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双须叶须鱼八种年龄鉴定材料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刘艳超 刘书蕴 刘海平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79-588,共10页
用微耳石、星耳石、脊椎骨、鳃盖骨、臀鳞、胸鳞、侧线鳞和背鳞等8种年龄鉴定材料识别和鉴定西藏双须叶须鱼的年龄特征并进行比较分析,以确定适宜的年龄鉴定材料。结果显示:臀鳞形态特化严重,胸鳞、侧线鳞、背鳞的年轮特征不明显,与微... 用微耳石、星耳石、脊椎骨、鳃盖骨、臀鳞、胸鳞、侧线鳞和背鳞等8种年龄鉴定材料识别和鉴定西藏双须叶须鱼的年龄特征并进行比较分析,以确定适宜的年龄鉴定材料。结果显示:臀鳞形态特化严重,胸鳞、侧线鳞、背鳞的年轮特征不明显,与微耳石比较的平均百分比误差(IAPE)分别为41.63%、51.26%、50.50%和51.26%,其他4种年龄材料与微耳石比较的IAPE相差不大,依次为:星耳石(12.28%)、脊椎骨(15.67%)、鳃盖骨(17.81%);低于23龄时,微耳石鉴定的平均年龄与耳石和脊椎骨鉴定的平均年龄较为接近(P>0.05),分别为14.39龄、13.13龄和13.20龄,显著高于鳃盖骨和4种鳞片(P<0.05);高于23龄时, 7种年龄鉴定材料都显著低于微耳石所鉴定的平均年龄(P<0.05)。用微耳石鉴定所得的最大年龄为49龄,星耳石鉴定所得的最大年龄为35龄,脊椎骨鉴定所得最大年龄为34龄,鳃盖骨为34龄,臀鳞为22龄,胸鳞为19龄,侧线鳞为16龄,背鳞为17龄。微耳石年龄鉴定的年龄读数与体长呈极显著的对数函数关系(P<0.01)。综合分析认为,微耳石最适宜作为双须叶须鱼的年龄鉴定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须叶须鱼 微耳石 星耳石 脊椎骨 鳃盖骨 鳞片 年龄鉴定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中游双须叶须鱼群体繁殖力与繁殖策略研究(英文)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海平 刘艳超 +5 位作者 刘书蕴 宋小广 次仁罗杰 刘孟君 刘乐乐 饶昌伟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69-1179,共11页
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隶属裂腹鱼亚科,叶须鱼属,是西藏特有经济鱼类,研究通过对其繁殖力和繁殖策略的研究,旨在为双须叶须鱼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于2013年2月至3月以及2014年2月中旬至6月中旬,在雅鲁藏布江中... 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隶属裂腹鱼亚科,叶须鱼属,是西藏特有经济鱼类,研究通过对其繁殖力和繁殖策略的研究,旨在为双须叶须鱼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于2013年2月至3月以及2014年2月中旬至6月中旬,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区段采集到1030尾双须叶须鱼,雄鱼体长主要集中在325—400 mm,雌鱼体长主要集中在375 mm以上,其中Ⅳ期、Ⅴ期的雌鱼65尾,体长为320—500 mm,体重为411.6—1328.0 g。采用SL50%的方法,雌鱼初次性成熟体长为360.90 mm,初次性成熟年龄为13.0龄;雄鱼初次性成熟体长为354.53 mm,初次性成熟年龄为13.5龄。从不同月份不同性腺发育期所占比例,不同月份的性体指数变化以及不同月份卵径分布图,可以看出双须叶须鱼属于同步产卵类型,集中在2—4月份。双须叶须鱼平均绝对繁殖力为3487粒,平均相对体长繁殖力为7.2粒/mm,平均相对体重繁殖力为4.3粒/g,绝对繁殖力与体长、体重呈正相关,与年龄无显著相关性。群体性比为1.23鲶1。综上所述,双须叶须鱼是繁殖力较低、性成熟较晚和繁殖期较短的鱼类,我们针对其繁殖特性提出了一些保护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自治区 双须叶须鱼 繁殖力 繁殖策略
下载PDF
西藏双须叶须鱼早期发育特征 被引量:5
3
作者 刘海平 刘孟君 +5 位作者 牟振波 刘艳超 次仁罗杰 刘书蕴 刘乐乐 饶昌伟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41-1055,共15页
通过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 Regan)早期发育特征研究,旨在为该鱼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提供技术支撑。结果显示:双须叶须鱼卵径3.7—3.9 mm,吸水后的卵径可达5.1—5.3 mm。在水温10℃左右的条件下,经历336.02h孵化出膜。根据... 通过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 Regan)早期发育特征研究,旨在为该鱼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提供技术支撑。结果显示:双须叶须鱼卵径3.7—3.9 mm,吸水后的卵径可达5.1—5.3 mm。在水温10℃左右的条件下,经历336.02h孵化出膜。根据胚胎的外部形态特征可将胚胎发育分为准备卵裂阶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阶段、神经胚阶段、器官分化阶段、孵化阶段共7个阶段34个时期。初孵仔鱼全长12.4 mm,第1天体色素出现,胸鳍上翘,鳃盖骨出现,下颌原基出现;第2天鳃弓原基出现;第3天消化道出现,肝胰脏原基出现;第4天鳃耙出现,体表色素细胞带出现;第5天口凹形成,鳃丝形成;第6天胸鳍褶,背鳍褶,腹鳍褶出现;第7天鼻凹出现,星芒状色素团出现;第9天鳔前原基出现;第11天尾鳍鳍条开始出现,胸鳍开始颤动;第13天鳔1室出现,半规管形成;第17天背鳍分化出来;第21天腹部鳍褶变大,舌颌骨清晰可见;第28天脾脏出现;第33天出现腹鳍鳍条;第34天鳞片出现;第85天稚鱼的形态与成鱼无异。双须叶须鱼是已报道裂腹鱼类卵径最大,较四大家鱼卵周隙小,是对高原隆起所导致的高寒自然环境的一种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裂腹鱼 双须叶须鱼 胚胎 仔稚鱼 早期发育
下载PDF
MS-222对两种规格的异齿裂腹鱼麻醉效果研究(英文) 被引量:5
4
作者 刘艳超 刘海平 +2 位作者 刘书蕴 李锡峰 宋小广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14-1223,共10页
通过MS-222对2种规格的异齿裂腹鱼进行麻醉行为特征研究,为高原鱼类的麻醉以及运输提供技术支持。试验表明:MS-222麻醉大规格(25.0±1.5) cm和小规格(14.8±2.3) cm异齿裂腹鱼时,在麻醉时期3期以内,呼吸频率增加并之间无显著性... 通过MS-222对2种规格的异齿裂腹鱼进行麻醉行为特征研究,为高原鱼类的麻醉以及运输提供技术支持。试验表明:MS-222麻醉大规格(25.0±1.5) cm和小规格(14.8±2.3) cm异齿裂腹鱼时,在麻醉时期3期以内,呼吸频率增加并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在麻醉4期以后呼吸频率才开始显著下降。MS-222麻醉大规格和小规格异齿裂腹鱼的有效质量浓度分别为150—180 mg/L和150 mg/L。在此浓度范围内,大规格异齿裂腹鱼在MS-222麻醉液中, 5min之内达到4级麻醉状态, 5min之内苏醒恢复,且在麻醉液中浸浴20min后成活率为100%时的浓度;小规格异齿裂腹鱼在MS-222麻醉液中, 5min之内达到4级麻醉状态, 7min之内苏醒恢复,且在麻醉液中浸浴20min后成活率为100%时的浓度。大规格异齿裂腹鱼在180 mg/L的MS-222溶液中麻醉5min,在空气中进行暴露0—15min,复苏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规格异齿裂腹鱼在150 mg/L的MS-222溶液中麻醉5min,在空气中进行暴露0—15min,复苏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222 麻醉 异齿裂腹鱼
下载PDF
温度对尖裸鲤胚胎发育及其仔稚鱼生长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刘艳超 刘海平 +1 位作者 刘书蕴 刘孟君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10-923,共14页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温度对尖裸鲤(Oxygymnocypris stewartii)胚胎发育及仔稚鱼生长性状的影响,旨在掌握温度对其早期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胚胎的孵化时间缩短,发育速度加快。在平均水温5℃、8℃、11℃、14℃和17℃...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温度对尖裸鲤(Oxygymnocypris stewartii)胚胎发育及仔稚鱼生长性状的影响,旨在掌握温度对其早期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胚胎的孵化时间缩短,发育速度加快。在平均水温5℃、8℃、11℃、14℃和17℃下,尖裸鲤的胚胎孵化时间分别为530.78 h、366.12 h、214.22 h、220.63 h、153.95 h,温度和孵化时间呈幂函数关系,有效积温在水温为11℃时最低,为2 356.4 h·℃。尖裸鲤胚胎不同发育时期在不同温度下的累计时间均呈现指数函数关系。随着温度的升高,孵化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水温范围在11~17℃时,温度系数Q10值和Q13值最接近2。尖裸鲤初孵仔鱼全长与温度间呈现三次多项式函数,全长与温度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关系;而初孵仔鱼卵黄囊体积与温度间呈现显著性的二次多项式函数。综合各项指标表明,尖裸鲤胚胎的适宜孵化水温为11~17℃,仔稚鱼的适宜生长水温为14~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裸鲤 胚胎 温度 生长性状 仔稚鱼
原文传递
西藏双须叶须鱼年龄与生长特点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刘乐乐 刘海平 +5 位作者 王纤纤 刘艳超 刘书蕴 刘孟君 次仁罗杰 饶昌伟 《生物资源》 CAS 2020年第6期617-628,共12页
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 Regan)隶属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叶须鱼属(Ptychobarbus),是西藏特有经济鱼类,2016年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必须加快推动该鱼的养护工作。2013年2~3月份及2014年2~6月份,在雅鲁藏布江谢... 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 Regan)隶属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叶须鱼属(Ptychobarbus),是西藏特有经济鱼类,2016年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必须加快推动该鱼的养护工作。2013年2~3月份及2014年2~6月份,在雅鲁藏布江谢通门段与支流拉萨河上游段采集1030尾双须叶须鱼样本,以脊椎骨作为年龄鉴定材料进行年龄与生长特点研究,以期分析和评价该类群鱼类资源情况。研究结果如下:双须叶须鱼样本中最大年龄为49龄,最小年龄为4龄;体重与体长关系是样本总体W=4.4×10^(-5)·SL2.7688、雌鱼W♀=5.0×10^(-4)·SL2.3474、雄鱼W♂=2.8×10^(-5)·SL2.8414;体长生长方程为雌鱼Lt(♀)=431.8[1-e^(-0.19)(t+1.19)],渐进体长L∞(♀)=431.8 mm,拐点年龄为3.3龄,雄鱼Lt(♂)=367.6[1-e^(-0.42)(t+3.37)],渐进体长L∞(♂)=367.7 mm;体重生长方程为雌鱼Wt(♀)=767.40[1-e^(-0.19)(t+1.19)]2.3474,雄鱼Wt(♂)=545.02[1-e^(-0.42)(t+3.37)]2.8414;群体异速生长指数b=2.7688与匀速生长指数3存在显著性差异,即P<0.05。研究表明双须叶须鱼体趋向低龄化,应当予以充分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双须叶须鱼 年龄 生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