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之路没有终点——访天津市宁河县芦台第三中学校长刘争先
1
作者 韩大勇 刘争先 《天津教育》 2014年第10期24-25,3,共2页
天津市宁河县芦台第三中学是一所国办初中校,位于天津市宁河县芦台镇震新路,始建于1978年,至今已有36年的办学历史。多年来,学校秉承"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办学理念,制定了"现代化、有特色、高质量、区域领先的一流初中窗口校"的... 天津市宁河县芦台第三中学是一所国办初中校,位于天津市宁河县芦台镇震新路,始建于1978年,至今已有36年的办学历史。多年来,学校秉承"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办学理念,制定了"现代化、有特色、高质量、区域领先的一流初中窗口校"的办学目标。学校坚守"全员育人"的德育工作模式,把"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求知,健康成长,努力成人成才"作为培养目标,培养出大量优秀的毕业生。2009年,在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达标创建中,学校通过市专家组验收,成为宁河县首批唯一达标的初中校,之后连续三年代表宁河县达标校接受市专家组的复查验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校长 宁河县 天津市 学校内涵发展 学校现代化 德育工作模式 学会做人 培养目标
下载PDF
国家建构视野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挑战与实践逻辑 被引量:1
2
作者 刘争先 杨岚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5,共12页
在个体化时代,爱国主义的工具论和信念论等错误观念的影响日增,使爱国主义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基于国家建构理论,论证国家既是工具性存在,也是目的性存在,正面给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性理由,阐明国家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正当性基础,进而... 在个体化时代,爱国主义的工具论和信念论等错误观念的影响日增,使爱国主义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基于国家建构理论,论证国家既是工具性存在,也是目的性存在,正面给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性理由,阐明国家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正当性基础,进而澄清个体自主性的限度,分析爱国主义工具论和信念论观念之谬误。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而言,爱国主义教育既需要向国民证明,国家作为工具性存在,有效地实现了其使命;也需要让国民认可,国家作为目的性存在,具有支配的正当性。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评价而言,学校既需要考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的效果,也需要审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本身的正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建构 国家能力 正当性 自主性 有效性 爱国主义教育
下载PDF
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培养重在课程建设
3
作者 周若晗 向晓露 刘争先 《福建教育》 2024年第32期47-50,共4页
随着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等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在学校开展有效的社会情感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成为当前教育界普遍关注的议题。学校开展社会情感能力教育,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进而帮助小学生改善人际交往、... 随着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等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在学校开展有效的社会情感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成为当前教育界普遍关注的议题。学校开展社会情感能力教育,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进而帮助小学生改善人际交往、减少问题行为和提高学业成绩。小学社会情感能力课程建设可以从直接培养小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和构建人际交往、问题行为、学业成绩等议题两方面确定课程目标和内容,并通过高质量的课程实施提升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生 社会情感能力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
下载PDF
学科德育与教师的德育能力 被引量:18
4
作者 刘争先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9-42,共4页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赋予德育以重要使命。然而,实地调研表明,不论是德育学科教师还是非德育学科教师都缺乏专业的德育能力,其原因在于教师群体没有认识到道德教育对教学的特殊规定性,没有认识到教师...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赋予德育以重要使命。然而,实地调研表明,不论是德育学科教师还是非德育学科教师都缺乏专业的德育能力,其原因在于教师群体没有认识到道德教育对教学的特殊规定性,没有认识到教师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机制。道德教育对于教学的特殊规定性意味着道德教育应成为教师专业化的重要维度,全体教师都应承担道德教育的使命。教师个人的道德品质以及教师的教学举止、教学风格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品德发展。德育学科教师和非德育学科教师都应该在德育基本知识、道德分析技巧及个人反思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育专业能力,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德育 教师德育能力 学生道德发展
下载PDF
隐蔽青年现象探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刘争先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4-7,共4页
2005年以来香港地区青少年中出现的"隐蔽青年"现象,引起了大众和传媒的广泛关注。本文从香港的"隐蔽青年"现象入手,通过分析隐蔽青年出现的原因,借以提出建议,以期对大陆的青年有所启示。
关键词 香港 青年 隐蔽
下载PDF
意义的丢失:后现代视野中的教师身份认同危机 被引量:7
6
作者 刘争先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0-83,共4页
后现代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对当前的中国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现代主义所造成的结构主义、未来主义、教师商品化等加剧了教师在实现学校教育的功利目的与自身的专业发展之间存在的紧张和冲突,使教师陷入了日益严重的身份认同危机。后... 后现代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对当前的中国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现代主义所造成的结构主义、未来主义、教师商品化等加剧了教师在实现学校教育的功利目的与自身的专业发展之间存在的紧张和冲突,使教师陷入了日益严重的身份认同危机。后现代教育思想并非仅仅是解构,它在某种程度上为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教师身份认同重构的路径在于重建亲密的师生关系和确立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 意义 后现代 身份认同
下载PDF
国家建构视域下的教育失败与教育治理 被引量:5
7
作者 刘争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3-69,共7页
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着因教育同质化和教育不公平而导致的教育失败。鉴于现代国民教育起源、发展与民族国家形成的关系以及教育失败作为社会问题的政治性、整体性,对于教育失败的研究不能仅局限于学生、学校和教育系统本身。教育与国... 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着因教育同质化和教育不公平而导致的教育失败。鉴于现代国民教育起源、发展与民族国家形成的关系以及教育失败作为社会问题的政治性、整体性,对于教育失败的研究不能仅局限于学生、学校和教育系统本身。教育与国家建构的双向互动关系为我们在国家治理的层面理解教育失败和教育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通过明确教育治理主体,优化教育治理体系,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可以克服教育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失败 国家建构 国家治理 教育治理体系 教育治理能力
下载PDF
“珠峰计划”与教育民主化的疏离——对部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刘争先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2013年第6期79-83,共5页
我国部分高校在落实教育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珠峰计划")中通过集中优质资源培养创新人才的某些措施有悖于教育民主化的要求,不仅疏离了近年来教育公平的教育改革目标,也未能促进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与学... 我国部分高校在落实教育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珠峰计划")中通过集中优质资源培养创新人才的某些措施有悖于教育民主化的要求,不仅疏离了近年来教育公平的教育改革目标,也未能促进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与学习自由的获得,从而使得创新人才培养的目的难以真正实现。优质公平的教育及独立人格的形成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推进教育民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人才培养 教育民主化 教育公平 独立人格
下载PDF
儒家文化与亚洲认同:东亚学生的价值观与态度比较——基于IEA第三次国际公民素养研究报告的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刘争先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3-112,共10页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东亚国家和地区怎样培养青少年能够在未来承担公民角色?东亚与西方国家学生在价值观与态度方面有何差异?这种差异的原因何在?基于对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组织的第三次国际公民素养研究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东...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东亚国家和地区怎样培养青少年能够在未来承担公民角色?东亚与西方国家学生在价值观与态度方面有何差异?这种差异的原因何在?基于对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组织的第三次国际公民素养研究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东亚国家和地区在培养学生公民素养方面与西方国家的差异,这种差异源于儒家文化在东亚的深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CS2009 公民素养 东亚 儒家文化 价值观与态度
下载PDF
高校公益社团公民道德实践的社会功能探讨——基于华中师范大学圣兵爱心社的个案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争先 《青年探索》 2010年第2期53-57,共5页
当前公民社会的发展为高校学生社团创造了新机遇,而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公民社会的发展,以此为基础和依据,通过对华中师范大学圣兵爱心社这一模范公益社团的利他行为进行个案分析,来探讨公民社会背景下高校公益社团... 当前公民社会的发展为高校学生社团创造了新机遇,而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公民社会的发展,以此为基础和依据,通过对华中师范大学圣兵爱心社这一模范公益社团的利他行为进行个案分析,来探讨公民社会背景下高校公益社团的公民道德实践与社会功能。在多元社会需要社会整合的分析中,指出高校公益社团的所具有的促进社会公平、培育公民道德、重建社会信任等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益社团 公民 道德实践 社会功能
下载PDF
中学德育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基于对C市T中学的个案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争先 《基础教育》 CSSCI 2014年第6期103-108,102,共7页
学校制度本身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任一形式的学校制度都在传递道德的态度和价值观。基于对C市T中学学校德育制度进行的诊断分析表明:由于学校中存在的管理主义思维、德性与规范的关系混同、单一的教育质量观以及德育工作定位不准等原... 学校制度本身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任一形式的学校制度都在传递道德的态度和价值观。基于对C市T中学学校德育制度进行的诊断分析表明:由于学校中存在的管理主义思维、德性与规范的关系混同、单一的教育质量观以及德育工作定位不准等原因,当前中学普遍存在着德育制度的过密化、德育评价的去道德化、德育与教学的融合不够、德育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通过分析和理清问题的内在机理及其结构,提出优化和改进前述问题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 德育诊断 德育制度 问题 优化
下载PDF
两类国家认同的分殊、整合与教育——以香港人的国家认同问题为中心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争先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76-80,共5页
区分对文化国家的归属性认同和对政治国家的赞同性认同有助于我们明晰有关香港人的国家认同问题的困惑,也为当前开展国家认同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即国家认同教育不应该停留在文化国家认同教育的维度,而是同时推进对政治国家的认同教... 区分对文化国家的归属性认同和对政治国家的赞同性认同有助于我们明晰有关香港人的国家认同问题的困惑,也为当前开展国家认同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即国家认同教育不应该停留在文化国家认同教育的维度,而是同时推进对政治国家的认同教育。以公民身份为制度与价值平台,在公民与国家认同之间建立起动态的逻辑关系,不同的认同基于公民身份这一制度与价值平台得以整合。教育作为塑造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应明确两种类型国家认同的区别,通过基于公民身份的国家认同教育使学生具有一种能包容分歧与冲突的能力,从而提升国家认同教育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国家 政治国家 公民身份 整合 教育
下载PDF
如何培养未来公民——IEA第三次国际公民教育调查结果与特色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争先 《外国中小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9-36,共8页
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变动社会的全球背景,不同国家间及国家内部学生的公民素养有何差异?与十年前相比,学生的公民素养有何变化?学生参与公共和政治生活的兴趣和倾向程度如何,哪些因素与此有关?青少年对近年来威胁公民社会的冲击有何反应... 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变动社会的全球背景,不同国家间及国家内部学生的公民素养有何差异?与十年前相比,学生的公民素养有何变化?学生参与公共和政治生活的兴趣和倾向程度如何,哪些因素与此有关?青少年对近年来威胁公民社会的冲击有何反应,应如何回应这些威胁?学校和教育系统中的哪些因素与学生公民素养的知识和态度相关?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哪些背景因素与学生公民素养的知识和态度相关?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通过对三十八个国家和地区的大规模国际调查,回应了前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CS 2009 公民教育 国际比较
下载PDF
中立性原则与自主性:自由主义范式公民教育的局限与可能出路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争先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7-67,共11页
中立性原则是自由主义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中立性原则提出的缘由在于自由主义理论对于公私领域的界分,从而将现代社会个体的多元差异置于私人领域,国家对于个体关于善观念的合理分歧保持中立。这一原则在防止国家权力对公民自由侵蚀的... 中立性原则是自由主义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中立性原则提出的缘由在于自由主义理论对于公私领域的界分,从而将现代社会个体的多元差异置于私人领域,国家对于个体关于善观念的合理分歧保持中立。这一原则在防止国家权力对公民自由侵蚀的同时,因其忽视或否认国家自主性,从而在反对国家实施公民教育议题上和部分批判教育学者达成了共识。基于此,自由主义需要澄清中立性原则的内涵,并确认国家自主性和教育自主性,从而使其走出国家实施公民教育议题的困境,实现公民教育与国家建构的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主义 中立性原则 国家自主性 教育自主性 公民教育
下载PDF
东亚中学生的公民素养与公民参与——基于IEA国际公民素养调查的结果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争先 《青年探索》 CSSCI 2014年第6期46-53,共8页
进入新世纪以来,公民,尤其是青年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意愿日趋降低引起了公众和教育界的普遍担忧。那么,东亚青少年是如何理解公民参与的?东亚中学生公民参与的现状如何?学校是否为培养积极公民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我们通过分析IEA国际公... 进入新世纪以来,公民,尤其是青年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意愿日趋降低引起了公众和教育界的普遍担忧。那么,东亚青少年是如何理解公民参与的?东亚中学生公民参与的现状如何?学校是否为培养积极公民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我们通过分析IEA国际公民素养研究项目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东亚中学生在公民参与方面整体表现良好,但存在显著的国别差异。学校应该在决策管理、课堂讨论以及学校与社区协作等方面为提升中学生的公民参与水平创造更为充分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中学生 公民素养 公民参与 ICCS2009
下载PDF
香港中学生的公民素养变迁1999-2009——基于对IEA两次国际公民素养研究项目的比较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争先 《基础教育》 CSSCI 2014年第4期105-112,共8页
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变动社会的全球背景,香港中学生的公民素养现状如何?与十年前相比,香港中学生的公民素养有何变化?香港中学生参与公共和政治生活的兴趣和倾向程度如何?哪些因素与此有关?在回归祖国、全球化等背景下,香港中学生的身... 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变动社会的全球背景,香港中学生的公民素养现状如何?与十年前相比,香港中学生的公民素养有何变化?香港中学生参与公共和政治生活的兴趣和倾向程度如何?哪些因素与此有关?在回归祖国、全球化等背景下,香港中学生的身份认同有何变化?对比IEA两次国际公民素养研究项目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香港中学生在公民知识、公民参与及身份认同方面的表现优异。面对全球化的冲击,香港中学生形成多重身份认同。学校教育在学生身份认同及价值倾向的型塑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VED1999 ICCS2009 中学生 公民素养
下载PDF
有效性与正当性:作为国家课程的公民科——基于对英格兰公民科国家课程危机的考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争先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0-88,共9页
2011年英格兰新一轮国家课程改革引发了公民科国家课程危机。由于未能明晰公民科作为国家课程的有效性和正当性的区分及其逻辑,忽视了公民科作为国家课程的特殊性,使得围绕公民科作为国家课程的论争陷入了实用主义的逻辑。公民教育与国... 2011年英格兰新一轮国家课程改革引发了公民科国家课程危机。由于未能明晰公民科作为国家课程的有效性和正当性的区分及其逻辑,忽视了公民科作为国家课程的特殊性,使得围绕公民科作为国家课程的论争陷入了实用主义的逻辑。公民教育与国家建构的特殊关系奠定了公民科作为国家课程的正当性基础,也使得公民科并非仅仅是增设的一门新课程,而且是一种新的特殊类型的课程。对于英格兰公民科国家课程危机的讨论和反思,有助于我们理解公民科以及国家课程的本质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科 有效性 正当性 国家课程 英格兰
下载PDF
大学生人情消费现象解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争先 杨岚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37-39,共3页
由于受消极价值观的影响和中国伦理文化的惯性制约,同时出于维持人情网络秩序和与他人交换资源的需要,大学生的人情消费日显沉重。我们要大力倡导校园主流文化,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
关键词 大学生 人情消费 伦理文化 交换资源 交往观
下载PDF
论学校道德教育的正当性——基于对美国新品德教育的考察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争先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72-176,共5页
自由主义者和社群主义者围绕着美国新品德教育的论争隐含着一个人们对于学校道德教育正当性的重要质疑,即学校应该教授道德价值吗?对这一问题的质疑引发了学校道德教育正当性危机。学校道德教育正当性危机的出现源于现代社会的异质性及... 自由主义者和社群主义者围绕着美国新品德教育的论争隐含着一个人们对于学校道德教育正当性的重要质疑,即学校应该教授道德价值吗?对这一问题的质疑引发了学校道德教育正当性危机。学校道德教育正当性危机的出现源于现代社会的异质性及其对个体自主性的尊重。尽管学校道德教育正当性的基础由"外在的客观基础"逐渐走向"内在的主观依据",但作为保存和传递社会道德规范的场所,学校应当也必须进行道德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群主义 品德教育 正当性 自主性
下载PDF
在家上学:对制度化学校教育的反抗与反思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争先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115-119,共5页
近年来,社会价值日益多元,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众对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全国各地陆续出现了"在家上学"现象。"在家上学"是对当前学校教育不满的一种行动表达,表达了对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的反抗,同时... 近年来,社会价值日益多元,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众对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全国各地陆续出现了"在家上学"现象。"在家上学"是对当前学校教育不满的一种行动表达,表达了对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的反抗,同时也反映了教育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包容"在家上学"这一新生事物的同时,学校教育应实现由同质化的选拨功能到个性化的育人功能的均衡发展,从而满足家长对学校教育在多样化和个性化方面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家上学 同质 多样 排斥 公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