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5—2021年批准上市中药复方新药的回顾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刘乐环 周跃华 +1 位作者 周刚 李天泉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3年第1期1-8,共8页
中药复方新药是中药新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研发创新研究成果的重要体现。对2005—2021年批准的中药复方新药进行了回顾分析,结果显示:新药的处方来源以临床经验方占比最多;处方药味平均为8味,最少2味,最多21味;适应证主要集中于消... 中药复方新药是中药新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研发创新研究成果的重要体现。对2005—2021年批准的中药复方新药进行了回顾分析,结果显示:新药的处方来源以临床经验方占比最多;处方药味平均为8味,最少2味,最多21味;适应证主要集中于消化、妇科、呼吸、心脑血管等,总占比达51%,同时在一些新适应证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新药的剂型以胶囊剂、颗粒剂、片剂较多,三者之和>80%;2008年后开始进行临床试验的新药普遍采用了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药新药Ⅱ期临床试验组病例数平均为119例,Ⅲ期临床试验组病例数平均为332例;约87%的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用时在6年以内。此外,对中药新药研发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对已获批中药复方新药的回顾分析可为今后相关新药研发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复方新药 适应证 临床试验 回顾分析
下载PDF
姜黄素-槲皮素复方自微乳制备与评价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黄瑞雪 茅玉炜 +4 位作者 黎翊君 刘乐环 余家齐 王渐鸿 戴俊东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0期33-36,共4页
目的:制备姜黄素-槲皮素自微乳(CUR-QUE-SMEDDS)给药体系并建立其质量评价方法。方法:选择Capryol 90为油相,Cremophor RH40为表面活性剂,Transcutol HP为助表面活性剂,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处方,制备CUR-QUE-SMEDDS。以自微乳的外观性状... 目的:制备姜黄素-槲皮素自微乳(CUR-QUE-SMEDDS)给药体系并建立其质量评价方法。方法:选择Capryol 90为油相,Cremophor RH40为表面活性剂,Transcutol HP为助表面活性剂,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处方,制备CUR-QUE-SMEDDS。以自微乳的外观性状、粒径分布、Zeta电位、微观形态、包封率和载药量为指标对其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制备的CUR-QUE-SMEDDS为澄明液体,流动性、稳定性良好,遇水可自发形成O/W型微乳,平均粒径(6.90±0.09)nm;Zeta电位(-7.13±2.25)m V。HPLC法检测姜黄素、槲皮素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0.728~96.552μg·mL^(-1)和1.064~9.576μg·mL^(-1),r=0.9998和r=0.9999。姜黄素和槲皮素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98%和100.34%;RSD分别为1.46%和1.06%。CUR-QUE-SMEDDS中姜黄素、槲皮素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95.97%±0.50%、(25.82±0.15)mg·g^(-1),95.51%±2.52%、(1.80±0.05)mg·g^(-1)。结论:CUR-QUE-SMEDDS制备工艺简单、包封率高,粒径分布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槲皮素 复方自微乳 质量评价
下载PDF
HPLC法测定姜黄素-槲皮素复方自微乳的载药量和包封率 被引量:1
3
作者 黄瑞雪 黎翊君 +4 位作者 茅玉炜 刘乐环 王渐鸿 余家齐 戴俊东 《中国药师》 CAS 2017年第4期664-667,共4页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姜黄素-槲皮素复方自微乳(CUR-QUE-SMEDDS)的载药量和包封率。方法:采用离心法分离游离药物,HPLC法测定药物含量。色谱柱:Purospher STAR LP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4%冰醋酸(50∶50),流速:1.0...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姜黄素-槲皮素复方自微乳(CUR-QUE-SMEDDS)的载药量和包封率。方法:采用离心法分离游离药物,HPLC法测定药物含量。色谱柱:Purospher STAR LP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4%冰醋酸(50∶50),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370 nm,柱温:30℃,进样量:10μl。结果:姜黄素和槲皮素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0.728~96.552μg·ml^(-1)(r=0.999 8)和1.08~9.72μg·ml^(-1)(r=0.999 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98%(RSD=1.46%,n=9)和100.34%(RSD=1.06%,n=9)。CUR-QUE-SMEDDS中姜黄素和槲皮素的包封率分别为(95.97#0.50)%和(95.91#2.52)%,载药量分别为(25.82#0.15)mg·g^(-1)和(1.80#0.05)mg·g^(-1)。结论:该法准确可靠,快速简便,适用于测定CURQUE-SMEDDS的载药量和包封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槲皮素 复方自微乳 高效液相色谱法 载药量 包封率
下载PDF
姜黄素炎症靶向自微乳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刘乐环 茅玉炜 +4 位作者 黎翊君 戴俊东 黄瑞雪 余家齐 王渐鸿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年第12期2154-2158,共5页
目的:制备负电荷的姜黄素炎症靶向自微乳给药系统(NC-CUR-SMEDDS),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在前期姜黄素自微乳(CUR-SMEDDS)的研究基础上,以乳剂的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电荷调节剂的最佳用量... 目的:制备负电荷的姜黄素炎症靶向自微乳给药系统(NC-CUR-SMEDDS),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在前期姜黄素自微乳(CUR-SMEDDS)的研究基础上,以乳剂的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电荷调节剂的最佳用量,制备NC-CUR-SMEDDS。通过观察微乳外观和微观形态并测定其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及载药量对其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当加入处方量4%的丁二酸二辛酯磺酸钠时,所形成的微乳Zeta电位可以达到-43.43±0.29 m V,外观澄清、透明,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14.08±0.082 nm,姜黄素载药量为26.48 mg·g^(-1),包封率为94.12%。结论:NC-CUR-SMEDDS包封率高,带负电,粒径分布均匀,符合结肠炎症靶向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负电荷 炎症靶向 自微乳给药系统 质量评价
下载PDF
源自汉代经典名方的已上市中成药及日本汉方药与古代医籍剂量对比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刘乐环 周跃华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1年第1期5-11,共7页
对源自汉代经典名方的已上市中成药、日本汉方药处方剂量及日服饮片量与古代医籍、《方剂学》教材进行对比,分析汉代经典名方的处方剂量在已上市药品中的换算规律,为古代经典名方的剂量换算研究提供参考。共梳理了15个汉代经典名方在已... 对源自汉代经典名方的已上市中成药、日本汉方药处方剂量及日服饮片量与古代医籍、《方剂学》教材进行对比,分析汉代经典名方的处方剂量在已上市药品中的换算规律,为古代经典名方的剂量换算研究提供参考。共梳理了15个汉代经典名方在已上市中成药及日本汉方药中的处方剂量,换算结果为一两为0.2~3.8 g。已上市中成药丸散剂一两换算为0.2~0.9 g;颗粒剂、合剂一两换算为1.0~3.8 g。日本汉方药大多按一两不超过1.5 g进行换算。已上市中成药丸散剂日服饮片量为9~18 g;颗粒剂或合剂日服饮片量为45~90 g。日本汉方药均为颗粒剂,其日服生药量大多为10~30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已上市中成药 古代经典名方 日本汉方药 处方剂量
下载PDF
含丹酚酸的丹参酮微乳处方工艺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蒋俏丽 刘乐环 +4 位作者 黄瑞雪 茅玉炜 黎翊君 翟文文 戴俊东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年第3期498-504,共7页
目的:制备丹参多组分复合微乳,优选最佳处方及制备工艺。方法:结合伪三元相图法与单纯形网格法,以微乳粒径、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通过Design Expert 8.06软件进行试验设计和模型构建,响应面数据分析优化和验证最佳处方。结果:最... 目的:制备丹参多组分复合微乳,优选最佳处方及制备工艺。方法:结合伪三元相图法与单纯形网格法,以微乳粒径、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通过Design Expert 8.06软件进行试验设计和模型构建,响应面数据分析优化和验证最佳处方。结果:最终优选出的微乳处方为肉豆蔻酸异丙酯?15-羟基硬脂酸聚乙二醇酯(solutrol-HS 15)-二乙二醇单乙基醚(transcutol P)(4?1)?纯化水为13.3?31.7?55.0,此时微乳粒径为12.88±0.57 nm,丹参酮IIA包封率为98.00±2.26%,丹参酮IIA和丹酚酸B的载药量分别为5.30±0.03、2.43±0.01 mg·g-1。结论:该法制得的微乳中丹参酮IIA包封率及载药量均较高,粒径较小,为丹参微乳制剂的开发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总酚酸 总丹参酮 单纯形网格法 微乳 处方优化 含量测定
下载PDF
丹参总酚酸在裸鼠皮肤中的代谢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蒋俏丽 刘乐环 +5 位作者 黄瑞雪 周洪伟 茅玉炜 黎翊君 翟文文 戴俊东 《中医药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17-20,共4页
目的:考察丹参总酚酸在裸鼠皮肤中的代谢稳定性,为丹参酚酸类成分的透皮制剂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HPLC法测定生理盐水对照组和裸鼠皮肤匀浆实验组在32℃,300 r/min条件下保温24 h丹参总酚酸中丹酚酸B的含量,评价丹参总酚酸在裸鼠皮... 目的:考察丹参总酚酸在裸鼠皮肤中的代谢稳定性,为丹参酚酸类成分的透皮制剂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HPLC法测定生理盐水对照组和裸鼠皮肤匀浆实验组在32℃,300 r/min条件下保温24 h丹参总酚酸中丹酚酸B的含量,评价丹参总酚酸在裸鼠皮肤中的代谢稳定性。结果:32℃,300 r/min条件下24 h内丹酚酸B在生理盐水对照组及裸鼠皮肤匀浆组降解百分率分别为9.98%、15.92%(P<0.05)。丹酚酸B在生理盐水中的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66.87 h。结论:丹参总酚酸在裸鼠皮肤中不稳定,具有较明显的代谢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总酚酸 丹酚酸B 内标法 裸鼠皮肤匀浆 稳定性
下载PDF
《按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管理的中药复方制剂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简介 被引量:6
8
作者 陈浩 宋菊 +6 位作者 杨平 李培 唐溱 刘乐环 孙昱 顾杰 韩炜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21年第9期78-87,共10页
为支持古代经典名方的研发,古代经典名方相关的鼓励性政策先后发布,行业的研发热情日渐高涨。本文主要介绍了《按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管理的中药复方制剂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起草的相关历史背景和政策法规依据,总结了按古代经典... 为支持古代经典名方的研发,古代经典名方相关的鼓励性政策先后发布,行业的研发热情日渐高涨。本文主要介绍了《按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管理的中药复方制剂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起草的相关历史背景和政策法规依据,总结了按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管理的中药复方制剂(即中药3.1类)药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指导原则的起草思路,以便于业界深入理解相关技术要求,同时提出了相关的研究建议,以期推进中药3.1类的研发、保障药物的质量,传承好中医药的精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经典名方 中药复方制剂 中药3.1类 药学研究 研发 注册 指导原则
下载PDF
《中药新药研究各阶段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解读 被引量:13
9
作者 顾杰 宋菊 +3 位作者 李培 赵巍 刘乐环 马秀璟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年第12期2332-2335,共4页
为促进中药创新,提高中药研发质量和效率,药品审评中心于2020年11月4日发布《中药新药研究各阶段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该指导原则作为总论性文件,是在新药研发的不同阶段对药材、饮片、生产工艺、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等研究需... 为促进中药创新,提高中药研发质量和效率,药品审评中心于2020年11月4日发布《中药新药研究各阶段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该指导原则作为总论性文件,是在新药研发的不同阶段对药材、饮片、生产工艺、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等研究需要达到的研究目标提出要求。由于产品的具体情况不同,可不必拘泥于本指导原则的分阶段要求,结合产品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研究进度和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新药 各阶段药学研究 指导原则
下载PDF
葎草中木犀草苷和芦丁的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留存 李莉 +2 位作者 靳凤云 刘乐环 唐秀胜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年第6期16-18,22,共4页
目的:优选葎草中木犀草苷和芦丁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实验法,以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提取次数、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采用UPLC以木犀草苷和芦丁为考察指标进行含量测定,色谱柱:ACQUITY UPLC BEH C18(100mm×2.1mm,1.7μ... 目的:优选葎草中木犀草苷和芦丁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实验法,以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提取次数、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采用UPLC以木犀草苷和芦丁为考察指标进行含量测定,色谱柱:ACQUITY UPLC BEH C18(100mm×2.1mm,1.7μm);流动相:甲醇-1%冰醋酸溶液(28∶72);流速:0.15ml/min;检测波长:350nm;柱温:30℃。结果:木犀草苷和芦丁的质量浓度分别在25.8~645μg和12.5~313.2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佳提取工艺为加25ml 75%乙醇,回流提取三次,每次1h;影响提取的主次因素为:乙醇浓度〉提取次数〉提取时间〉乙醇用量。工艺验证结果:木犀草苷和芦丁的平均总量为0.267mg/g。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有效成分提取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葎草 木犀草苷 芦丁 正交试验 提取工艺
下载PDF
共研磨法制备吸入用丹酚酸-丹参酮复合微粉及其表征 被引量:4
11
作者 翟文文 戴俊东 +4 位作者 刘乐环 黄瑞雪 黎翊君 茅玉炜 蒋俏丽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59-665,共7页
建立了一种将丹参中的脂溶性和水溶性有效成分共微粉化的方法,制备得到了适用于肺部吸入给药的丹酚酸-丹参酮复合微粉。以湿法球磨粉碎为制备方法,复合微粉1~5μm体积分数为评价指标,采用中心组合实验设计(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 建立了一种将丹参中的脂溶性和水溶性有效成分共微粉化的方法,制备得到了适用于肺部吸入给药的丹酚酸-丹参酮复合微粉。以湿法球磨粉碎为制备方法,复合微粉1~5μm体积分数为评价指标,采用中心组合实验设计(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效应面法进行工艺优化。通过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分布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等对复合微粉进行质量评价,并测定其流动性和引湿性。结果显示最优制备工艺条件下得到的丹酚酸-丹参酮复合微粉粒径分布均一,D50为2.33μm,1~5μm体积分数为80.82%,休止角为(50.60±1.13)°,临界相对湿度约为77%。共微粉化使药物微粒的粒径显著减小,药物的无定形物稍有增加,对粉体的流动性、吸湿性无显著影响。该研究表明湿法球磨可用于性质差异大的多种成分的共微粉化,制备得到适于吸入的丹酚酸-丹参酮复合微粉,为进一步吸入粉雾剂的制备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总酚酸 总丹参酮 湿法球磨粉碎 中心组合实验设计 吸入粉雾剂
原文传递
HPLC同时测定丹参多组分复合微乳中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含量 被引量:2
12
作者 蒋俏丽 翟文文 +2 位作者 刘乐环 黄瑞雪 戴俊东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763-3765,共3页
目的:建立在同一色谱条件下同时测定丹参多组分复合微乳中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Kromasil C18(250mm×4.6mm,5μm)色谱柱,以乙腈-0.4%磷酸溶液(0-20min,10-45∶90-55;20-21min,45-80∶55-20;21-37min,80... 目的:建立在同一色谱条件下同时测定丹参多组分复合微乳中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Kromasil C18(250mm×4.6mm,5μm)色谱柱,以乙腈-0.4%磷酸溶液(0-20min,10-45∶90-55;20-21min,45-80∶55-20;21-37min,80∶20;37-38min,80-10∶20-90,38-43min,10∶90)为流动相,流速1.2m L/min,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检测波长分别为270、286nm,进样量10μL。结果: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分别在0.3-64μg/m L和10-210μ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加样回收率RSD均小于3%,以标示量计算的平均含量分别为(957.17±1.04)μg/g和(1 315.08±15.66)μg/g。结论:本方法简便、稳定、用时较少。该色谱条件下,各成分分离度良好,可用于丹参复合微乳的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丹参酮ⅡA 丹酚酸B 微乳 高效液相色谱 含量测定
原文传递
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研究进展及对中药质量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38
13
作者 阳长明 杨平 +1 位作者 刘乐环 周思源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519-2526,共8页
梳理了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在药材、饮片、制剂质量研究及全过程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中药Q-Marker的提出为中药质量研究和全过程控制提供了研究思路,并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提出应加强与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关联的质量研... 梳理了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在药材、饮片、制剂质量研究及全过程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中药Q-Marker的提出为中药质量研究和全过程控制提供了研究思路,并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提出应加强与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关联的质量研究,加强整体质量表征和多元化控制,完善源头和全过程质量控制,重视药材、饮片和制剂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分阶段开展质量标准研究,不断提高中药质量控制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标志物 药材质量 饮片质量 制剂质量 中药质量 相关性 全过程质量控制
原文传递
基于中药复方制剂特点的中药复方制剂生产工艺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陈霞 阳长明 +4 位作者 陈浩 孙立霞 刘乐环 吴晨悦 王玲玲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5807-5813,共7页
中药复方制剂的生产工艺决定着中药复方制剂安全、有效的物质基础,是影响中药复方制剂质量的关键因素。研究中药复方制剂生产工艺的特点,探讨符合中药复方制剂特点的工艺研究模式,对科学合理设计中药复方制剂的工艺路线和优化工艺条件... 中药复方制剂的生产工艺决定着中药复方制剂安全、有效的物质基础,是影响中药复方制剂质量的关键因素。研究中药复方制剂生产工艺的特点,探讨符合中药复方制剂特点的工艺研究模式,对科学合理设计中药复方制剂的工艺路线和优化工艺条件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对中药复方制剂生产工艺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结合《中药复方制剂生产工艺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中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提出基于中药复方制剂特点开展中药复方制剂生产工艺研究的思路,以期为中药复方制剂的工艺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复方制剂 生产工艺研究 传统用药经验 质量源于设计 整体质量评价 工艺持续改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