STAT3蛋白阳性表达率均高于癌旁组织(P<0.05)。未/低分化患者的癌组织Sirt5、STAT3蛋白阳性表达率均高于中/高分化患者(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癌组织中Sirt5、STAT3蛋白表达与分化程度均呈负相关(r=-0.818,P<0.01;r=-0.802,P<0.01)。结论直肠癌组织中Sirt5、STAT3蛋白阳性表达率均高于癌旁组织,且该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均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Sirt5 STAT3 分化程度
下载PDF
腔内介入手术中POBA和DCB扩张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比较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钱俊甫 王永 +2 位作者 刘中松 王达腾 郭景辉 《中国医学工程》 2021年第8期115-116,共2页
目的探讨腔内介入手术中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POBA)扩张和药物涂层球囊(DCB)扩张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河南大学附属南石医院收治的90例行腔内介入手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 目的探讨腔内介入手术中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POBA)扩张和药物涂层球囊(DCB)扩张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河南大学附属南石医院收治的90例行腔内介入手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45例。A组采用POBA扩张,B组则采用DCB扩张。比较两组一期通畅率、血运重建率、最小管腔直径、踝肱指数(ABI)、术后随访晚期管腔丢失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术后12个月一期通畅率高于A组,而血运重建率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最小管腔直径大于术前,且B组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最小管腔直径大于A组(P<0.05)。两组术后ABI水平高于术前,且B组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ABI水平高于A组(P<0.05)。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腔内介入手术中采用DCB扩张可有效提高一期畅通率,避免血运重建、扩大血管直径,并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价值优于POBA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治疗疗效 疗效比较研究
下载PDF
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联合导管溶栓与单纯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缺血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钱俊甫 王永 +2 位作者 刘中松 王达腾 郭景辉 《中国医学工程》 2021年第7期120-122,共3页
目的比较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联合管溶栓与单纯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112例河南大学附属南石医院于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所收治的急性下肢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行单纯导管溶栓治疗,... 目的比较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联合管溶栓与单纯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112例河南大学附属南石医院于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所收治的急性下肢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行单纯导管溶栓治疗,研究组行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联合导管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溶栓时间与尿激酶使用量与对照组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住院期间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6.07%,略低于对照组的17.86%(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的截肢率、再次手术率与病死率分别为3.57%、1.78%、0.00%,较对照组(16.07%、14.29%、14.29%)均明显更低(P<0.05)。结论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联合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缺血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导管溶栓,且其安全性更高,不易产生并发症,值得在临床当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缺血 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 导管溶栓 疗效
下载PDF
顾步汤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Lp-PLA2、ICAM-1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刘中松 钱俊甫 薛晨旭 《医药论坛杂志》 2023年第1期98-101,108,共5页
目的 探讨顾步汤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Lp-PLA2、I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南阳南石医院90例经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本次前瞻性研究的研究对象,病例收集时间为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所有纳入的病例均根据纳入... 目的 探讨顾步汤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Lp-PLA2、I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南阳南石医院90例经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本次前瞻性研究的研究对象,病例收集时间为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所有纳入的病例均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将90例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均为45例,分组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给予对照组患者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静脉滴注,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顾步汤,连续治疗2周。对比两组患者症状积分、临床疗效、血管内皮功能以及血清Lp-PLA2和血浆ICAM-1水平。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肢体疼痛、间歇性跛行、患肢肤温和胫后动脉、足背动脉搏动积分相较于对照组显著更低(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5.56%相较于对照组82.22%显著更高(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浆ET-1含量相较于对照组显著更低(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清Lp-PLA2和血浆ICAM-1含量相较于对照组显著更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顾步汤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疗效较好,有助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通过下调Lp-PLA2、ICAM-1水平促进内皮细胞活化以及减轻血管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顾步汤 血管内皮功能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抗凝风险评估联合清单制管理在静脉血栓患者中的应用
6
作者 罗红 钱俊甫 刘中松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3年第9期1244-1248,共5页
目的:探讨抗凝风险评估联合清单制管理在静脉血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9月—2021年9月于南阳南石医院诊治的104例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2例。观察组予以抗凝... 目的:探讨抗凝风险评估联合清单制管理在静脉血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9月—2021年9月于南阳南石医院诊治的104例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2例。观察组予以抗凝风险评估联合清单制管理,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对比两组出血发生率、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出血发生率为5.77%(3/52)、皮下瘀斑率为7.69%(4/52),分别低于对照组的26.92%(14/52)和34.62%(18/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508、11.299;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SDS评分为(38.52±8.52)分、SAS评分为(47.58±7.69)分,分别低于对照组的(52.06±10.39)、(57.52±10.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267、5.518;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4.23%(49/52),高于对照组的75.00%(39/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86,P<0.05)。结论:抗凝风险评估联合清单制管理用于静脉血栓患者中有利于降低出血发生率,减轻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 风险评估 风险因素 清单 出血 负性情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